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运动模型的GPS数据反演分析
被引量:
17
1
作者
申重阳
吴云
+2 位作者
杨少敏
乔学军
高士钧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33-42,共10页
利用华北地区 1993~ 2 0 0 0年的高精度GPS观测处理结果 ,采用稳健—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与多断裂位错模型 ,初步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现今运动定量模型 ,得到下列结果 :(1)其主要断裂带的走滑运动速率介于 0 .0 3至 3.2cm/a...
利用华北地区 1993~ 2 0 0 0年的高精度GPS观测处理结果 ,采用稳健—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与多断裂位错模型 ,初步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现今运动定量模型 ,得到下列结果 :(1)其主要断裂带的走滑运动速率介于 0 .0 3至 3.2cm/a之间 ,1.0至 2 .0cm/a之间者居多 ;其倾滑运动速率介于 0 .9至 8.3cm/a之间 ,1.0至 2 .8cm/a之间者居多 ,一般大于走滑运动速率 ;其张裂运动速率介于 0 .0 4至 3.5cm/a之间 ,0 .0至 0 .8cm/a之间者居多。 (2 )总体来说 ,其主要断裂运动具有继承性 ,西部 (大致以东经 114°为界 )断层运动大于东部断层运动。 (3)其主要断层现今运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 ,兼有走滑、伸展特征。 (4)依据反演结果 ,讨论了断层运动与地震孕育的关系 ,若将断层运动视为局部“闭锁”地区的弹性应力应变集中或地震能量积累 ,各断层每年有相当于 5 .1~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数据
华北
地块
断层
运动
模型
稳健
-
贝叶斯最小二乘法
全球定位系统
走滑
运动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构造意义与运动学模型
被引量:
2
2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1 位作者
李雪峰
刘寒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9-322,共14页
5.12汶川8.0级地震断层的同震位移方式、大小和空间变化为检验断层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个现实范例。本文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可能的深部过程分析,并考虑到地震动力作用的影...
5.12汶川8.0级地震断层的同震位移方式、大小和空间变化为检验断层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个现实范例。本文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可能的深部过程分析,并考虑到地震动力作用的影响,探讨了断层同震位移的地质意义和断层运动学模型问题,继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断层构造变形的现象对断裂构造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提出了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地震破裂面两侧地表高程差确定的断层垂直同震位移,并不完全是深部震源破裂的构造位移扩展到地表所致,而是包含了地震动力作用对断层破裂面两侧深部岩体的结构损伤破坏(膨胀)强烈程度差异所形成的非构造位移;(2)汶川地震的发震断层走滑-逆冲位移大小和方式的空间变化,可以用区域稳态构造应力和地震动力的联合作用给予合理解释,即断层的逆冲位移成分可以归因于为垂直断层的南东向的区域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之结果,而水平走滑位移则与震源体破坏过程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方向与不同区段断层的交角变化所致,即震源体上方映秀-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江油断层,无论是区域构造应力,还是地震动力,都与断层走向近于直交,因此,断层以逆冲为主;而映秀-北川断层北段,即北川-青川段,由于地震动力方向与断层面斜交,并且越向北东方向交角越小,即使构造应力仍然为垂直断层走向,但构造应力和地震动力的联合作用,必然会导致走滑位移成分增加,自南向北位移的减小和震源体产生的地震动力作用的衰减;(3)汶川地震中发震断层同震位移,自南向北不仅位移方式呈现出由逆冲为主到逆冲走滑的变化,而且位移大小也逐渐减小,特别是在虹口一带,在同一摩擦镜面上先后出现了不同方向断层擦痕,即一次构造过程,就可在断层中先后形成不同方向运动学线理,反映了地震构造过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复杂性。这些构造现象对历史断层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理论和原则提出了挑战。在研究断层历史活动方式和活动期次时,如何建立沿断层走向的运动学方式的变化与其相对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关系问题,利用断层不同方向的运动学线理确定的断层活动期次和活动方式的可靠性问题,断裂构造运动学-力学过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否应该充分考虑地震动力作用的叠加影响问题等。这些有关地壳构造变形分析的基本科学问题值得构造地质学家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地震
断层
同震位移
断层
运动学
-
力学
模型
地震动力作用
岩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原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及其反映的强震危险性
3
作者
陈倩
张竹琪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13,共25页
文中根据地震地质和深部探测资料构建了太原盆地东、西2条边界断裂精细的三维几何模型,并基于该几何模型构建了太原盆地的地块-断层运动学模型。模型约束主要来源于包含137个站点的GPS速度场及已有的区域构造研究结果。按照先验信息的特...
文中根据地震地质和深部探测资料构建了太原盆地东、西2条边界断裂精细的三维几何模型,并基于该几何模型构建了太原盆地的地块-断层运动学模型。模型约束主要来源于包含137个站点的GPS速度场及已有的区域构造研究结果。按照先验信息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模拟方案,反演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块体的旋转矢量、盆地内部应变率和边界断裂长期滑动速率与闭锁系数分布。对比各方案的反演结果,获得了对GPS观测拟合较好且符合已知区域应变主轴特征的最优模型。反演结果显示:太原盆地水平主张应变优势方向为NW向,垂直轴旋转呈顺时针方向;太原盆地西侧和东侧块体在欧亚基准下向SEE差异运动,且绕垂直轴的逆时针旋转差异显著;太原盆地西边界交城断裂为正断兼右旋活动,东边界太谷断裂为右旋兼正断活动。地块-断层运动学的特征表明,太原盆地的地壳运动及变形受到了来自西边界拉张和东边界走滑剪切的共同作用,导致盆地发生近NNE向右旋剪切和NW向拉张,并作顺时针垂直轴旋转。模型结果还显示,交城断裂和太谷断裂全段呈大面积高闭锁区,综合已有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文中研究表明交城断裂发生7.5级以上地震紧迫程度较高,太谷断裂具备发生约6.7级强震的能量基础,太原盆地附近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需引起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地块-断层运动学模型
地壳变形
闭锁程度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运动模型的GPS数据反演分析
被引量:
17
1
作者
申重阳
吴云
杨少敏
乔学军
高士钧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出处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4期33-42,共10页
基金
国家 973计划项目G19980 40 70 3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96 913 0 9(重中之重 )的资助
文摘
利用华北地区 1993~ 2 0 0 0年的高精度GPS观测处理结果 ,采用稳健—贝叶斯最小二乘算法与多断裂位错模型 ,初步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现今运动定量模型 ,得到下列结果 :(1)其主要断裂带的走滑运动速率介于 0 .0 3至 3.2cm/a之间 ,1.0至 2 .0cm/a之间者居多 ;其倾滑运动速率介于 0 .9至 8.3cm/a之间 ,1.0至 2 .8cm/a之间者居多 ,一般大于走滑运动速率 ;其张裂运动速率介于 0 .0 4至 3.5cm/a之间 ,0 .0至 0 .8cm/a之间者居多。 (2 )总体来说 ,其主要断裂运动具有继承性 ,西部 (大致以东经 114°为界 )断层运动大于东部断层运动。 (3)其主要断层现今运动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 ,兼有走滑、伸展特征。 (4)依据反演结果 ,讨论了断层运动与地震孕育的关系 ,若将断层运动视为局部“闭锁”地区的弹性应力应变集中或地震能量积累 ,各断层每年有相当于 5 .1~ 7.
关键词
GPS数据
华北
地块
断层
运动
模型
稳健
-
贝叶斯最小二乘法
全球定位系统
走滑
运动
速率
Keywords
GPS data, North China block, fault morement model, robust Bayes least square method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构造意义与运动学模型
被引量:
2
2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李雪峰
刘寒鹏
机构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9-32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642011)资助的成果
文摘
5.12汶川8.0级地震断层的同震位移方式、大小和空间变化为检验断层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个现实范例。本文通过对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可能的深部过程分析,并考虑到地震动力作用的影响,探讨了断层同震位移的地质意义和断层运动学模型问题,继而讨论了汶川8.0级地震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断层构造变形的现象对断裂构造分析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提出了如下初步认识:(1)根据地震破裂面两侧地表高程差确定的断层垂直同震位移,并不完全是深部震源破裂的构造位移扩展到地表所致,而是包含了地震动力作用对断层破裂面两侧深部岩体的结构损伤破坏(膨胀)强烈程度差异所形成的非构造位移;(2)汶川地震的发震断层走滑-逆冲位移大小和方式的空间变化,可以用区域稳态构造应力和地震动力的联合作用给予合理解释,即断层的逆冲位移成分可以归因于为垂直断层的南东向的区域构造挤压应力作用之结果,而水平走滑位移则与震源体破坏过程形成的地震动力作用方向与不同区段断层的交角变化所致,即震源体上方映秀-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江油断层,无论是区域构造应力,还是地震动力,都与断层走向近于直交,因此,断层以逆冲为主;而映秀-北川断层北段,即北川-青川段,由于地震动力方向与断层面斜交,并且越向北东方向交角越小,即使构造应力仍然为垂直断层走向,但构造应力和地震动力的联合作用,必然会导致走滑位移成分增加,自南向北位移的减小和震源体产生的地震动力作用的衰减;(3)汶川地震中发震断层同震位移,自南向北不仅位移方式呈现出由逆冲为主到逆冲走滑的变化,而且位移大小也逐渐减小,特别是在虹口一带,在同一摩擦镜面上先后出现了不同方向断层擦痕,即一次构造过程,就可在断层中先后形成不同方向运动学线理,反映了地震构造过程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复杂性。这些构造现象对历史断层运动学-动力学分析理论和原则提出了挑战。在研究断层历史活动方式和活动期次时,如何建立沿断层走向的运动学方式的变化与其相对应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关系问题,利用断层不同方向的运动学线理确定的断层活动期次和活动方式的可靠性问题,断裂构造运动学-力学过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否应该充分考虑地震动力作用的叠加影响问题等。这些有关地壳构造变形分析的基本科学问题值得构造地质学家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地震
断层
同震位移
断层
运动学
-
力学
模型
地震动力作用
岩体损伤
Keywords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faults
co
-
seismic displacement
fault kinematics
-
mechanical model
earthquake dynamic force
rock mass damage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原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及其反映的强震危险性
3
作者
陈倩
张竹琪
机构
地震动力学与强震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13,共25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104)
第2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综合研究专题(2019QZKK0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联合基金(U2239202)共同资助。
文摘
文中根据地震地质和深部探测资料构建了太原盆地东、西2条边界断裂精细的三维几何模型,并基于该几何模型构建了太原盆地的地块-断层运动学模型。模型约束主要来源于包含137个站点的GPS速度场及已有的区域构造研究结果。按照先验信息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模拟方案,反演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块体的旋转矢量、盆地内部应变率和边界断裂长期滑动速率与闭锁系数分布。对比各方案的反演结果,获得了对GPS观测拟合较好且符合已知区域应变主轴特征的最优模型。反演结果显示:太原盆地水平主张应变优势方向为NW向,垂直轴旋转呈顺时针方向;太原盆地西侧和东侧块体在欧亚基准下向SEE差异运动,且绕垂直轴的逆时针旋转差异显著;太原盆地西边界交城断裂为正断兼右旋活动,东边界太谷断裂为右旋兼正断活动。地块-断层运动学的特征表明,太原盆地的地壳运动及变形受到了来自西边界拉张和东边界走滑剪切的共同作用,导致盆地发生近NNE向右旋剪切和NW向拉张,并作顺时针垂直轴旋转。模型结果还显示,交城断裂和太谷断裂全段呈大面积高闭锁区,综合已有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文中研究表明交城断裂发生7.5级以上地震紧迫程度较高,太谷断裂具备发生约6.7级强震的能量基础,太原盆地附近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需引起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太原盆地
地块-断层运动学模型
地壳变形
闭锁程度
地震危险性
Keywords
Taiyuan Basin
model of block
-
fault kinematics
crustal deformation
locking ratio
seismic hazard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断层运动模型的GPS数据反演分析
申重阳
吴云
杨少敏
乔学军
高士钧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构造意义与运动学模型
郭进京
韩文峰
李雪峰
刘寒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太原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及其反映的强震危险性
陈倩
张竹琪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