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丹巴地区构造──热模式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天南 王宗秀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3期261-267,共7页
川西丹巴地区出露两套不同岩系:杨子板块结晶基底——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另一套为分布于其北的边缘海型变质沉积宕。印支期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大量挤压型构造。由于不均匀分布的、极强硬的结晶基底的影响,各处变形强度不同。本... 川西丹巴地区出露两套不同岩系:杨子板块结晶基底——康定杂岩、宝兴杂岩;另一套为分布于其北的边缘海型变质沉积宕。印支期该区受南北向挤压,形成大量挤压型构造。由于不均匀分布的、极强硬的结晶基底的影响,各处变形强度不同。本文用应变测量方法分析了各区的变形量,发现基底向北突出的丹巴地区变形量较大,而向南凹的金汤弧区则较小。丹巴地区变质程度高于其他地区,笔者用构造一热模式对该现象进行了定性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丹巴地区构造 热模式 区域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镇山脉中段(龙潭——下蜀)北缘地区构造分析
2
作者 王桥先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 1985年第C00期193-193,共1页
工作区可划分为:棋盘格式构造和弧形构造,二种构造体系。
关键词 宁镇山脉 地区构造 褶皱发育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北风深渊中碱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与白云母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3
作者 朱亚博 陈华勇 +1 位作者 董彦辉 糜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6-217,I0014-I0017,共16页
楚科奇边缘地位于北冰洋美亚海盆的核心位置,作为水下高地,其从阿拉斯加-楚科奇大陆架延伸至美亚海盆中。楚科奇边缘地的研究对于重建北极地区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非常关键。目前关于其地壳性质、起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晰。本次研究对楚... 楚科奇边缘地位于北冰洋美亚海盆的核心位置,作为水下高地,其从阿拉斯加-楚科奇大陆架延伸至美亚海盆中。楚科奇边缘地的研究对于重建北极地区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非常关键。目前关于其地壳性质、起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晰。本次研究对楚科奇边缘地北风深渊平原斜坡上获取的碱性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使用矿物自动定量分析(TIMA)方法研究了其岩性特征,运用LA-ICP-MS测定了样品中119颗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同时使用LA-ICP-MS技术对样品薄片中的微晶白云母进行了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 119颗锆石的年龄可划分为94~636 Ma、929~1369 Ma、1655~2040 Ma和2439~2735 Ma四组。结合前人对在楚科奇边缘地获取的变质岩锆石U-Pb年龄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发现,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捕获锆石可能来源于加拿大北极群岛基底。第一组年轻锆石Th/U值较高,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其中最年轻的6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00.9±1.2 Ma,可能代表该碱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白云母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为72±17 Ma,稍晚于样品中最年轻锆石年龄,能够与镜下白云母多呈脉状交代碱性岩的现象相对应,因此,样品中脉状白云母很可能是后期海底构造-热液活动的产物。本次研究所获得的锆石与白云母年龄从地质年代的角度证实了美亚海盆是由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在早白垩世期间从北美板块边缘分离形成的,并且经历了后期的海底构造-热液叠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美亚海盆 楚科奇边缘地 锆石U-Pb定年 白云母原位Rb-Sr定年 北极地区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鸟山—古董山地区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8 位作者 曾昌民 冯晓军 陈才 张亮 文磊 张强 梁华 姜红 贾铁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3-1043,共21页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塔格和玛扎塔格晚白垩世冲断构造带和玛南晚白垩世走滑断裂带,玛南断裂是玛扎塔格构造带与鸟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之间的调节断层。该期构造变形受控于南羌塘和拉萨地块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鸟山—古董山地区的断裂构造于中新世末基本定型。因帕米尔突刺楔入于塔里木和卡拉库姆之间,在塔西南地区形成一系列走滑断裂,包括玛扎塔格—罗斯塔格中新世末走滑断裂,古董山断裂是其派生断层。晚白垩世是研究区构造和圈闭的关键形成期,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以古近系底部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滑脱—冲断构造保护早期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鸟山和玛扎塔格构造带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玛南构造带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部 鸟山—古董山地区构造 晚白垩世冲断层 中新世末走滑断裂 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滑脱—冲断层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地壳磁异常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康国发 高国明 +3 位作者 白春华 王天媛 王一咪 朱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877-3886,共10页
根据波茨坦地磁场模型(POMME6.2),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围地区地壳磁异常的空间分布、磁异常随高度的衰减特征.利用二维小波变换方法对地表磁异常进行分解,分析小波细节组合和逼近信号的异常特点.讨论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联系.结果表明... 根据波茨坦地磁场模型(POMME6.2),研究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围地区地壳磁异常的空间分布、磁异常随高度的衰减特征.利用二维小波变换方法对地表磁异常进行分解,分析小波细节组合和逼近信号的异常特点.讨论磁异常与地质构造的联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磁异常分布相当不均匀.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龙门山—大巴山地区分布着较强的负磁异常;四川盆地为正磁异常,其他地区磁异常较弱.东构造结对周围地区磁异常有重要影响,它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壳磁异常都是在负磁或弱磁异常背景上,叠加着中短波长的正负磁异常.这些中小尺度磁异常由中、上层地壳磁性物质产生,走向与地质构造基本一致.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分布着清晰的弱磁异常带.龙门山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是磁异常强弱过渡带.青蒇高原中部东西向的磁异常,在东构造结弧顶地区呈弧形分布.青藏高原中部和滇中地块带状、团状磁异常具有相同的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模型 地壳磁异常 小波分解 构造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衡剖面技术在构造复杂地区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乐 王静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6期76-78,82,共4页
龙门山北段构造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成像差,地震资料解释困难。平衡剖面技术能够降低构造解释方案的多解性,但是经典的平衡剖面理论在龙门山地区无法使用。文章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地质资料,外因(构造演化史)、内因(构造滑脱层等)分析,总结... 龙门山北段构造地震资料品质较低、成像差,地震资料解释困难。平衡剖面技术能够降低构造解释方案的多解性,但是经典的平衡剖面理论在龙门山地区无法使用。文章通过综合利用地震地质资料,外因(构造演化史)、内因(构造滑脱层等)分析,总结研究基本构造特征和形变影响因素,提出分形变系统平衡,多形变系统合理地质匹配的工作思路,检验解释方案的合理性。以LMS01为例,验证了其解释方案的合理性。认为:在充分利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分系统平衡剖面技术能够大大降低构造解释的多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复杂地区 地震资料 构造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陡逆掩推覆构造地区地震观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邓志文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2年第2期127-131,共5页
复杂高陡逆掩构造地区由于地表及地下构造均复杂 ,若采用同一种观测系统施工 ,难以适应构造多变的情况 ,甚至不能获得目的层的反射资料。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和表层结构 ,应进行分段观测系统设计。对激发效果差的山地地段 ,则采用将炮点... 复杂高陡逆掩构造地区由于地表及地下构造均复杂 ,若采用同一种观测系统施工 ,难以适应构造多变的情况 ,甚至不能获得目的层的反射资料。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和表层结构 ,应进行分段观测系统设计。对激发效果差的山地地段 ,则采用将炮点和检波点向相反方向移动、将山体区的炮点移动至平坦地段 ,保持地震反射资料CMP位置不变的观测方式。本方法在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地区应用 ,明显地提高了资料信噪比和生产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逆掩推覆构造地区 地震观测系统 研究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盆地印支期以来区域构造特征探讨 被引量:30
8
作者 戴少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80-84,共5页
印支期以来,江汉盆地在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特殊的边界条件等内外因素制约下,形成了多种特定的构造型式,如挤压、推覆条件下的大型褶皱、逆冲推覆;引张条件下的断块,以及构造叠加复合条件下的时间、空间域的转换构造等。
关键词 印支期 江汉盆地 地区构造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被引量:10
9
作者 汤家富 侯明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共21页
就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作了较深入阐述,并据前人资料与新近调查成果,进一步明确:(1)北淮阳地区属扬子地块北缘,与华北地块南缘的分界为固始—肥中断裂以北。(2)超高压变质带内新元古代浅变质岩层确系存在,并与榴辉岩及其... 就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作了较深入阐述,并据前人资料与新近调查成果,进一步明确:(1)北淮阳地区属扬子地块北缘,与华北地块南缘的分界为固始—肥中断裂以北。(2)超高压变质带内新元古代浅变质岩层确系存在,并与榴辉岩及其他超高压岩石,共同经受两期褶皱变形,形成早期为伸展拆离,主期为收缩挤压叠加褶皱变形带,而非外来构造残片,或俯冲过程被铲刮下来的"构造加积楔"。(3)蓝片岩形成于伸展拆离构造带内。榴辉岩为地幔岩,属岩浆成因。其他超高压岩石与"柯石英"可在"地壳异常压力"与"高压釜"机制联合作用下,在地壳较浅层次的伸展拆离构造环境下形成。(4)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火山岩系及侵入岩,代表了晋宁期地壳被强烈拉伸-裂解-扩张事件,但未形成洋壳盆地。(5)详细描述了大别山及邻区构造变形及拉伸与生长线理特征以及形成机制,认为是由"地幔差速环流"所引发的岩石圈与地壳各分层间伸展拆离-滑断剪切过程中形成。大别造山带经历了裂解成盆、伸展拆离、收缩挤压、热隆成山,由多阶段构造运动所完成,而非板块碰撞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淮阳地区构造归属 浅变质岩层 榴辉岩成因 拉伸与生长线理 地幔差速环流 非板块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庄矿16203工作面上材料道出水因素分析
10
作者 国春红 胡兴斌 杨健 《煤矿开采》 2007年第1期74-76,共3页
留庄煤矿16203工作面上材料道,在越过F逆2断层裂隙发育地段出现局部涌水量突然增大,出水机理较为复杂。就该区域内的充水水源和构造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16203工作面出水水源。为16202工作面及17101工作面的开采布局及防治水... 留庄煤矿16203工作面上材料道,在越过F逆2断层裂隙发育地段出现局部涌水量突然增大,出水机理较为复杂。就该区域内的充水水源和构造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16203工作面出水水源。为16202工作面及17101工作面的开采布局及防治水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区 充水水源 采空积水 导水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