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 被引量:56
1
作者 陈光水 杨玉盛 +2 位作者 谢锦升 杜紫贤 张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148-5157,共10页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 通过收集国内33个森林样地的土壤呼吸和年凋落物量数据,分析中国森林地下碳分配(TBCA)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年通量与年凋落物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319,P=0.000),其中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R2=0.3245,P=0.004),但未成熟林土壤呼吸与年凋落物量间的线性相关不显著(R2=0.3485,P=0.092)。中国森林的地下碳分配变化范围1.460~25.100tChm-2a-1,平均值为9.217tChm-2a-1;中国森林的TBCA与年均气温相关关系不显著(P=0.196),但与年均降水量则呈显著正相关(R=0.480,P=0.021)。中国森林TBCA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平均贡献分别为74.2%和25.8%;中国森林TBCA对土壤呼吸的贡献随土壤呼吸增大而增大,而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则随土壤呼吸的增大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地下碳分配 土壤呼吸 凋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地区枫桦次生林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和地下碳分配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唯 毛子军 +1 位作者 韩营营 孙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390,共7页
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是森林碳平衡的两个重要分量。本研究选择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值略高于原始... 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是森林碳平衡的两个重要分量。本研究选择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呼吸速率和地下碳分配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平均值略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别为5.52和5.43μmol·m-2·s-1。土壤温度是造成土壤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可以分别解释两种林型土壤呼吸速率的77%和81%变异。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的Q10值分别为2.74和2.23。枫桦次生林的土壤呼吸年通量为9.66 t C·hm-2·a-1,略高于原始阔叶红松林的9.37 t C·hm-2·a-1。枫桦次生林和原始阔叶红松林的地下碳分配量分别为7.73和7.56 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桦次生林 原始阔叶红松林 土壤呼吸 地下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根系碳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9
3
作者 于水强 王政权 +2 位作者 史建伟 梅莉 于立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63-2669,共7页
根系作为树木提供养分和水分的“源”和消耗C的“汇”,在陆地生态系统C平衡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尽管20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认识到根系消耗净初级生产力占总净初级生产力较大的比例,但是,根系(尤其是细根)消耗C的机理以及C分配的去... 根系作为树木提供养分和水分的“源”和消耗C的“汇”,在陆地生态系统C平衡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尽管20多年来的研究已经认识到根系消耗净初级生产力占总净初级生产力较大的比例,但是,根系(尤其是细根)消耗C的机理以及C分配的去向一直没有研究清楚。主要原因是细根消耗光合产物的生理生态过程相当复杂,准确估计各个组分消耗的C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受树种和环境空间和时间异质性、以及研究方法的限制。综述了分配到地下的C主要去向,即细根生产和周转、呼吸及养分吸收与同化、分泌有机物、土壤植食动物,及有关林木地下碳分配机理的几种假说,分析了地下碳分配估计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目的是在全球变化C循环研究中对生态系统地下部分根系消耗的C以及分配格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分配 细根生长 细根周转 根呼吸 根分泌物 植食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沉降增加情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4
作者 程淑兰 方华军 +4 位作者 徐梦 耿静 何舜 于光夏 曹子铖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285-8295,共11页
大气氮沉降增加倾向于促进受氮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但是对地下碳过程和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迥异,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促碳汇"的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氮沉降输入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或间接影响底物质量,改变... 大气氮沉降增加倾向于促进受氮限制陆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但是对地下碳过程和土壤碳截存的影响结果迥异,导致陆地生态系统"氮促碳汇"的评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大气氮沉降输入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或间接影响底物质量,改变凋落物和土壤有机质(SOM)的分解速率和分解程度,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与损耗过程。过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碳转化过程和碳储量动态方面,缺乏植物-微生物-SOM交互作用的理解,对土壤碳截存调控的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机理尚不清楚。以地下碳循环过程为主线,分别综述了氮沉降增加对植物地下碳分配、SOC激发效应、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过程的影响,深入分析SOM化学稳定性与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关系。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体现在:(1)增氮倾向于降低根系的生长和周转,对根际沉积碳分配(数量和格局)的影响及驱动因素不明确;(2)虽然认识到氮素有效性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但是氧化态NO-3和还原态NH+4输入对有机质激发效应的差异性影响及潜在机理知之甚少;(3)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关键表征,能够很好地解释土壤碳的积累与损耗过程;由于缺乏适宜的测定方法,难以准确量化土壤微生物的CUE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周转时间;(4)增氮会抑制土壤真菌群落及其胞外酶活性,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尚未定论,有关SOM化学质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组成之间的耦合关系尚不清楚。未来研究应基于长期的氮添加控制实验平台,结合碳氧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有机质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方法,深入分析植物同化碳的地下分配规律、微生物碳代谢和周转、有机质化学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群落的耦合关系等关键环节。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植物-土壤-微生物交互作用对SOC动态的调控机制,完善陆地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模型,有效降低区域陆地碳汇评估的不确定性,并可为陆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地下碳分配 有机质稳定性 激发效应 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结构对大青川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硕芃 王韶仲 +1 位作者 王政权 谷加存 《森林工程》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在小兴安岭大青川林场,选择3种不同密度结构的红松人工林林分:低密度红松林(低红,处理A),高密度红松林(高红,处理B)和阔叶树占比例较大的红松林(高阔,处理C)。通过根钻法,研究不同直径等级红松根系生物量(SRD)和根长密度(RLD)及其在不... 在小兴安岭大青川林场,选择3种不同密度结构的红松人工林林分:低密度红松林(低红,处理A),高密度红松林(高红,处理B)和阔叶树占比例较大的红松林(高阔,处理C)。通过根钻法,研究不同直径等级红松根系生物量(SRD)和根长密度(RLD)及其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垂直分布特征,目的是揭示密度结构对红松根系,特别是吸收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方差分析显示,林分密度结构、直径等级和土壤深度均是影响根系SRB和RLD的重要因子。密度结构仅对吸收根SB和RLD有稳定而显著的影响(P<0.05),处理B吸收根SRB和RLD均显著高于处理A和C;密度结构也显著改变了红松吸收根SRB和RLD的垂直分布比例(P<0.05),这表现为处理C中红松吸收根SRB在0~10 cm土层分配比例下降(处理A、B和C分别为65.9%、61.5%和49.8%),而在20~30 cm土层明显增加(处理A、B和C分别为13.7%、11.6%和23.8%)。这些结果表明,维持人工林中红松适宜的株数密度,并保留一定的阔叶树,能够同时促进红松个体胸径、树高和地下吸收根的充分生长,进而获得林分水平上较高的蓄积量和生物量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根 地下碳分配 近自然林 汇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