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粘弹效应的聚合物溶液地下流动压力动态 被引量:7
1
作者 佟斯琴 刘春梅 刘秀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31,共3页
聚合物溶液的有效粘度由剪切粘度和弹性粘度组成。引用德博拉数的概念表述聚合物溶液的弹性粘度 ,并将有效粘度代入压力方程中 ,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 ,得到地层中的压力及井底压力变化曲线 ,并分析了曲线的对比结果。
关键词 粘弹效应 地下流动 聚合物溶液 压力 化学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流动性资源开发的产权缔约和产权争夺——浙闽边界承天氡泉开发的案例研究
2
作者 朱康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59,69,共6页
位于边界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向来是双方争夺的对象。作为一种地下流动性资源,承天氡泉由于其位于经济欠发达浙闽边界山区,加上产权界定的难度,更成为人们争夺的焦点。尽管由其自然特点决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但是资源流动性特点,还... 位于边界的有经济价值的资源向来是双方争夺的对象。作为一种地下流动性资源,承天氡泉由于其位于经济欠发达浙闽边界山区,加上产权界定的难度,更成为人们争夺的焦点。尽管由其自然特点决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但是资源流动性特点,还是给争夺者留下从地下攫取该资源的可能和期盼,因此围绕资源的争夺,不仅带来了相当数量的无谓成本消耗,也容易导致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并几乎酿成大规模的省际群体冲突。其实,只要清晰地界定资源产权并消除产权盲目争夺,地下热水资源开发的产权制度安排是十分简单的。只要控制泉眼,就很容易达成让使用者按照使用量和抽取成本而分别付费的产权合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动性资源 产权 缔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张掖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文祥 安永会 +6 位作者 李文鹏 邵新民 吴玺 龚磊 张梦南 王晓燕 蔡月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30,共6页
研究张掖盆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对于合理开发当地地下水资源,提高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研究中,对于研究地下水补给来源、地下水循环等有重要帮助。2014年在张掖盆地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和... 研究张掖盆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对于合理开发当地地下水资源,提高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研究中,对于研究地下水补给来源、地下水循环等有重要帮助。2014年在张掖盆地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采取了大量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环境同位素样品,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氘氧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水体和龙首山区水体的氘氧同位素值有明显差异,并导致下游地下水的氘氧同位素值表现出明显差异;(2)从张掖盆地地下水上游至下游,存在深部循环带,并根据同位素的分布划分了张掖盆地不同区域的地下水流动系统,得出了张掖盆地的地下水流动系统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掖盆地 水文地质 地下流动系统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流动对地下埋管换热器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范蕊 马最良 +1 位作者 姚杨 李斌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74-880,共7页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竖直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影响,该文从实验角度出发,分别对无渗流土壤、饱和土壤中地下埋管换热器热负荷对其周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有渗流土壤中地下水流速、土壤初始温度以及埋管热负荷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从...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竖直地下埋管换热器的影响,该文从实验角度出发,分别对无渗流土壤、饱和土壤中地下埋管换热器热负荷对其周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有渗流土壤中地下水流速、土壤初始温度以及埋管热负荷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从而得出在夏热冬冷地区或亚热带地区应用土壤源热泵时,宜采用冷却塔-土壤源热泵混合系统形式或将地下埋管换热器埋设在地下水流速较大地区,以期土壤源热泵的长期良好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动 地下埋管换热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驻点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被引量:10
5
作者 侯光才 尹立河 +2 位作者 苏小四 王冬 张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3,共5页
地下水系统理论、达西定律和泰斯公式是水文地质学的三大支柱理论,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较好地刻画了盆地尺度地下水的循环特征,是指导区域地下水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工具。迄今为止,对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的认识... 地下水系统理论、达西定律和泰斯公式是水文地质学的三大支柱理论,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较好地刻画了盆地尺度地下水的循环特征,是指导区域地下水勘查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工具。迄今为止,对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形成机理和特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在实际的大型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发现并证实驻点存在的实例也不多见。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的二号剖面为例,利用双Packer系统获取的不同深度地下水位、水化学和同位素的分层数据,采用水动力学、水化学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等综合方法,以实际资料证实并发现在大型盆地深层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驻点的存在,但这个驻点并不是一个点,而是占据了一定的区域;理论研究认为驻点附近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较高,实际情况不一定如此,也可以是较低矿化的水,它取决于含水介质中可溶盐量的多少。该项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点 地下流动系统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流动对地埋管热作用距离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茅靳丰 李永 +2 位作者 张华 耿世彬 韩旭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2,共7页
地埋管换热器周围温度场随着运行时间变长不断向远处扩散,地下水流动使得埋管热作用距离沿流动方向大大增加.通过饱和含水层内地埋管换热模型,得到了地下水流动作用下埋管热作用距离的近似表达式,分析了地下水流速、土壤导热系数和孔隙... 地埋管换热器周围温度场随着运行时间变长不断向远处扩散,地下水流动使得埋管热作用距离沿流动方向大大增加.通过饱和含水层内地埋管换热模型,得到了地下水流动作用下埋管热作用距离的近似表达式,分析了地下水流速、土壤导热系数和孔隙率对热作用距离的影响.借助于地埋管热作用测试平台,分析了地下水流动作用下埋管热作用距离和热恢复特性,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动使得埋管热作用距离远大于纯导热模式,且热作用距离在埋管轴向不同埋深处大小不一,建议在地下水流速大于1×10^-6m/s的地质区域,沿地下水流动方向设置埋管间距为8~1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动 地埋管换热器 热作用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流动系统在河间地块岩溶渗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增银 韩庆之 万军伟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7-101,共5页
在对清江半峡水利枢纽柳山河间地块岩溶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了河间地块不同地带流线分布,进而分析了该河间地块岩溶发育规律,评价了岩溶渗漏问题。
关键词 地下流动系统 河间地块 岩溶渗漏 地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区域地下水流动与核素~3H迁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建鑫 王铁良 +1 位作者 曹渊 梁煦枫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71-173,共3页
为评估某特定区域内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通过开发应用GMS软件,对某区域内地下水流动和3H(氚)的迁移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压力水头和速度场等参量,以及特定位置3H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对比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 为评估某特定区域内放射性核素分布情况,通过开发应用GMS软件,对某区域内地下水流动和3H(氚)的迁移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压力水头和速度场等参量,以及特定位置3H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曲线。对比分析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其它区域、其他类型的核素迁移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动 核素迁移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洛渡水电站坝址区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梁杏 张人权 +2 位作者 宋胜武 杨建宏 崔长武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8,共5页
针对溪洛渡巨型水利枢纽工程在玄武岩坝址区的勘探中遇到的较为复杂的水文地质异常现象 ,如冷水与热水、裂隙水“承压”现象、偶遇大水量突水点等异常现象 ,通过运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 ,构建了坝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模式 ;揭示了深部灰岩... 针对溪洛渡巨型水利枢纽工程在玄武岩坝址区的勘探中遇到的较为复杂的水文地质异常现象 ,如冷水与热水、裂隙水“承压”现象、偶遇大水量突水点等异常现象 ,通过运用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 ,构建了坝区地下水流动系统模式 ;揭示了深部灰岩水越层排泄和玄武岩潜水混合排泄带的特征 ,以及浅部以层间层内裂隙发育为主的非均质玄武岩含水介质的特点 ;阐明了坝区地下水异常现象的成因与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洛渡水电站 灰岩水 玄武岩裂隙水 地下流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介质模型在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世艳 周启友 +1 位作者 杨国勇 张晓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21,共6页
文章采用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应用有限元-卷积结合法,模拟了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相对于等效多孔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下降速度更小,达到稳定的时间更长。距抽水井较近的观测孔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变化过程阶段性... 文章采用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应用有限元-卷积结合法,模拟了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相对于等效多孔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下降速度更小,达到稳定的时间更长。距抽水井较近的观测孔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的水位变化过程阶段性较明显,水位变化过程类似于承压含水层-弱透水层的释水过程,裂隙和孔隙基质分别相当于承压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然后讨论了影响裂隙和孔隙基质间水流交换项的因素,分析了孔组抽水后的渗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流动系统 不稳定层状裂隙水流模型 有限单元-卷积结合法 水流交换项 等效多孔介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资本流动、误差与遗漏和外汇储备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鲁秀 杜荣耀 胡海鸥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7-99,共13页
根据我国误差与遗漏的经济事实放松国际收支分析经典范式的隐含假定,采用综合账户差额的反面表述法,分析综合账户差额、地下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变化、误差与遗漏的结构,认为地下资本流动是连接外汇储备和误差与遗漏的纽带,提出地下资本... 根据我国误差与遗漏的经济事实放松国际收支分析经典范式的隐含假定,采用综合账户差额的反面表述法,分析综合账户差额、地下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变化、误差与遗漏的结构,认为地下资本流动是连接外汇储备和误差与遗漏的纽带,提出地下资本流动影响外汇储备变化的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误差与遗漏正是通过间接机制影响账面外汇储备变化,估计间接机制的规模并对账面外汇储备变化和外汇市场缺口进行调整。地下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变化、误差与遗漏之间的理论联系与逻辑表达式,为分析外汇储备变化的测量误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差与遗漏 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 地下资本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查流动地下水脉的浅层地温测量法正演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晓冬 金旭 于学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59-161,共3页
建立流动地下水脉的温度模型,开发以有限元分析为基础的正演模拟系统,模拟存在流动地下水脉的浅层地温场分布,分析流动地下水脉对浅层地温场分布产生的影响,探讨利用浅层地温测量调查地下水脉的可行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一个简单、... 建立流动地下水脉的温度模型,开发以有限元分析为基础的正演模拟系统,模拟存在流动地下水脉的浅层地温场分布,分析流动地下水脉对浅层地温场分布产生的影响,探讨利用浅层地温测量调查地下水脉的可行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一个简单、快速、经济、有效的调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温测量 流动地下水脉 有限元分析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孔隙内地下水流动的微观数值模拟研究
13
作者 苏军伟 王乐 +1 位作者 吕高 刘媛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7-13,20,共8页
地下水流动的动力学行为对于污染物在地层中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地下水在岩石孔隙中微观流动行为的研究,探索不同出人口位置及注人速度对地下水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孔隙内地下水流动呈现出非均匀性及复杂性,孔隙的结... 地下水流动的动力学行为对于污染物在地层中的迁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地下水在岩石孔隙中微观流动行为的研究,探索不同出人口位置及注人速度对地下水流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岩石孔隙内地下水流动呈现出非均匀性及复杂性,孔隙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局部流体的流动特征,盲端附近的孔隙通道流速较小,纵向分布的孔隙通道内流动行为受横向孔隙通道内流速的影响较大;人口流速的增大未对流体流动方向产生较大影响,但会引起岩石孔隙内地下水流动速度增加;出人口位置的变化会对岩石孔隙内地下水流动方向及速度大小产生较大影响。本研究从微观尺度人手,探究了入口速度和出人口位置对地下水在岩石孔隙通道内的流动行为,定量刻画了岩石孔隙中流体流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孔隙 地下流动 微观数值模拟 微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纤温度示踪识别裂隙地下水流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符韵梅 董艳辉 +3 位作者 徐志方 王礼恒 段瑞琪 赵少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6-94,共9页
识别地下水渗流通道和流动状态,是预测裂隙介质中地下水流动行为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裂隙地下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具备较强时空连续性、高分辨率、监测便捷、成本低廉等优点,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DTS)的温度示踪正逐渐成为裂隙地... 识别地下水渗流通道和流动状态,是预测裂隙介质中地下水流动行为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裂隙地下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具备较强时空连续性、高分辨率、监测便捷、成本低廉等优点,基于分布式光纤测温(DTS)的温度示踪正逐渐成为裂隙地下水流动特征识别的重要手段,在识别地下水流动状态、钻孔间连通裂隙分布甚至裂隙水力性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在阐述DTS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基于DTS的温度示踪试验方法及其在裂隙地下水特征识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重点归纳了该方法的各种试验手段、应用方式与适用范围,并指出了钻孔中的垂向流动是研究人员应用温度示踪试验时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将基于DTS温度示踪的多种试验手段结合运用及其与其他示踪方法协同运用,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基于DTS的温度示踪方法有助于提升对裂隙介质中地下水渗流及热运移机理的认识,在涉及裂隙地下水的深部地质工程如高放核废物地质处置选址评价、增强型地热资源开发等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测温 温度示踪 裂隙介质 地下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元节点多值法计算地下水流动问题时线性代数方程组的建立
15
作者 王心义 罗绍河 《焦作矿业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34-38,43,共6页
给出了利用节点多值法处理边界奇点时,建立边界元线性代数方程组的公式,从而为边界元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自动建立和求解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边界元 节点多值法 地下流动 线性代数方程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引起的岩体变形及地下水流动的数值分析——稳定流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白矛 D.Elsworth 刘天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9-294,共6页
提出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地预计地表沉陷以及地下水的流动.实例分析表明,地层水力传导率与采动影响而引起的岩体变形紧密相连.水力传导率变化最大的地方发生在采区垮落带或严重裂隙带.研究表明,缩小开采宽度可有效减小采动对地表... 提出的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地预计地表沉陷以及地下水的流动.实例分析表明,地层水力传导率与采动影响而引起的岩体变形紧密相连.水力传导率变化最大的地方发生在采区垮落带或严重裂隙带.研究表明,缩小开采宽度可有效减小采动对地表下沉及水力传导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变形 地下流动 数值分析 稳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引起的岩体变形及地下水流动的数值分析——非稳定流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矛 D.Elsworth 刘天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6-381,共6页
根据Biot固结原理,提出非稳定流孔隙弹性有限元模型,用以研究长壁开采对岩层变形及岩层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孔隙压力系数及相对压缩率为两个重要影响参数,特别是后者对流体压力场变化起较大影响,且流体压力分布受固... 根据Biot固结原理,提出非稳定流孔隙弹性有限元模型,用以研究长壁开采对岩层变形及岩层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孔隙压力系数及相对压缩率为两个重要影响参数,特别是后者对流体压力场变化起较大影响,且流体压力分布受固体应力分布控制.由采动引起的岩体变形因而对采场的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变形 地下流动 数值分析 非稳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地下水年龄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蒋小伟 万力 +1 位作者 王旭升 李海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地下水年龄蕴含了地下水循环与演化过程的信息,是研究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的重要信息来源。利用实测示踪剂年龄校正地下水模型,是当前国际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在数值模拟计算中,地下水年龄有三种确定方法,分别是利用"活塞... 地下水年龄蕴含了地下水循环与演化过程的信息,是研究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的重要信息来源。利用实测示踪剂年龄校正地下水模型,是当前国际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在数值模拟计算中,地下水年龄有三种确定方法,分别是利用"活塞流"模型计算对流年龄、根据同位素浓度结合半衰期计算浓度模拟年龄和利用地下水年龄控制方程计算直接模拟年龄。利用地下水年龄控制方程计算的直接模拟年龄适合于从理论上分析盆地中的地下水年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各级次流动系统内,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年龄有整体上变老的趋势;盆地下游,地下水年龄在垂向上会发生突变,可作为识别不同级次流动系统的实用指标。研究还发现,驻点位置或者附近,地下水年龄存在一个偏大的峰值。这些规律可为利用地下水年龄校正盆地地下水模型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年龄 盆地 地下流动系统 年龄质量 直接模拟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埋地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华军 齐承英 +1 位作者 杜红普 顾吉浩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10-1614,共5页
建立了根据地温分布确定地下水流动特性的简化数学模型。针对一个实际工程钻孔进行了地温分布测量,并测试了局部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埋地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在该文实验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对埋地... 建立了根据地温分布确定地下水流动特性的简化数学模型。针对一个实际工程钻孔进行了地温分布测量,并测试了局部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埋地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上述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在该文实验条件下,地下水渗流对埋地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埋地换热器的换热量平均提高11.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埋地换热器 地下流动 传热性能 地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北山-河西走廊-祁连山区域地下水循环模式 被引量:8
20
作者 董艳辉 符韵梅 +4 位作者 王礼恒 王驹 张倩 宗自华 周志超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9,共11页
山区地下水流动受到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限于资料有限,其流动模式与控制机理尚不清晰。特别是地处甘肃北山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预选区、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北麓区域地下水的流动模式,直接决定了处置库在... 山区地下水流动受到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限于资料有限,其流动模式与控制机理尚不清晰。特别是地处甘肃北山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预选区、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北麓区域地下水的流动模式,直接决定了处置库在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安全性。基于区域遥感构造解译、地质构造演化分析、地球物理勘探以及水文地质钻探,获取了典型剖面的水文地质结构与渗透特征;综合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特征数据,构建了甘肃北山-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区的水文循环概念模型;并通过构建区域地下水流动数值模型与多情景模拟,分析了甘肃北山-河西走廊-祁连山山区的地下水流动模式。结果表明,地形对于该地区的地下水流动模式具有主控作用,祁连山山区地下水难以越过海拔最低的河西走廊至北山山区排泄,河西走廊是祁连山山区地下水系统与北山山区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北山山区地下水在地形与岩性的控制下,仅发育局部流动系统且渗流速度缓慢。同时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的阻滞作用,北山新场地下水无法径直向南穿越构造向花海盆地排泄,渗流路径长度明显增加;仅有F;断裂构造以南山前地带地下水可向花海盆地排泄,但由于集水流域有限、渗流速度缓慢、循环交替能力差,排泄量较小。本研究探究了山区-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候选场址的适宜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动系统 水化学与同位素 地下水数值模拟 甘肃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