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植被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平顺 臧旭超 +6 位作者 燕亚平 韩学敏 李璐 厚富来 杨学东 季亚新 董少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2-812,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开采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地表植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以及土壤速效钾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采矿活动导致土壤性质发生了改变,使其留存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等含量相较于矿区周边明显降低。在地下水位埋深<0.5m的湖滨带存在严重的土壤盐渍化,此处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因此仅分布有少数几种喜水耐盐碱的植物;当地下水埋深在0.5—7m时,地表植被生长受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双重影响,因此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的是半依赖地下水型植物。当地下水埋深>7m时,地下水难以借助毛细作用力上升至植被根系,植被群落获取水分的主要条件为大气降水,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着耐旱型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 生态演化 煤矿区 泊江海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红磊 任亮 +2 位作者 张利娟 贾贺男 张夏蕾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1638,共8页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盖度和土壤硬度影响较强烈,地表盖度响应指数(Index 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平均值为49.58,整体处于中等干扰程度,通过微博位置分析得出80%的踩踏活动集中在距风景道800 m内,在250~300 m范围内最集中,通过公开地图(OpenStreetMap,OSM)数据不同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分析得出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干扰范围在200 m以内。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合理制定郊野旅游环境容量,规范郊野旅游活动路线和人流等措施,可有效缓解人为过度踩踏对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郊野旅游 植被-土壤系统 踩踏干扰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青莲水岩溶-裂隙水系统的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解析
3
作者 许兰芳 倪泽华 +4 位作者 涂世亮 姜守俊 黄文龙 庄卓涵 杨宏宇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7,共15页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典型流域的基本单元,掌握青莲水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对筑牢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化学指标特征分析,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典型流域的基本单元,掌握青莲水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对筑牢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化学指标特征分析,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分析方法,追踪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并定量分析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因子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含镁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F1)、生活废水、农用肥料等人类活动(F2)、碳酸盐矿物的水-岩作用(F3)、含硫化肥的使用(F4)以及硅酸盐矿物和岩盐的风化溶解(F5)。各类矿物的风化和含水层水-岩作用等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64%,是流域内地下水化学物质的主要来源,人类活动影响的来源仅占36%。水化学指标高含量分布区域和来源因子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区域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水化学对岩性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响应关系。整体而言,岩溶水化学成分来源主要是碳酸盐、硅酸盐和岩盐矿物等风化溶解,局部地区还受生活废水和农用化肥的使用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火成岩裂隙水来源主要为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离子来源贡献率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研究区裂隙和岩溶含水层的认识,为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莲水流域 岩溶-裂隙地下水系统 水化学特征 PMF 地下水离子来源分析 贡献率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和富集特征研究
4
作者 刘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6,I0002,共7页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均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但只有Cu平均浓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而Cd和Sb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积累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子废弃物拆解活动,Cu和Pb还可能与附近的冶金厂有关。重金属在水稻根系中的富集能力远大于地上部分,米中富集的重金属均未超出《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及制品中铅、铬、镉、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NY 861—2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废弃物拆解区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污染特征 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系统中富里酸-铁-砷的共沉淀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华淼 甘义群 赵琪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14,共10页
地下水系统中砷酸盐与Fe(Ⅲ)的共沉淀可以有效减少砷向水生环境的释放。有机质易参与Fe(Ⅲ)的沉淀过程,从而影响砷的固定,但目前对基于共沉淀反应的C-Fe-As耦合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取富里酸(FA)为典型有机质,通过开展室内批试验,... 地下水系统中砷酸盐与Fe(Ⅲ)的共沉淀可以有效减少砷向水生环境的释放。有机质易参与Fe(Ⅲ)的沉淀过程,从而影响砷的固定,但目前对基于共沉淀反应的C-Fe-As耦合机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选取富里酸(FA)为典型有机质,通过开展室内批试验,探讨不同Fe(Ⅲ)浓度和pH值条件下地下水系统中FA-Fe(Ⅲ)-As(Ⅴ)的共沉淀行为,并综合采用三维荧光光谱(3D-EEM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SEM-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揭示地下水系统中有机质-铁(氢)氧化物共沉淀(OFC)的固砷机理。结果表明:地下水系统中较高的Fe(Ⅲ)浓度促进水解共沉淀发生,有利于砷的固定及FA的组分分馏,FA中大分子量、强芳香性组分优先与水铁矿结合形成OFC;As(Ⅴ)通过占据OFC中类腐殖质组分与水铁矿的结合位点而被固定;地下水系统中较高的pH值抑制共沉淀发生,FA提高了Fe(Ⅲ)的溶解度,不利于砷的固定。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地下水系统中砷与碳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可为地下水砷污染的治理与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系统 富里酸--砷共沉淀行为 砷固定 组分分馏 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绿洲系统中降雨、土壤水分与地下水位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朝生 杨晓晖 +2 位作者 张克斌 于春堂 慈龙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9-135,共7页
水分分布与运移对沙漠-绿洲区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位于库布齐沙漠和黄河之间沙漠-绿洲系统中的降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在生长季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沙漠边缘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过渡带和绿洲:... 水分分布与运移对沙漠-绿洲区的荒漠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位于库布齐沙漠和黄河之间沙漠-绿洲系统中的降雨、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在生长季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沙漠边缘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于过渡带和绿洲:沙漠边缘具有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低且土层间变异较大、地下水位较深但稳定、土壤水分与地下水关系不明晰、降雨在土壤中运移快、耗散明显等特征;绿洲区三者的特征与沙漠边缘正好相反;过渡带介于二者之间,但和沙漠边缘的特征更为接近.在沙漠边缘进行植被建设防风固沙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保证植被的成活率,并使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壤水分 地下水 响应 沙漠-绿洲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水系统有限时间的稳定性
7
作者 胡静 朱磊 +2 位作者 张启敏 任杰 吴涵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共7页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地表水的渗透能够改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平衡,为了反映随机环境噪声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立了由Markov链和高斯白噪声驱动的随机时滞植被-水系统,通过随机比较原理,研究了植被及水的有限时间的... 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地表水的渗透能够改变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平衡,为了反映随机环境噪声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立了由Markov链和高斯白噪声驱动的随机时滞植被-水系统,通过随机比较原理,研究了植被及水的有限时间的动力学行为,给出了系统有限时间稳定性和有限时间收缩稳定性的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时滞 有限时间稳定 植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与地下水多要素协同作用人体健康环境基准理论初探
8
作者 赵文浩 高一斐 +5 位作者 陈海燕 王君浩 王美英 陈颖 马瑾 吴丰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88-1801,共14页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壤-地下水跨介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现有环境基准体系因未能充分考虑介质间的交互作用,难以系统地评估污染物跨介质迁移过程及其人体健康风险。为此,该文在系统梳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研究...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壤-地下水跨介质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现有环境基准体系因未能充分考虑介质间的交互作用,难以系统地评估污染物跨介质迁移过程及其人体健康风险。为此,该文在系统梳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并提出了一个面向人体健康的土壤-地下水多要素协同作用环境基准(S&GMESEC-HH)的理论框架。首先,该框架系统整合并强调了四大关键要素体系:1)污染物特征(种类、形态等);2)水文地质条件(土层结构、地下水位波动等);3)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含量等);4)气候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等)。其次,该框架深入分析并归纳了三大协同作用机制:1)化学协同(多相分配、价态转换等);2)物理协同(对流-扩散、吸附-解吸等);3)生物协同(微生物代谢等)。在此基础上,尝试突破传统单一介质评价的局限,探讨了污染物跨介质通量模型、动态水文地质参数与区域气候特征的多尺度耦合,初步构建了包含工业活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敏感受体特征、暴露途径及健康风险评估在内的完整技术框架。该文旨在为复合污染环境下健康风险的系统评估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学思路,对完善中国环境基准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下水系统 多要素协同作用 跨介质归趋 人体健康环境基准 跨介质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蔬菜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迁移与消减
9
作者 吴静 刘翔宇 +1 位作者 胡小婕 凌婉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6,共12页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传播会威胁生态环境和蔬菜质量安全,同时食用含有ARGs的蔬菜会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重点综述了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机制,迁移过程涉及微生物菌...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传播会威胁生态环境和蔬菜质量安全,同时食用含有ARGs的蔬菜会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重点综述了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迁移过程及其机制,迁移过程涉及微生物菌群间的交互作用,解析了影响ARGs在土壤-蔬菜系统中传播和扩散的因素,包括抗生素的选择压力、非抗生素污染物、土壤类型、蔬菜种类等,系统总结了现有的土壤ARGs的消减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堆肥从源头消减ARGs输入、生物消减、物理化学消减(如添加土壤改良剂等)。最后,基于当下研究的不足,提出了ARGs在迁移机制、影响因素、消减方法3个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土壤-蔬菜系统中ARGs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抗性菌 水平基因转移 消减方法 土壤-蔬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施肥措施对土壤-橡胶树系统中锰含量及生胶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孔意鹏 王万新 +4 位作者 金东奇 刘海林 李建宏 赵庆杰 林清火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8-647,共10页
锰(Mn)元素是影响天然橡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橡胶园土壤、橡胶树根系和叶片、胶乳和生胶中Mn含量以及生胶性能的影响,以期对橡胶树合理施肥及提高天然橡胶生胶性能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3年选用热研73397橡胶... 锰(Mn)元素是影响天然橡胶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橡胶园土壤、橡胶树根系和叶片、胶乳和生胶中Mn含量以及生胶性能的影响,以期对橡胶树合理施肥及提高天然橡胶生胶性能提供理论依据。于2022—2023年选用热研73397橡胶品种进行大田试验,采用单株橡胶树定量施肥,主要为穴施与割面涂施的复合施肥措施,以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5个施肥处理:2kg硅酸钠(T_(1))、0.5%锌钼肥(T_(2))、5kg生物炭(T_(3))、5kg生物炭+0.5%锌钼肥(T_(4))、5 kg生物炭+0.5%锌钼肥+2 kg硅酸钠(T_(5))。在产胶期不同月份采集样品,通过测定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干胶产量、各样品(土壤、根系、叶、胶乳、生胶)Mn含量和生胶性能,分析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橡胶树系统中Mn含量及生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橡胶树干胶产量在44.96~62.90 g之间;T_(1)、T_(3)、T_(4)、T_(5)处理可提升土壤pH,把土壤中易被植物利用的Mn形态转变成难利用的形态,其中T_(5)处理的效果更好,且T_(5)处理能显著降低橡胶树根系中的Mn含量;T_(4)、T_(5)处理能显著降低胶乳中的Mn含量;T_(1)处理能提高塑性保持率,T_(2)、T_(3)、T_(4)、T_(5)处理能提高生胶塑性初值,T_(4)、T_(5)处理能提高门尼黏度,T_(2)、T_(3)、T_(4)、T_(5)处理后的生胶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门尼黏度均达到航空轮胎用天然橡胶通用规范;不同处理生胶的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分别在35.25×10^(4)~39.57×10^(4)和161.84×10^(4)~167.32×10^(4)之间,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分子量分散程度。综上所述,生物炭、硅酸钠和锌钼肥配施能改善土壤环境,能够影响橡胶树的产量、胶乳和生胶中的Mn含量,进而影响生胶性能。基于本研究结果,对于综合提高橡胶树产量和生胶性能而言,可推荐T_(5)处理,即单株施用5 kg生物炭+0.5%锌钼肥+2 kg硅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橡胶 施肥措施 土壤-橡胶树系统 锰含量 生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
11
作者 王锦博 贺志毅 +2 位作者 王亚楠 程诗雨 刘明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8-1297,共10页
科学确定土壤修复基准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多假设污染源直接作用于饱和带,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物在包气带迁移产生的滞后、衰减及源强变化特征。本文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一维垂向运移解析解和地下水中的三维... 科学确定土壤修复基准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多假设污染源直接作用于饱和带,未能充分考虑污染物在包气带迁移产生的滞后、衰减及源强变化特征。本文将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一维垂向运移解析解和地下水中的三维运移解析解进行耦合,构建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模型,系统分析污染物迁移转化影响因素对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时,按现行标准中第一类用地的土壤筛选值,苯和氯苯修复阈值分别为1与68 mg/kg;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时,以下游地下水合规点水质达标为目标,利用该方法计算出的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阈值分别为0.150和150.000 mg/kg。不考虑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可能导致该场地土壤修复不足或过度修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 阈值计算 解析解 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时空数据集
12
作者 戚曌 席磊 +3 位作者 曹晓明 崔梦淳 邹佳秀 刘洪霞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506-514,共9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是影响地区荒漠化程度的关键,可以作为监测区域荒漠化状况的考虑因素,对于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常采用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Adjust...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生态环境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植被是影响地区荒漠化程度的关键,可以作为监测区域荒漠化状况的考虑因素,对于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常采用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MSAVI)来反映其分布状况。研究以1990-2021年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合成环塔里木盆地生长季(4-10月)数据影像,并计算得到环塔里木盆地1990-2021年间7个时期的MSAVI数据集。研究获得了研究区122块实测的样地FVC数据用来做验证样本,然后基于MSAVI采用像元二分法计算得到植被覆盖度,分别提取以样本点为核心的1×1和3×3像元范围的均值作为计算得到的植被覆盖度值,来消除实测样本点坐标范围可能带来的偏差,得到的样本精度分别为:R2=0.737,R2=0.760,均方根误差分别是RMSE=0.125,RMSE=0.124,间接验证了本数据集的质量以及MSAVI指数反演植被覆盖度的可行性。本数据集可为干旱区植被状况以及荒漠化程度变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塔里木盆地 改进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 线性回归 1990-202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垄沟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13
作者 徐秋韵 周伟迪 +2 位作者 韩成龙 谷艳杰 李凤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158,共11页
2011—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村,以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平作不覆膜和垄沟覆膜2种覆膜方式及4个施磷处理(P0:不施磷,P1:施磷9.73 kg·hm^(-2),P2:施磷19.3 kg·hm^(-2)和P3:施磷28.9 kg&... 2011—2016年,在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村,以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平作不覆膜和垄沟覆膜2种覆膜方式及4个施磷处理(P0:不施磷,P1:施磷9.73 kg·hm^(-2),P2:施磷19.3 kg·hm^(-2)和P3:施磷28.9 kg·hm^(-2)),期间每年采集土壤和地上部植物样品以分析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除高磷处理(P3)外,垄沟覆膜土壤碳、氮含量,C∶N、C∶P和N∶P以及微生物量碳(MBC)、C∶N和C∶P分别比平作不覆膜平均提高了39.3%、27.1%、13.5%、55.3%、49.8%、57.6%、39.6%和43.3%;垄沟覆膜土壤有效磷含量比平作不覆膜处理平均降低13.9%。(2)平作不覆膜条件下,土壤碳含量和C∶N、植株氮含量、MBC、C∶N和C∶P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垄沟覆膜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平作不覆膜条件下,P1、P2和P3处理植株C∶N和微生物量氮(MBN)分别比P0处理降低了2.94%、7.02%、11.5%和8.62%、11.5%、19.1%;垄沟覆膜条件下,P1处理植株C∶N和MBN分别比P0处理降低了10.0%和24.3%,而P3处理植株C∶N和MBN分别比P1和P2处理提高了8.20%、5.93%和27.4%、9.92%。(4)与P0处理相比,施磷后土壤、植物和微生物量磷(MBP)含量分别提高了67.2%~164.0%、14.0%~34.3%、19.2%~87.0%,土壤C∶P和N∶P、植物C∶P和N∶P以及微生物量N∶P分别降低了29.5%~51.5%、30.1%~54.3%、13.2%~28.3%、6.71~19.8%、29.1%~52.7%。(5)随种植年限延长,至2016年,土壤碳、氮含量和C∶N、植株N∶P以及微生物量C∶P较2011年分别累计增加49.3%、33.9%、11.3%、77.6%和126.0%,而植株磷含量累计降低51.3%。分析表明,垄沟覆膜条件下施磷量过高导致苜蓿和土壤微生物生长受氮缺乏限制,并加快土壤有机质分解,不利于维持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紫花苜蓿生长和土壤肥力。因此,当垄沟覆膜条件下施磷量高于22.7 kg·hm^(-2)时应供应适量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覆膜 施磷 紫花苜蓿 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肥对土壤-水稻系统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14
作者 闻秀娟 厉方桢 +1 位作者 谢舻 孙叶芳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9期124-126,219,共4页
为探讨生物炭基肥对农田土壤-水稻系统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习惯施肥(T1)、配方肥(T2)和炭基肥(T3),探究生物炭基肥对土壤-水稻系统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能有效... 为探讨生物炭基肥对农田土壤-水稻系统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习惯施肥(T1)、配方肥(T2)和炭基肥(T3),探究生物炭基肥对土壤-水稻系统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基肥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提升效果明显。生物炭基肥能同时提高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对秸秆中的磷含量,秸秆中的钾含量,以及秸秆、籽粒中磷含量的提升效果不显著。炭基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产量达12 666.67 kg/hm^(2),较常规施肥提升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肥 土壤-水稻系统 产量 养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吕达 魏勇 刘桂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44-1548,共5页
用砂箱实验装置模拟地下水在水平流动情形下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土-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平均质量比为Cr>Ni>Co>Cu,土壤中垂向迁移能力为Cr>Ni≈Co>Cu;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 用砂箱实验装置模拟地下水在水平流动情形下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土-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平均质量比为Cr>Ni>Co>Cu,土壤中垂向迁移能力为Cr>Ni≈Co>Cu;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度地下水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Cu>Cr>Ni>Co,同一深度地下水平均质量浓度为Cu>Ni>Cr>Co;4种重金属在土-水交互系统中沿水流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迁移能力均为Cr≈Cu>Ni>Co;污染源在淋滤6h达最大释放量,此时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质量浓度达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实验 重金属 土壤-地下水交互系统 迁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研究:Ⅰ.方法与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坤 王宗志 +5 位作者 白莹 刘群 程亮 杜慧华 刘克琳 丁启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126,共8页
针对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复杂工程系统,因缺少联合调控方法而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难的问题,解析地表-地下水库系统结构与功能,定量模拟地表水库调度、闸坝调控下河流和地下水动力过程,并利用智能替代模型提升水动力过程计算速度;... 针对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复杂工程系统,因缺少联合调控方法而导致洪水资源利用难的问题,解析地表-地下水库系统结构与功能,定量模拟地表水库调度、闸坝调控下河流和地下水动力过程,并利用智能替代模型提升水动力过程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研发时/日/月多时间尺度模型耦合嵌套方法,构建了兼顾计算精度与效率的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该模型实现了洪水、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和供水等时间尺度差异明显的调节过程的统一调配,可为沿海中小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提供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资源利用 地表-地下水系统 联合调控 多时间尺度嵌套模型 沿海中小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中水分运移研究综述 被引量:34
17
作者 宫兆宁 宫辉力 +1 位作者 邓伟 赵文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365-373,共9页
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中水分运移研究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大气水是一个连续的水分过程。通过归纳国内外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水分运... 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统中水分运移研究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大气水是一个连续的水分过程。通过归纳国内外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土壤盐分运移、以及水盐运移对植物生长发育等生物过程作用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地下水浅埋深条件下GSPAC系统水运移在研究方法、试验和模型方面的进展、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分析指出定量地研究浅埋深地下水对SPAC系统水分过程、生物过程和能量过程等的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复合过程,由单个过程研究向过程的综合分析发展难度较大,目前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是今后需要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此基础上阐述了GSPAC系统水运移的研究需要深入发展的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浅埋深 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水分运移 盐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18
作者 徐学选 张北赢 田均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2,共7页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的降水线有明显区别,斜率和截距偏小;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逐渐富集δD和δ^18O,且δ^18O富集速度高于δD,由D和^18O的蒸发分馏差异所致,可利用各类水体的δD和δ^18O变化情况甄别水体之间的水量转化;土壤水δD和δ^18O剖面在200cm深度处出现低值区,应是降水补给到达该深度且土壤蒸发影响逐渐衰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200cm以下逐渐升高则因为降水补给影响逐渐降低、土壤水本底同位素影响增强所致。由于380~400cm深层土壤水的δD和δ^18O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因此认为降水-地下水的转化存在,降水补给泉水的滞后期小于35d。而对井水的补给滞后时间以及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降水线 降水-土壤-地下水转化 实验研究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地表水地下水化学组成:喀斯特水文系统水-岩反应及污染特征 被引量:72
19
作者 郎赟超 刘丛强 +2 位作者 赵志琦 李思亮 韩贵琳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6-832,共7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岩相互作用特征和辨别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下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研究了贵州省贵阳市不同岩性含水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特征。结果发现,地表和地下水主要有HCO3型和SO4型以及这两种...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岩相互作用特征和辨别地下水污染物的来源,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下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研究了贵州省贵阳市不同岩性含水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化学特征。结果发现,地表和地下水主要有HCO3型和SO4型以及这两种化学类型的混合型。地下水地表水化学溶解物质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岩的化学风化作用,硫酸盐矿物的溶解和硫化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对岩石矿物的化学风化是导致水体富集硫酸盐的主要因素。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质为K+、Na+、Cl-、SO42-和NO3-。这一研究成果为评价地表/地下水环境的质量现状,为喀斯特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地下水 水化学组成 喀斯特 水文系统 -岩反应 污染特征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在土壤-地下水中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蒲生彦 张颖 吕雪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5,共12页
微塑料已成为一类新型污染物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将微塑料污染列为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海洋环境方面,有关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微塑料的环境... 微塑料已成为一类新型污染物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将微塑料污染列为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海洋环境方面,有关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毒性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调研,较系统地回顾梳理了有关土壤-地下水中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归趋及其生态毒理效应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做出评述和展望,旨在促进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地下水 生态毒性 迁移归趋 环境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