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巴嘎旗某莹石矿区地下水赋存模式及供水前景研究
1
作者 韩晔 郑玉萍 +2 位作者 吴荣泽 李明辰 王林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290-296,共7页
依托于某萤石矿生产单位的供水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矿区及周边154 km^(2)范围内开展了1∶5万初步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地层岩性、构造背景,按照赋存条件将研究区地下水划分为冲洪积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火山... 依托于某萤石矿生产单位的供水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在矿区及周边154 km^(2)范围内开展了1∶5万初步供水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系分布、地层岩性、构造背景,按照赋存条件将研究区地下水划分为冲洪积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火山岩类风化带裂隙地下水、石英脉及萤石脉构造角砾岩空隙地下水、断裂构造裂隙地下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地下水共五种地下水赋存模式;结合前期已有开采井水文地质试验成果,确定石英脉及萤石脉构造角砾岩空隙地下水蓄水构造、断裂构造裂隙地下水蓄水构造具有满足矿区1万m^(3)/d供水需求的供水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巴嘎旗 萤石矿 地下水赋存模式 蓄水构造 供水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春市地下水赋存特征及地下水找水模式探讨
2
作者 邹江 王均救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4期264-267,共4页
进入21世纪,干旱、水体污染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突发性事件频发,而宜春地区各城镇饮用水水源及备用水源以湖、河、水库等地表水体为主,这种裸露和开放式的地表水体易遭受污染,在极端干旱季节可能造成人畜用水困难。为了保障在特殊情况下的... 进入21世纪,干旱、水体污染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突发性事件频发,而宜春地区各城镇饮用水水源及备用水源以湖、河、水库等地表水体为主,这种裸露和开放式的地表水体易遭受污染,在极端干旱季节可能造成人畜用水困难。为了保障在特殊情况下的正常用水,使用地下水则成为最优选择。因为地下水具有土壤天然防污屏障,不易被污染,水质稳定且良好,供水保障高等优势。通过对宜春地区相关资料的收集,梳理出了宜春地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并结合当地地质条件总结出了2种地下水找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赋存特征 找水模式 宜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南碳酸盐岩丘陵贫水区典型地下水赋存模式分析——以沂南、费县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韩晔 郑玉萍 +2 位作者 祁晓凡 尚浩 张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根据山东省沂南、费县两县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利用物探定井、成井以及水文地质试验过程,对松林、西柳沟、响井、颜河庄4个村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鲁南碳酸盐岩分布区两种典型的地下水蓄水模式,即断层蓄水构造模式和裂隙... 根据山东省沂南、费县两县的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利用物探定井、成井以及水文地质试验过程,对松林、西柳沟、响井、颜河庄4个村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鲁南碳酸盐岩分布区两种典型的地下水蓄水模式,即断层蓄水构造模式和裂隙-岩溶蓄水构造模式。断层蓄水构造主要分布于该区中下寒武统地层,分布并不均匀和普遍,出水效果主要取决于断层的分布、张扭性质以及地下水径流方向的补给源,与地形情况关系不大;裂隙-岩溶蓄水构造在该区主要分布于奥陶系及上寒武统地层,裂隙岩溶发育,富水性好,发育较为广泛和普遍,打井出水成功概率高。对于两种典型地下水赋存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以为今后碳酸盐岩丘陵贫水区的地下水勘查工作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丘陵区 地下水赋存模式 鲁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典型缺水地区地下水赋存模式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建平 魏玉梅 吴宏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00-102,共3页
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330×104km2。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现根据水文地质勘查示范及前人的工作成果,对地下水... 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及内蒙古西部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330×104km2。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和经济发展。现根据水文地质勘查示范及前人的工作成果,对地下水赋存机理与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解决缺水地区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以及地下水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水文地质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缺水地区 地下水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南泰莱盆地岩溶地下水赋存特征和找水规律 被引量:15
5
作者 于丽莎 潘晓东 +3 位作者 曾洁 任坤 焦友军 兰干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结合泰安市岱岳区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实施27口钻井发现:在鲁中南泰莱盆地西部山区,碳酸盐岩裸露,崎岖不平的峰丛谷地、峰丛洼地地貌导致水力坡度大,地下水沿构造断裂呈线状快速径流,地下水非饱和,无统一水力联系,岩溶地下水分布极不均... 结合泰安市岱岳区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和实施27口钻井发现:在鲁中南泰莱盆地西部山区,碳酸盐岩裸露,崎岖不平的峰丛谷地、峰丛洼地地貌导致水力坡度大,地下水沿构造断裂呈线状快速径流,地下水非饱和,无统一水力联系,岩溶地下水分布极不均匀成为钻井取水的难点,寻找有利蓄水构造成为钻井找水关键;在盆地东部和南部靠近河谷的缓丘平原覆盖型岩溶分布区,水文地质单元上处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区,岩溶地下水丰富且呈层状、面状分布,水力联系密切,滞流形成饱水带,利于钻井开采地下水资源,但应着重关注火山侵入岩等隔水岩层的展布情况,综合分析岩溶含水层厚度、地下水水位和汇水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泰莱盆地 地下水赋存 钻井取水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蒙山昭通地区玄武岩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 被引量:7
6
作者 魏良帅 黄安邦 +3 位作者 罗雲丰 贾逸 舒勤峰 和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91-1898,共8页
乌蒙山区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中昭通地区长久以来面临取水难、用水难的问题。通过地面调查、水文地质试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查明了该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面积仅次于可溶岩,占21.52%,以面状覆盖和条带展布两大... 乌蒙山区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中昭通地区长久以来面临取水难、用水难的问题。通过地面调查、水文地质试验、测试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查明了该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分布面积仅次于可溶岩,占21.52%,以面状覆盖和条带展布两大特征出露,裂隙的发育和较平缓的地形地貌条件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良好基础,泉点数量多、分布广且水质总体良好,III类及以上地下水达到89.29%,适宜生活饮用,对于农户居住分散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为指导地方寻找优质饮用水源,解决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吃水难题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蒙山 玄武岩 地下水赋存规律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南部山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地电特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马健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2,共6页
通过对潍坊南部山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根据研究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类。根据研究区地貌类型,孔隙水划分为山前坡洪积扇和近山前冲洪积平原两种类型;根据研究... 通过对潍坊南部山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根据研究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第四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类。根据研究区地貌类型,孔隙水划分为山前坡洪积扇和近山前冲洪积平原两种类型;根据研究区岩溶发育类型,岩溶水划分为岩性接触溶蚀带型、层状岩溶裂隙带型及岩溶溶蚀破碎带型;根据研究区含水裂隙成因,裂隙水划分为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和成岩裂隙水三类。本文对研究区内各类地下水的赋存规律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了各类地下水的地电特征,为区内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文地质 地下水赋存规律 地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港项目区浅层地下水均衡模型
8
作者 张少才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2-14,共3页
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在黑龙港项目区,受基底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为地下水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浅层地下水子系统和浅层地下水子系统。浅层地下水系统... 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在黑龙港项目区,受基底构造的影响,形成了巨厚的第四系沉积,为地下水赋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浅层地下水子系统和浅层地下水子系统。浅层地下水系统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层。浅层地下水是指含水层底板埋深在40~70m,水力学性质为潜水或微承压水。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它包括山前冲洪积平原和冲湖积平原两部分,在区内共有4个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赋存 第四系沉积 湖积平原 洪积扇 均衡模型 地下水均衡 水文地质条件 山前冲洪积平原 底板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介质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谢渊 王剑 +9 位作者 江新胜 李明辉 邓国仕 侯光才 刘方 王德潜 孙永明 朱桦 王永和 罗建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9,共9页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 本文采用沉积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研究的思路,对鄂尔多斯盆地下白垩统含水层储水岩石特征与含水介质结构进行了研究。下白垩统是由宜君-洛河、华池-环河、罗汉洞-泾川三套含水岩组组成的一个厚达1300m、具多层结构的巨型碎屑岩地下水系统,发育以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的多类型储水砂岩,其沉积形成于以河流、沙漠为主的多种陆相沉积环境。由于受沉积、成岩及后期剥蚀等作用的控制,各含水岩组储水岩石的类型、厚度及分布,以及储水空间的类型和发育程度、储水孔隙介质结构均有明显变化;在与其它水文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下白垩统地下水赋存和富集条件总体呈现"盆地北好南差、北部上好下差、南部下好上差"的宏观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白垩统含水层 储水岩石类型与分布 储水岩石沉积成因 储水空间介质结构 地下水赋存-富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沉积学初探 被引量:41
10
作者 谢渊 王剑 +7 位作者 殷跃平 武选民 文冬光 江新胜 罗建宁 魏伦武 李明辉 郑万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818-828,共11页
“含水层沉积学”是沉积学、水文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相互交叉综合的产物,是以沉积学、水文地质学理论为基础,以沉积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查明地下水赋存和循环条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地下水水质成因与分布以及... “含水层沉积学”是沉积学、水文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相互交叉综合的产物,是以沉积学、水文地质学理论为基础,以沉积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查明地下水赋存和循环条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地下水水质成因与分布以及地下水富集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最终服务于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的一门边缘分支学科。含水层沉积学及水文地质综合研究表明,受到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展布的明显控制,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赋存、循环、富集条件以及地下水水质分布总体具有北好南差、盆地南部具有下好上差的宏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白垩系 含水层沉积学 地下水赋存-循环条件 水质 地下水富集规律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