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省种植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空间变异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兴权 许晶玉 +4 位作者 江丽华 黄健熙 王利民 刘佳 邹金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2-1179,共8页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态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集约化种植区由于施用大量氮肥导致的硝酸盐污染更为严重。为控制污染,应掌握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空间变异规律与分布特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山东省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数...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态势十分严峻,特别是集约化种植区由于施用大量氮肥导致的硝酸盐污染更为严重。为控制污染,应掌握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空间变异规律与分布特征。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山东省种植区地下水硝态氮含量数据进行空间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明显的趋势效应以及变异性,且含量随地下水深度增加而减少。通过相关性分析,获得与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相关性最高的两个因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并作为协克里金(Cokriging)插值方法中的协同因子,对山东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进行插值。经比较分析,协克里金法比普通克里金法(Ordinary Kriging)的精度高,减少了80%的平均误差。协克里金法空间插值结果表明,空间分布规律表现在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升高的方向性效应,而地下水硝态氮含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潍坊、青岛、烟台种植区,如青岛的平度、莱西,潍坊的寿光等农业较发达的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空间变异 地统计 协克里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电化学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吉强 刘斐 +4 位作者 段申璇 李甲亮 张再旺 吴涛 蔡靖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6期79-82,共4页
以阳极室葡萄糖和阴极室硝酸盐分别作为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燃料和氧化剂,构建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电化学修复装置,监测了其运行性能并进行了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阴、阳极分别接种微生物后,系统经过20 d的启动进入稳定运行状态,阳... 以阳极室葡萄糖和阴极室硝酸盐分别作为生物电化学系统的燃料和氧化剂,构建了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电化学修复装置,监测了其运行性能并进行了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阴、阳极分别接种微生物后,系统经过20 d的启动进入稳定运行状态,阳极COD、阴极NO_(3)^(-)去除率分别达到82.4%和87.8%,最大输出电压为236.1 mV。工艺条件试验表明,阳极COD浓度与阴极NO_(3)^(-)浓度、pH值和盐浓度均对生物电化学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生物电化学系统 脱氮产电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3
作者 熊枭 《农技服务》 2015年第12期229-229,共1页
目前,关于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一问题不仅对于水质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地下水硝酸盐问题的治理,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出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原因是非常多样的... 目前,关于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一问题不仅对于水质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还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地下水硝酸盐问题的治理,就我国的情况来看,出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原因是非常多样的。本文主要针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相关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原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 被引量:15
4
作者 马林 王洪媛 +9 位作者 刘刚 胡克林 梁超 杜连凤 郭胜利 柏兆海 王凤花 李晓欣 王仕琴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突破厚包气带农田根层氮磷淋溶与地下水污染复杂定量关系和阻控机理是国际研究难点。本文系统梳理了重点研发专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项目包括以下4方面研究内容:1)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根层氮... 突破厚包气带农田根层氮磷淋溶与地下水污染复杂定量关系和阻控机理是国际研究难点。本文系统梳理了重点研发专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项目包括以下4方面研究内容:1)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根层氮磷淋溶时空规律;2)根层-深层包气带氮磷淋溶机制和主控因子;3)黑土、潮土和褐土氮磷淋溶阻控机制及其效果;4)典型农区氮磷淋溶风险与区域消减途径。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受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根层氮磷淋溶规律与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体现出空间不一致和较大差异性。黑土区虽然根层淋溶较小,然而受地形地貌影响,地下水水质对淋溶响应更强烈,应该进一步研究黑土区地下水水质对淋溶的响应机制。华北潮土区和褐土区厚包气带具有明显氮阻控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厚包气带对氮磷淋溶减排机理与途径研究。2)基于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和12 m深观测井对包气带农田土壤氮盈余累积特征和淋失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区的环境安全施氮量约为200kg(N)·hm-2·a-1,超过环境安全阈值的多投入氮肥中有51%淋失到1m根层以下,不合理灌溉、强降水、大孔隙和裂隙是造成土壤硝酸盐淋溶的主要因素,对包气带累积硝态氮的淋失作用可影响至6m以下土层。3)利用深层取样和生物学方法结合,对厚包气带0~10.5m原位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是微生物进行反硝化的主要场所,深层土壤中反硝化作用显著减弱,"碳饥饿"是限制底层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与活性的关键因素;室内培养试验证实添加碳源可有效激活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为"根层截氮包气带脱氮"的淋溶阻控机理找到了突破口。4)利用黑土、潮土和褐土区氮磷淋溶阻控试验、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北方农区地下水硝酸盐监测网和NUFER (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use)模型,提出了养分损失脆弱区区划和区域氮磷污染削减草案,可为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阻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氮磷淋溶 包气带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硝酸盐脆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