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1
作者 贾艳红 赵传燕 南忠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以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为研究区,根据64个样点的实验数据,采用地统计分析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进行了选择,同时还利用GIS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对目前较为薄弱的空间插值方法的适用性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 以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为研究区,根据64个样点的实验数据,采用地统计分析法对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函数理论模型进行了选择,同时还利用GIS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对目前较为薄弱的空间插值方法的适用性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区域土壤盐分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进而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受地下水影响,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土壤盐分含量整体较高,且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变异特征。在沿河流流向及垂直于河流流向方向上,各盐分要素在整体规律性变化基础上都存在局部性变异,且这种局部性变异在垂直于河流流向方向上比河流流向方向更显著;(2)各盐分要素的变程为本研究今后合理布置采样点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黑河下游地区水文及生态研究提供了有关研究尺度的参考信息;(3)研究区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模拟也为该区植被恢复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盐分信息,这对本区乃至整个黑河下游植被恢复及生态重建工作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波动 土壤盐分 空间变异 特征分析 黑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波动带中细菌群落结构与水质响应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左锐 李桥 +4 位作者 孟利 杨洁 翟远征 王金生 滕彦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87-1697,共11页
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哈尔滨市第一水源地作为研究区,采集地下水样品以及波动带不同深度(0~5m非饱和带和6~50m饱和带)含水介质样品,分别用于水化学分析和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依... 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哈尔滨市第一水源地作为研究区,采集地下水样品以及波动带不同深度(0~5m非饱和带和6~50m饱和带)含水介质样品,分别用于水化学分析和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依托冗余分析定量表述地下水质参数与细菌群落相关性.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Fe、Mn、NH4+和有机质,Fe、Mn超标与研究区特定地质背景有关,NH4+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非饱和带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饱和带,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Acidobacteria为研究区优势门,在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累积相对丰度分别为82.89%和98.6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门水平上非饱和带中与水质演化强相关的细菌类群是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贡献率分别为15%、14.8%、8.9%和5.2%;饱和带中对地下水质演化起主要作用的类群为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贡献率分别为38.4%、19.0%、10.8%和9.1%.属水平上非饱和带中的Pseudomonas和饱和带中的Flavobacterium对Fe、Mn、NH4^+生物转化起主导作用.本研究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地下水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波动 水化学分析 16S RRNA 细菌群落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土壤盐份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贾艳红 赵传燕 +1 位作者 南忠仁 万研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0-430,共11页
地下水波动带是地下水水位及辐射范围变化明显的区域。本文在地质统计学理论与GIS技术基础上,以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为研究区,根据64个采样点的实测数据,采用地质统计分析法与交叉验证法(Cross-Validation)对研究区土壤盐份实验半方差... 地下水波动带是地下水水位及辐射范围变化明显的区域。本文在地质统计学理论与GIS技术基础上,以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为研究区,根据64个采样点的实测数据,采用地质统计分析法与交叉验证法(Cross-Validation)对研究区土壤盐份实验半方差函数理论模型及常用插值方法进行了选择,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土壤盐份空间变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土壤盐份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沿河流流向方向土壤盐份整体表现为逐渐增高的趋势,垂直于流向方向各盐份要素受控于地下水而应该呈现的离河越近土壤盐份含量越高的特征被一些局部性变异所取代,且这些局部性变异在东河辐射范围内略微明显于西河,这与东河区域局部性地下水补给来源复杂及地下水化学类型变化明显等因素有关。(2)变程是描述空间变异性的尺度。从各盐份要素的有效变程看,7 km是研究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土壤盐份空间相关性的最大采样尺度。本研究的目的是为黑河下游区域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及相关研究中合理布置采样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份 空间变异性 地下水波动 地质统计学 GIS 黑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非饱和区含水层对潮致地下水波动的影响
4
作者 程博超 罗照阳 +1 位作者 严佳伟 孔俊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4,共5页
针对滨海潜水层中存在的潮致地下水波动现象,以Kong等提出的新型Boussinesq方程为理论基础,通过摄动解析法剖析波动组成及函数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壤非饱和区含水层对潮致地下水波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波传入滨海潜水层后,... 针对滨海潜水层中存在的潮致地下水波动现象,以Kong等提出的新型Boussinesq方程为理论基础,通过摄动解析法剖析波动组成及函数表达,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壤非饱和区含水层对潮致地下水波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波传入滨海潜水层后,主频波幅呈指数型衰减,且渗透系数越小波能衰减越快;在非线性作用下,波动传播过程中将衍生出高频波,波能从低频波向高频波迁移;当土壤的非饱和持水性较强、土壤层非饱和区厚度较小、土壤孔隙率较小时,有利于潜水层内高频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USSINESQ方程 摄动解析法 土壤非饱和含水层 地下水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河岸柽柳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地下水位年内波动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思宇 龙翔 +1 位作者 孙自永 孙禄健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15-221,共7页
柽柳是中亚干旱区河岸林的重要建群种,同时也是美国西南半干旱区河岸林的主要入侵物种。随着国内外生态输水和流量自然化等旨在恢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措施的实施,许多干旱、半干旱区河流沿岸的地下水呈现出显著的年内波动。在此背景下,... 柽柳是中亚干旱区河岸林的重要建群种,同时也是美国西南半干旱区河岸林的主要入侵物种。随着国内外生态输水和流量自然化等旨在恢复受损河岸生态系统措施的实施,许多干旱、半干旱区河流沿岸的地下水呈现出显著的年内波动。在此背景下,作为兼性地下水湿生植物的河岸柽柳,其水分利用效率是保持相对稳定还是随水位波动而变化?该问题目前仍未得到解答。基于叶片δ13 C、河水位、河岸带地下水位及土壤水分的动态观测,分析了黑河中游典型河岸林内柽柳水分利用效率对地下水位波动的响应。研究表明:柽柳叶片的碳同位素分馏值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变化特征,且与地下水涨落呈较好的正相关,通常随水位抬升而增大,在地下水回落一段时间后下降,表明河岸柽柳的水分利用效率对潜水埋深的变化有着显著响应,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增高。这可能是因为在高水位时段及低水位时段的初期,柽柳主要吸收上升到或滞留在根系吸水层内的地下水,水分来源充足,故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较低;在低水位时段的中后期,因重力释水和植物蒸腾,根系吸水层变得越来越干燥,为了从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柽柳叶片水势降低,导致部分叶片气孔闭合,水分利用效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带 柽柳 水分利用效率 ^13C 地下水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发展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牛松涛 郑迎春 韩淑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4-109,共6页
农业用水是河北省水资源消耗的主要构成部分,农业灌水量的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分析沧州地区农业发展及区域地下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深层地下水动态与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水位与农业灌溉需... 农业用水是河北省水资源消耗的主要构成部分,农业灌水量的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农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分析沧州地区农业发展及区域地下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深层地下水动态与农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水位与农业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相反;浅层地下水位波动主要受降雨影响,其次为农业灌溉。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1.2m时,灌溉水能够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而地下水埋深大于1.5m时,则不会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综合分析认为,合理开发利用微咸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是未来沧州地区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用水 农业发展水平 深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波动 沧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