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春芳 龚建师 +5 位作者 檀梦皎 陶小虎 周锴锷 王赫生 李亮 秦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7,共12页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 浅层地下水是淮北平原最重要的农业用水供水水源,水质状况广受关注。文章采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和水质综合评价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质现状,运用Gibbs图和离子比值关系分析了水化学物质来源,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典型因子并推演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为弱碱性淡水,p H值6.6~8.6,溶解性总固体192~5302 mg/L,主要水化学类型共8类,主要阴离子为HCO_(3)^(-),阳离子为Na^(+)、Ca^(2+),地下水质量以Ⅳ类水为主;水岩作用主要受硅酸盐岩-碳酸盐岩岩石风化作用影响,从上游淮北平原到中游淮北平原,岩石风化溶解的水岩作用由碳酸盐岩向硅酸盐岩再向蒸发盐岩演化。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硝酸盐作为典型因子研究水质动态演化规律,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质量在2010—2021年经历了明显好转后略有下降,但典型因子的表现不尽相同;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可溶物质总量趋向于面状集中分布,高值点增多且大多分布于中游淮北平原,氧化还原条件从还原环境向氧化环境演变,2010—2018年农业活动等人为污染在上游淮北平原局部加重,但在2018年后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平原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分层技术刻画污染场地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例
2
作者 刘学浩 邹金 +5 位作者 易秤云 王平 王磊 李江山 龙思杰 黄长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0-1093,共14页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地下水分层监测(-6 m、-8 m、-10 m、-12 m、-16 m、-20 m),结合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及14个地下水样水质数据,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下水中TDS、COD(Mn)、Mg^(2+)、HCO_(3)^(-)、Cl^(-)等主要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减小,表明地表入渗及人为活动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控影响因素;NH_(4)^(+)、NO_(3)^(-)、NO_(2)^(-)、Mn、Ni等部分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增大,反映自然地质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的空间特征。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显示,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水化学组分随地层深度加大,与常规地下水监测井的相关性系数由0.984减小至0.566,表征了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层分布特征。【结论】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刻画了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垂向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程度区分揭示自然地质成因与人为活动污染的影响,进而识别刻画地下水污染羽的空间分布,精准指导场地尺度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 垃圾填埋场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典型区域地下水中邻苯二甲酸酯的分布特征
3
作者 吴冕 刘琳 +8 位作者 闫亮 廖思远 邓梓懿 罗永丽 赵高峰 孙喜梦 蒲玥 辛言君 周成智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河套灌区长期大规模使用农膜导致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等农膜增塑剂在灌区残留,由此引起的污染问题应受到关注。为探究河套灌区PAE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选取五原县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春灌前、春灌后、秋浇前和... 河套灌区长期大规模使用农膜导致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等农膜增塑剂在灌区残留,由此引起的污染问题应受到关注。为探究河套灌区PAEs在地下水中的分布特征,选取五原县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春灌前、春灌后、秋浇前和秋浇后灌区的地下水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样品中6种PAE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灌溉期内地下水中PAEs的浓度为0.14~9.80μg·L^(-1)。春灌期间地下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主要组分。秋浇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成为地下水中主要的PAEs组分。春灌后PAEs浓度升高了20.3%,秋浇后PAEs浓度升高了115.5%。灌溉水下渗携带PAEs进入地下水环境是灌溉后地下水PAEs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地下水PAEs的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地下水 分布特征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型煤田封闭采区地下水回升渗流特征与水质演化规律
4
作者 尹会永 孙德辉 +5 位作者 董方营 王凡华 张历峰 吴焘 刘超 曾一凡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90,共14页
【背景】煤矿采区封闭诱发的地下水回升过程所伴生的渗流场演变与水质演化,对矿井水害防控、水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影响,系统揭示其渗流-水化学协同作用机制是推进矿区水系统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开发的基础科学问题。【方法】以山东枣庄... 【背景】煤矿采区封闭诱发的地下水回升过程所伴生的渗流场演变与水质演化,对矿井水害防控、水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影响,系统揭示其渗流-水化学协同作用机制是推进矿区水系统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开发的基础科学问题。【方法】以山东枣庄滨湖煤矿116封闭采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水化学测试、数值模拟、理论计算方法,分析封闭采区内积水回升渗流特征以及离子浓度、矿相演化规律,对地下水回升及水化学演化模式进行表征。【结果与讨论】(1)滨湖煤矿116采区现有积水主要分布于采区西侧,根据封闭前涌水量计算,积水回升灌满整个采区空间预计需要426d。采区封闭后0~90d内,突水点持续涌水,采空区水位快速回升至-450~-250m,封闭后90~360d内,采空区水位回升速度减缓,采空区两侧水位升至-150m,之后水位变化不大,至封闭455d时积水完全灌满采空区,与预计结果基本相符,此时地下水流场基本达到平衡状态。(2)奥灰水与十四灰水在沿裂隙上涌及突水过程中,阳离子交换加速,Na^(+)+K^(+)浓度快速上升,Ca^(2+)、Mg^(2+)显著下降,此阶段钠长石、钾长石及岩盐等矿物相增多,石英、方解石及白云石因溶解或沉淀减少。(3)采空区封闭后,积水回灌过程中水-岩作用持续,但阳离子交换速率减缓,矿物相变化趋势与突水阶段相似但强度减弱,最终形成以高Na^(+)/K^(+)、低Ca^(2+)/Mg^(2+)为特征的水化学平衡体系,整个过程反映了从动态突水扰动到封闭采空区缓慢自平衡的封闭采区积水化学演化模式。研究结果为揭示相似背景下的采空区积水水环境演化规律提供了参考,为封闭矿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封闭采区 地下水回升 渗流 水化学特征 水质演化 数值模拟 水资源协同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瓯江流域地下水水质评价及水化学组分来源分析
5
作者 吴鑫 周施阳 +4 位作者 袁东方 李立湘 姚飞延 董好刚 郑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77-1892,共16页
地下水是瓯江流域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其水质状况及污染成因分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对野外调查及采样结果数据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并应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开展地下水质量评价,利用绝对因子得分... 地下水是瓯江流域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其水质状况及污染成因分析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对野外调查及采样结果数据进行水化学特征分析,并应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开展地下水质量评价,利用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定量评估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结果表明,Cl^(−)、HCO_(3)−、Na^(+)、Ca^(2+)、SO_(4)^(2−)于瓯江流域地下水中的绝对质量浓度相对偏高;CO_(3)^(2−)、pH、HCO_(3)−分布较为均匀,质量浓度比较稳定,Cl^(−)、SO_(4)^(2−)、Na^(+)、NH_(4)^(+)、Mg^(2+)和TDS局部富集显著,存在空间分布异质性;主导的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Ca型,HCO_(3)·Cl-Na·Ca型和HCO_(3)-Ca型次之,分别占37.96%、12.41%及11.68%.熵权水质指数(EWQI)评价表明地下水质量评价为Ⅰ级的占比为77.37%,Ⅱ级的占比为8.76%,共计86.13%的地下水达到优良水平;地下水质量为Ⅲ级与Ⅳ级的占比均为3.65%,为Ⅴ级的占比为6.57%,差或极差的地下水共计10.22%.各参数对研究区地下水质量的控制程度依次为:NH_(4)^(+)>Mn>Cl^(−).APCS-MLR受体模型来源贡献解析显示,各来源对区内地下水化学组分的贡献率分别为自然因子(21.84%)、环境因子(42.71%)、工业生活因子(13.49%)、农业生活因子(12.11%)及未知源(9.84%);自然地质环境及水岩相互作用是区内地下水形成的主控因素且受人类活动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瓯江流域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评价 熵权水质指数(EWQI) 绝对因子得分-多元线性 回归受体模型(APCS-M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平原区高氟地下水分布及形成机理
6
作者 李堃正 白雪山 +3 位作者 杜垚 张旭虎 朱小龙 靳潇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505,共10页
为查明廊坊地区天然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本研究分别采集廊坊平原区深层和浅层地下水样品76和100个,系统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分布、地下水氟来源及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1.... 为查明廊坊地区天然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本研究分别采集廊坊平原区深层和浅层地下水样品76和100个,系统分析了高氟地下水分布、地下水氟来源及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1.65 mg·L^(-1))高于浅层地下水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1.06 mg·L^(-1)),深、浅层地下水氟离子超标率分别为73.7%和40%。地下水中氟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含水层中萤石溶解、方解石和白云石饱和沉淀有利于氟在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偏碱性环境中含水层中氟离子解吸附和HCO_(3)^(-)竞争性吸附及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可进一步促进地下水中氟富集。蒸发浓缩作用对部分浅层高含氟地下水具有显著影响。同时,类似含氟矿物质和岩盐的溶解等各种地质过程也是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分布特征 廊坊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汝河流域中游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7
作者 曹琼 李玉嵩 +3 位作者 马令春 屈婧祎 罗伊琳 郭朋亮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为探究北汝河流域中游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主控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采集了52组浅层地下水样品,通过统计分析和水化学图解法揭示了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及其控制机制,采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法评价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现... 为探究北汝河流域中游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主控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采集了52组浅层地下水样品,通过统计分析和水化学图解法揭示了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及其控制机制,采用熵权水质指数(EWQI)法评价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现状,并运用人类健康风险评价(HHRA)模型评估了Mn^(2+)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_(3)^(-)Mg·Ca型为主,其次为SO_(4)·Cl-Ca·Mg型,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质优、良、中和差等级占比分别为9.62%、75.00%、9.62%和5.77%,无极差等级,其中Mn^(2+)是影响水质的最显著因子;饮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值均低于1,整体风险较低,但Mn^(2+)的长期饮水摄入风险仍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熵权水质指数 健康风险 北汝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河谷城市浅层地下水铁锰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春燕 刘景涛 +7 位作者 朱亮 张玉玺 荆继红 黄冠星 周冰 陈玺 解飞 李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6-1790,共15页
【研究目的】高原河谷城市因受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人为活动已对地下水产生剧烈影响。铁锰离子已成为典型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深入探究高... 【研究目的】高原河谷城市因受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人为活动已对地下水产生剧烈影响。铁锰离子已成为典型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深入探究高原河谷城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及缓解供水水质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本文以西宁市144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质调查资料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了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率分别为20.98%和9.79%,对超Ⅲ类地下水的贡献率排名较2012年分别上升2名和3名。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铁锰超标率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用地分别高出1.4倍和3.47倍;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有36种,建设用地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多达21种,高铁锰地下水主要富集于HCO_(3)–Ca·Mg型水、HCO_(3)·SO_(4)–Ca型水中。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迁移和富集,除了与上覆盖层性质、地面污染、地下水径流条件有关外,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与酸碱条件无明显相关。【结论】研究区地下水中铁锰含量升高主要是受原生沉积环境所致,而局部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升高则是受原生沉积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致,因此有必要对建设用地中的地下水铁锰含量进行长期监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防止未来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进一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人类活动 铁锰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西宁市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春燕 刘景涛 +9 位作者 荆继红 张玉玺 朱亮 黄冠星 张英 陈玺 周冰 杨明楠 解飞 李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5,共11页
地下水是西宁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调查发现其地下水中富铁,限制了开发利用,而针对不同类型含水层中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缺乏研究。以144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借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等方法... 地下水是西宁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调查发现其地下水中富铁,限制了开发利用,而针对不同类型含水层中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缺乏研究。以144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借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中铁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Ⅰ区)地下水中Fe超过质量浓度0.3 mg/L的水占27.85%,分别是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层(Ⅱ区)和基岩裂隙含水层(Ⅲ区)的1.6倍和2.7倍,富铁地下水(质量浓度大于0.3 mg/L)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区;还原环境和人类活动(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富铁河水的入渗)可能是影响Ⅰ区地下水中铁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Ⅱ区中富铁地下水除了受还原环境的影响外,农业氮肥的施用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Ⅲ区中富铁地下水主要受控于还原条件;在区域尺度上,富铁地下水沿河流呈条带或斑状分布,原生地层中铁矿床和人类活动(工业废水)释放的铁是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离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中铁离子的迁移和富集主要受还原条件的控制,径流条件也起到一定作用,与pH无明显相关性,未引起明显的“盐效应”。研究结果可为西宁市及类似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人类活动 含水层 Fe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庆勇 陈忠荣 +1 位作者 杨巧凤 赵微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61-65,71,共6页
选取17项指标,采用国标推荐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质量评价方法,评价了北京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在map GIS中利用其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主要影响指标。结果表... 选取17项指标,采用国标推荐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质量评价方法,评价了北京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在map GIS中利用其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地下水水质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主要影响指标。结果表明:北京北运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水质逐渐变差的特征。水质空间分布特征的形成是自然条件与人为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水质较差和极差区的主要影响指标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铁和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水质 空间分布特征 水质评价 北运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下水质量分布特征浅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秀红 孙继朝 +1 位作者 李政红 汪珊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4,共4页
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为依托,以几十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阐述了我国地下水质量分布特征,简要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预防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建议。我国地下水质量总体状... 以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项目为依托,以几十年地下水化学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阐述了我国地下水质量分布特征,简要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预防地下水水质恶化的建议。我国地下水质量总体状况较好,但局部质量低下,区域分布差异很大,是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认为要想改善地下水质量就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布局工农业,并建立和完善地下水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质量 综合评价 区域分布特征 水质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靖中部地区地下水质量与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欢 康卫东 +1 位作者 王润兰 皮锴鸿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6期57-61,共5页
以2013年在陕北定靖中部地区采集的62组地下水水样的全分析测试结果为数据基础,分别用单指标评价法、内梅罗指数评价法、层级阶梯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加权平均,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质量评... 以2013年在陕北定靖中部地区采集的62组地下水水样的全分析测试结果为数据基础,分别用单指标评价法、内梅罗指数评价法、层级阶梯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加权平均,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质量评价结果,旨在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评价结果显示,Ⅰ、Ⅱ、Ⅲ、Ⅳ、Ⅴ类水所占比例分别为3.23%、11.29%、9.68%、24.19%、51.61%,约75%的地下水不适合直接饮用;该区地下水质量较差。水质整体分布规律为:东北部沙漠—平原地区水质较好,西南部黄土丘陵地区水质差;在局部,油气井开采较密集和芦河周围地区水质较差,说明原生环境和人类活动是造成该区地下水质量差的两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质量评价 综合权重评价法 分布特征分析 定靖中部地区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和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29
13
作者 谢渊 王剑 +10 位作者 李明辉 江新胜 谢正温 罗建宁 侯光才 刘方 王德潜 孙永明 曹建科 朱桦 王永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094-1102,共9页
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的关系研究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干旱—半干旱→相对湿润的2个气候变化旋回和以沙漠相发育→湖泊相发育为特征的2个岩相古地理演化阶段。气候和古地理条件及其演化导致白垩纪沉积水体盐度、沉积岩含... 岩相古地理与地下水水质的关系研究表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干旱—半干旱→相对湿润的2个气候变化旋回和以沙漠相发育→湖泊相发育为特征的2个岩相古地理演化阶段。气候和古地理条件及其演化导致白垩纪沉积水体盐度、沉积岩含盐量和地下水循环条件的区域分布极为复杂。在岩相古地理和其他水文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盆地白垩系地下水水质和分布较为复杂,总体呈北好南差、盆地南部东好西差和下好上差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早白垩世 岩相古地理条件 地下水水质与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14
作者 叶飞 左天源 +2 位作者 赵玉川 张策 付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87,共7页
自2014年水利部组织实施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以来,保定平原地下水位逐步回升,然而地下水化学要素及质量变化缺乏系统研究。以2014~2022年采集的217组保定平原浅层地下水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 自2014年水利部组织实施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以来,保定平原地下水位逐步回升,然而地下水化学要素及质量变化缺乏系统研究。以2014~2022年采集的217组保定平原浅层地下水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中阴离子以HCO_(3)^(-)为主,阳离子在山前冲洪积平原区(Ⅰ区)主要为Ca^(2+)、Mg^(2+),冲积平原区(Ⅱ区)主要为Ca^(2+)、Na^(+),自西部山前到东部平原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型渐变为HCO_(3)-Na·Ca·Mg型或HCO_(3)-Na·Mg型。②研究区地下水中Na^(+)、Mg^(2+)、HCO_(3)^(-)浓度多年间较为稳定,Ca^(2+)、Cl^(-)、SO_(4)^(2-)、TDS浓度在2014~2021年波动下降,2021~2022年明显上升,水化学成分主要受岩石风化、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③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果显示,Ⅲ类及以上样品占比分别为73.73%和97.24%,说明多年来该区域地下水质量较为稳定。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评价 保定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工型园区地下水水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5
作者 宋蕊蕊 李圣玉 +3 位作者 邹少辉 徐佳 范海印 邵丽娟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4年第3期1-3,共3页
为了解精细化工型园区地下水水质特征,探究其污染成因,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其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并对特征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周边地下水水质整体相对较差,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 为了解精细化工型园区地下水水质特征,探究其污染成因,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其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并对特征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周边地下水水质整体相对较差,主要超标指标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钠,超标很大程度上与区域原生水文地质条件相关;通过对超标点位污染现状评价,企业生产以及人为活动对地下水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园区存在检出的有机特征指标三乙胺、1,1,2-三氯乙烷、石油烃(C10-C40)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其致癌风险和危害商均处于可接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质评价 空间分布 健康风险评价 化工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滹沱河石家庄段浅层地下水回补过程中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书缘 张威 +6 位作者 董一慧 朱玉晨 刘雅慈 王妍妍 王平 李佳乐 孔祥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0-629,共10页
为识别地下水回补过程中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水平,于2020—2021年分2期采集滹沱河补水沿线16口浅层监测井的地下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地下水中20种SA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并利用风险... 为识别地下水回补过程中磺胺类抗生素(SAs)的污染特征及风险水平,于2020—2021年分2期采集滹沱河补水沿线16口浅层监测井的地下水样品,采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分析地下水中20种SAs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并利用风险熵值法进行生态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中SAs总体污染程度较低,回补初期地下水中共检出7种SAs,按检出率大小依次为磺胺甲恶唑(93.75%)、磺胺嘧啶(37.50%)、磺胺氯哒嗪(18.75%)、磺胺吡啶(18.75%)、磺胺甲氧嘧啶(6.25%)、磺胺脒(6.25%)、磺胺醋酰(6.25%),平均检出浓度最高的为磺胺嘧啶(29 ng/L)和磺胺甲恶唑(9.2 ng/L)。在优质南水北调水回补的混合稀释作用下,地下水中SAs检出率和检出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历史污水处理厂排放及农业畜禽养殖污染是造成局部区域下水中SAs污染的主要原因。地下水中磺胺甲恶唑和磺胺嘧啶在回补初期属于中等生态风险,且磺胺嘧啶对人体健康具有中等风险。回补后期各SAs评价均无明显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回补 浅层地下水 磺胺类抗生素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滹沱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奎屯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江宇威 李巧 +1 位作者 陶洪飞 马合木江·艾合买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4,共9页
了解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评估地下水水质、识别污染源、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基于2017年和2023年在新疆奎屯河流域相同点位采集的共78组地下水水样,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饱和指数(SI)和离子比值... 了解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评估地下水水质、识别污染源、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基于2017年和2023年在新疆奎屯河流域相同点位采集的共78组地下水水样,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饱和指数(SI)和离子比值法分析该区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奎屯河流域2023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类型相较于2017年趋于集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Na型和Cl型转化。(2)山前洪积倾斜砾质平原和冲洪积细土平原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冲湖积细土平原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且有增强的趋势。中下游细土平原的离子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且有增强的趋势,山前洪积倾斜砾质平原的离子组分主要源于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溶解。下游冲湖积细土平原受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较强,导致Na~+浓度上升。奎屯河流域地下水离子在冲洪积细土平原北部和冲湖积细土平原出现富集,部分指标已超过中国饮用水标准,且已有10%的水样不适合灌溉。研究成果可为奎屯河流域地下水合理利用以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空间分布 成因分析 饱和指数 奎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邓立伟 卢丽 +2 位作者 袁东方 王喆 方泓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4,共12页
地下水作为东江和韩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是推动该区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石。文章为研究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于2020年10-11月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114组,采用数理... 地下水作为东江和韩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是推动该区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石。文章为研究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于2020年10-11月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114组,采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系数、Pearso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东江和韩江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基本特征、水化学类型、离子来源、控制因素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以淡软水为主,呈弱酸性,阳离子和阴离子以Ca^(2+)和HCO_(3)^(-)为主,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Ca和HCO_(3)·Cl-Na·Ca型为主,韩江流域SO42-型水比例高于东江流域;地下水离子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和盐岩的溶解,部分来源于工矿业等人类活动;地下水组分受控于岩石溶解、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岩石溶解作用贡献率最大,但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其中韩江流域的工矿业、农业等人类活动强度均大于东江流域;地下水质整体较差,东江流域好于韩江流域,超标因子主要为pH、I-、NO_(3)^(-)、NH_(4)^(+)、As、Pb^(2+)等指标。研究结果可为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控制因素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典型农业区浅层地下水氮磷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荣博 汪洋 +4 位作者 蔡绪贻 谢自建 刘伟 叶春 李春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8-109,共12页
【目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其有重要的影响,为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及时准确把握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至关重要。【方法】以内蒙古五原县典型... 【目的】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其有重要的影响,为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及时准确把握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至关重要。【方法】以内蒙古五原县典型农业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整个灌溉期浅层地下水水质和水化学特征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Piper图解法等方法对水质和水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区域地下水形成机制,阐明不同灌溉期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和氮磷的形态特征,探究影响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整体呈中性—弱碱性,属微咸水;水中阳离子和阴离子优势离子分别为Na^(+)和HCO_(3)^(-),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水,地下水组分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较大。浅层地下水总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3.24 mg/L和0.11 mg/L,高于沟渠地表水氮磷浓度。总氮中无机氮平均占比76.6%,其中硝态氮平均占比69.4%,总磷中无机磷和有机磷平均占比分别为28.9%和71.1%;氮磷浓度峰值出现在春灌前,春灌和秋浇后地下水氮磷浓度呈下降趋势,夏灌后氮磷浓度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结论】河套灌区浅层地下水氮磷变化呈明显季节性变化,总氮浓度较高,总磷浓度相对较低。总氮来源受单独人类活动影响大,总磷则受人类活动和矿物溶解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氮磷 水化学组分 水质 污染特征 主成分分析 来源分析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某工业园浅层地下水调查研究
20
作者 尹素真 李超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9-70,72,共3页
工业园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为研究山东省某工业园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同时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和综合质量评价法评估了地下水质。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各离子空... 工业园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为研究山东省某工业园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采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解法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同时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和综合质量评价法评估了地下水质。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各离子空间离散性较大,水化学类型为SO_(4)-Ca、SO_(4)-Mg型;地下水质主要为Ⅴ类,Ⅴ类水质指标主要为硫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园区内水质主要受水文地质、蒸发浓缩、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及农田施肥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综合评估 工业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