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溶地区开凿隧道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 被引量:27
1
作者 罗鉴银 傅瓦利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2-435,共4页
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可明显的分为上层溶隙水循环带、溶隙潜水循环带和深层溶隙水渗透带。其中溶隙潜水循环带是主要的水资源储水带,深层溶隙水渗透带是深层地下水或承压水的补给系统。人工开凿交通隧道和采煤隧洞破坏了地... 中梁山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循环系统可明显的分为上层溶隙水循环带、溶隙潜水循环带和深层溶隙水渗透带。其中溶隙潜水循环带是主要的水资源储水带,深层溶隙水渗透带是深层地下水或承压水的补给系统。人工开凿交通隧道和采煤隧洞破坏了地下水的循环系统,加大了深层溶隙水的排泄量,引起了岩溶地区地下水水源的枯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槽谷区 溶隙水 地下水循环系统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进展及在地热流体运移演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文 张进平 +6 位作者 孔祥军 袁利娟 林天懿 王立志 沈鹏飞 冯浩 高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6-72,共7页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 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认识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信息指标,其组成特征可揭示区域内地热流体运移演化过程的规律变化,对掌握区域内地热流体补给来源,认清地热水循环路径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对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常利用丰度、同位素比值(R值)、千分偏差值(δ值)及氘盈余和17O盈余等变量来表示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并通过与标准品等参照物的比对,分析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从而判断海洋水、大气水汽和降水、江河、湖泊水及地下水循环系统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区域性的演化分异特点,进而分析水循环系统所处温度、湿度、地质条件特征;明确其补给来源及补给比例;判断系统内水蒸发量、滞留时间等要素。而地热流体作为地下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相关研究仍有不足,应加强针对地热流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认清其与区域内其他水循环系统的关系,同时注意引用新参数,应用新方法,并坚持开展长期持续性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地热流体 氘盈余 17O盈余 地下水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