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河北平原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于开宁 廖安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9-266,共8页
传统的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单个指标进行评价,难以全面科学地反映地下水开采潜力的影响要素。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开采技术等多个因素影响,也与自身调节有关,这与生态位理论的观念吻合。文中提出... 传统的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单个指标进行评价,难以全面科学地反映地下水开采潜力的影响要素。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开采技术等多个因素影响,也与自身调节有关,这与生态位理论的观念吻合。文中提出地下水生态位的定义、计算公式;对河北平原9个主要城市进行地下水生态位计算、聚类分析,分析其地下水开采潜力;并与传统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除保定、秦皇岛和廊坊外,其他城市的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大致相似;差异分析说明地下水生态位的评价方法更全面、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生态位理论将为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分析提供一种新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地下水生态位 地下水开采潜力评价 河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分布特征及开采潜力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贾建伟 王栋 +1 位作者 何康洁 刘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7-112,共6页
在长江流域2001~2016年最新观测资料基础上,依据平原区及山丘区的类型特征,分别采用补给法和排泄法计算了流域内12个水资源二级区和19个省级行政区内矿化度M小于等于2 g/L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结合水文地质条件、降水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 在长江流域2001~2016年最新观测资料基础上,依据平原区及山丘区的类型特征,分别采用补给法和排泄法计算了流域内12个水资源二级区和19个省级行政区内矿化度M小于等于2 g/L的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结合水文地质条件、降水及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全面论述了长江流域内地下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考虑到各地区现阶段地下水资源开采量,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对于平原区类型而言,上游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均值明显要高于中下游流域的地下水资源模数均值,长江北岸的地下水资源模数均值大于南岸的地下水资源模数均值;②对于山丘区类型而言,其地下水资源总量皆遵循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的趋势,自上游向下游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且湖庭湖、鄱阳湖、太湖三大湖区水系的地下水资源总量大于非湖区水系的地下水资源总量;③全流域现阶段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偏低,对应的开采潜力较大,仅河南省出现了地下水资源超采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 补给法 排泄法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莒县沭河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白平 朱伟 杨鹏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2期65-69,共5页
通过物探、钻探手段对沭河盆地的水文地质结构、补径排条件进行研究,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并利用GMS数值模拟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开采潜力及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沭河盆地含水层分布具各向异性,按含水层厚度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区;... 通过物探、钻探手段对沭河盆地的水文地质结构、补径排条件进行研究,建立水文地质模型,并利用GMS数值模拟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开采潜力及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沭河盆地含水层分布具各向异性,按含水层厚度可划分为两个富水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和河流侧渗补给为主,排泄途径主要为人工开采,地下水正均衡2 312.85万m3/a;经模拟不同开采情况下地下水变化情况,确定莒县沭河盆地地下水开采潜力为6.1万m3/d;地下水水质达到Ⅲ级及以上标准的区域占总面积的71.4%,基本满足供水质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含水层结构 地下水开采潜力 水资源评价 数值模拟 内梅罗综合指数法 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