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当量比对地下气化煤气再燃脱硝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志强 孙绍增 +2 位作者 马春元 董勇 张聚伟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在某电厂地下气化发电示范工程中,为了揭示地下气化煤气作为再燃燃料还原氮氧化物的影响规律,利用气体反应器实验装置进行了地下气化煤气在再燃过程中降低氮氧化物的机理特性研究.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停留时间和不同温度水平下,再燃区的... 在某电厂地下气化发电示范工程中,为了揭示地下气化煤气作为再燃燃料还原氮氧化物的影响规律,利用气体反应器实验装置进行了地下气化煤气在再燃过程中降低氮氧化物的机理特性研究.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停留时间和不同温度水平下,再燃区的化学当量比是影响NOx还原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应用中,再燃区的化学当量比推荐为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化物 地下气化煤气 再燃 脱硝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气化煤气作为多组分还原性气体脱硝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强 董勇 +1 位作者 马春元 孙绍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47-51,共5页
为了揭示再燃过程中地下气化煤气作为多组分还原性气体(H2、CO等)降低还原NO的影响规律,在气体反应器实验台上进行了多组分还原性气体脱硝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不变时,化学当量比增大,NO脱除率逐渐降低;化学当量比较低时,... 为了揭示再燃过程中地下气化煤气作为多组分还原性气体(H2、CO等)降低还原NO的影响规律,在气体反应器实验台上进行了多组分还原性气体脱硝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不变时,化学当量比增大,NO脱除率逐渐降低;化学当量比较低时,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NO脱除率逐渐升高;化学当量比较高时,再燃区存在一个最佳反应温度条件;停留时间对多组分气体再燃脱硝的影响规律表明,为提高再燃过程的脱硝效率,在锅炉设计时应尽量增加再燃燃料在再燃区的停留时间;再燃燃料比的增加使再燃区还原性气体浓度增加,这必然提高NO与还原性气体的反应速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NO脱除。实验结果有利于了解多组分还原性气体再燃降低还原NO特性,组织良好的燃烧条件,可为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气化煤气 多组分还原性气体 脱硝 气体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煤气化区前缘煤岩渗透率的温度-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
3
作者 彭岩 汪大伟 +2 位作者 张敏 崔健 路庆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5-233,共9页
地下煤气化(UCG)是一种环保的煤炭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取决于气体在煤岩中的渗流特征,应力条件下煤岩的渗透特征是UCG高效实施的关键。燃烧区(温度高于500℃)煤岩的应力相关渗透率特性已得到广泛研究,针对气化炉前部边缘位置(温度低于... 地下煤气化(UCG)是一种环保的煤炭资源利用方式,利用效率取决于气体在煤岩中的渗流特征,应力条件下煤岩的渗透特征是UCG高效实施的关键。燃烧区(温度高于500℃)煤岩的应力相关渗透率特性已得到广泛研究,针对气化炉前部边缘位置(温度低于500℃,煤岩主要发生热解反应)煤岩的渗透特性研究较少,但其显著影响注入井到生产井的气体流动效率。通过测试不同围压下煤岩渗透率随温度(25~500℃)的演化规律,基于煤岩渗透率模型研究温度对煤岩渗透率的影响机制。主要结果表明:①煤岩渗透率随温度升高先减小后增大。煤岩渗透率在300℃以下显著增大400%,高于300℃时增大幅度减弱。②煤岩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00℃时降低幅度达60%。③煤岩样品渗透率具有显著各向异性,且各向异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水平90°取向煤岩的渗透率是垂向煤岩的4.56倍,且随温度升高增大至6.14倍。④渗透率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平均误差小于4.3%,随着温度升高基质膨胀对煤岩渗透率的贡献增强而热损伤的贡献率降低。本文研究结果明确了气化前缘煤岩的渗透率演化特征,可为UCG可行性评价及工艺优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气化 渗透率 高温 应力敏感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层地下煤气化原位点火的CFD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友军 肖逸 +8 位作者 张正 张浩宇 郝军 吕敏 方灿 邹仁杰 罗光前 李显 姚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90-2497,共8页
地下煤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UCG)作为一种新型采煤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UCG的实验成本较高,在开展UCG实验之前应当对煤层的演变机理进行深入的探究。计算流体力学(Calculated Fluid Dynamics,CFD)可以凭借计算机强大... 地下煤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UCG)作为一种新型采煤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UCG的实验成本较高,在开展UCG实验之前应当对煤层的演变机理进行深入的探究。计算流体力学(Calculated Fluid Dynamics,CFD)可以凭借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以较为低廉的成本模拟UCG的生产过程。采用Ansys公司开发的CFD软件Fluent模拟了1000 K烟气加热下深部煤层的原位加热着火过程,重点分析了温度、氧气摩尔分数和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泵入500 s的1000 K烟气不足以点燃煤层,1000 s的烟气加热时间足以点燃煤层,该结果在时间上与劳伦斯实验室的点火时间相当。在煤层内表面,高温主要集中在靠近入口0~0.6 m内的煤层。着火前的最高温度低于加热烟气入口温度1000 K,而着火后的最高温度超过1000 K,最高温度约1250 K。O_(2)在高温区几乎全部消耗,而在其他温度较低的区域,到达煤层内表面的氧气摩尔分数不到2%。高温区孔隙度迅速增长,在1000 s时部分煤层孔隙度可达0.9左右。在煤层内部,煤层越厚,温度上升越低。在1000 s和2000 s时,7 cm线上煤层的最高温度仅为500 K左右,远低于相同加热时间下煤层内表面的最高温度。在2000 s的点火过程中,渗入7 cm和14 cm煤层中的氧气较少,内部煤层孔隙度均在0.4以下。较低的孔隙度是由较低的温度和较低的氧气摩尔分数共同造成的。对温度、氧气摩尔分数和孔隙度的模拟可为如何促进煤层内部的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气化 CFD模拟 点火 温度 氧气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煤气化合成气的脱碳提氢耦合工艺探讨
5
作者 王涛 史世杰 +5 位作者 曾丽瑶 罗珊 周振华 丁锋 王召民 高继峰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针对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制备的合成气具有温度高(>200℃)、压力大(3.35 MPa)、饱和含水量大及组分复杂(含CH_(4)、H_(2)、CO_(2)和CO等)的特点,设计并采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地下煤合成气中CO_(2)的脱除和H_(2)... 针对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制备的合成气具有温度高(>200℃)、压力大(3.35 MPa)、饱和含水量大及组分复杂(含CH_(4)、H_(2)、CO_(2)和CO等)的特点,设计并采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地下煤合成气中CO_(2)的脱除和H_(2)的提纯。地下煤合成气经过二级膜分离单元的处理,实现了CO_(2)/H_(2)与CH_(4)的分离并得到了脱碳净化气,其中CO_(2)含量(物质的量分数)≤3%,该膜分离工艺所需能耗为0.297 k W·h/m^(3)。使用醇胺吸收法处理CO_(2)/H_(2)混合气,并通过配方溶液筛选、工艺流程优化和校验分析等方法开展了研究,最终得到了H_(2)纯度(物质的量分数)≥99%的产品,该醇胺吸收法的能耗为0.341 k W·h/m^(3)。使用膜分离+溶剂吸收耦合处理复杂工况的地下煤合成气,可得到脱碳净化气、纯CO_(2)和工业级H_(2),提高了项目的经济价值,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气化 膜分离 溶液吸收法 脱碳 提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23
6
作者 柳少波 洪峰 梁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9-122,共4页
煤炭地下气化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的燃烧并产生煤气的一项清洁能源新技术。根据气化通道方式可分为无井式(钻孔作为气化通道)和有井式(人工巷道作为气化通道)。前苏联是世界上进行地下气化现场试验最早的国家,受能源危机的影响... 煤炭地下气化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的燃烧并产生煤气的一项清洁能源新技术。根据气化通道方式可分为无井式(钻孔作为气化通道)和有井式(人工巷道作为气化通道)。前苏联是世界上进行地下气化现场试验最早的国家,受能源危机的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东欧许多国家在20世纪也都进行了煤炭地下气化的试验。我国煤炭地下气化研究的开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并提出了“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并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成功应用。煤炭地下气化的核心技术是气化建炉技术和控制技术。煤炭地下气化煤气可用于联合循环发电、提取纯H2以及用作化工原料气、工业燃料气、城市民用等。计算表明,我国目前适合地下气化的煤炭资源量达6244.6亿吨,可得到合成天然气量为214.03万亿立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 地下气化 技术 发展 应用 前景 中国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20世纪80年代 地下气化煤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14
7
作者 柳少波 洪峰 梁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9-122,共4页
煤炭地下气化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地燃烧以产出煤气的一项清洁能源新技术。根据气化通道方式可分为无井式(钻孔作为气化通道)和有井式(人工巷道作为气化通道)两种方式。前苏联是世界上进行地下气化现场试验最早的国家,除前苏联... 煤炭地下气化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地燃烧以产出煤气的一项清洁能源新技术。根据气化通道方式可分为无井式(钻孔作为气化通道)和有井式(人工巷道作为气化通道)两种方式。前苏联是世界上进行地下气化现场试验最早的国家,除前苏联外,受能源危机的影响,20世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东欧许多国家也都相继进行了煤炭地下气化的试验。我国煤炭地下气化的开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矿业大学研究并提出了“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并在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成功应用。煤炭地下气化核心技术是气化建炉技术和煤炭地下气化控制技术。煤炭地下气化煤气可用于联合循环发电、提取纯H2以及用作化工原料气、工业燃料气、城市民用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适合煤炭地下气化的煤炭资源量达6244.6×108t,可得到合成天然气量为214.03×1012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应用 20世纪80年代 前景 中国矿业大学 联合循环发电 地下气化煤气 化工原料气 清洁能源 现场试验 能源危机 气化工艺 控制技术 核心技术 前苏联 比利时 长通道 大断面 两阶段 燃料气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阶段煤炭地下气化工艺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余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08-1008,共1页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商业化应用 气化工艺 地下气化煤气 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原料气 产品生产 化工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c能源公司地下煤气化制油验证装置投产
9
作者 章文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9-39,共1页
2009年上半年起,美国Linc能源公司地下煤气化(UCG)制油(GTL)验证装置在Chinchilla投产,自5月起成功运转,生产出高质量的合成烃类产品。
关键词 地下气化 能源公司 投产 装置 验证 制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煤气化技术(UCG)的燃料电池
10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3-94,共2页
澳大利亚Linc能源公司(Linc Energy Ltd.)已经成功示范了Chinchilla地下煤气化(underground coal gasification,UCG)装置产生的氢气直接用于氢燃料电池的操作工艺。
关键词 氢燃料电池 气化技术 地下气化 能源公司 澳大利亚 COAL 操作工艺 LT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反向过滤燃烧波模型与反应−运输控制机制研究
11
作者 张浩 宋泽阳 +2 位作者 赵重保 惠绍棠 党博源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0,共9页
煤反向过滤燃烧涉及煤炭清洁燃烧、污染物和灾害防控,深入研究反向过滤燃烧波模型对我国实现碳中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该模型研究尚存在几个待解决的关键问题:①传统氧气组分运输方程难以解决气固两相之间氧气非均... 煤反向过滤燃烧涉及煤炭清洁燃烧、污染物和灾害防控,深入研究反向过滤燃烧波模型对我国实现碳中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该模型研究尚存在几个待解决的关键问题:①传统氧气组分运输方程难以解决气固两相之间氧气非均衡的问题。②对于过滤燃烧波反向传播动态过程的动力学和供氧控制机制缺乏深入的分析。基于此,构建包含了五步反应体系的反向过滤燃烧波数值模型。同时采用2种不同煤样(烟煤CC和无烟煤XA)在不同的流量条件下(8、32、64 L/min),对反向过滤燃烧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试验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所构建的模型与试验吻合较好,且其成功预测了反向过滤燃烧波传播过程。随着流量降低,氧气的供应减弱,反应活性减小,峰值温度与传播速率随之减少。同时,峰值温度也受煤样种类的影响,在同一流量条件下,XA煤样的温度要低于CC煤样。随着反应温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反向过滤燃烧的控制机制由动力学机制向氧气传输机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滤燃烧 燃烧波 地下气化 阴燃 控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