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工程结构安全与韧性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探讨
1
作者 高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621-625,共5页
地下工程结构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下工程结构安全与韧性技术的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地下工程结构安全性与韧性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地下工程结构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在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下工程结构安全与韧性技术的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地下工程结构安全性与韧性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从地下结构安全性评估、地下结构抗震韧性技术、地下结构损伤识别与修复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地下工程结构安全与韧性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结构 安全性 韧性技术 抗震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阈值分割法的地下工程防水板孔隙结构识别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庆国 杨其新 +1 位作者 蒋雅君 杨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74,共6页
利用X射线CT技术扫描地下工程高密度聚乙烯(HDPE)防水板,基于阈值分割法对获得图像进行分割处理,探讨该种分割方法在图像处理中的适用性。对经过处理的防水板试样置于显微CT设备上进行扫描,获得系列二维切片图像,利用阈值分割法对其中... 利用X射线CT技术扫描地下工程高密度聚乙烯(HDPE)防水板,基于阈值分割法对获得图像进行分割处理,探讨该种分割方法在图像处理中的适用性。对经过处理的防水板试样置于显微CT设备上进行扫描,获得系列二维切片图像,利用阈值分割法对其中单张图像进行处理,得到较为理想的二值图像,对图像中孔隙进行标记,据此进行孔隙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图像中的大小孔隙可以被清晰识别;孔隙面积、孔隙率及孔隙连通性等指标整体水平较低;小孔隙个数最多,且小孔隙在孔隙总面积中占有很大比例,孔隙面积与其个数与直径有关。研究结果证实利用阈值分割法对显微CT扫描图像进行分割处理是可行的,为地下工程防水板材料微观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防水板 阈值分割 显微CT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及地下工程结构防排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韩忠存 《隧道建设》 2001年第2期1-6,共6页
总结了自京广线大瑶山遂道修建以来,复合式衬砌隧道结构防排水试验研究和应用情况,介绍了塑料防水隔离层的防水机理、施工工艺及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 复合式衬砌 结构防水 隧道 防排水技术 地下工程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机械化建造技术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于少辉 高毅 +2 位作者 李洋 程鹏 王全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1-458,共8页
基于采用盾构或顶管建造的跨度在10 m以上的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从建筑结构与机械化建造相互协调配合的角度,将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机械化建造技术归纳为矩形隧道全断面建造技术、大断面分部掘进技术、建筑分... 基于采用盾构或顶管建造的跨度在10 m以上的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从建筑结构与机械化建造相互协调配合的角度,将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机械化建造技术归纳为矩形隧道全断面建造技术、大断面分部掘进技术、建筑分部群洞技术、结构分割与转换技术4种类型,分别介绍这4种类型的基本概念、典型案例、适用范围和技术特点,并重点介绍结构分割与转换技术的工法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要点和工程实例。最后,基于工程背景,秉承工法研究的基本原则,提出以适用为根本,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环保为基础,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机械化建造技术的创新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矩形断面地下工程 机械化建造 矩形隧道全断面建造技术 大断面分部掘进技术 建筑分部群洞技术 地下工程结构分割与转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璩继立 杨欢 +1 位作者 李陈财 刘宝石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地下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时刻都受到地下水的危害。杜绝水对地下工程的危害,是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围岩防水、结构自防水、附加防水层以及排水系统等防... 地下工程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时刻都受到地下水的危害。杜绝水对地下工程的危害,是地下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地下工程防水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概述了围岩防水、结构自防水、附加防水层以及排水系统等防水技术,总结了地下工程细部构造和外墙施工缝、后浇带以及变形缝细部构造处理及施工方法。并从结构自防水、自防与附加层防水相结合、新防水材料的应用以及施工工艺几个方面对地下工程防水技术作了进一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防水技术 结构自防水 附加防水层 外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治地下工程结构变形缝渗漏水施工技术
6
作者 刘忠义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9年第6期24-27,共4页
本文简要说明了整治地下工程结构变形缝的方法、工艺及使用的材料,为设计单位编制技术文件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对现场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地下工程 结构变形缝 渗漏水施工技术 经济效益 整治原则 防水材料 施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被引量:37
7
作者 郭陕云 《隧道建设》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关键词 发展 国民经济结构 商业前景 中国 技术 用地 基础设施建设 隧道 地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对重要管线保护技术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从刚 《隧道建设》 2007年第2期68-71,共4页
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不仅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和安全,而且对工程投资和周边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降低其影响成为城市地下工程施工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九亭站某出入口施工中对横穿出入口基... 在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不仅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和安全,而且对工程投资和周边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降低其影响成为城市地下工程施工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通过在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九亭站某出入口施工中对横穿出入口基坑的电力排管原位悬吊结构及其保护措施所涉及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和技术总结,为以后城市地下市政工程施工中类似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工程 施工 重要管线 保护技术 电力排管 悬吊保护 变形控制 围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明挖装配式地下结构设计技术及方法 被引量:19
9
作者 杨秀仁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5-362,共8页
通过多年装配式地下结构建造技术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对明挖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的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1)从全方位体现装配式技术的工业化建造理念的角度,提出装配式地下结构... 通过多年装配式地下结构建造技术的理论和试验研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对明挖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预制装配式地下结构的设计技术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总结。1)从全方位体现装配式技术的工业化建造理念的角度,提出装配式地下结构的设计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并结合明挖装配式结构的特点提出主要设计内容;2)针对装配式结构设计的重要环节,包括结构体系的确定、基坑工程和结构防水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接头选型、结构拆分及内部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装配式结构的基坑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和设计方法,涵盖支护选型、基坑宽度的确定、桩墙+内支撑体系技术设计要点、基坑回填技术设计要点等,并总结装配式地下结构的防水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地下结构 刚性接头 柔性接头 基坑工程 接缝防水 设计技术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工程大屋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质量控制
10
作者 亢超刚 《铁道标准设计》 2003年第6期53-55,共3页
针对某地铁车辆段运用库工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屋面工程施工中涉及的高支模、大体积混凝土、预应力工程等施工关键技术 。
关键词 大屋面结构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高支模 大体积混凝土 预应力工程 运用库 地铁车辆段 地下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征文)
11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6-416,共1页
随着传统能源开采条件的复杂化以及新能源的广泛开发与应用,与能源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何解决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问题让广大工程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攻克能源岩土相关技术难题,中国岩石... 随着传统能源开采条件的复杂化以及新能源的广泛开发与应用,与能源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何解决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问题让广大工程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攻克能源岩土相关技术难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筹建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岩大地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联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桩基地热能利用技术规程》(暂定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问题 地下结构 新能源 学术研讨会 一号通 工程技术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 征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12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1-61,共1页
为攻克能源岩土相关技术难题,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承办,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协办的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拟... 为攻克能源岩土相关技术难题,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承办,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协办的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拟于2017年8月底召开,就"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钻孔埋管技术与能源地下结构相互影响"、"深层地热井与井筒结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公路桥面 土木工程 机场跑道 土木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 埋管 地热井 增刊形式 相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届全国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学术研讨会
13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6-696,共1页
(一号通知·征文)随着传统能源开采条件的复杂化以及新能源的广泛开发与应用,与能源相关的岩土工程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何解决能源地下结构与工程问题让广大工程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 地下结构 岩土工程问题 论文格式要求 土木工程 中岩 地热能利用 电子邮箱 交通学院 相关技术 通讯地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福民站南风道围护结构加固技术
14
作者 玄召滨 《铁道标准设计》 2003年第6期58-59,共2页
介绍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福民站南风道围护结构加固方案的比选、参数的选取及计算分析 。
关键词 深圳市 地铁一期工程 地铁车站 地下铁路 围护结构 加固技术 方案比选 设计 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成都市浅表地质结构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华 王东辉 +7 位作者 张伟 王桥 杨剑 廖国忠 韩浩东 席振铢 王亮 刘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38-1457,共20页
【研究目的】查明城市浅表地质结构特征,对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区建设、地质灾害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无损、抗干扰能力强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提供城市地区地下地质信息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方法】为了支撑成都市... 【研究目的】查明城市浅表地质结构特征,对于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开发区建设、地质灾害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无损、抗干扰能力强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提供城市地区地下地质信息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研究方法】为了支撑成都市浅表的三维地质填图工作,本文应用11种新、老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开展了成都市浅表地质结构的探测研究。【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地质雷达对于近地表的地层结构成像、建筑结构识别分辨率较高;(2)瞬态面波、混合源面波、三分量频率谐振法对50 m以浅的地质结构识别能力强,分辨率很高,但探测深度有限;(3)微动勘探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对50 m以浅的地质结构分辨率较高,但深部分辨率一般;(4)等值反磁通瞬变电磁抗干扰能力强,施工效率高,50 m以浅分辨率较高,50~200 m深度范围内分辨率一般,对膏岩泥岩有较好的识别能力;(5)半航空瞬变电磁可弥补了常规物探方法无法进入特殊场地施工的不足;(6)浅层地震勘探对于浅地表50~300 m深度范围内的砂泥岩互层的变化特征和断层结构特征效果较好,配合自然伽马曲线,可有效识别砂泥岩的岩性界面;(7)音频大地电磁可有效识别成都平原深大断裂的空间分布形态。【结论】综合各种地球物理方法的优缺点,建立了成都市浅表地质结构的地球物理组合探测技术方案,以期能为今后的城市浅表地质结构调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地质结构 地下空间利用 断裂 组合探测技术 成都市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水环境下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微观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庆国 杨其新 +1 位作者 蒋雅君 杨娟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0-274,共5页
微观结构特性是材料宏观现象的本质反映,利用X射线CT技术对地下工程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EPDM)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探讨该种材料的孔隙结构特性。使用Na Cl溶液模拟地下水环境,借助显微CT设备对地下水环境下的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 微观结构特性是材料宏观现象的本质反映,利用X射线CT技术对地下工程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EPDM)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探讨该种材料的孔隙结构特性。使用Na Cl溶液模拟地下水环境,借助显微CT设备对地下水环境下的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进行扫描,通过Matlab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处理,并引入孔隙等效直径概念,进行孔隙结构参数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分析二维切片图像的大部分指标值较为接近;孔隙直径分布在0~60μm,直径20μm是孔隙个数分布规律变化的转折点;较大和较小直径的孔隙对其面积分布有重大贡献。结果证实,利用X射线CT技术可实现对地下工程防水材料微观孔隙特性的研究,为下一步防水材料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防水卷材 显微CT技术 图像处理 微观结构 等效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咬合桩——地铁工程围护结构新型式 被引量:48
17
作者 王安龙 《铁道工程学报》 EI 2003年第1期53-59,共7页
文章就深圳地铁一期工程会购区间隧道明挖段围护结构之钻孔咬合桩施工方案的比选 ,施工作业流程 ,施工关键技术 ,应用条件及经济、环保价值等作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 钻孔咬合桩 施工方案比选 施工技术 地铁工程 围护结构 结构型式 地下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数字技术的深部地下水埋藏条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芳 尹宏磊 +1 位作者 陈杨 龙江兴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2-607,共6页
论述了北京市中心地区(336 km2、100 m深度内)三维水文地质结构的研究方法,提出建立工程尺度的冲洪积扇区三维水文地质模型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并利用385个各类钻孔,形成总长度约520 km的31个剖面,采用三维数字技术,建立北京市中心地区... 论述了北京市中心地区(336 km2、100 m深度内)三维水文地质结构的研究方法,提出建立工程尺度的冲洪积扇区三维水文地质模型的工作原则和方法,并利用385个各类钻孔,形成总长度约520 km的31个剖面,采用三维数字技术,建立北京市中心地区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将研究域含水层系统划分为5个含水层和8个弱透水层互层的多层系统.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层次,对深部地下水含水层规模和几何形状、空间分布、水力联系、地下水类型等埋藏信息展开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中心地区的西郊深部主要分布单层潜水,是深部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东部深部大部分地区主要分布多层承压水,且承压水头普遍较高;中轴线附近,受地层沉积规律演变影响,地下水赋存环境复杂,地下水处于单层向多层水演变阶段;中轴线以西及北部地区,在埋深30-50 m处分布着一层粉质黏土、粘质粉土层,是深部地下水承压性标志层,在工程建设中应加以识别和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水文地质结构 深部地下 埋藏条件 信息技术 三维数字技术 工程应用 含水层结构 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在我国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梁书亭 王文康 +3 位作者 朱筱俊 徐义威 韩天成 董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9-566,共8页
为了提高大跨度结构的正常使用性能,通常在混凝土结构中施加预应力.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耐久性和大跨度适用性,其中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结构在不显著降低承载力和刚度的前提下明显减小结构自重,预应力型钢混凝土... 为了提高大跨度结构的正常使用性能,通常在混凝土结构中施加预应力.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使用性、耐久性和大跨度适用性,其中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结构在不显著降低承载力和刚度的前提下明显减小结构自重,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板)结构采用较小的截面尺寸即可满足承载力和刚度的需求.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有效手段,我国地下大跨空间常用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密排框架(肋梁)结构、折板或拱形结构、变截面(加腋)板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Y形柱结构6种形式,相比之下,跨度较大时宜采用预应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结构 城市地下空间 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空心结构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 工程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接工程建设荷载的数字孪生试验方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超 刘拯安 +1 位作者 郎志雄 陈仁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1-128,共8页
近接工程建设荷载是指城市近接工程施工扰动对既有地下结构的附加荷载作用。该荷载作用可诱发既有地下结构损伤甚至破坏,威胁城市安全,但其发展规律尚不明确。明确该荷载作用需探明近接工程-地层-既有结构三者之间的动态耦合机制,尚缺... 近接工程建设荷载是指城市近接工程施工扰动对既有地下结构的附加荷载作用。该荷载作用可诱发既有地下结构损伤甚至破坏,威胁城市安全,但其发展规律尚不明确。明确该荷载作用需探明近接工程-地层-既有结构三者之间的动态耦合机制,尚缺乏行之有效的试验方法。文章提出一种近接工程建设荷载的数字孪生试验方法。该方法融合数字孪生技术和混合试验技术,克服了传统混合试验技术的数值模型保真性问题,实现了近接工程建设荷载的室内试验研究。此外,通过两个交互模块实现了施工现场物理空间、数字孪生体以及地层结构物理模型试验之间的数据交互,进而建立了数字孪生试验方法的系统架构。利用该系统架构开展工程案例分析,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接工程建设荷载 地下结构 数字孪生技术 混合试验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