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地下/地上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张娜 梁一民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72-78,共7页
对陕北安塞不同立地条件下铁杆蒿、长芒草和白羊草群落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以及吴旗、安塞和宜川 3个不同气候—植被地带草地群落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1)各类草地群落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都偏高 ,这与 1997年气... 对陕北安塞不同立地条件下铁杆蒿、长芒草和白羊草群落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以及吴旗、安塞和宜川 3个不同气候—植被地带草地群落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 :1)各类草地群落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都偏高 ,这与 1997年气候极为干旱有关。水分条件越好的群落 ,其地下 /地上生物量与水分因子的相关性越差。 2 )3个地带草地群落的地下 /地上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吴旗、宜川和安塞草地群落。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对群落地下 /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是通过土壤水分和养分来体现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草地 地下/地上生物量 立地条件 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戴诚 康慕谊 +1 位作者 纪文瑶 江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4,共7页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及验证功能平衡假说,沿水热变化梯度通过采样获取内蒙古中部草原的生物量,分析了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采用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了地下生物量与地...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草原地下生物量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以及验证功能平衡假说,沿水热变化梯度通过采样获取内蒙古中部草原的生物量,分析了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采用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了地下生物量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地下与地上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对年均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为正响应,对年均温和土壤pH值则为负响应;其中,降水量是导致地下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因子;土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壤全氮与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之间的显著正响应关系与功能平衡假说不符。综上所述表明,环境因子对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产生的影响十分复杂,需要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理和生态学特性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生物量 生物量分配 地下地上生物量比 气候因子 土壤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生物量分配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阳 刘秉儒 韩丛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利用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根长数据,分析并建立生物量分配比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型明显不同,豆科牧草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利用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根长数据,分析并建立生物量分配比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型明显不同,豆科牧草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拟合参数R2优于禾本科牧草,符合等速生长模型,而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呈幂数异速生长关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在0.368 0以上,与WBE预测模型3/4次幂函数出现偏差;豆科牧草根冠比(R/S)为0.75,接近于中国草地R/S均值0.78,禾本科牧草R/S(1.73)明显高于中国草地R/S均值,表明豆科牧草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禾本科牧草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不同大小个体的两种牧草R/S均存在明显的可塑性,表现出种内和种间差异,均未出现最优分配理论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式;豆科牧草随个体的增大R/S逐渐变小,禾本科牧草随个体的增大R/S逐渐变大;利用牧草根长拟合其生物量模型,最优预测模型为三次曲线,相关系数在0.511 2~0.90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草地 牧草 地上地下生物量 R S 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氮素添加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永万 白炜 +2 位作者 尹鹏松 冯月 张景然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83-491,共9页
为探讨氮沉降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养分及其群落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对风火山地区3种氮添加处理下(0,5和10 g N·m-2·a-1)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生物量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外源氮素添加使得沼泽草甸土壤趋向酸化、土壤有机碳及全氮... 为探讨氮沉降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养分及其群落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对风火山地区3种氮添加处理下(0,5和10 g N·m-2·a-1)土壤养分及植物群落生物量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外源氮素添加使得沼泽草甸土壤趋向酸化、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发生改变,显著影响了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除繁殖期土壤有效氮显著增加外,其他时期显著降低;外源氮素添加使得群落地上生物量增加,总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除返青期显著增加外,其他时期明显减少;整个生长季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随施氮的增加而下降;土壤有效氮含量与植物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均显著相关(P<0.01)。综上所述,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效氮和植物群落生物量对土壤氮素状况的变化反应敏感,在有效养分匮乏的高寒沼泽草甸添加氮素能够促进植物地上部分的增长,从而改变其自身光合产物的分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添加 高寒沼泽草甸 土壤养分 群落生物量 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退化程度克氏针茅群落的地下结构与产量 被引量:3
5
作者 巴音 王立群 陈世鐄 《内蒙古草业》 2008年第1期22-28,共7页
随着群落退化程度的加大,植物种类的更替,根系类型配比越趋于简单化,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越接近于1。正常地段以丛生型禾草占绝对优势,中、强度退化地段是以轴根型根系类型为主,极度退化地段则以根蘖型根系为主。中度退化地段的大量... 随着群落退化程度的加大,植物种类的更替,根系类型配比越趋于简单化,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越接近于1。正常地段以丛生型禾草占绝对优势,中、强度退化地段是以轴根型根系类型为主,极度退化地段则以根蘖型根系为主。中度退化地段的大量根系集中于土壤表层,而强度和极度退化地段的部分根系明显向土壤深层延伸,细根大量减少,同时土壤中的根系密度显示出与草地退化程度成负相关,具有荒漠化植物根系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针茅群落 草地退化 根系类型配比 地下地上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盐分与氮素对芦苇生长初期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杨丽萍 陈清 +1 位作者 马成仓 王中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56,共6页
为了解天津湿地芦苇对地表水体咸化和氮负荷的响应机制,探究盐与氮对芦苇生长初期的影响,在室内土培条件下,模拟天津地表水中盐和氮的含量定期对芦苇进行灌溉,设计3个盐处理(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0.00%、0.16%和0.66%)和3个氮素处理(NH4NO... 为了解天津湿地芦苇对地表水体咸化和氮负荷的响应机制,探究盐与氮对芦苇生长初期的影响,在室内土培条件下,模拟天津地表水中盐和氮的含量定期对芦苇进行灌溉,设计3个盐处理(NaCl质量分数分别为0.00%、0.16%和0.66%)和3个氮素处理(NH4NO3浓度分别为0、0.23和0.46 mmol/L),测量不同盐与氮作用下芦苇地上及地下生物量、根冠比、高度、分蘖数和根长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增加,芦苇的高度、地上部生物量、分蘖数显著降低,然而地下生物量和根长没有显著变化,根冠比随着盐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2)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氮浓度灌溉水没有对芦苇的高度、地上、地下生物量、根长及根冠比产生显著影响;(3)盐和氮的交互作用对芦苇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天津地表水中的盐分是抑制芦苇生长的主要因素,氮素水平相对较低,不会对该地区芦苇的生长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盐度 地上地下生物量 根长 根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