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生物量分配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阳 刘秉儒 韩丛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利用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根长数据,分析并建立生物量分配比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型明显不同,豆科牧草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利用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根长数据,分析并建立生物量分配比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型明显不同,豆科牧草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拟合参数R2优于禾本科牧草,符合等速生长模型,而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呈幂数异速生长关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在0.368 0以上,与WBE预测模型3/4次幂函数出现偏差;豆科牧草根冠比(R/S)为0.75,接近于中国草地R/S均值0.78,禾本科牧草R/S(1.73)明显高于中国草地R/S均值,表明豆科牧草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禾本科牧草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不同大小个体的两种牧草R/S均存在明显的可塑性,表现出种内和种间差异,均未出现最优分配理论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式;豆科牧草随个体的增大R/S逐渐变小,禾本科牧草随个体的增大R/S逐渐变大;利用牧草根长拟合其生物量模型,最优预测模型为三次曲线,相关系数在0.511 2~0.90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草地 牧草 地上—地下生物量 R S 分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