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低渗油藏高倍数水驱过程中水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1
作者
马晓丽
毕永斌
+2 位作者
蒋明洁
李丹
顾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获得不同矿物含量占比;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倍数水驱油实验,分析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心5-1和岩心6-1分别为含中砂粉砂质细砂岩和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细砂、细粉砂和黏土矿物含量较多。水相相对渗透率及核磁孔隙度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上升到某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核磁T_2谱中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右侧端点值及中、大孔隙对应的曲线左移,二维图谱中自由水信号强度随着注水倍数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注入水由束缚水状态至累计注水倍数为500PV时,束缚水信号不断增加;累计注水倍数为>500~1 000 PV时,岩心5-1的束缚水信号持续增强而岩心6-1的束缚水信号发生减弱。研究认为:注水前期由于黏土矿物发生微弱的水化作用,注水后期因受到水的冲刷,细粉砂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水相渗透率降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低渗油藏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原因,对有效降低污染、进一步提升注水开发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油藏
水相渗透率
高倍水驱
在线核磁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潜山油藏CO_(2)重力混相驱作用机制与驱油实验
2
作者
郭发军
梁飞
+5 位作者
陈洪
齐桓
曾庆桥
王睿思
李宜强
吴永恩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针对冀中坳陷八里西裂缝型潜山油藏实施CO_(2)重力驱作用机理不明的问题,综合考虑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注气膨胀、岩心驱替及核磁扫描实验,探讨储层流体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效果,明确孔、...
针对冀中坳陷八里西裂缝型潜山油藏实施CO_(2)重力驱作用机理不明的问题,综合考虑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注气膨胀、岩心驱替及核磁扫描实验,探讨储层流体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效果,明确孔、缝储集空间内原油的动用规律。研究表明:注入CO_(2)后,原油黏度降低57%,体积膨胀1.83倍,CO_(2)具有较好的原油降黏膨胀效果;PVT实验结果表明,水相的存在几乎不影响原油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在油气传质过程中CO_(2)可萃取、抽提出油中的C_(2)—C_(12)组分,利于轻质组分的采出,较重组分(C_(10)—C_(36+))滞留其中;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油气传质程度与注气速度均会影响驱油效果,油气传质程度越强、注入速度越低,越能发挥CO_(2)萃取、抽提与溶解能力,充分动用连片剩余油以及与CO_(2)未直接接触的剩余油;根据核磁实验结果可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空间和裂缝空间,与CO_(2)非混相驱相比,水驱后CO_(2)重力混相驱能够提高基质与裂缝中原油的采出程度,混相驱2.0倍孔隙体积后,基质部分采出程度为49.3%,裂缝部分采出程度为99.3%。现场实践表明,顶部注CO_(2)重力混相驱油是八里西潜山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接替开发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重力混相驱
CCUS
潜山油藏
作用机制
驱油特征
在线核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上L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微观动用特征实验研究
3
作者
何洋
汪周华
+2 位作者
郑祖号
涂汉敏
何友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6,共8页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以渤海L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储层内部2块代表性砂岩岩心,运用在线核磁驱替技术,开展岩心CO_(2)混相驱油和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室内实验测试,在驱替过程中对岩心进行实时扫描,明确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同驱替条件下驱替2.0 PV流体后,高渗岩心a(33.80×10^(-3)μm^(2))和低渗岩心b(2.95×10^(-3)μm^(2))CO_(2)混相驱(最终驱替效率分别为69.31%,66.18%)相比水驱转CO_(2)混相驱(驱替效率分别为58.07%,56.97%)效果更佳;高渗岩心相比于低渗岩心大孔占比更多,孔隙连通性强,CO_(2)混相驱油以及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的驱替效率分别提高3.13%和1.10%,表明物性对驱替效率影响较小;高渗岩心和低渗岩心水驱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为0.019 7μm和0.009 8μm,渗透率低使得压差较大,故孔喉动用下限更低;当水驱转CO_(2)混相驱后,油、气、水三相渗流,增大了实验压差,此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降低至0.008μm和0.004 9μm,与一直使用CO_(2)混相驱2块岩心孔喉动用下限(0.006 9μm、0.005 2μm)接近;推荐CO_(2)混相驱为L油藏后期合理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核磁
CO_(2)驱
水驱转CO_(2)驱
砂岩油藏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低渗油藏高倍数水驱过程中水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1
作者
马晓丽
毕永斌
蒋明洁
李丹
顾潇
机构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
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低渗透油藏CO_(2)强化采油过程中多孔介质相态及微观渗流机理研究”(51974268)。
文摘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获得不同矿物含量占比;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倍数水驱油实验,分析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心5-1和岩心6-1分别为含中砂粉砂质细砂岩和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细砂、细粉砂和黏土矿物含量较多。水相相对渗透率及核磁孔隙度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上升到某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核磁T_2谱中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右侧端点值及中、大孔隙对应的曲线左移,二维图谱中自由水信号强度随着注水倍数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注入水由束缚水状态至累计注水倍数为500PV时,束缚水信号不断增加;累计注水倍数为>500~1 000 PV时,岩心5-1的束缚水信号持续增强而岩心6-1的束缚水信号发生减弱。研究认为:注水前期由于黏土矿物发生微弱的水化作用,注水后期因受到水的冲刷,细粉砂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水相渗透率降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低渗油藏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原因,对有效降低污染、进一步提升注水开发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中低渗油藏
水相渗透率
高倍水驱
在线核磁
黏土矿物
Keywords
medium-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
water phase permeability
high multiple waterflooding
in-situ NMR
clay minerals
分类号
TE34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潜山油藏CO_(2)重力混相驱作用机制与驱油实验
2
作者
郭发军
梁飞
陈洪
齐桓
曾庆桥
王睿思
李宜强
吴永恩
机构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出处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基金
中国石油科技项目“华北八里西潜山油藏碳驱油碳埋存先导试验”(2023YQX10407ZK)。
文摘
针对冀中坳陷八里西裂缝型潜山油藏实施CO_(2)重力驱作用机理不明的问题,综合考虑储层特征及开发现状,开展注气膨胀、岩心驱替及核磁扫描实验,探讨储层流体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效果,明确孔、缝储集空间内原油的动用规律。研究表明:注入CO_(2)后,原油黏度降低57%,体积膨胀1.83倍,CO_(2)具有较好的原油降黏膨胀效果;PVT实验结果表明,水相的存在几乎不影响原油与CO_(2)间的相互作用;在油气传质过程中CO_(2)可萃取、抽提出油中的C_(2)—C_(12)组分,利于轻质组分的采出,较重组分(C_(10)—C_(36+))滞留其中;油藏底部注水后实施CO_(2)重力驱能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油气传质程度与注气速度均会影响驱油效果,油气传质程度越强、注入速度越低,越能发挥CO_(2)萃取、抽提与溶解能力,充分动用连片剩余油以及与CO_(2)未直接接触的剩余油;根据核磁实验结果可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空间和裂缝空间,与CO_(2)非混相驱相比,水驱后CO_(2)重力混相驱能够提高基质与裂缝中原油的采出程度,混相驱2.0倍孔隙体积后,基质部分采出程度为49.3%,裂缝部分采出程度为99.3%。现场实践表明,顶部注CO_(2)重力混相驱油是八里西潜山油藏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接替开发手段。
关键词
CO_(2)重力混相驱
CCUS
潜山油藏
作用机制
驱油特征
在线核磁
Keywords
CO_(2)gravity miscible displacement
CCUS
buried hill reservoir
mechanism
oil displacement characteristics
online NMR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上L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微观动用特征实验研究
3
作者
何洋
汪周华
郑祖号
涂汉敏
何友才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海油能源发展工程技术分公司中海油实验中心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装备制造与服务中心
出处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9-596,共8页
文摘
渤海L低渗油藏储层整体表现出中孔、低渗的特点且油藏流体低密度、低黏度,在开发前期已经进行水驱补能,亟须探索不同开发方式的可行性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但该油藏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尚不明确。以渤海L低渗油藏为研究对象,选取储层内部2块代表性砂岩岩心,运用在线核磁驱替技术,开展岩心CO_(2)混相驱油和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室内实验测试,在驱替过程中对岩心进行实时扫描,明确不同驱替方式微观动用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相同驱替条件下驱替2.0 PV流体后,高渗岩心a(33.80×10^(-3)μm^(2))和低渗岩心b(2.95×10^(-3)μm^(2))CO_(2)混相驱(最终驱替效率分别为69.31%,66.18%)相比水驱转CO_(2)混相驱(驱替效率分别为58.07%,56.97%)效果更佳;高渗岩心相比于低渗岩心大孔占比更多,孔隙连通性强,CO_(2)混相驱油以及水驱转CO_(2)混相驱油的驱替效率分别提高3.13%和1.10%,表明物性对驱替效率影响较小;高渗岩心和低渗岩心水驱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为0.019 7μm和0.009 8μm,渗透率低使得压差较大,故孔喉动用下限更低;当水驱转CO_(2)混相驱后,油、气、水三相渗流,增大了实验压差,此时孔喉动用下限分别降低至0.008μm和0.004 9μm,与一直使用CO_(2)混相驱2块岩心孔喉动用下限(0.006 9μm、0.005 2μm)接近;推荐CO_(2)混相驱为L油藏后期合理开发方式。
关键词
在线核磁
CO_(2)驱
水驱转CO_(2)驱
砂岩油藏
驱替效率
Keywords
onlin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O_(2)flooding
water flooding to CO_(2)flooding
sandstone reservoir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分类号
TE34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低渗油藏高倍数水驱过程中水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马晓丽
毕永斌
蒋明洁
李丹
顾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潜山油藏CO_(2)重力混相驱作用机制与驱油实验
郭发军
梁飞
陈洪
齐桓
曾庆桥
王睿思
李宜强
吴永恩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海上L低渗油藏CO_(2)混相驱微观动用特征实验研究
何洋
汪周华
郑祖号
涂汉敏
何友才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