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在束γ装置的发展和实验 被引量:1
1
作者 雷祥国 郭应祥 +17 位作者 黄文学 徐啸 冯希臣 何建军 张双全 刘明义 周小红 张玉虎 刘忠 孙相富 罗亦孝 温书贤 吴晓光 袁观俊 李广生 韩广兵 彭朝华 杨春祥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1-85,共5页
简要介绍了联合在束 γ装置 ,经过十多年实验和发展的基本概况 ,以及最近使用 10套 BGO(AC)HPGe探测器在北京 HI- 13串列加速器上进行了 12 8Te+19F、NZr+19F、115In+3
关键词 联合在束γ装置 BGO(AC)HPGe探测器 在束γ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BGO-HPGe阵列的在束γ实验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应祥 孙相富 +6 位作者 罗亦孝 雷祥国 徐晓冀 温书贤 李生岗 翁培堃 杨春祥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11,共6页
对使用多个带BGO康普顿抑制器的HPGe探测器进行的在束γ多参数测量的实验要求及相应的电子学线路做了详细讨论。所使用的电子学线路具有逻辑合理、工作可靠、灵活方便的特点,可适用于γ单谱、γ-γ符合、γ多重性以及康普顿抑制性能等... 对使用多个带BGO康普顿抑制器的HPGe探测器进行的在束γ多参数测量的实验要求及相应的电子学线路做了详细讨论。所使用的电子学线路具有逻辑合理、工作可靠、灵活方便的特点,可适用于γ单谱、γ-γ符合、γ多重性以及康普顿抑制性能等多种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 康普顿抑制 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SP—在束γ装置
3
作者 郭应祥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5-188,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套大型在束γ谱仪-GASP,它属于意大利国家核科学院(INFN)LNL实验室。谱仪主要包括:40个带BGo康普顿抑制器的HPGe探测器,80个BGo滤波器探测器以及40个△E和40个E带电粒子探测器。GA... 本文介绍了一套大型在束γ谱仪-GASP,它属于意大利国家核科学院(INFN)LNL实验室。谱仪主要包括:40个带BGo康普顿抑制器的HPGe探测器,80个BGo滤波器探测器以及40个△E和40个E带电粒子探测器。GASP还可与一台该实验室现有的反冲质量谱仪CAMEL进行符合测量实验。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一套原子核结构研究的实验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康普顿抑制 Γ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23+)离子束轰击低温工况下的无氧铜表面解吸性能研究
4
作者 焦纪强 蒙峻 +2 位作者 罗成 柴振 谢文君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时产生动态真空效应引起束流寿命缩短,需安装无氧铜束流准直器来降低该效应。为探究无氧铜材料在离子束轰击下的解吸性能,本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满足低温工况的解吸率测试装置,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Xe^(2...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时产生动态真空效应引起束流寿命缩短,需安装无氧铜束流准直器来降低该效应。为探究无氧铜材料在离子束轰击下的解吸性能,本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满足低温工况的解吸率测试装置,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Xe^(23+)离子束完成了无氧铜温度在4.2 K、20 K、77 K和300 K,以及束流能量为0.58 MeV/u、0.96 MeV/u和1.3 MeV/u的在束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束轰击无氧铜表面时解吸出最多的分子为H_(2),其次分别为H2O、CO、CO_(2)、Ar和O_(2);当温度为4.2 K、束流能量为0.58 MeV/u时无氧铜解吸出H2的比例为87.74%。在同一能量下,随着无氧铜表面温度的升高,解吸率呈增加趋势,能量为0.58 MeV/u时,4.2 K下无氧铜的解吸率仅为25 mol/ion,小于300 K时的600 mol/ion,表明温度越高其解吸产额越大。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束流能量的升高无氧铜表面解吸率增加,但增加趋势逐渐减缓,解吸产额趋向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 无氧铜 低温工况 解吸率 在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延发粒子衰变的一种在束测量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宏伟 肖志刚 +15 位作者 吴和宇 段利敏 张保国 靳根明 李祖玉 魏志勇 柳永英 王素芳 卢朝晖 陈克良 胡荣江 朱海东 岑玲 李湘庆 陈陶 华辉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17-419,439,共4页
报道了一种在束测量β+ 延发粒子的方法。由新建成的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 (RIBLL )提供的2 0 Na次级束 ,利用飞行时间 (TOF)和能损 (ΔE)符合的方法实现 2 0 Na次级束流的在束鉴别与调制。将数据获取过程分为有束和停束两个获取时段 ,... 报道了一种在束测量β+ 延发粒子的方法。由新建成的兰州放射性次级束流线 (RIBLL )提供的2 0 Na次级束 ,利用飞行时间 (TOF)和能损 (ΔE)符合的方法实现 2 0 Na次级束流的在束鉴别与调制。将数据获取过程分为有束和停束两个获取时段 ,分别完成对次级束流和β+ 延发粒子的记录。同时利用脉冲发生器和计数器实现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级流线 β^延发粒子衰变 飞行时间 ^能损 半衰期 在束测量方法 Β射线 探测器 钠20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重离子焦面探测器性能的在束检验 被引量:1
6
作者 程业浩 李民 +5 位作者 万裕德 路秀琴 赵葵 郭继宇 李志常 姜承烈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9-82,共4页
用核反应 ̄(197)Au( ̄(12)C, ̄(12)C), ̄(12)C( ̄(12)C, ̄(12)C)和 ̄(27)Al( ̄(12)C,X)的反应产物对探测器的位置、能量和粒子分辨作了在束检验。实验结果为:该探测器的第一位... 用核反应 ̄(197)Au( ̄(12)C, ̄(12)C), ̄(12)C( ̄(12)C, ̄(12)C)和 ̄(27)Al( ̄(12)C,X)的反应产物对探测器的位置、能量和粒子分辨作了在束检验。实验结果为:该探测器的第一位置灵敏探测器的位置分辨好于2mm;能量损失和剩余能量探测器的能量分辨分别为5.6%和7.1%;总能量的能量分辨为3.7%。 ̄(13)C和 ̄(12)C离子, ̄(11)C和 ̄(12)C离子可以很好地分开。该探测器的各项指标,已接近国际上同类探测器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面探测器 在束检验 能量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在束PET前端读出电路设计
7
作者 吴俊达 颜俊伟 +4 位作者 蒲天磊 千奕 许佳鹏 柯凌云 孔洁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3-299,共7页
为提高前端读出电路集成度,并验证自主研发的主放大器专用集成电路芯片MCSA于在束PET成像系统中的应用可行性,采用MCSA替代商用器件,设计了一款新型在束PET前端读出电路。该电路由能量链、时间链、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组成。测试结果表明... 为提高前端读出电路集成度,并验证自主研发的主放大器专用集成电路芯片MCSA于在束PET成像系统中的应用可行性,采用MCSA替代商用器件,设计了一款新型在束PET前端读出电路。该电路由能量链、时间链、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组成。测试结果表明:电路的线性度优于0.78%,全范围平均噪声小于1 mV,时间分辨为341.5 ps,在1〜10 kHz范围不同频率输入信号下工作稳定,能量分辨率为5.2%,二维位置谱中各像素点清晰且位置易分割。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接近采用商用芯片作为主放的前端读出电路,可满足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PET 成像系统 前端读出电路 自主研制的ASIC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8)Zn核的高自旋结构研究
8
作者 周振翔 罗迪雯 +26 位作者 徐川 吴鸿毅 华辉 郑云 李聪博 吴晓光 李天晓 李广顺 李智焕 李湘庆 林杰 郭成宇 郑敏 赵子豪 黎健宏 徐君宏 贾子豪 张集智 倪磊 张思洋 周小红 柳敏良 贺创业 刘伏龙 王守宇 王硕 孙大鹏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45-2451,共7页
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对70质量区^(68)Zn核的高自旋结构开展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其能级纲图,极大拓展了^(68)Zn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将其转晕带的最高自旋由8ℏ拓展至了1... 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研究组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对70质量区^(68)Zn核的高自旋结构开展了实验研究,建立了其能级纲图,极大拓展了^(68)Zn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将其转晕带的最高自旋由8ℏ拓展至了14ℏ,首次观察到^(68)Zn核完整的第1个带交叉。E-GOS图表明,随着自旋的增加,^(68)Zn的集体运动由振动逐渐向转动演化。使用Total Routhian Surfaces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实验观察到的^(68)Zn核第1个带交叉来自1对1g_(9/2)中子的顺排,1g_(9/2)质子对的顺排将发生在更高的转动频率处。TRS计算的偶-偶Zn核基态形变随中子的演化显示了N=40次闭壳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旋 ^(68)Zn 熔合蒸发反应 在束伽马谱学 壳结构 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辐射损伤HPGe探测器的修复系统 被引量:1
9
作者 雷祥国 郭应祥 +5 位作者 刘忠 孙相富 周小红 陈新峰 金寒涓 罗亦孝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2-184,共3页
在束γ实验中,锗探测器因受中子辐射损伤而性能变差、能量分辨率变坏。本文介绍了自建的锗γ探测器中子辐射损伤修复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情况。用该系统已成功地修复了4台N型HPGe探测器。
关键词 在束γ实验测量 辐射损伤 Γ探测器 HP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8)Lu高自旋带退激的观测
10
作者 赵广义 马英君 +7 位作者 李险峰 陆景彬 竺礼华 吴晓光 李广生 温书贤 杨春祥 刘运祚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8-120,共3页
通过束流能量为94MeV的熔合蒸发反应154Sm(19F,5n)168Lu布居了双奇核168Lu的高自旋态,发现一条新转动带,将其指定为建立在π7/2+[404]υ5/2-[523]基态上的转动带,并发现了π7/2+[404]υ5/2+[642]和π9/2-[514]υ5/2+[642]转动带... 通过束流能量为94MeV的熔合蒸发反应154Sm(19F,5n)168Lu布居了双奇核168Lu的高自旋态,发现一条新转动带,将其指定为建立在π7/2+[404]υ5/2-[523]基态上的转动带,并发现了π7/2+[404]υ5/2+[642]和π9/2-[514]υ5/2+[642]转动带同低激发态间的连接关系,确定了转动带的自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基态带 奇奇核168L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