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赋能下文旅产品消费者在场体验影响因素与互动机理——基于意识谱理论的扎根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世菊 赵海荣 张梦桃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6,共7页
研究数字文旅产品消费者体验,有助于丰富旅游体验理论,有利于数字技术赋能下展览产品健康发展。通过对六个案例消费点评与访谈数据等的质性分析,基于意识谱理论,发掘数字赋能下消费者在场体验的形成因素与互动机制。研究发现:个人情境... 研究数字文旅产品消费者体验,有助于丰富旅游体验理论,有利于数字技术赋能下展览产品健康发展。通过对六个案例消费点评与访谈数据等的质性分析,基于意识谱理论,发掘数字赋能下消费者在场体验的形成因素与互动机制。研究发现:个人情境、在场氛围感知、在场知性认知、在场感性认知是影响消费者在场体验的四大主范畴。在个体心境、涉入能力、物理空间氛围、服务氛围、非物理空间氛围、交互感知等11个副范畴中,虚拟场景体验时消费者受呈现感知、知识提取、知识编码、交互感知、衍生设计、便利因素的影响;实体场景体验时消费者受非物理空间氛围、物理空间氛围、服务氛围因素的影响;两种场景中消费者同时受涉入能力、个体心境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消费者在场体验的机理过程模型,以解读数字文旅产品如何引起消费者在场行为变化,进而导致在场情感体验发生,希冀为数字赋能下文旅产品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文旅产品 在场体验 扎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到“难忘”:偏惯常环境下旅游体验的记忆形成与反馈机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士琴 石穆沙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8,共17页
体验经济时代,提供难忘的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得到广泛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在空间上强调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体验,时间上侧重在场体验,对偏惯常环境下的难忘体验缺乏关注。因此,该研究以游客... 体验经济时代,提供难忘的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得到广泛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在空间上强调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体验,时间上侧重在场体验,对偏惯常环境下的难忘体验缺乏关注。因此,该研究以游客在城市绿道这一偏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休闲活动为情境,通过在场和归家后的历时分析,旨在洞悉从“在场”到“难忘”这一体验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反馈机制。通过对5个城市绿道中的55名受访者进行两阶段考察,采用主题分析和系统动力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在场体验以“存在性自我”为核心,且随时间推移其在场体验细节会消减,而彼时感知和感觉到的体验则抽象为情感性欣赏、满足和认同长期保存,成为记忆中的难忘体验。同时,研究提出了“在场感知-阈限自我-情感记忆-情感连接-行为动机”的体验记忆形成和促进重游的正反馈机制,与重游下体验阈限突破的负反馈机制构成体验记忆形成的S形曲线模型,对旅游体验、体验记忆以及目的地体验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忘旅游体验 体验记忆 在场体验 偏惯常环境 系统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旅游的愉悦情感与美丑双重体验 被引量:17
3
作者 谢彦君 孙佼佼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122,共7页
黑色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现象。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黑色旅游者面对的是具有美与丑双重特性的凝视对象。从价值和情感两个方面而言,旅游者的体验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价值取向和审美与审丑的双重情感历程。也正因为如此,在一般的大众... 黑色旅游是一种复杂的旅游现象。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黑色旅游者面对的是具有美与丑双重特性的凝视对象。从价值和情感两个方面而言,旅游者的体验兼具积极与消极双重价值取向和审美与审丑的双重情感历程。也正因为如此,在一般的大众认知与专门的学术研究中,黑色旅游所具有的愉悦性本质常常处于被隐藏或被曲解的状态。鉴于黑色旅游体验所兼具的愉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提出黑色愉悦这一概念,并对黑色愉悦的多重来源,即直接获得的积极情绪、反向获得的积极情绪以及直接获得的消极愉悦进行了抽象和论证;对黑色愉悦得以实现的前提,即多样性距离的存在进行了阐释;对黑色愉悦的在场体验进行了剖析;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美丑双重体验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黑色旅游体验所具有的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功能。通过以上尝试,本文力求对黑色旅游的本质——即黑色愉悦,给出一个更为彻底、全面以及客观的说明,以期对该问题给出一个综合的理论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旅游 黑色愉悦 在场体验 距离与在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多元交互·情境美学 被引量:5
4
作者 江宁康 吴晓蓓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9,共9页
本文参考了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动向,探讨了人类审美活动中情境意识、多元交互、在场体验和审美模式等几个相关的理论观点,在结合审美经验现象学、身体美学以及相关审美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多元交... 本文参考了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动向,探讨了人类审美活动中情境意识、多元交互、在场体验和审美模式等几个相关的理论观点,在结合审美经验现象学、身体美学以及相关审美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在情感计算、多元交互、艺术创新等方面的有关论述,对情境美学涉及的人类神经网络机制、“人—机—境”多元交互、审美体验数理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在情境美学和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方面做了相关的理论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多元交互 在场体验 情境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表征: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鲤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65,共4页
从主体实践、空间关系、在场体验三个维度,观照数字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发现,在沉浸式传播的可感知世界中,数字化兼具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这为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转化提供了新视角;身体消解了物体和空间的边界,成为桥接奇幻景观与... 从主体实践、空间关系、在场体验三个维度,观照数字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发现,在沉浸式传播的可感知世界中,数字化兼具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这为理解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转化提供了新视角;身体消解了物体和空间的边界,成为桥接奇幻景观与现实世界的媒介,创造出突破异质文化时空区隔、重新界定文化边界的未来可能;在跨越文化边界的媒介化空间里,多感官互动的在场体验使人们重回日常经验世界,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回归、以生命为主体的人性复归。这提示了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转向,即回到面对面交流的起点,思考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 跨文化传播 具身传播 媒介化空间 在场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VR”为新闻舆论引导带来新契机 被引量:4
6
作者 付翔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18-119,共2页
"5G+VR"技术引领用户进入场景体验时代,驱动新闻舆论引导深刻革新。"5G+VR"新闻具有全知叙事、在场体验的传播效能,"5G+VR"为新闻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保障,在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增加情感共... "5G+VR"技术引领用户进入场景体验时代,驱动新闻舆论引导深刻革新。"5G+VR"新闻具有全知叙事、在场体验的传播效能,"5G+VR"为新闻舆论引导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保障,在强化公众参与意识、增加情感共鸣、消解偏见等方面具有巨大作用,能够为新闻舆论引导带来新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VR” 新闻舆论 在场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