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互联网+”时代在华非洲留学生的食物交流与跨文化适应
1
作者
刘田丰
李嘉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2,F0003,共8页
“互联网+”时代,食物食物在本文中承载了特定社会象征意涵,具备符号性功能,其在本文中的内涵包括两重,既指具体的食物,也兼指与获取、消费食物相关联的行为。它既是跨文化消费行为的“孵化器”也是锚定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构件;同时,它...
“互联网+”时代,食物食物在本文中承载了特定社会象征意涵,具备符号性功能,其在本文中的内涵包括两重,既指具体的食物,也兼指与获取、消费食物相关联的行为。它既是跨文化消费行为的“孵化器”也是锚定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构件;同时,它在跨文化个体身份认同塑造过程中还实现了群体文化在地化构建。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文化行为映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构建多元文化社交这三方面对于流动群体的个体化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华非洲留学生通过互联网食物消费构建社会生活互动链,产生社会身份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食物在其中发挥“文化粘合剂”效能,使得中非大学生在日常情感交互中自觉生成“全民一体感”。这一新饮食文化认同感的构建过程,为思考来华外国人的社会融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些许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华非洲留学生
日常生活
跨文化适应
食物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互联网+”时代在华非洲留学生的食物交流与跨文化适应
1
作者
刘田丰
李嘉颖
机构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
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2,F0003,共8页
基金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冠疫情下来华外国人社区融入和治理研究”(21YBA018)。
文摘
“互联网+”时代,食物食物在本文中承载了特定社会象征意涵,具备符号性功能,其在本文中的内涵包括两重,既指具体的食物,也兼指与获取、消费食物相关联的行为。它既是跨文化消费行为的“孵化器”也是锚定文化身份认同的核心构件;同时,它在跨文化个体身份认同塑造过程中还实现了群体文化在地化构建。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文化行为映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构建多元文化社交这三方面对于流动群体的个体化表征具有重要意义。在华非洲留学生通过互联网食物消费构建社会生活互动链,产生社会身份的变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食物在其中发挥“文化粘合剂”效能,使得中非大学生在日常情感交互中自觉生成“全民一体感”。这一新饮食文化认同感的构建过程,为思考来华外国人的社会融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些许启示。
关键词
在华非洲留学生
日常生活
跨文化适应
食物交流
Keywords
African students in China
everyday life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food communication
分类号
G07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互联网+”时代在华非洲留学生的食物交流与跨文化适应
刘田丰
李嘉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