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T细胞的工程化外泌体在体生成CD19 CAR-T细胞及其对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研究
1
作者 董廷 周颖 +8 位作者 余博宇 夏学娇 马艺戈 马妍 高阳 周梦莹 王长俊 李秋漪 顾潮江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9-286,共8页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目前的CAR-T细胞疗法仍存在局限性,如需采集患者本人细胞,存在制备周期长、价格昂贵且慢病毒转导存在插入致癌风险。因此...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目前的CAR-T细胞疗法仍存在局限性,如需采集患者本人细胞,存在制备周期长、价格昂贵且慢病毒转导存在插入致癌风险。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种通用型的、能定向转染体内T细胞生成CAR-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外泌体靶向递送系统。通过与人PBMC细胞共孵育探索外泌体生成CAR-T细胞的最佳转染剂量及CAR分子表达随时间动力学曲线;利用钙黄绿素法检测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通过尾静脉注射外泌体至肿瘤动物模型体内来评价其在体内的抗肿瘤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能够特异性靶向人CD3^(+)、CD4^(+)、CD8^(+)T细胞的靶向外泌体。外泌体与PBMC孵育结果表明外泌体靶向生成CAR-T与剂量呈正相关,剂量在10~6粒子/细胞时转染效率最高可达到97.8%;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及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经外泌体孵育构建的CAR-T细胞能够特异性杀伤CD19阳性的Raji细胞。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外泌体靶向递送系统能够成功将CD8^(+)T细胞改造成CAR-T细胞,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均具有显著肿瘤杀伤能力,与传统慢病毒载体体外制备CAR-T细胞的方式相比,转染效率更高、消除了病毒插入存在致癌风险、生产周期短成本更低、成药后可实现药物的现货供应,大幅加速了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体生成car-t细胞 靶向CD8外泌递送系统 小鼠人源化建模 B淋巴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通过靶向ATAD2B调控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血管生成
2
作者 张芳 李亚 +1 位作者 周菲 谭松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CC)细胞SiHa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在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妇科就诊的4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常规培养SiHa细胞和人脐... 目的:探讨宫颈癌(CC)细胞SiHa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在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妇科就诊的4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常规培养SiHa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Lipofectamine 2000将hsa-miR-29c-3p、miRNA-NC、si-hsa-miR-29c-3p和si-miRNA-NC转染至SiHa细胞中,记为miRNA-NC组、hsa-miR-29c-3p组、si-miRNA-NC组和si-hsa-miR-29c-3p组。用Lipofectamine 2000将mimic-NC、miR-29c-3p-mimic、pCMV-NC、pCMV-含AAA结构域的ATPase家族蛋白2B(ATAD2B)载体分别转染HUVEC,记为mimic-NC组、miR-29c-3p-mimic组、pCMV-NC组、pCMV-ATAD2B组和pCMV-ATAD2B+miR-29c-3p-mimic组。原位杂交(ISH)法检测CSCC组织中hsa-miR-29c-3p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法检测CSCC组织和移植瘤组织中的CD31阳性血管。分离纯化SiHa、C33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用透射电镜技术和WB法对其表征进行鉴定及进行HUVEC摄取实验。qPCR法检测SiHa、C33a细胞和外泌体中hsa-miR-29c-3p和ATAD2B mRNA的表达。成管试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外泌体对HUVEC成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hsa-miR-29c-3p与ATAD2B的靶向结合关系,移植瘤实验检测各组SiHa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增生的影响。结果:hsa-miR-29c-3p在CS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其微血管密度(MVD)正相关(均P<0.05);SiHa、C33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完全符合典型外泌体形态和蛋白表达表征;在体外HUVEC摄取SiHa、C33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和其包含的hsa-miR-29c-3p;SiH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sa-miR-29c-3p可在体外促进HUVEC的成管和迁移能力(均P<0.05);SiH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sa-miR-29c-3p可促进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增生;hsa-miR-29c-3p可与ATAD2B基因直接结合并调节其表达(均P<0.05)。过表达ATAD2B可逆转hsa-miR-29c-3p对HUVEC的成管、迁移和划痕愈合能力的促进作用(均P<0.05)。结论:SiHa细胞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通过靶向ATAD2B调控CSCC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外泌体hsa-miR-29c-3p可能是CC诊疗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 外泌 SiHa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hsa-miR-29c-3p 含AAA结构域的ATPase家族蛋白2B(ATAD2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RNA SIPA1L1修饰牙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促血管生成能力的机制
3
作者 刘景 冷春涛 王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1217,共7页
目的 探究环状RNA(circRNA)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样蛋白1(SIPA1L1)修饰的人牙髓干细胞(hDPSC)来源外泌体(Ex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从牙髓组织分离培养hDPSC,将circSIPA1L1过表达质粒载体转染至hD... 目的 探究环状RNA(circRNA)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样蛋白1(SIPA1L1)修饰的人牙髓干细胞(hDPSC)来源外泌体(Ex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从牙髓组织分离培养hDPSC,将circSIPA1L1过表达质粒载体转染至hDPSC后,分离Exo并进行鉴定。将HUVEC分为对照组、hDPSC Exo组、circSIPA1L1-hDPSC Exo组,培养48 h后,Matrigel基质胶血管形成实验检测血管形成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胎盘生长因子(PGF)的表达水平。结果 从未转染的hDPSC与转染circSIPA1L1的hDPSC中成功分离出Exo,且相较于h DPSC来源的Exo,转染circSIPA1L1的hDPSC来源的Exo中circSIPA1L1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 <0.05)。与hDPSC Exo组比较,circSIPA1L1-hDPSC Exo组HUVEC的管样结构形成数目显著增加(P <0.05),VEGF、VEGFR2、PGF mRNA与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上调(P<0.05)。结论 circRNA SIPA1L1修饰hDPSC来源的Exo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VEGFR2、PGF的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髓干细胞 环状RNA 信号诱导增殖相关蛋白1样蛋白1 外泌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高住低练对优秀游泳运动员红细胞生成作用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卫平 田中 +4 位作者 郑蔓丽 张守正 康凯 秦美琴 魏红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54,67,共4页
采用实验法 ,利用低压舱研究模拟高住低练对游泳运动员红细胞生成作用和身体成分的影响。结论认为 ,模拟高住低练可促进 EPO分泌和红细胞的生成 ,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 ,并具有明显的后效应 ;可通过降低去脂体重导致体重下降 ,... 采用实验法 ,利用低压舱研究模拟高住低练对游泳运动员红细胞生成作用和身体成分的影响。结论认为 ,模拟高住低练可促进 EPO分泌和红细胞的生成 ,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 ,并具有明显的后效应 ;可通过降低去脂体重导致体重下降 ,高浓度的血尿素表明蛋白分解作用增加 ,这可能与皮质醇的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训练 游泳 优秀运动员 细胞生成 成分 代谢 皮质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减轻大鼠体外循环肾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高明 刘灿辉 +5 位作者 黄海嵘 刘小龙 申翼 王常田 李德闽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6-470,共5页
目的急性肾损伤是心脏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常规并发症之一,文中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于大鼠体外循环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10):Sham组、CPB组... 目的急性肾损伤是心脏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常规并发症之一,文中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于大鼠体外循环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10):Sham组、CPB组、EPO组,Sham组建立CPB模型管道,不进行CPB,其余2组建立CPB,最大流量[≥100ml/(kg.min)]转流维持1 h,EPO组于转流前在预充液中加入3000 U的EPO。分别于肝素化后转流前(T0)和转流结束后(T1)、术后0.5h(T2)、术后1h(T3)、术后2h(T4)以及术后24h(T5)检测血清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术后24 h取肾组织,检测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leukin)-1β、IL-6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水平。并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改变。结果与CPB组相比,在T1至T5各时间点EPO组血清Cr、BUN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在T0时3组无显著差异;肾组织中TNF-α、IL-1β、IL-6含量EPO组均明显低于CPB组(P<0.05);肾组织中NF-κBp65、ICAM-1 EPO组表达水平亦较CPB组显著下降(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EPO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细胞质内空泡形成、间质出血等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EPO可能通过抑制NF-κB p65的激活,进而下调ICAM-1、TNF-α、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显著减轻CPB术后肾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 外循环 肾损伤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体外循环肾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凯 李宗杰 +3 位作者 吴海卫 王常田 许飚 李德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均对肾损伤炎症反应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保护CPB所致肾炎症反应少见报道。文中观察重组人EPO联合BMSCs移植对体外循...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均对肾损伤炎症反应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保护CPB所致肾炎症反应少见报道。文中观察重组人EPO联合BMSCs移植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大鼠肾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CPB组、EPO组、BMSCs组、EPO+BMSCs组,假手术组只建立CPB模型,不行CPB,其余4组均行CPB,流量100 m L/(kg·min)转流并维持1 h,转流后BMSCs组经颈静脉输注BMSCs1.5×106;EPO组颈静脉注射EPO 3000IU/kg;EPO+BMSCs组EPO、BMSCs联合应用;CPB组和假手术组颈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等渗盐水。转流结束后24 h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IL-6、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TNF-α、IGF-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大鼠血清Cr、BUN、IL-6、IL-10和肾组织中TNF-α表达量均升高,而IGF-1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BMSCs和EPO+BMSCs组血清Cr、BUN水平、IL-6、肾组织中TNF-α均较CPB组下降,而IL-10、肾组织中IGF-1水平较CPB组升高(P<0.05),EPO+BMSCs组血清Cr[(30.26±0.11)μmol/L]、BUN[(6.69±0.20)mmol/L]、IL-6[(401.7±6.8)pg/m L]水平低于EPO组[(42.76±2.24)μmol/L、(9.47±0.50)mmol/L、(533.7±7.0)pg/m L]和BMSCs组[(43.84±3.03)μmol/L、(8.80±0.32)mmol/L、(609.4±6.1)pg/m L],而EPO+BMSCs组IL-10水平[(1055.2±2.8)pg/m L]高于EPO组[(535.1±3.0)pg/m L]和BMSCs组[(544.7±2.6)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和BMSCs对大鼠CPB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效果好于单一使用EPO或BMSCs,减轻CPB对肾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循环 肾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巨核系细胞生成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小莹 黄艳红 +2 位作者 王绮如 卢光琇 谭孟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8-661,共4页
目的 :探讨骨髓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巨核系细胞生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制备骨髓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 (bonemarrowfibroblastsconditionedmedium ,BMF CM) ,分别观察BMF CM或BMF CM联合IL 11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成熟巨核细胞生成的... 目的 :探讨骨髓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体外巨核系细胞生成的促进作用。方法 :制备骨髓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 (bonemarrowfibroblastsconditionedmedium ,BMF CM) ,分别观察BMF CM或BMF CM联合IL 11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成熟巨核细胞生成的影响及BMF CM对巨核系祖细胞生成的影响 ,并用RT PCR的方法检测Meg 0 1人巨核细胞系细胞NF E2mRNA的表达。结果 :BMF CM促进成熟巨核细胞生成。BMF CM联合IL 11促进成熟巨核细胞生成的效果更佳。BMF CM能促进巨核系祖细胞的生成。将 30 %BMF CM加入Meg 0 1人巨核细胞系培养体系培养 4h ,与对照组相比 ,NF E2表达增强。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核细胞 骨髓 成纤维细胞 细胞生成 条件培养液 IL—1 RNA RT—PcR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致内皮细胞释放外泌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烨 Bingmei MFu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50-50,共1页
抗血管生成疗法(anti-angiogenic therapies,AATs)被用于多种恶性癌症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因继发性的肿瘤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和肿瘤生长而受限[1-3]。本研究试图揭示AATs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将微小RNA-9(... 抗血管生成疗法(anti-angiogenic therapies,AATs)被用于多种恶性癌症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因继发性的肿瘤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和肿瘤生长而受限[1-3]。本研究试图揭示AATs治疗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将微小RNA-9(microRN A-9,miR-9)转染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模拟肝癌中的肿瘤相关性内皮细胞[4-5],探讨AATs对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发现,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凡德他尼(vandetanib)完全抑制了miR-9诱导的血管生成,并促进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自噬,同时,还诱导了富血管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外泌体的释放。这些富VEGF外泌体可显著促进内皮血管生成和肝癌细胞血管生成拟态,促进肝癌在裸鼠体内的生长。抗自噬也可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但是与AATs相似,自噬抑制剂3-MA促进了富VEGF外泌体的释放。体外实验表明,抑制外泌体的释放,或使用VEGF中和性抗体处理富VEGF外泌体,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拟态。由此可见,AATs和抗自噬后的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是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由富VEGF的外泌体所介导。此外,内皮细胞miR-9表达水平受流体剪切力调控。力学因素在抗血管生成致内皮细胞释放外泌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待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形成 肿瘤生长 抗血管生成 外泌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
9
作者 朱红灿 卢欣 +4 位作者 赵鹏 臧卫东 张华 任秀花 张博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85-1187,共3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取孕14.5d的SD大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将细胞分成:正常对照组、6-羟基多巴(6-OHDA)组和6-OH-DA+不同剂量EPO(0.10、1.00、3.25、10...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取孕14.5d的SD大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将细胞分成:正常对照组、6-羟基多巴(6-OHDA)组和6-OH-DA+不同剂量EPO(0.10、1.00、3.25、10.00和32.50U)组。在培养的第6天给实验组加入不同剂量的EPO,第8天加入6-OHDA(100μmol/L)作用0.5h,收集各组细胞,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TH阳性神经元生长情况,用MTT法测定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6-OHDA组TH阳性细胞数减少,为(27.2±3.4)个/mm2,而预先给予EPO干预的各组细胞6-OHDA的毒性作用明显减轻,TH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8.0±1.1)、(39.2±1.9)、(41.8±1.3)、(66.4±4.2)和(65.3±3.0)(F=48.29,P=0.02)个/mm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6-OHDA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活力为(51.2±1.2)%,而预先给予EPO干预的各组细胞6-OHDA的毒性作用明显减轻,细胞活力分别为(52.2±1.0)%、(60.5±3.5)%、(68.1±2.7)%、(89.6±3.1)%和(76.5±4.0)%(F=28.42,P=0.01)。结论:EPO能够对抗6-OHDA的毒性作用,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 多巴胺能神经元 细胞活力 帕金森病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和原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章忱 程康 卫洪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43-1643,共1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以及原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在体外用麝香保心丸含药血清处理LoVo细胞,MTT比色实验法检测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麝香保心丸对LoVo细胞周期及凋亡指数的影响;RT-PC...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以及原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在体外用麝香保心丸含药血清处理LoVo细胞,MTT比色实验法检测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麝香保心丸对LoVo细胞周期及凋亡指数的影响;RT-PCR观察麝香保心丸对LoVo细胞VEGFmRNA和bFGFmRNA表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VO细胞 麝香保心丸 血管生成因子 肿瘤细胞增殖 外培养 人结肠癌细胞 流式细胞仪检测 VEGFMRNA 含药血清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射线照射对前列腺癌细胞金属基质蛋白酶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11
作者 张晓毅 洪宝发 +3 位作者 周立权 周建光 邹跃 邹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7期665-667,共3页
目的:前列腺癌PC-3细胞接受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观察其金属基质蛋白酶-2(M M P2)、金属基质蛋白酶-9(M M P9)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E PO-R)表达的变化,阐明γ射线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G y、3G y、5G ... 目的:前列腺癌PC-3细胞接受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后,观察其金属基质蛋白酶-2(M M P2)、金属基质蛋白酶-9(M M P9)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蛋白(E PO-R)表达的变化,阐明γ射线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G y、3G y、5G y剂量的60C oγ射线,照射体外培养的PC-3细胞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 M P2、M M P9及E PO-R的含量;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及克隆形成率。结果:(1)1G y剂量即可明显抑制细胞的生长,并且细胞克隆形成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降低;(2)E PO-R表达在1G y和3G y组高于对照组,5G y组低于对照组;(3)M M P2总体上出现降低趋势;M M P9表达在1~5G y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虽然60C oγ射线照射可明显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生长,但是M M P9及E PO-R表达却增高,提示亚致死剂量的γ射线照射可使存活细胞的浸润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基质蛋白酶 促红细胞生成 前列腺癌细胞 表达 ^60COΓ射线照射 PC-3细胞 细胞生物学行为 流式细胞术检测 细胞克隆形成率 MMP9 细胞生长曲线 亚致死剂量 对照组 不同剂量 蛋白 外培养 MMP2 抑制细胞 存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控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元 庄雪莹 陈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4-947,共4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促进血管生成、修复组织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旁分泌是MSCs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外泌体是一类由真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微囊泡,是MSCs旁分泌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对MSCs外泌... 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良好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促进血管生成、修复组织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旁分泌是MSCs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外泌体是一类由真核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微囊泡,是MSCs旁分泌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对MSCs外泌体调控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通过干预PGC-1α表达水平调节AC16心肌细胞线粒体生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明慧 孙靖涵 +4 位作者 CHOUMI TCHAMBA Alida 赵莹 于洋 张琳 于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乙醇干预下AC16心肌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及其下游蛋白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乙醇干预下AC16心肌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及其下游蛋白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应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检测细胞PGC-1α、NRF-1、TFAM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低浓度乙醇组(50 mmol/L)线粒体数量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GC-1α、NRF-1、TFAM表达上调;高浓度乙醇组(200 mmol/L)线粒体数量减少、畸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GC-1α、NRF-1、TFAM表达下调。结论乙醇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节心肌细胞中PGC-1α、NRF-1、TFAM表达水平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线粒体生成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γ辅激活因子1α 核呼吸因子1 线粒转录因子A AC16心肌细胞 线粒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间皮素CAR-T细胞治疗胰腺癌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静 白天凯 +1 位作者 张之勇 闫滨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73,共7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抗间皮素(mesothelin,MSLN)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 cells,CAR-T)在体外对两种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猪苓多糖(PPS)、人参多糖(GPS)、黄芪多糖(APS)、香菇多糖(LNT)和灵芝多糖... 本研究旨在观察抗间皮素(mesothelin,MSLN)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 cells,CAR-T)在体外对两种胰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猪苓多糖(PPS)、人参多糖(GPS)、黄芪多糖(APS)、香菇多糖(LNT)和灵芝多糖(GLP)等调节免疫药物对CAR-T细胞增殖及杀伤肿瘤效应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制备稳定表达抗MSLN CAR-T细胞,然后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RTCA)和乳酸脱氢酶(LDH)等两种检测方法体外实验验证CAR-T细胞对PANC-1、ASPC-1两种胰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最后采用RTCA、CCK8法检测PPS、GPS、APS、LNT和GLP多糖对CAR-T细胞增殖及杀伤肿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构建的MSLN CAR-T细胞对PANC-1、ASPC-1这两种胰腺癌细胞都有较好的杀伤效应,并且对MSLN蛋白高表达的ASPC-1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MSLN蛋白低表达的PANC-1细胞(p<0.01);PPS、GPS、APS、LNT以及GLP等调节免疫药物对CAR-T细胞杀伤肿瘤的影响较小,但是与对照组相比,0.156 mg/mL的灵芝多糖和0.625 mg/mL的香菇多糖对CAR-T细胞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T细胞(car-t) 胰腺癌 间皮素 外杀伤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外泌体源性FZD10促进体外血管生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小凤 詹日明 +3 位作者 程大钊 陈黎 王天雨 唐旭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51-1358,共8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外泌体源性FZD10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并利用Westernblot和RT-qPCR技术分析NSCLC细胞(95D和H1299)、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及其外泌体中FZD10的表达;通...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外泌体源性FZD10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并利用Westernblot和RT-qPCR技术分析NSCLC细胞(95D和H1299)、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及其外泌体中FZD10的表达;通过转染FZD10-siRNA敲低FZD10表达,用FZD10未敲低和敲低的NSCLC细胞外泌体分别处理HUVEC细胞,利用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其成管能力,采用ELISA和RT-qPCR技术分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和Ang-1的表达;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分析外泌体源性FZD10对信号通路PI3K、Erk1/2和YAP/TAZ激活的影响。结果同BEAS-2B细胞及其外泌体相比较,FZD10在95D和H1299细胞及其外泌体中高表达(P<0.01);95D和H1299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促进HUVEC的微管形成及VEGFA、Ang-1的蛋白分泌、mRNA的表达(P<0.01),但在95D和H1299细胞敲低FZD10后这些效果受到抑制。FZD10的敲低可抑制PI3K、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但对YAP/TAZ信号通路的影响不显著。结论NSCLC细胞外泌体源性FZD10可促进体外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PI3K、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 FZD10 血管生成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郭学良 王杰军 +4 位作者 高勇 傅丽娜 钱立平 许青 林庚金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多西紫杉醇的溶剂对照、0 .0 5、0 .1、0 .2、0 .5、1.0ng/mL 7个组。 结果 ①各组MTT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 0 .3 0 7± 0 .0 7、0 .3 0 5±0 .0 8、0 .3 0 1± 0 .0 5、0 .2 98± 0 .0 6、0 .2 5 1± 0 .0 4、0 .2 2 4± 0 .0 5、0 .2 0 5± 0 .0 2 ;②每高倍镜下发生迁移的细胞数量各自为 44 .3 6± 4.8、42 .2 8± 5 .2、3 7.75± 4.6、2 8.65± 3 .6、15 .5 9± 2 .1、10 .82± 1.3、7.43± 0 .6;③平均小管形成长度依次为 192 .3 6± 11.5 4、188.89± 7.5 9、175 .5 3± 11.5 4、166.78± 12 .3 5、15 1.62± 16.3 8、118.65± 11.5 8、78.93± 3 .67μm ;④大鼠动脉环第 13天新生血管数目依次为 10 1.0 0± 10 .8、97.88± 7.8、73 .0 0± 6.6、60 .88±5 .8、5 2 .2 5± 5 .3、3 3 .13± 2 .8、18.13± 1.3。以上 4项实验的空白和溶剂对照、MTT实验的前 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外抑制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 小管形成 大鼠 动脉环培养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生成素对CD34^+造血祖细胞的协同扩增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裴雪涛 王立生 +3 位作者 徐黎 龙红 冯凯 吴祖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9-235,共7页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血小板形成的主要调控因子。为了探讨Tpo对CD34^+造血祖细胞的协同扩增作用,我们利用免疫磁珠分离系统(MACS)分选出90.11%-97.57%纯度的脐带血CD34^+细胞,在周的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观察了Tpo...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巨核细胞增殖分化和血小板形成的主要调控因子。为了探讨Tpo对CD34^+造血祖细胞的协同扩增作用,我们利用免疫磁珠分离系统(MACS)分选出90.11%-97.57%纯度的脐带血CD34^+细胞,在周的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观察了Tpo与干细胞因子(SCF),IL-3,IL-6,红细胞生成素(Epo),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不同组合的扩增效率。结果表明,Tpo具有明显的协同扩增作用,细胞总数、集落形成细胞(CFC)和CD34^+细胞可分别被新增329.50±25.20倍,16.09±3.38倍和11.77±4.78倍,SCF+IL-3+IL-6+Tpo组的扩增作用最强,含Tpo实验组的扩增效率明显高于不含Tpo组;同时,含Tpo的组合还使CFU-MK,CD41a^+细胞,BFU-E和CFU-GM分别扩增了34.67±4.62倍,17.29±2.34倍,14.97±2.89倍和14.46±3.19倍。表明Tpo具有明显的扩增造血细胞的作用和刺激多系造血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 CD34^+细胞 外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刺激的间充质干细胞释放具有很强促血管新生功能的外泌体 被引量:11
18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1 位作者 刘宏伟 朱启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刺激所释放的外泌体促血管新生的活性变化。方法:接种人脐带MSC,贴壁过夜后换用含EPO(1 U/ml)和/或PDGF-BB(50 ng/ml)的α-MEM培养,72 h后应用超高速...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刺激所释放的外泌体促血管新生的活性变化。方法:接种人脐带MSC,贴壁过夜后换用含EPO(1 U/ml)和/或PDGF-BB(50 ng/ml)的α-MEM培养,72 h后应用超高速离心法收集培养上清中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测定外泌体的表面分子以确定其来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状及大小。将不同来源的外泌体(10μg/ml)加入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中,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Matrigel培养技术观察网状结构形成情况,并计网状结构数量。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人脐带MSC释放的微粒表达CD9、CD63和CD81,符合外泌体的表面分子特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呈囊性结构,直径为80 nm左右。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外泌体蛋白含量,分别为256±124μg/10~8细胞、1021±392μg/10~8细胞、830±265μg/10~8细胞和2207±733μg/10~8细胞,经EPO或/和PDGF-BB刺激后,人脐带MSC释放外泌体的数量显著增加(P <0.01)。MTT实验结果显示,经过EPO和PDGF-BB刺激的MSC释放的外泌体,可明显促进人脐带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Matrigel实验发现,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每视野网状结构数量分别为2.6±0.84、4.6±1.57、4.2±0.78和6.3±1.34,在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 <0.01),而且在混合因子处理组均高于单因子处理组(P <0.01)。结论:EPO和PDGF-BB可刺激脐带MSC释放外泌体,而且这种外泌体具有更强的促血管新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 促红细胞生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肝细胞生成素的纯化及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清明 陈惠鹏 +4 位作者 陈吉中 范国才 魏汉东 杨晓明 贺福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人肝细胞生成素 ( human hepatopoietin,h HPO)是一种新型肝再生调控因子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的重组 h HPO( rh HPO)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的 ,其表达量为菌体总蛋白的 2 0 % .包涵体经各种溶液洗涤后 ,用 8mol/L尿素裂解 ,裂解上清经... 人肝细胞生成素 ( human hepatopoietin,h HPO)是一种新型肝再生调控因子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的重组 h HPO( rh HPO)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的 ,其表达量为菌体总蛋白的 2 0 % .包涵体经各种溶液洗涤后 ,用 8mol/L尿素裂解 ,裂解上清经凝胶过滤、复性和离子交换柱层析得到电泳纯的 rh HPO,经还原型 SDS- PAGE测定其分子量为 1 5k D.纯化 rh HPO的 N端氨基酸序列与其c DNA推导序列完全一致 ;纯化产物的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亦与 rh HPO氨基酸组成的理论值吻合 .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 ,r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肝细胞生成 包涵 复性 层析 肝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体外抑制三维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清声 刘晓颖 +1 位作者 覃媛 黄劭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采用拟血管生成三维培养法,观察活性组分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结果活性组分可抑制内皮细胞在培养基质中生成血管网状三维结构的反应,0.6、1.2、2.4μg·ml-1的不同浓度组... 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采用拟血管生成三维培养法,观察活性组分对体外血管生成的抑制效应。结果活性组分可抑制内皮细胞在培养基质中生成血管网状三维结构的反应,0.6、1.2、2.4μg·ml-1的不同浓度组分抑制程度不同。在0.6μg·ml-1浓度组,培养基质Matrigel中的内皮细胞团只形成局部的、不完整的空间网状结构;在1.2μg·ml-1浓度组,悬浮于凝胶中的细胞团所形成的管芽不能相互连接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在2.4μg·ml-1浓度组,细胞散在悬浮于胶层中大部分不能粘聚,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无明显的结构变化。结论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具有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眼镜蛇毒 抗血管生成 三维血管生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