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蒙的文学风景与1980年代——以《在伊犁》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金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2,共12页
《在伊犁》是作家王蒙重建主体、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实践。小说通过伊犁生活风景的“发现”,重建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历史的关系。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决定了王蒙文学风景的呈现方式、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本真主体的能动介入使... 《在伊犁》是作家王蒙重建主体、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实践。小说通过伊犁生活风景的“发现”,重建文学与生活、主体与历史的关系。主体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决定了王蒙文学风景的呈现方式、外在形貌和内在品质。本真主体的能动介入使伊犁风景具有强烈的体验性和浓郁的氛围感,造就了伊犁风景的整体性存在。除了体验性和整体性,伊犁风景具有内在的历史性,关联着1980年代的文学场,乃至“新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广阔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在伊犁 文学风景 风景的发现 198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书写——重读王蒙的《在伊犁》
2
作者 吴义勤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2,共9页
如何有效地叙述和想象1960至1980年代的自我和地方,如何讲述那个时代自我和地方的关系,如何在确认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内部差异性元素的同时,建构和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王蒙来说,其在新疆“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经历和体验... 如何有效地叙述和想象1960至1980年代的自我和地方,如何讲述那个时代自我和地方的关系,如何在确认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内部差异性元素的同时,建构和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王蒙来说,其在新疆“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的经历和体验具有独特的资源性价值。作为一个年少成名、历经波折而又才华出众的作家,王蒙能否以及如何用文学的形式承担起以个体故事讲述民族故事、国家故事,以地方讲述承载共同体命运的文化责任?在这些问题上,王蒙2024年由作家出版社再次修订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在伊犁》,可以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文学答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学书写 在伊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蒙小说中的维族底层女性形象解读——以“在伊犁”系列小说为例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150,共5页
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说中的维族底层女性有受过教育的小学教员、粮站出纳、继承父母遗产的小有积蓄者、自食其力的底层农民等,她们大都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但面对婚姻,她们仍然难以挣脱世俗观念的束缚,面对命运,她们虽竭尽... 王蒙的"在伊犁"系列小说中的维族底层女性有受过教育的小学教员、粮站出纳、继承父母遗产的小有积蓄者、自食其力的底层农民等,她们大都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但面对婚姻,她们仍然难以挣脱世俗观念的束缚,面对命运,她们虽竭尽全力却仍难以自控;由于处在经济基础的弱势地位,她们的人生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维族底层女性要想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经济独立和平等自尊以及思想解放是必由之路。"在伊犁"系列小说用感人至深的笔触表述了对维族底层女性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在伊犁”系列小说 维族底层女性 形象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还乡与创作转向——重读王蒙的系列小说《在伊犁》
4
作者 夏义生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109,共4页
王蒙的系列小说《在伊犁》是他的一次精神还乡,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重大转向,他从意识流手法转向纪实性写作,从政治生活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写作,从处于政治中心的干部、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转向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物的凡俗生活。这种转... 王蒙的系列小说《在伊犁》是他的一次精神还乡,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的一次重大转向,他从意识流手法转向纪实性写作,从政治生活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写作,从处于政治中心的干部、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转向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物的凡俗生活。这种转向凸现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底层人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日常生活 底层 在伊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