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皇帝的起名与避讳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增越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4-75,共2页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也是人们安身立命必须懂的一门学问。避讳大致分三种:皇帝的名字叫国讳,父母尊长的名字叫家讳,周公孔孟等人的名字叫圣讳。犯家讳是无礼,犯国讳圣讳则是违法。其中,避皇帝及其先祖的讳是最为严...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也是人们安身立命必须懂的一门学问。避讳大致分三种:皇帝的名字叫国讳,父母尊长的名字叫家讳,周公孔孟等人的名字叫圣讳。犯家讳是无礼,犯国讳圣讳则是违法。其中,避皇帝及其先祖的讳是最为严格的一种,是臣民甚至皇帝本人必须遵循的。档案中皇帝先祖的名字往往也称为圣讳,当朝皇帝的名字称为御名。清朝是满人建立的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皇帝 圣讳 御名 乾隆时期 康熙朝 周公 军机大臣 王锡侯 玄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避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姜维东 郑丽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65,共10页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关于辽朝初期是否存在避讳制度,学界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石刻资料,对辽代避讳制度建立的时间、避讳的原则与方法及研究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现象,然而,关于辽朝初期是否存在避讳制度,学界仍存在较大分歧。本文根据历史文献,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石刻资料,对辽代避讳制度建立的时间、避讳的原则与方法及研究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但揭示出辽太祖、世宗、穆宗、景宗及义宗、章肃皇帝的汉名均是辽圣宗在澶渊之盟后追加,而且发现由于国书、使节、牒檄往来,皇太后、皇后也一度起过汉名。出使宋朝方面的契丹官员,也多临时起过汉名,导致《辽史》在记录出使经过时经常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所载契丹官员名字产生冲突。通过对辽代避讳制度的研究可以复史之旧,订史之误,补史之阙,有助于解决辽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德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字狱”随谈
3
作者 李振墀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3-43,共1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文字之于人类,可谓功莫大焉。可是,文字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甚至招致不幸。古往今来,因文字而获罪的事例屡见不鲜。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与文字直接相关。倘若不是因为有了文字而操持刀笔,那些可怜的儒生何至于竟... 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文字之于人类,可谓功莫大焉。可是,文字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甚至招致不幸。古往今来,因文字而获罪的事例屡见不鲜。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与文字直接相关。倘若不是因为有了文字而操持刀笔,那些可怜的儒生何至于竟成冤鬼!其后历代的“文字狱”,更使一些文人儒士大遭其殃,一朝不慎,便会因一字一词入罪而招致杀身大祸,乃至株连九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罪 徐一夔 礼部侍郎 内阁学士 康熙年间 《明史》 徐述夔 圣讳 反清复明 大明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圃便览》与丁氏禁书三案
4
作者 王俐 《农业考古》 2019年第4期191-194,共4页
清人丁宜曾所著农书《农圃便览》,传播历程颇为坎坷,自成书后受到非止一次清朝文字狱牵连。其中一次“以邻省书案株连焚毁殆尽”,此次邻省书案即为刘峨《圣讳实录》一案,是此书传播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祸端。幸其子孙辛勤奔波,才又见... 清人丁宜曾所著农书《农圃便览》,传播历程颇为坎坷,自成书后受到非止一次清朝文字狱牵连。其中一次“以邻省书案株连焚毁殆尽”,此次邻省书案即为刘峨《圣讳实录》一案,是此书传播过程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祸端。幸其子孙辛勤奔波,才又见完书并流传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圃便览 农书传播 禁书案 圣讳实录》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