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隙封护土遗址压力型锚固系统界面应力传递与承载性能解析方法
1
作者 芦苇 孙浩朗 +2 位作者 李东波 闫笑琦 王奕妃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11,共14页
土遗址锚固工程中,压力型锚杆相比于全长黏结拉力型锚杆而言具有高承载力和耐易溶盐侵蚀的优势,但由于此类锚固系统传力机理尚不明确,导致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将遗址稳定体内锚固段分为弹性压缩段和黏结-滑移段两部分... 土遗址锚固工程中,压力型锚杆相比于全长黏结拉力型锚杆而言具有高承载力和耐易溶盐侵蚀的优势,但由于此类锚固系统传力机理尚不明确,导致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将遗址稳定体内锚固段分为弹性压缩段和黏结-滑移段两部分,分别基于线性弹簧和浆体/土体界面黏结-滑移强化型本构建立简化力学模型,对界面黏结-滑移全过程,即弹性阶段、弹性-强化阶段和强化阶段进行理论解析,推导了各阶段对应的位移、应变以及剪应力分布等计算公式,给出了压力型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解析解.结果表明,峰值载荷前载荷-位移曲线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弹性压缩段占比与锚固长度对载荷-位移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弹性-强化阶段.参数敏感度分析表明,忽略弹性压缩段影响时,锚固长度与极限承载力线性相关;浆体弹性模量主要影响界面应力随载荷增加时的传递进程,对承载力影响有限;黏结-滑移模型的剪应力峰值对承载力有显著影响.该解析方法对土遗址压力型锚杆锚固系统传力过程分析具有良好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型锚杆 浆体/体界面 黏结-滑移模型 承载力 土遗址锚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与蒸发交替作用下西北土遗址盐分迁移与赋存规律
2
作者 谌文武 王科玉 +2 位作者 祁强 张少冉 王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09-2220,共12页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广泛受到地基土盐渍作用的影响。针对当前土遗址载体研究不足的现状,基于室内试验,以NaCl为迁移盐分,借助电导率、含水率等参数及表面劣化情况探究了长城遗址体在短时强降雨-自然干燥循环作用下,地基与墙体根部...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广泛受到地基土盐渍作用的影响。针对当前土遗址载体研究不足的现状,基于室内试验,以NaCl为迁移盐分,借助电导率、含水率等参数及表面劣化情况探究了长城遗址体在短时强降雨-自然干燥循环作用下,地基与墙体根部盐分迁移规律。研究发现,随着降雨-干燥循环次数的增加,土遗址立面逐渐出现了底部崩解(掏蚀)、表面析盐、表皮开裂、空鼓等现象,土遗址根部毛细水上升、盐分迁移和表面劣化,3种现象互有关联。在经历数次循环后,地基中盐分供给模式发生了调整,地基-土遗址根部盐分迁移只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得出了降雨-蒸发交替作用下地基与土遗址根部盐分迁移机制。所做研究可为土遗址根部酥碱掏蚀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盐胀 降雨入渗 毛细上升 水盐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浆联合模式下土遗址裂隙注浆加固机制
3
作者 崔凯 于翔鹏 +2 位作者 吴国鹏 许鹏飞 葛诚瑞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7-618,共12页
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加固效果显著,加固机制复杂尚待明晰。基于固体传热、非饱和渗透理论,结合生石灰非等温水化进程和桩-浆-土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该过程中水-热-力耦合的三维扩散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现场注浆试验过程的实时监... 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加固效果显著,加固机制复杂尚待明晰。基于固体传热、非饱和渗透理论,结合生石灰非等温水化进程和桩-浆-土的动态变化关系,建立了该过程中水-热-力耦合的三维扩散模型并进行求解,通过现场注浆试验过程的实时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比对以揭示其加固机制。结果一致表明:石灰桩和浆液中生石灰都在极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反应程度,60 min时反应程度分别达到87%和76%;裂隙周边夯土中各物理场均呈现出以浆液和石灰桩为中心,距离裂隙越远数值越低的分布规律;浆液和石灰桩中80%的水分和69%的水化热被有效用于加固过程;归一化处理后得到该过程中温度、水分、膨胀压力作用的有效影响范围分别为裂隙宽度的2.4倍、0.7倍和1.4倍。该研究为桩-浆联合修复土遗址裂隙新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桩-浆联合 水化反应 加固机制 有效影响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丙烯石灰改性技术的土遗址修复材料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贵军 刘义 +4 位作者 孔德泉 顿帅康 悦腾达 吴小龙 宋庆祥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0期156-166,共11页
土遗址主要建筑材料为土,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损坏情况普遍且严重,亟待修复。在粉土中单独及混合掺入石灰和聚丙烯纤维制备改性土试样,开展直剪、压缩、风沙侵蚀、冻融和水稳性试验,以检验聚丙烯与石灰作为粉土遗址修复材料的可行性... 土遗址主要建筑材料为土,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损坏情况普遍且严重,亟待修复。在粉土中单独及混合掺入石灰和聚丙烯纤维制备改性土试样,开展直剪、压缩、风沙侵蚀、冻融和水稳性试验,以检验聚丙烯与石灰作为粉土遗址修复材料的可行性。试验表明,单独掺入石灰或聚丙烯纤维均能提高土的抗剪强度,当掺入9%石灰或0.25%聚丙烯纤维时,改性土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可高达48.9°和107.11kPa,土的压缩性也显著降低。但单独加入聚丙烯纤维反而会导致改性土的水稳性变差,这是由于土中的聚丙烯纤维增加了水的入渗通道。通过以0.25%聚丙烯纤维和9%石灰制成混掺改性土试样,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不仅比单掺改性土最高提升了66.7%和28.9%,且试样水稳定性也显著增强,抵抗风沙侵蚀和冻融的能力也有较大改善,总体性能较优。因此混合使用石灰和聚丙烯纤维能更有效地改善粉土的工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聚丙烯纤维 石灰 改性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遗址病害公众观感接受度的分析研究
5
作者 张永玲 毛维佳 刘逸堃 《山西建筑》 2024年第8期66-69,86,共5页
土遗址是我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演进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公众对土遗址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还比较匮乏,现阶段公众对土遗址发育病害及展示利用效果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向非专业公众展示我国土遗址主要病害发育特征,揭... 土遗址是我国古代社会变迁、文化演进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公众对土遗址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还比较匮乏,现阶段公众对土遗址发育病害及展示利用效果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向非专业公众展示我国土遗址主要病害发育特征,揭示公众对不同病害的观感接受度。结果表明,公众对土遗址病害的观感具有明显的趋同性及认知的统一性,对直接导致遗址表面颜色变化、外形缺失的病害更加敏感,认为微生物植物生长,坍塌等病害是影响遗址展示效果的主要发育病害。研究结果给出了我国非专业公众对土遗址病害的认知结果,填补了遗址保护人士与社会公众对土遗址保护理念的差异,对我国土遗址保护加固及展示利用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显著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病害发育 观感接受度 展示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硅酸钠对土遗址水理性质改善的扫描电镜分析
6
作者 王巍智 朱耀冬 朱文利 《河南科技》 2024年第6期81-86,共6页
【目的】在长期雨水冲刷及毛细水作用下,土遗址极易受到干湿循环影响产生裂缝,造成破坏。为增加土遗址疏水性、提升其水理性质,利用防水剂对其进行改善。【方法】选用甲基硅酸钠溶液对土遗址进行喷洒处理,使该溶液经毛细作用进入土样内... 【目的】在长期雨水冲刷及毛细水作用下,土遗址极易受到干湿循环影响产生裂缝,造成破坏。为增加土遗址疏水性、提升其水理性质,利用防水剂对其进行改善。【方法】选用甲基硅酸钠溶液对土遗址进行喷洒处理,使该溶液经毛细作用进入土样内部,再由碳化反应使土体产生疏水性,并通过SEM电镜分析其疏水原理。【结果】通过电镜分析发现:甲基硅酸钠在碳化作用下使土颗粒表面形成有机硅氧膜。随着喷洒次数的增加,内部独立悬浮土颗粒减少,颗粒间连接力有所增加,土样内部孔隙大量减少,阻断了外界水分的入侵通道,降低了土体吸水率。【结论】通过甲基硅酸钠处理,提高了土遗址的水理性质,为土遗址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疏水性 SEM电镜 毛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遗址在潮湿环境下的固化修复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骏涛 潘崇根 +2 位作者 魏志高 胡玉 屈世阳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10期120-127,共8页
为推进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修复研究及构建技术体系,针对复杂病害机理的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结合宁波田螺山、井头山等南方典型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情况,总结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的主要类型。从锚杆修复土体、裂隙注浆修复、土体盐分... 为推进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修复研究及构建技术体系,针对复杂病害机理的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问题,结合宁波田螺山、井头山等南方典型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病害情况,总结潮湿环境土遗址病害的主要类型。从锚杆修复土体、裂隙注浆修复、土体盐分控制修复等三方面综述土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分析不同裂隙修复浆体在土遗址修复作业中的实用性、有效性。结果显示,硅酸钾修复浆体、纳米胶凝材料等改性修复剂可提高土体强度及抗水侵蚀能力。最后对土遗址保护的不同维度提出建议并展望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潮湿环境 体修复 新型锚杆 体盐分控制 裂隙注浆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湿环境下古代土遗址的原位保护加固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周环 张秉坚 +5 位作者 陈港泉 赵海英 曾余瑶 郭青林 李最雄 王旭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4-962,共9页
古遗址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而土质文物是文物保护中最难保护的文物,所以古代土遗址的保护已在国际上被列为专门的保护项目,而处于潮湿环境下的古代土遗址保护的课题在文化遗产实物和遗迹就地保存和展示领域就更为... 古遗址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而土质文物是文物保护中最难保护的文物,所以古代土遗址的保护已在国际上被列为专门的保护项目,而处于潮湿环境下的古代土遗址保护的课题在文化遗产实物和遗迹就地保存和展示领域就更为迫切。浙江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塘山遗址位于良渚文化遗址的西北部,选择了PS(硅酸钾)、WD-10(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WD-S(低聚甲氧基硅烷)、RTV(聚有机硅氧烷+硅酸乙酯)4种保护材料对塘山遗址进行了保护加固实验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实验(2个月,6个月,9个月)的结果都表明,RTV和WD-10防水性优于WD-S,WD-10和WD-S材料仅能作为防水材料,PS材料仅能作为加固材料使用,而RTV则具有较好的加固和防水效果,且加样量越大,强度提高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加固 潮湿环境 保护 有机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土遗址掏蚀区土盐渍劣化与风蚀损耗效应 被引量:32
9
作者 崔凯 谌文武 +2 位作者 韩琳 王旭东 韩文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2-1418,共7页
掏蚀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干旱地区受气候因素控制最为典型和危害最为普遍的土遗址病害之一,研究基于吐鲁番高昌故城、瓜洲锁阳城、西宁明长城和银川西夏王陵4处典型遗址掏蚀区特征描述和盐分监测结果,证实了土遗址底部掏蚀区有盐渍土... 掏蚀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干旱地区受气候因素控制最为典型和危害最为普遍的土遗址病害之一,研究基于吐鲁番高昌故城、瓜洲锁阳城、西宁明长城和银川西夏王陵4处典型遗址掏蚀区特征描述和盐分监测结果,证实了土遗址底部掏蚀区有盐渍土带的客观存在。结合经充分脱盐后人为掺入不同类型和含量盐分并经历3次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土样的弹性波速测试实验和风洞实验结果分析,揭示了土遗址掏蚀病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盐渍劣化和风蚀损耗两种重要效应;进而对其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和阐释,并揭示了盐分类型、盐分含量和挟沙风风速对其产生的显著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工程地质学和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出三类由其导致的土遗址变形破坏演化机制,为防治和监测此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对土遗址稳定造成的影响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土遗址 掏蚀区 盐渍劣化 风蚀损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基液态水硬性加固剂用于潮湿土遗址的加固保护 被引量:21
10
作者 魏国锋 张秉坚 +3 位作者 杨富巍 胡宝忠 陈兵 王旭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2-712,共11页
通过对钙基液态水硬性加固剂的研制,对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已成功制出了潮湿土样水硬性加固所需的纳米材料。同时,研究发现,氢氧化钙在650℃下用马弗炉煅烧1.5 h后,... 通过对钙基液态水硬性加固剂的研制,对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固保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已成功制出了潮湿土样水硬性加固所需的纳米材料。同时,研究发现,氢氧化钙在650℃下用马弗炉煅烧1.5 h后,可得到直径约50 nm、长度约200 nm的针状二次生石灰;这种二次生石灰经水消化后,会成为粒径在200~300 nm左右、大小十分均匀的扁平椭圆状纳米氢氧化钙颗粒;氧化钙在密封陈化一段时间后,也可使氢氧化钙的粒径达到纳米级。土样加固试验的结果显示,纳米石灰的乙醇分散液的渗透性优于分析纯氢氧化钙,钙基水硬性加固剂对潮湿土样的加固效果较为明显,有望成为一种适合于潮湿环境土遗址加固的新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潮湿环境 水硬性 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材料加固土遗址风蚀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赵海英 李最雄 +2 位作者 汪稔 王旭东 韩文峰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92-396,共5页
风蚀是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破坏的主要动力机制和成因,强烈的风蚀作用致使许多土遗址坍塌殆尽,导致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通过对土遗址的室内和现场风蚀模拟试验研究发现,经PS(高模数硅酸钾)材料加固后土遗址的抗风蚀能力明显增强。... 风蚀是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破坏的主要动力机制和成因,强烈的风蚀作用致使许多土遗址坍塌殆尽,导致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通过对土遗址的室内和现场风蚀模拟试验研究发现,经PS(高模数硅酸钾)材料加固后土遗址的抗风蚀能力明显增强。室内试验发现,风蚀量随风速的增长而增加、随风蚀时间延长近线性增长,PS材料浓度大于5%的加固试样,即使风速达20 m/s时,风蚀量均小20(kg/m2)·h,抗风蚀强度提高6~10倍。现场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材料的入渗深度和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中浓度PS材料加固的墙面抗风蚀能力最强。因此,选择适当的PS材料浓度、提高加固材料的渗透力是土遗址保护加固的关键,将对西北地区土遗址科学保护的全面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风蚀 PS材料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水干湿循环作用下土遗址的强度特性与孔隙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12
作者 任克彬 王博 +1 位作者 李新明 尹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62-970,共9页
集中降雨及地下水位波动引起的毛细水作用是诱发中原地区粉土类遗址掏蚀、滑塌等病害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毛细水作用下其强度特性的劣化规律,以新密古城寨遗址粉土为研究对象,对自制土柱进行多次干湿循环后,取样进行固结排水剪切试验以... 集中降雨及地下水位波动引起的毛细水作用是诱发中原地区粉土类遗址掏蚀、滑塌等病害的重要因素。为研究毛细水作用下其强度特性的劣化规律,以新密古城寨遗址粉土为研究对象,对自制土柱进行多次干湿循环后,取样进行固结排水剪切试验以研究其抗剪强度特性,并对部分土样进行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测试以研究其微观结构特征。探讨后者与抗剪强度特性之间的关系。宏观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对粉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形态的影响规律与围压相关;强度及黏聚力在首次干湿循环后增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稳定值均低于原土样,而内摩擦角衰减幅度较小。因此,对于土遗址毛细水影响区域,建议采用干湿循环稳定后的力学参数进行相关计算。结合核磁共振及扫描电镜试验结果,发现造成粉土强度及黏聚力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呈先强化后衰减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是,土的中孔孔隙体积先降低后缓慢增大,小孔孔隙体积逐渐增大,二者的调整作用致使土的总孔隙体积先减小后逐渐增大直至稳定。分析认为,粉土强度特性的干湿循环效应与黏粒"网架"1次干湿循环后的均匀收缩及后续循环中的破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干湿循环 强度特性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与盐渍双重作用下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劣化效应 被引量:17
13
作者 崔凯 谌文武 +2 位作者 匡静 王旭东 韩文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78-2384,共7页
基于明长城遗址、西夏王陵遗址和苏巴什佛教遗址等大型土遗址遗存地区具有集中降雨和强烈蒸发的气候特征,为土遗址创造了干湿交替和盐渍共同作用的赋存环境,研究基于多处土遗址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物理性质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条件下掺入... 基于明长城遗址、西夏王陵遗址和苏巴什佛教遗址等大型土遗址遗存地区具有集中降雨和强烈蒸发的气候特征,为土遗址创造了干湿交替和盐渍共同作用的赋存环境,研究基于多处土遗址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物理性质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条件下掺入不同含量的氯化钠并经历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土样的界限含水量、崩解、风洞和弹性波速实验,揭示双重作用下土遗址崩解、稠度、抗风蚀能力和弹性波速等与片状剥离和底部掏蚀病害的发育和发展密切相关性质的变化规律,并对2种病害形成过程以及与上述性质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阐释,得出土遗址相关性质发生劣化和病害发育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交替 盐渍 土遗址 劣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土遗址盐渍带风蚀损耗效应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崔凯 谌文武 +2 位作者 王旭东 韩文峰 朱彦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67-1172,共6页
基于西北干旱地区典型土遗址盐渍带盐分野外观测和定性分析结果,初步总结了土遗址盐渍土带特征并阐释了风蚀损耗效应的概念;通过对掺入不同含量2种盐渍带常见盐分Na2SO4和NaCl,并经历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样的风洞模拟试验和微结构分析... 基于西北干旱地区典型土遗址盐渍带盐分野外观测和定性分析结果,初步总结了土遗址盐渍土带特征并阐释了风蚀损耗效应的概念;通过对掺入不同含量2种盐渍带常见盐分Na2SO4和NaCl,并经历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样的风洞模拟试验和微结构分析试验,揭示了盐渍带中常见盐分发生的盐渍过程会对遗址土抗风蚀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证实了试样的风蚀速率与有关孔隙的部分微结构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最后结合定性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从微观角度对土遗址盐渍带土的风蚀损耗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土遗址 盐渍带 风蚀损耗效应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遗址锚固用PS-(C+F)浆液性能与结石体耐久性室内试验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景科 谌文武 +2 位作者 李最雄 郭青林 孙满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02-1809,共8页
为科学揭示土遗址本体锚固用PS-(C+F)浆液的凝结固化特征和结石体的长期性能,针对标准稠度试验确定的最佳水灰比(0.39)的浆液,通过龄期强度、龄期含水率、龄期波速、收缩特性等试验,查明了浆液的凝结固化特征;通过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 为科学揭示土遗址本体锚固用PS-(C+F)浆液的凝结固化特征和结石体的长期性能,针对标准稠度试验确定的最佳水灰比(0.39)的浆液,通过龄期强度、龄期含水率、龄期波速、收缩特性等试验,查明了浆液的凝结固化特征;通过温湿度循环、冻融循环、水稳定性、安定性和耐碱性等耐候性试验手段,研究了结石体的耐久性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本浆液龄期强度满足施工工艺的需求,结石体在外观、密度、孔隙率、强度上和土体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较低的收缩率保证了锚固界面的性能,结石体具有典型的弹脆性力学特征;结石体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可以有效的抵御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但在硫酸钠高含量遗址土体中不适用。研究证明,配合比为C∶F=1,PS∶(C+F)=0.39的PS-(C+F)浆液适宜于中国西北地区土遗址本体锚固,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PS-(C+F)浆液 凝结固化 耐久性 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环境下土遗址夯补支顶加固变形机制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裴强强 王旭东 +3 位作者 郭青林 张博 赵国靖 赵建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55-2764,共10页
在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土遗址,其墙体根部因掏蚀而大面积悬空,甚至造成局部区域坍塌。针对夯土遗址根部严重掏蚀问题,采用夯筑支顶加固措施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也遵循保存原... 在自然力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城、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土遗址,其墙体根部因掏蚀而大面积悬空,甚至造成局部区域坍塌。针对夯土遗址根部严重掏蚀问题,采用夯筑支顶加固措施既符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也遵循保存原材料与原工艺的要求,且加固效果显著。然而大体积夯筑支顶体在固结和失水干缩作用下,与原遗址墙体之间形成较大的裂隙,宽度达1~3 cm。如何控制和减小夯补体与原遗址体之间的收缩缝隙,成为实现大体积夯筑砌补加固的关键。基于固结理论和失水收缩特性,在室内制作不同密度和级配的试块进行固结试验,以及不同形状土样试验的失水收缩量的数据统计,对比分析不同密度、级配条件固结变形、干缩变形的特征,拟合基于传统夯筑工艺的夯补支顶体固结、干缩变形的阈值,初步摸索出了预控大体积垂直方向变形的经验式,为预判大体积夯筑支顶体沉降机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夯筑支顶 固结 干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土遗址中可溶盐运移规律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6
17
作者 黄四平 赵岗 +1 位作者 李玉虎 赵玉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5-301,共7页
采用常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土遗址模拟坑中不同位置土壤含水率、可溶盐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这些可溶盐主要为钙和钠的硫酸盐类,它们随着水分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不断地向遗址表面运移,最后在土壤表层积累堆积... 采用常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土遗址模拟坑中不同位置土壤含水率、可溶盐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这些可溶盐主要为钙和钠的硫酸盐类,它们随着水分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不断地向遗址表面运移,最后在土壤表层积累堆积;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镜(3DSDDM),分析了可溶性盐分对遗址土壤结构的破坏作用,结果表明,由于可溶性盐分在遗址表面的累积,可溶性盐分在遗址孔隙中形成了巨大内应力,使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小,土壤颗粒之间的距离拉大,使土体表面泛白酥解,严重时引起土颗粒的脱落和酥解。本研究为土遗址保护中盐害治理提供了依据,对保护大批濒临破坏的土遗址,推动文物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均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土遗址 可溶盐 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土遗址文物脱盐的高分子材料 被引量:11
18
作者 钱玲 夏寅 +3 位作者 胡红岩 张尚欣 吕功煊 周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39-1845,共7页
运用吸附脱盐法除去土遗址中的可溶盐,所用的吸附材料是脱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用于土遗址脱盐的吸附材料发展历程及其现状,重点介绍了耐盐性高分子吸水材料用于土遗址基体中盐类脱除的机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文中还对高... 运用吸附脱盐法除去土遗址中的可溶盐,所用的吸附材料是脱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用于土遗址脱盐的吸附材料发展历程及其现状,重点介绍了耐盐性高分子吸水材料用于土遗址基体中盐类脱除的机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文中还对高分子吸水材料可能取得的进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脱盐 高分子 吸水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石灰为掺料的土遗址锚固浆液选型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崔凯 黄井镜 +2 位作者 谌文武 王东华 韩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83-2191,2199,共10页
锚固浆液的兼容性不理想、类型发展的滞后性成为制约土遗址锚固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丰富锚固浆液类型和提高其兼容性,研究以传统材料生石灰为掺料,通过其与质量浓度为1.5%的SH黏结剂、黏土和粉煤灰拌和组成的SH-(CaO+C+F)锚固浆液... 锚固浆液的兼容性不理想、类型发展的滞后性成为制约土遗址锚固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丰富锚固浆液类型和提高其兼容性,研究以传统材料生石灰为掺料,通过其与质量浓度为1.5%的SH黏结剂、黏土和粉煤灰拌和组成的SH-(CaO+C+F)锚固浆液进行流动性测试以及结石体进行物理、力学特性测试,确定了水灰比为0.5的浆液作为优选浆液。并以该型锚固浆液与2种不同材质的锚杆,在3种长度为变量的条件下组成的6种锚固系统开展原位试验。原位试验以获取6种锚固系统的破坏模式、极限荷载与极限荷载-位移特征以及锚固段应力沿锚固深度分布特征为目的,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讨论。最后,通过对锚固力学机制的分析,对比并评价了该型锚固浆液的兼容性和锚固性能。该研究结果为土遗址锚固浆液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生石灰 流动性 兼容性 锚固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遗址加固中木锚杆锚固机理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景科 谌文武 +2 位作者 李最雄 王旭东 和法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66-1171,共6页
木锚杆锚固机理的研究对于土遗址传统材料与工艺的科学性挖掘和当今的保护加固具有重大价值。选择代表性的土遗址(交河故城)开展现场锚固测试,包括锚固性能测试和第一界面层(杆体-浆体)剪应变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鉴于杆体的自然选材,... 木锚杆锚固机理的研究对于土遗址传统材料与工艺的科学性挖掘和当今的保护加固具有重大价值。选择代表性的土遗址(交河故城)开展现场锚固测试,包括锚固性能测试和第一界面层(杆体-浆体)剪应变监测。试验结果表明:①鉴于杆体的自然选材,不同杆体的锚固性能差异较大,但锚固潜力巨大;②受力状态下,剪应力沿着界面呈现含峰值非均匀分布;③荷载逐步增大时,界面剪应力峰值逐步向末端转移;④剪胀作用明显,增强了锚固性能;⑤兼有拉力型和压力型锚固系统的复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木锚杆 锚固机理 界面 剪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