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
1
作者 祝怀春 戴全厚 姚一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8,共8页
[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的影响机制,为解决该区域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修复中的入渗调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环入渗试验,对贵州省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 a,5 a,7 a... [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的影响机制,为解决该区域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修复中的入渗调控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环入渗试验,对贵州省喀斯特区不同恢复年限(3 a,5 a,7 a)、不同植被覆盖类型(草地、草灌混交地)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入渗性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1)堆积体坡面入渗过程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逐步趋于稳定,Horton模型适宜模拟此过程。(2)植物措施对堆积体坡面水分入渗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植被恢复类型为草灌混交地的堆积体在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方面优于草地。(3)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分入渗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与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地上生物量相关性显著。(4)堆积体土壤入渗特征与其物质组成及基本特性关系复杂,需深入研究相互作用机制及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结论]喀斯特区土石工程堆积体坡面入渗性能受多因素影响,草灌混交作为一种理想的植被搭配模式,有利于改善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的入渗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 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 入渗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因子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宏伟 王文龙 +1 位作者 黄鹏飞 白芸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4,共6页
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体成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准确、快速测算其水土流失量是迫切的社会需求。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值,提出了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标准试验小... 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体成为人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准确、快速测算其水土流失量是迫切的社会需求。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了黄土区工程土石混合堆积体土质可蚀性K值,提出了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标准试验小区定义,坡度设定为25°。以此为标准,测算出黄土质重壤土娄土纯土体,石砾含量10%、20%、30%土石混合体的可蚀性K值分别为0.0224、0.0208、0.0188、0.0074 t·hm2·h/(hm2·MJ·mm);分析得出,随着石砾含量增加,土石混合土质可蚀性K值呈线性减小。以纯土体类型为分析基准,建立了不同含石量条件下的土质可蚀性因子Ki与纯土体土壤可蚀性K0和石砾含量Pi之间的简化转化关系式,以便在有关地区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建设项目 工程混合堆积体 侵蚀量 可蚀性K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