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桩筏基础变刚度设计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郭院成 赵旭阳 张四化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5,共3页
针对桩筏基础等刚度设计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碟形沉降"现象,从变形控制角度出发,将筏底桩体视为非线性弹簧,采用单桩载荷试验所得Q-s曲线作为弹簧刚度,建立了桩筏基础简化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采用平面变刚度、竖向变刚... 针对桩筏基础等刚度设计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碟形沉降"现象,从变形控制角度出发,将筏底桩体视为非线性弹簧,采用单桩载荷试验所得Q-s曲线作为弹簧刚度,建立了桩筏基础简化分析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采用平面变刚度、竖向变刚度和空间变刚度三种设计方法降低筏板基础的差异沉降,比较分析了桩筏基础均布荷载下各种设计方法的沉降特征.结果表明桩筏基础的空间变刚度可有效减小基础差异沉降,改善基础受力变形特征,并降低材料用量,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变刚度设计 数值模拟 桩筏基础 差异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钢结构加层柱脚节点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河山 宋建学 胡卫国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28,共6页
结合商业中心实例,选用外包刚性柱脚连接法,并根据加层柱柱脚强度设计理论和构造要求,设计了具体的加层柱脚方案。下部既有框架采用圆形钢筋混凝土柱,直径为1000mm;加层采用钢结构框架,柱截面为450mm×450mm×16mm×16mm的... 结合商业中心实例,选用外包刚性柱脚连接法,并根据加层柱柱脚强度设计理论和构造要求,设计了具体的加层柱脚方案。下部既有框架采用圆形钢筋混凝土柱,直径为1000mm;加层采用钢结构框架,柱截面为450mm×450mm×16mm×16mm的正方形箱型截面。柱脚外包混凝土强度为C30级,高1400mm,厚182mm;每侧16个栓钉,直径19mm,长度165mm。柱脚底板为490mm×490mm,厚度45mm。柱脚锚栓直径30mm,锚固长度75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加层设计 外包刚性柱脚连接 栓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顶部钢结构加层层数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宋建学 程河山 王非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5,共6页
以工程实例为背景,研究了一个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增加了不同层数的钢框架后,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包括结构周期和频率,以及多遇地震下楼层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等。结果表明,可以根据不同加层设计方案相应... 以工程实例为背景,研究了一个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增加了不同层数的钢框架后,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包括结构周期和频率,以及多遇地震下楼层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角、层间剪力等。结果表明,可以根据不同加层设计方案相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确定最大加层层数;加层结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常出现在加层结构顶部第2层,而原结构下部某一层位也可能在加层后演化成整体结构的薄弱层。加层越多,底层层间剪力值反而越小,这一规律可以为被动抗震设计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数值分析 加层设计 底部剪力 层间位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地震速度脉冲效应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新乐 朱晞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6,共6页
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效应对结构抗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典型的近断层地震记录分析了速度脉冲的基本特性,并对人工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模型进行研究,讨论了典型模型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推荐了一种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并结合桥墩算... 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效应对结构抗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典型的近断层地震记录分析了速度脉冲的基本特性,并对人工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模型进行研究,讨论了典型模型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推荐了一种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并结合桥墩算例说明了速度脉冲效应对地震反应的影响及推荐模型参数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近断层地震动 速度脉冲 桥墩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对厂房自然通风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孔清 邹声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0-224,共5页
通过对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加源项的方法实现了对三维植物冠层湍流流动下厂房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在下垫面温度以及叶面温度方面吻合较好,能充分反映实际的温度分布趋势。表明模拟体系对于有绿化情况下建筑自然通... 通过对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加源项的方法实现了对三维植物冠层湍流流动下厂房自然通风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在下垫面温度以及叶面温度方面吻合较好,能充分反映实际的温度分布趋势。表明模拟体系对于有绿化情况下建筑自然通风各项参数的描述是准确的,可较好地预测不同植被配置下,建筑自然通风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分布情况。同时,利用有效吹风温度差的分布分析了厂房内人员的热感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自然通风 植被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