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农 樊娟 +2 位作者 刘春光 戴礼洪 周莉 《农业环境与发展》 CAS 2008年第3期89-91,共3页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及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质矿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植物-生物系统 生态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中影响氮磷利用的一些关键协同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2
作者 孙波 廖红 +2 位作者 苏彦华 许卫锋 蒋瑀霁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根际是养分进入作物系统的门户,也是土壤-根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微域。根际界面过程决定了氮磷养分的供应强度和有效性,最终影响了氮磷养分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生产力。近年来,国内外在揭示农田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中不同界面的养分转化... 根际是养分进入作物系统的门户,也是土壤-根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微域。根际界面过程决定了氮磷养分的供应强度和有效性,最终影响了氮磷养分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生产力。近年来,国内外在揭示农田土壤-根系-微生物系统中不同界面的养分转化、吸收和运输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分析了影响土壤氮磷转化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因子;研究了丛枝菌根系统形成的信号机制及其对氮磷吸收的基因调控机制;从信号网络、根系质子分泌和根构型的角度系统揭示了作物根系应对根际环境氮磷养分供应的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未来针对根际氮磷高效利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土壤-根系-微生物不同界面的协同机制和调控原理,在根际微域和土壤团聚体尺度开展微生物食物网及其关键功能微生物分布格局和演替规律的研究;揭示根构型对根系–微生物协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养分缺乏条件下根内质子分泌和关键转运蛋白对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调控机制;针对粮食作物,研究根系-微生物对话中已知信号物质(如独脚金内酯和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和新的信号物质(小RNA)的网络作用机制及其对多养分协同代谢的影响;最后,针对不同气候、土壤、作物类型区,提出提高氮磷利用效率的根际生物调控途径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根系-生物系统 协同机制 氮磷养分 转化和代谢 信号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流湿地土壤因素对微污染水净化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旭 于水利 +3 位作者 修春海 张洪洋 严晓菊 王冬光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23-925,共3页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土壤在处理微污染原水的作用,在济南玉清湖水库建立土壤空白床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排除了植物因子的前提下,人工湿地的土壤-微生物系统对微污染原水中COD平均去除率达到46.67%、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34.86%、对NH4...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土壤在处理微污染原水的作用,在济南玉清湖水库建立土壤空白床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排除了植物因子的前提下,人工湿地的土壤-微生物系统对微污染原水中COD平均去除率达到46.67%、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34.86%、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39.83、对TP的平均去除率达到45.12%。系统不同单位区段对微污染原水中的COD、TN、NH4+-N、TP去除率存在差异,在第一个单位区段的处理效率最高,分别为21.5%、18.32%、19.85%和16.64%,远大于第二、三、四区段。另外,土壤吸收附磷的过程中存在着积累现象。而且,系统处理效率受温度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降低,污染物去除率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生物系统 微污染原水 净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地区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茹岚 常博然 +1 位作者 朱静丹 薛会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5-19,31,共6页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生物系统 影响因素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沟式土地处理技术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应用——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星宇 彭润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65-68,共4页
地沟式土地处理污水净化机理主要是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吸附、过滤 ,沉淀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和生物摄取作用。该方法处理污水效率高 ,BOD5、COD、SS、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 84%、80 .95 %、90 .1%、79.5 3 %、87.5 2 % ,且投资低 ,... 地沟式土地处理污水净化机理主要是土壤的毛细管作用、吸附、过滤 ,沉淀作用、微生物降解作用和生物摄取作用。该方法处理污水效率高 ,BOD5、COD、SS、NH3-N、TP的去除率分别为 84%、80 .95 %、90 .1%、79.5 3 %、87.5 2 % ,且投资低 ,管理运行方便 ,是一种适用于中小城镇 ,以及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地沟式土地处理 污水净化 毛细作用 生物降解 净化机理 土壤-生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钢大红山铁矿生态恢复技术初探 被引量:11
6
作者 苏成西 曾和平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昆钢大红山铁矿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受损矿山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相当缓慢,有些甚至难于自然恢复。为了使受损矿山生态环境高效、快速地恢复,大红山铁矿采用了生态恢复技术。探讨了大红山铁矿拟采用的生态恢复技术,即构建"土... 昆钢大红山铁矿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受损矿山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相当缓慢,有些甚至难于自然恢复。为了使受损矿山生态环境高效、快速地恢复,大红山铁矿采用了生态恢复技术。探讨了大红山铁矿拟采用的生态恢复技术,即构建"土壤-植被-微生物有机系统"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内容包括基质改良、优良植物的选择和优良微生物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生态恢复 土壤-植被-生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7
作者 陈云 李玉强 +1 位作者 王旭洋 牛亚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213-4225,共13页
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随之变迁,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植被生产力下降等是生态脆弱区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化学计量学作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强调从生态系统能量与元素平衡角度,揭... 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随之变迁,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植被生产力下降等是生态脆弱区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化学计量学作为当前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强调从生态系统能量与元素平衡角度,揭示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为了促进对生态脆弱区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深入理解,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促进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和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恢复研究。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土壤因子、气候因子、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在生态脆弱区,我国北方荒漠及荒漠化地区由于较高的N∶P比值易受P限制,而青藏高原脆弱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和黄土高原脆弱区等生态脆弱区更易受N限制;随着植被恢复,养分限制逐渐由N限制向P限制转变。生态脆弱区相对较低的养分含量和C∶N∶P比值或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植被生产力较低的原因,而具有较高N、P化学计量内稳性的植物在贫瘠环境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更高稳定性。今后可加强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和长期、多因子交互控制实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区 生态化学计量学 环境变化 植物-凋落物-土壤-生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