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水环境中苯砷酸类化合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朱濛 程楠楠 +3 位作者 杨如意 周守标 张菊琴 张梦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75-1486,共12页
近年来,洛克沙胂(Roxarsone,ROX)、阿散酸(p-Arsanilic acid,p-AsA)、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和苯砷酸(Phenylarsonic acid,PAA)引起的土壤-水环境砷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去除苯砷酸类化合物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苯... 近年来,洛克沙胂(Roxarsone,ROX)、阿散酸(p-Arsanilic acid,p-AsA)、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和苯砷酸(Phenylarsonic acid,PAA)引起的土壤-水环境砷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去除苯砷酸类化合物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苯砷酸类化合物的吸附、(光)化学氧化和微生物降解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结论为,(1)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都是苯砷酸类化合物的有效吸附剂,主要吸附机制包括配位交换、氢键、离子交换、静电引力、π-π电子供体-受体和π-π堆积作用,且吸附过程受铁氧化物的结晶度、苯砷酸类化合物的取代基以及pH、PO43-、离子强度、有机质和无机砷等环境因子影响。(2)化学氧化、光降解以及光催化氧化法能够将苯砷酸类化合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甚至是无机砷,且降解效率受温度、pH、溶解氧、离子种类和强度以及天然有机物等环境因子的影响。(3)微生物降解也能有效去除ROX和DPAA,已经报道的降解菌有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肠杆菌(Enterobacter)、希瓦氏菌(Shewanella)、嗜碱菌(Alkaliphilus)、梭状菌(Clostridium)、粘着剑菌(Ensifer adhaerens)、不动盖球菌(Kytococcus sedentarius)和紫金牛叶杆菌(Phyllobacterium myrsinacearum);其中,ROX和DPAA的微生物降解分别从硝基还原和苯环的羟基化开始,继而发生芳环裂解并释放出无机砷。未来应深化认识吸附机制,开发天然材料和生物材料,加强复合材料和改性材料的研究;探明(光)化学反应机理,发展(光)化学耦合微生物降解的处理技术;多途径提高微生物降解效率,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揭示微生物降解机制,为土壤-水环境中苯砷酸类化合物污染的修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克沙胂 阿散酸 二苯砷酸 苯砷酸 污染修复 土壤-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梁冰 赵颖 +1 位作者 薛强 刘磊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373-2377,共5页
考虑到田间土壤的结构性以及运移其中的污染物的化学反应特征,建立了两区双点平衡/动力学吸附溶质运移模型。用拟交替显隐式有限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了离散,通过编制的相应程序,对一施药期的水田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 考虑到田间土壤的结构性以及运移其中的污染物的化学反应特征,建立了两区双点平衡/动力学吸附溶质运移模型。用拟交替显隐式有限差分格式对模型进行了离散,通过编制的相应程序,对一施药期的水田进行了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分析了不可动水和非平衡吸附相对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可动区水相和非平衡吸附相的浓度具有的滞后现象,在污染前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延缓污染作用,而在污染后期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污染。二者的存在均对溶质的迁移转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时应充分考虑二者的存在。模拟及分析结果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定量依据,同时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与控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土壤-水环境 平衡/非平衡双点吸附/解吸 两区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3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23-23,共1页
X5 200402702 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型/薛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3,9 (6).-647—650 环图X-27 在综合考虑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体系中扩散、吸附解吸。
关键词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有机污染物 土壤-水环境 污染物运移 数值模型 吸附解吸 环境介质 环境生物学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