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植被系统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肖洪浪 李新荣 +2 位作者 段争虎 李涛 李守忠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09-814,共6页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 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 1 95 6年 ,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 -植被系统演变中 ,花棒 +柠条 +油蒿 -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 +雾冰藜 +小画眉草 -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统 ;生物结皮发育、结皮层形成改变了降水的再分配过程 ;在 2 0~ 5 0 0cm深度的干旱层因灌木的排水作用而形成 ,低等植物也开始与草本和灌木竞争水分 ,深根系的灌木很难得到降水的补给 ,逐渐退出了防护体系 ;土壤 -植被系统趋于更薄的活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沙 固定过程 土壤-植被系统 系统演变 水环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过程的综合干旱指标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段居琦 张强 +3 位作者 何雨峰 周广胜 王有民 肖风劲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 适宜的干旱指标和高分辨率数据是准确监测干旱的基础。本研究从气象干旱和土壤干旱以及植被对干旱的响应出发,整合中国国家气象观测站、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土壤湿度(0.0625°×0.0625°)和MODIS叶面积指数(500 m×500 m)等多源数据信息,构建了基于气象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土壤干旱指数(土壤湿度百分位)和植被干旱指数(叶面积指数百分位)的综合干旱指数,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了典型站点和区域10 km×10 km空间分辨率干旱监测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干旱指数克服了单一气象干旱指数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旱情及单一植被长势指数会将其他灾害引起的植被长势变差误判为干旱的不足,能够反映灌溉对干旱的影响,实现对大气-土壤-植被系统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评估 综合干旱指标 干旱指标 大气-土壤-植被系统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评价
3
作者 魏红磊 任亮 +2 位作者 张利娟 贾贺男 张夏蕾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1638,共8页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盖度和土壤硬度影响较强烈,地表盖度响应指数(Index 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平均值为49.58,整体处于中等干扰程度,通过微博位置分析得出80%的踩踏活动集中在距风景道800 m内,在250~300 m范围内最集中,通过公开地图(OpenStreetMap,OSM)数据不同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分析得出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干扰范围在200 m以内。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合理制定郊野旅游环境容量,规范郊野旅游活动路线和人流等措施,可有效缓解人为过度踩踏对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郊野旅游 植被-土壤系统 踩踏干扰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半干旱煤矿区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植被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平顺 臧旭超 +6 位作者 燕亚平 韩学敏 李璐 厚富来 杨学东 季亚新 董少刚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2-812,共11页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 干旱-半干旱地区采煤活动往往会导致含水层疏干、湖泊萎缩消失、植被衰退、地表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开采排水是引起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发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以泊江海子流域为例,在水文地质及生态植被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开采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位变化对土壤特征的影响及地表植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土壤电导率、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以及土壤速效钾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采矿活动导致土壤性质发生了改变,使其留存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在采矿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等含量相较于矿区周边明显降低。在地下水位埋深<0.5m的湖滨带存在严重的土壤盐渍化,此处植被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因此仅分布有少数几种喜水耐盐碱的植物;当地下水埋深在0.5—7m时,地表植被生长受地下水和大气降水的双重影响,因此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的是半依赖地下水型植物。当地下水埋深>7m时,地下水难以借助毛细作用力上升至植被根系,植被群落获取水分的主要条件为大气降水,这些地区主要生长着耐旱型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下水-土壤-植被系统 生态演化 煤矿区 泊江海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和热传输机理及区域蒸散模型(英文)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永强 刘昌明 于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62-567,共6页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 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建立了估算土壤 植被 大气系统水、热传输的模型 ,并且在华北平原中国科学院两个农业生态试验站设计了 3个试验 ,验证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 .第一个模型是基于瞬时通量观测基础上建立的植被冠层光合 导度 蒸散耦合模型 ,它模拟的结果与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结果比较一致 ;第二个模型为一维 3层的土壤水量平衡模型 ,此模型成功用于模拟 1 998— 2 0 0 3年度太行山山前平原不同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深层入渗和蒸散过程 ;第三个模型为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模型 ,它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同步观测而建立 ,本模型可以监测区域地表的干旱状况 ,用于估算区域能量通量和日蒸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水热传输机理 蒸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下祁连山区冬季牧场植被-土壤协同耦合效应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泽航 俞旸 +4 位作者 曹铨 刘玉祯 冯斌 张小芳 董全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共12页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获取协同耦合度模型,用于评价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下植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放牧+补饲草地的植被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的土壤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围封草地的土壤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下协同耦合度依次为围封(0.510)>放牧+补饲(0.482)>完全放牧(0.397),其中围封草地属于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放牧+补饲草地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完全放牧草地属于轻度失调同步衰退发展型。综上,祁连山区冬季围封草地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但未达到最佳协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放牧管理 植被-土壤系统 协同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干扰对喀纳斯景区草地土壤—植被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潘存德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群落土壤-植被系统的变化,同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背景区到强烈活动区,景区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均趋于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化... 研究喀纳斯景区旅游干扰下草甸群落土壤-植被系统的变化,同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从背景区到强烈活动区,景区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均趋于减小;群落结构趋于简化,群落由少数物种控制,群落稳定性下降;表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明显趋于退化,土壤养分中碱解氮含量相应下降,而磷、钾的有效性则提高。相关分析表明,景区草甸表层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植被特征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旅游活动对景区草甸干扰的实质是草甸土壤—植被系统协同响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植被系统对旅游干扰的响应要快于土壤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干扰 土壤-植被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群落特征 喀纳斯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坡地不同管理措施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郭文芳 李鑫 +2 位作者 陈艳梅 刘倩愿 王佳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170-6181,共12页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以用来衡量生态系统的一致性和协调性程度。研究以河北省临城县太行山东麓丘陵坡地为研究区,以原生灌草地、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人工核桃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等4种不同管理措施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由4个植被因子(Shannon-Wiener、Simpson、Margalef、Pielou等指数)和7个土壤因子(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pH、电导率、含水率等)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以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二者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不同管理措施下,除植被因子Pielou指数外,其余植被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2)土壤有机碳与Simpson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Pielou、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全氮与Shannon-Wiener和Margalef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3)不同管理措施下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处于失调发展状态,原生灌草地为严重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土壤同步发展型,不管理的人工核桃林和林下清除灌草并施肥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模式的土壤滞后发展型,林下清除灌草属于轻度失调发展模式的植被滞后发展型。综上,种植人工核桃林并清除林下灌草有利于提升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度,但尚未达到最佳的协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坡地 管理措施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屋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冯二朋 张立伟 +3 位作者 赖勇 王彩峰 杨喜田 孔玉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949-957,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 【目的】探究不同海拔对植被与土壤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为植被-土壤系统改善和山地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王屋山5个海拔梯度(800、1000、1100、1200和1500 m)植被与土壤的全面调查与采样分析,建立植被-土壤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不同海拔梯度下植物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标和土壤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壳斗科栎属(Quercus fagaceae)在各个海拔均占据优势地位。1100 m处土壤综合评价指数最高,1500 m处植被综合评价指数最高,800 m处植被和土壤综合评价指数均最低。不同海拔梯度下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依次为1500 m最大,1100 m次之,1000和800 m最小,其中1500和1100 m分别表现为初级协调土壤滞后型和初级协调植被滞后型,1200 m为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型,800和1000 m分别为严重失调共损衰退型和中度失调植被损益型。【结论】王屋山地区不同海拔植物-土壤耦合协调关系较复杂,高海拔植被演替和土壤发育协调一致性较好,低海拔耦合协调度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屋山 植被-土壤系统 耦合协调度模型 海拔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的组成及其耦合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杜妮妮 韩磊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8期119-121,共3页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 基于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物理过程和生物物理过程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模型(SVAT),描述了冠层辐射传输、径流交换和土壤垂直方向的水分和能量迁移过程,揭示陆面/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水热迁移的动态特征,以及该系统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简述了SVAT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水热过程参数化方案及其耦合模式,总结了SVAT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提出了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气水热传输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试验场植被水文过程总有机碳通量垂直变化特征
11
作者 邓艳 蒋忠诚 +2 位作者 郭益铭 徐烨 岳祥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8-107,共10页
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 该研究以广西桂林岩溶石山区的两种典型植被(香椿林和云实灌丛)为例,利用野外长期定位监测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钻孔和表层岩溶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植被林冠层TOC浓度和通量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通过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的过程,TOC浓度变化趋势为树干径流>穿透雨>钻孔水>泉水>大气降雨;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中TOC浓度呈现为雨季大旱季小的趋势,钻孔水和泉水的TOC浓度月变化则相对稳定; TOC浓度的增幅不同,穿透雨和树干径流TOC浓度的平均增量和变化幅度比钻孔水和泉水的大;香椿林树干径流TOC浓度与树干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TOC月平均通量为云实穿透雨>香椿穿透雨>降雨>泉水>香椿树干径流>云实树干径流;云实灌丛林下降雨(204.86 kg·hm^(-2)的TOC通量是香椿林(153.48 kg·hm^(-2)的1.3倍;观测期间,大气降雨输入的TOC通量为63.06 kg·hm^(-2),表层岩溶泉水输出为48.29 kg·hm^(-2),TOC输入输出之差为14.77 kg·hm^(-2),系统TOC为正平衡;降雨进入植被内部后时,植被林冠层作为"TOC活库"具有增加TOC通量的"源"作用,而表层岩溶带的土壤/岩石系统作为"TOC死库"具有吸收、过滤和固定TOC的"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通量 大气-植被-土壤/岩石系统 岩溶石区 水文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箱法原位观测草原CO_2通量的探讨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杜睿 王庚辰 +2 位作者 吕达仁 万晓伟 孔琴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67-2174,共8页
根据 IMGRASS研究计划 ,分析草原土壤 -植被系统 CO2 排放与吸收的生物机理和静态箱法在草地 CO2 通量原位观测实验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 ,研究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的静态箱实验方法 ,通过 1 999、2 0 0 0年连续两年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原... 根据 IMGRASS研究计划 ,分析草原土壤 -植被系统 CO2 排放与吸收的生物机理和静态箱法在草地 CO2 通量原位观测实验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 ,研究设计一套简单易行的静态箱实验方法 ,通过 1 999、2 0 0 0年连续两年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原位观测实验尝试 ,解决了利用静态箱法原位观测草原土壤 -植被系统与大气间 CO2 交换通量偏离实际的难题 ,校正了观测值的偏离 ,并实例分析校正了 1 998年内蒙古半干旱典型草原羊草草原土壤 -植被系统 CO2 通量 ,揭示了羊草草原 CO2 通量的变化规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箱法 原位观测 CO2通量 土壤-植被系统 内蒙古 羊草 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污水绿地灌溉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逍宇 赵文吉 +1 位作者 李小娟 宫辉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0-104,共5页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及环境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大量的绿地仍然在采用井水或自来水进行灌溉,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用水危机。开辟城市第二水资源——再生水来灌溉绿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新途径。但由于再生污水...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及环境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大量的绿地仍然在采用井水或自来水进行灌溉,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城市的用水危机。开辟城市第二水资源——再生水来灌溉绿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新途径。但由于再生污水水质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作为一种宝贵肥源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应。为此,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1)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再生(污)水绿地灌溉可行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筛选出特定区域适合于一定水质标准之下的灌溉的植物种;(3)深入研究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植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适合于该区域的合理的灌溉技术体系和灌溉方式,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污水 灌溉 生态效应 土壤-植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AT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卫三平 王力 吴发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 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模型的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的简化、模型的全面性、模型的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特征下缓冲带水分及TN分配规律 被引量:4
15
作者 熊丽君 吴建强 黄沈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37-1846,共10页
以3种典型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监测、质量平衡、相关分析等方法,探明缓冲带水分分配与降雨、土壤因子的关联性,确定水分及总氮(TN)污染负荷去除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径流与降雨量呈高度正相关(0.980~0.987,P<0.01),渗流与降... 以3种典型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监测、质量平衡、相关分析等方法,探明缓冲带水分分配与降雨、土壤因子的关联性,确定水分及总氮(TN)污染负荷去除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径流与降雨量呈高度正相关(0.980~0.987,P<0.01),渗流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呈显著正相关(0.595~0.828,P<0.01).植被缓冲带在14.3mm以下降雨不产流,中雨、大雨、暴雨平均产流系数为0.10、0.36和0.72,TN负荷平均截留系数分别为11.0、8.2和4.5mg/(m^(2)·mm),径流及TN负荷去除效果随雨量增大而降低.中大雨、暴雨下植被缓冲带水分分配分别以土壤渗透(0.48~0.71)、末端出流(0.69~0.74)为主,TN负荷去除以土壤渗透为主(中雨56%、大雨44%、暴雨20%).茎叶覆盖地表、根系细密发达的植被去除效果更好,其中百慕大缓冲带对水分、白花三叶草缓冲带对TN负荷的去除效果最优,分别达60%和61%.即使在高地下水位的平原河网地区,缓冲带对径流与TN负荷削减仍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50mm以下降雨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研究结果为降雨、植被多因素影响下的径流污染削减差异化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为不同降雨特征下缓冲带径流污染控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带 降雨特征 植被-土壤系统 径流 渗流 TN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钢大红山铁矿生态恢复技术初探 被引量:11
16
作者 苏成西 曾和平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昆钢大红山铁矿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受损矿山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相当缓慢,有些甚至难于自然恢复。为了使受损矿山生态环境高效、快速地恢复,大红山铁矿采用了生态恢复技术。探讨了大红山铁矿拟采用的生态恢复技术,即构建"土... 昆钢大红山铁矿开采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受损矿山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相当缓慢,有些甚至难于自然恢复。为了使受损矿山生态环境高效、快速地恢复,大红山铁矿采用了生态恢复技术。探讨了大红山铁矿拟采用的生态恢复技术,即构建"土壤-植被-微生物有机系统"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内容包括基质改良、优良植物的选择和优良微生物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生态恢复 土壤-植被-微生物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翅滨藜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菊莹 余海龙 陈卫民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21-1426,共6页
以宁夏平罗西大滩四翅滨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N添加的野外实验,研究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高,在生长季旺期(8~9月)... 以宁夏平罗西大滩四翅滨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N添加的野外实验,研究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动态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四翅滨藜叶片C、N、P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初期和末期较高,在生长季旺期(8~9月)较低。(2)N添加提高了绿叶N浓度和N∶P比,降低了绿叶C∶N、N回收度(NRP)和P回收度(PRP),对其他指标的影响无明显的规律性。(3)N回收效率(NRE)和NRP均与枯叶C∶N比显著正相关;P回收效率(PRE)与绿叶P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枯叶P浓度显著负相关;PRP分别与绿叶P浓度和枯叶C、N、P化学计量比显著正相关,与枯叶C浓度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N添加促进了四翅滨藜绿叶N摄取,降低了叶片从枯叶中回收N和P的能力,改善了枯叶N分解质量;未来大气N沉降增加会改变干旱半干旱区植物N吸收、分配和回收等策略,促进枯叶中N的释放速率,直接影响N循环,进而间接影响到植被-土壤系统C和P的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翅滨藜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C N P计量平衡 N沉降增加 植被-土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退化过程中典型草原氮储量的变化——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典型草原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白云晓 李晓兵 +4 位作者 王宏 文菀玉 李瑞华 李国庆 王涵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为研究区,探讨了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植被-土壤系统氮储量的变化及差异,运用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对植被-土壤系统氮储量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 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为研究区,探讨了典型草原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植被-土壤系统氮储量的变化及差异,运用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对植被-土壤系统氮储量模拟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氮储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样地较轻度退化(LD)样地土壤氮储量分别减少了7.74%和44.40%。不同退化程度样地的地上植物氮储量总体上呈现HD】MD】LD,与土壤氮储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在生长季中,植物根系氮储量是逐渐增加的,且在生长季末表现为HD】MD】LD。植物-土壤系统中,土壤氮储量占总氮储量的比例高于根系和地上植物,占系统氮储量的95.05%~97.62%。DNDC模型在草原点位模拟土壤氮储量的效果比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典型草原 植被-土壤系统 氮储量 DN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upModel模拟与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李月 万忠梅 孙丽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3期212-220,共9页
CoupModel模拟范围广泛,几乎涉及了陆面过程的各种环节,且具有动态预测性。该模型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森林、农田、湿地以及冻土等多种生态系统的土壤水热运移和碳氮循环等过程,还能够科学地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增温潜势。通过对Cou... CoupModel模拟范围广泛,几乎涉及了陆面过程的各种环节,且具有动态预测性。该模型不但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森林、农田、湿地以及冻土等多种生态系统的土壤水热运移和碳氮循环等过程,还能够科学地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增温潜势。通过对CoupModel的耦合原理及特点、数据的输入输出、多种参数估计方法及模拟结果检验等方面的详细介绍,深入了解了利用该模型模拟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物质能量过程;CoupModel在国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应用与认可,引入我国后,通过更改部分参数也在多个地区得到验证。在综合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该模型与几种使用较广泛的同类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随后从模型参数简化、适用性验证和模型尺度等方面对其未来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Model 水热耦合 物质运移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