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WEQ模型的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柴茵超 左合君 +2 位作者 闫敏 左韬 苗淑悦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654,共8页
【目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土壤风蚀量,研究不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的影响,提高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量驱动因素的理解,为政府提供生态治理政策建议。【方法】基于修正后的风蚀方程(RWEQ),... 【目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直接影响土壤风蚀量,研究不同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毛乌素沙地2000—2022年土壤风蚀量的影响,提高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量驱动因素的理解,为政府提供生态治理政策建议。【方法】基于修正后的风蚀方程(RWEQ),模拟毛乌素沙地土壤实际风蚀量(SL)、土壤潜在风蚀量(SLR)、防风固沙量(G)、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4个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因子探测器识别驱动因素。【结果】2000—2022年,总土壤潜在风蚀量(SLR)、土壤实际风蚀量(SL)、防风固沙量(G)范围分别为3.07×10^(7)~14.50×10^(7)、2.59×10^(7)~12.72×10^(7)、1.44×10^(3)~95.04×10^(3)t,单位面积的土壤潜在风蚀量(SLR)、土壤实际风蚀量(SL)、防风固沙量(G)、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计算范围分别为0.64^(3).02 kg/m^(2)、0.54~2.65 kg/m^(2)、0.03~1.98 kg/m^(2)、4.52%~68.17%。整体来看,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程度呈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防风固沙量(G)在东部空间分布较高,西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低。土壤潜在风蚀量(SLR)与土壤实际风蚀量(SL)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保有率(F)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结论】在毛乌素沙地土壤实际风蚀量(SL)的8个驱动因素中,土壤类型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植被覆盖度、气温为主要驱动因子,其余因子为次要驱动因子;各个因素与土壤类型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气温与土壤类型之间相关性最显著。围栏封育、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得沙漠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进而提高毛乌素沙地的防风固沙能力,建议对毛乌素沙地实行分区治理策略,整体上提高沙漠化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量 修正的风蚀模型(RWEQ)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风蚀量随风速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荣姣凤 张海涛 毛宁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9-153,共5页
使用野外风洞作为风蚀研究的试验手段,通过农田土壤、沙及生土的风洞试验研究发现,农田土壤的风蚀量随风速呈指数函数变化,沙及生土的风蚀量随风速呈幂函数变化。试验研究还表明,农田土壤的风蚀量与表土层(3cm)的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沙... 使用野外风洞作为风蚀研究的试验手段,通过农田土壤、沙及生土的风洞试验研究发现,农田土壤的风蚀量随风速呈指数函数变化,沙及生土的风蚀量随风速呈幂函数变化。试验研究还表明,农田土壤的风蚀量与表土层(3cm)的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沙的风蚀量与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风蚀导致土壤中的细颗粒成分大量损失,这是土壤颗粒粗化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量 风速 变化规律 农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梦甜 张慧 +3 位作者 乔亚军 刘坤 王智 徐网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9-1007,共9页
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沙地化的重要指标。利用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10和2018年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变化量的驱动作用,重点探... 风蚀量是判断土壤流失和沙地化的重要指标。利用土壤风蚀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2010和2018年呼伦贝尔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土壤风蚀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土壤风蚀变化量的驱动作用,重点探讨了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土壤风蚀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和2018年研究区土壤风蚀总量分别为9.74×10^(7)、1.33×10^(8)、8.51×10^(7) t,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2000年相比,2018年研究区有9.04%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减轻,有0.10%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恶化,其余90.86%的区域土壤风蚀强度保持不变。(2)2000-2018年土壤风蚀量变化量的驱动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显著,风蚀量的减少主要受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协同驱动影响。(3)2000-2018年草地覆盖度增加、沙化土地封育、生态退耕和天然林保护措施对土壤风蚀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9.32%、19.37%、0.06%和1.81%,可见研究区的生态保护措施对风蚀量的减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蚀修正方程模型 呼伦贝尔 森林-草原生态交错带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土壤风蚀量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沛义 妥德宝 +4 位作者 郑大玮 段玉 李焕春 闫伟 姚俊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12810-12812,共3页
[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 [目的]介绍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的新方法。[方法]在综合分析土壤风蚀量评估主要方法和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野外土壤风蚀量定量观测的新方法———风蚀圈法。[结果]风蚀圈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实用、容易携带,可长期放置在野外,实现土壤风蚀的定量观测;其镶嵌在土壤中,表面基本与地面持平,可防止局部微地形对风蚀过程的影响;底部尼龙布透水通气性好,可保持风蚀圈内土样与周围土壤状态一致,观测数据接近实际;最大弊端是放、取土时部分土样容易跑出圈外,影响观测值的准确性。[结论]风蚀圈法是野外观测比较实用的方法,可用于测定单位面积的土壤风蚀量,实现风沙区风蚀季节的定量连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量 观测 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东地区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分析与风蚀量估算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芳芳 曹月娥 +2 位作者 卢刚 杨建军 张婷婷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60,66,共6页
为阐明准东地区土壤风蚀现状及影响因子,通过实地采样,结合气象、土地利用数据、DEM、遥感影像,从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以及植被盖度4个方面进行分析,利用GIS平台结合WEQ经验模型对各因子叠加计算的土壤风蚀状况进行分级,并对... 为阐明准东地区土壤风蚀现状及影响因子,通过实地采样,结合气象、土地利用数据、DEM、遥感影像,从气候因子、地形因子、土壤因子以及植被盖度4个方面进行分析,利用GIS平台结合WEQ经验模型对各因子叠加计算的土壤风蚀状况进行分级,并对各侵蚀等级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土壤及植被盖度共同影响该区域的土壤风蚀状况。受各因子的影响,准东地区风蚀分级状况比较明显,侵蚀强度由南向北呈增强趋势,主要表现为重度侵蚀,占研究区面积的43.02%。该区域平均侵蚀模数为4 470.64t/(km2·a),风蚀量达9 969.53万t。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137 Cs示踪法推算的风蚀模数与模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与137 Cs示踪法估算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7.78%,证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影响因子 土壤侵蚀模数 土壤风蚀量 准噶尔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风蚀容忍量(T值)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9
6
作者 严平 董光荣 邹学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16,34,共5页
针对目前国内外土壤风蚀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土壤风蚀容忍量的目的和意义;并对风蚀容忍量的四个主要问题即成土速率、风蚀危害、风蚀预测及风蚀控制的T值计划作了详述。
关键词 土壤风蚀容忍 成土速率 T值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后山地区土壤风蚀问题初论 被引量:73
7
作者 董治宝 陈广庭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4-90,共7页
内蒙古后山地区的风蚀景观表明,该区的土壤风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环境问题。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强烈的风蚀始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农田与草原的现状风蚀量之差异说明,土地开垦是导致该区土壤风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应用粒度对比分... 内蒙古后山地区的风蚀景观表明,该区的土壤风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环境问题。实地调查表明,该区强烈的风蚀始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农田与草原的现状风蚀量之差异说明,土地开垦是导致该区土壤风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应用粒度对比分析法对本区现状土壤风蚀量的计算结果为,草原平均5cm,农田一般在10cm以上。若将农田与草原现状风蚀量之差视为草原开垦以后的农田风蚀量,并以50年作为该区农田的平均开垦年限,可以计算出内蒙古后山地区草原农垦区近50年的平均年风蚀厚度为0.1~0.3cm,风蚀模数约为1500~4500t/(km2·a),平均为3000t/(km2·a)。因此,该区属于强烈土壤风蚀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后山地区 风蚀景观 土壤风蚀量 农田土壤风蚀模数 草原 粒度对比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区冬油菜种植有望获得大面积推广
8
作者 李强 张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5-775,共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我区冬季温度不断升高,冬季极端低温普遍高于往年。冬季温度的变化也使新疆从传统的春油菜区转向发展冬油菜种植。冬油菜作为重要的生态作物,不但解磷沃土,而且是北方旱区寒区重要的冬春季覆盖作物。在8级大风下...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我区冬季温度不断升高,冬季极端低温普遍高于往年。冬季温度的变化也使新疆从传统的春油菜区转向发展冬油菜种植。冬油菜作为重要的生态作物,不但解磷沃土,而且是北方旱区寒区重要的冬春季覆盖作物。在8级大风下,裸地土壤风蚀量为36kg/亩,冬油菜田土壤风蚀量为1.1kg/亩,风蚀量仅为裸地的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种植 大面积推广 土壤风蚀量 全球气候变暖 覆盖作物 冬油菜田 极端低温 北方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苜蓿草地固沙效果观察——环县试验报告 被引量:6
9
作者 敬永方 张富忠 常生华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7期58-59,共2页
在草地沙化严重的环县北部地区,苜蓿人工草地建植第2年,与天然草地相比,植被盖度提高5 3倍,地上生物量增加13 7倍,固沙能力增强2倍,风蚀土壤量减少93 0%。建植第4年,草地沙化和风蚀基本遏止,人工牧草生长旺盛,未表现衰败趋势。建议苜蓿... 在草地沙化严重的环县北部地区,苜蓿人工草地建植第2年,与天然草地相比,植被盖度提高5 3倍,地上生物量增加13 7倍,固沙能力增强2倍,风蚀土壤量减少93 0%。建植第4年,草地沙化和风蚀基本遏止,人工牧草生长旺盛,未表现衰败趋势。建议苜蓿等人工草地建植4~5年后,轮作浅根系作物(草田轮作)或休闲,以防土壤深层水分耗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农牧交错带 苜蓿草地 固沙效果 植被盖度 地上生物 风蚀土壤 人工草地 环县 试验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