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
9
1
作者
吴建国
艾丽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9,共10页
研究祁连山北坡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阳坡3800m处、阴坡300...
研究祁连山北坡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阳坡3800m处、阴坡3000、3200和35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200和3500m、半阴坡2800m处较高(p〈0.05);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000和3200m、阳坡3300和3800m处最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000m和阳坡3300m处最高;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600m处最低,阳坡3800m和半阴坡28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m处较高;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和38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m处较高(p〈0.05);植被对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和土壤颗粒氮含量的影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较高,高寒草甸中较低,森林与灌丛草甸及干草原与荒漠草原中差异不显著,15~35cm土层在森林、灌丛草甸和干草原中较高,高寒草甸中最低,森林、灌丛草甸与干草原中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灌丛草甸、荒漠草原与干草原中差异也不显著,15~35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中最低;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灌丛草甸中较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较低;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最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最低,森林、高寒草甸与灌丛草甸中差异不显著;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土壤颗粒氮比例和土壤颗粒氮含量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增加(p〈0.02),土壤颗粒氮含量随颗粒组分氮含量极显著增加(p〈0.001),土壤颗粒氮比例随土壤颗粒氮含量增加显著增加(p〈0.05);祁连山北坡土壤中非保护性氮含量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森林和高寒草甸土壤中非保护性氮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植被
土壤
全氮
土壤颗粒组分
氮
土壤
颗粒
氮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53
2
作者
乔有明
王振群
段中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地下生物量
土壤颗粒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周彩云
魏宗强
+2 位作者
颜晓
王海辉
赵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8-402,共5页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不同土壤组分中各形态磷和有机碳均有增加,其中,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比总碳、总磷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更敏感;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PF-Po)极显著相关(r=0.67);颗粒有机磷与Olsen-P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Olsen-P=1.9×PF-Po+5.15,r2=0.49)。本研究揭示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有效磷的潜在贡献,因此在长期有机物料施用的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易累积情况下,考察土壤有效磷时应注意土壤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
水稻土
土壤
有机碳
土壤颗粒组分
长期定位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N标记秸秆在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的氮素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
22
4
作者
闫德智
王德建
+1 位作者
张刚
查书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5,共9页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在太湖地区乌栅土和黄泥土上添加15N标记秸秆后,秸秆15N在矿质氮、微生物氮和不同粒径土壤组分中的分配情况,并应用氮同位素库稀释法测定了秸秆在两种土壤上的氮总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添加秸秆后,土...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在太湖地区乌栅土和黄泥土上添加15N标记秸秆后,秸秆15N在矿质氮、微生物氮和不同粒径土壤组分中的分配情况,并应用氮同位素库稀释法测定了秸秆在两种土壤上的氮总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添加秸秆后,土壤矿质氮量在7~28 d之间迅速下降,微生物氮在前7 d逐渐升高,随后维持稳定。随着秸秆的分解,秸秆15N进入矿质氮库和微生物氮库,矿质15N在第7天时最高,占添加秸秆15N的9.24%~12.3%,微生物15N在第14天时最高,占添加秸秆15N的21.3%~40.5%,随后矿质15N和微生物15N量均下降。在培养的第7~28天之间,矿质15N和微生物15N出现下降,可能存在秸秆氮的损失。培养56 d时,10.5%~13.3%的秸秆15N进入土壤53μm~2 mm组分,24.5%~26.5%进入2~53μm组分,30%进入<2μm组分,有5.7%~14.9%的秸秆氮损失掉,仍有15.4%~29.1%的秸秆未分解,秸秆在乌栅土上分解的更多,但损失也更多。添加秸秆后0.5 d时,秸秆在乌栅土和黄泥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分别为1.61 mg kg-1d-1和1.48 mg kg-1d-1;56 d时,秸秆在乌栅土和黄泥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分别为0.26 mg kg-1 d-1和0.36 mg kg-1 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
15N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
颗粒
态
组分
总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
9
1
作者
吴建国
艾丽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出处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9,共10页
基金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43014)资助
文摘
研究祁连山北坡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阳坡3800m处、阴坡3000、3200和35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200和3500m、半阴坡2800m处较高(p〈0.05);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000和3200m、阳坡3300和3800m处最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000m和阳坡3300m处最高;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600m处最低,阳坡3800m和半阴坡28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m处较高;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和38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m处较高(p〈0.05);植被对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和土壤颗粒氮含量的影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较高,高寒草甸中较低,森林与灌丛草甸及干草原与荒漠草原中差异不显著,15~35cm土层在森林、灌丛草甸和干草原中较高,高寒草甸中最低,森林、灌丛草甸与干草原中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灌丛草甸、荒漠草原与干草原中差异也不显著,15~35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中最低;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灌丛草甸中较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较低;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最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最低,森林、高寒草甸与灌丛草甸中差异不显著;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土壤颗粒氮比例和土壤颗粒氮含量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增加(p〈0.02),土壤颗粒氮含量随颗粒组分氮含量极显著增加(p〈0.001),土壤颗粒氮比例随土壤颗粒氮含量增加显著增加(p〈0.05);祁连山北坡土壤中非保护性氮含量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森林和高寒草甸土壤中非保护性氮比例最高。
关键词
海拔
植被
土壤
全氮
土壤颗粒组分
氮
土壤
颗粒
氮
祁连山
Keywords
altitude
vegetation
total soil nitrogen
soil particulate fraction nitrogen
soil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nitrogen
Qilian Mountains
分类号
S812.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
53
2
作者
乔有明
王振群
段中华
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
出处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2,共8页
文摘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地下生物量
土壤颗粒组分
Keywords
land-use type
organic carbon
total nitrogen
underground biomass
soil particle size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影响
被引量:
3
3
作者
周彩云
魏宗强
颜晓
王海辉
赵小敏
机构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出处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8-40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234)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1BAB214007)~~
文摘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不同土壤组分中各形态磷和有机碳均有增加,其中,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比总碳、总磷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更敏感;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PF-Po)极显著相关(r=0.67);颗粒有机磷与Olsen-P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Olsen-P=1.9×PF-Po+5.15,r2=0.49)。本研究揭示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有效磷的潜在贡献,因此在长期有机物料施用的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易累积情况下,考察土壤有效磷时应注意土壤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关键词
磷
水稻土
土壤
有机碳
土壤颗粒组分
长期定位实验
Keywords
phosphorus
paddy soil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particle fraction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5)N标记秸秆在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的氮素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
22
4
作者
闫德智
王德建
张刚
查书平
机构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南通大学地理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1140)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YW-440)
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BK2011018)资助
文摘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在太湖地区乌栅土和黄泥土上添加15N标记秸秆后,秸秆15N在矿质氮、微生物氮和不同粒径土壤组分中的分配情况,并应用氮同位素库稀释法测定了秸秆在两种土壤上的氮总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添加秸秆后,土壤矿质氮量在7~28 d之间迅速下降,微生物氮在前7 d逐渐升高,随后维持稳定。随着秸秆的分解,秸秆15N进入矿质氮库和微生物氮库,矿质15N在第7天时最高,占添加秸秆15N的9.24%~12.3%,微生物15N在第14天时最高,占添加秸秆15N的21.3%~40.5%,随后矿质15N和微生物15N量均下降。在培养的第7~28天之间,矿质15N和微生物15N出现下降,可能存在秸秆氮的损失。培养56 d时,10.5%~13.3%的秸秆15N进入土壤53μm~2 mm组分,24.5%~26.5%进入2~53μm组分,30%进入<2μm组分,有5.7%~14.9%的秸秆氮损失掉,仍有15.4%~29.1%的秸秆未分解,秸秆在乌栅土上分解的更多,但损失也更多。添加秸秆后0.5 d时,秸秆在乌栅土和黄泥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分别为1.61 mg kg-1d-1和1.48 mg kg-1d-1;56 d时,秸秆在乌栅土和黄泥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分别为0.26 mg kg-1 d-1和0.36 mg kg-1 d-1。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
15N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
颗粒
态
组分
总矿化
Keywords
Paddy soil
Rice straw
Nitrogen isotope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oil size fractions
Gross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分类号
S1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
吴建国
艾丽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乔有明
王振群
段中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
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影响
周彩云
魏宗强
颜晓
王海辉
赵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15)N标记秸秆在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的氮素矿化特征研究
闫德智
王德建
张刚
查书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