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吴建国 艾丽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9,共10页
研究祁连山北坡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阳坡3800m处、阴坡300... 研究祁连山北坡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阳坡3800m处、阴坡3000、3200和35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200和3500m、半阴坡2800m处较高(p〈0.05);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000和3200m、阳坡3300和3800m处最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000m和阳坡3300m处最高;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600m处最低,阳坡3800m和半阴坡28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m处较高;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和38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400m、阳坡3300m处较高(p〈0.05);植被对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和土壤颗粒氮含量的影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较高,高寒草甸中较低,森林与灌丛草甸及干草原与荒漠草原中差异不显著,15~35cm土层在森林、灌丛草甸和干草原中较高,高寒草甸中最低,森林、灌丛草甸与干草原中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灌丛草甸、荒漠草原与干草原中差异也不显著,15~35cm土层在森林和高寒草甸中较高,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中最低;就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灌丛草甸中较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较低;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各土层均在森林和灌丛草甸中最高,干草原和荒漠草原中最低,森林、高寒草甸与灌丛草甸中差异不显著;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土壤颗粒氮比例和土壤颗粒氮含量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增加(p〈0.02),土壤颗粒氮含量随颗粒组分氮含量极显著增加(p〈0.001),土壤颗粒氮比例随土壤颗粒氮含量增加显著增加(p〈0.05);祁连山北坡土壤中非保护性氮含量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森林和高寒草甸土壤中非保护性氮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植被 土壤全氮 土壤颗粒组分 土壤颗粒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北岸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2
作者 乔有明 王振群 段中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2,共8页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以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农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土壤颗粒组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间土壤有机碳、全氮储量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0-30 cm深度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农田,多年生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农田(P〈0.05),而另外2个样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0-30 cm深度全氮储量与有机碳储量变化趋势相似。4种土地利用方式相比较,0-30 cm土体内地下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围栏封育〉围栏放牧〉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分别为2 416.67,1 688.25,1 224.50和1 290.75 g/m^2。0-1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以多年生人工草地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10-20 cm土层土壤粘粒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农田〉围栏封育草地〉围栏放牧草地;20-30 cm土层的土壤粘粒含量无显著差异。同一土层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粉粒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地下生物量 土壤颗粒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彩云 魏宗强 +2 位作者 颜晓 王海辉 赵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8-402,共5页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 颗粒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分解的产物可能会成为土壤潜在的养分库。基于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1981年—),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0-20 cm)有机碳与磷的影响,评价了颗粒有机碳与磷的变化及其对有效磷(Olsen-P)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与无肥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不同土壤组分中各形态磷和有机碳均有增加,其中,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比总碳、总磷对不同施肥措施的响应更敏感;颗粒有机碳与有机磷(PF-Po)极显著相关(r=0.67);颗粒有机磷与Olsen-P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Olsen-P=1.9×PF-Po+5.15,r2=0.49)。本研究揭示了土壤颗粒有机碳对有效磷的潜在贡献,因此在长期有机物料施用的土壤中,颗粒态有机质易累积情况下,考察土壤有效磷时应注意土壤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土壤有机碳 土壤颗粒组分 长期定位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标记秸秆在太湖地区水稻土上的氮素矿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闫德智 王德建 +1 位作者 张刚 查书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5,共9页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在太湖地区乌栅土和黄泥土上添加15N标记秸秆后,秸秆15N在矿质氮、微生物氮和不同粒径土壤组分中的分配情况,并应用氮同位素库稀释法测定了秸秆在两种土壤上的氮总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添加秸秆后,土...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在太湖地区乌栅土和黄泥土上添加15N标记秸秆后,秸秆15N在矿质氮、微生物氮和不同粒径土壤组分中的分配情况,并应用氮同位素库稀释法测定了秸秆在两种土壤上的氮总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两种土壤添加秸秆后,土壤矿质氮量在7~28 d之间迅速下降,微生物氮在前7 d逐渐升高,随后维持稳定。随着秸秆的分解,秸秆15N进入矿质氮库和微生物氮库,矿质15N在第7天时最高,占添加秸秆15N的9.24%~12.3%,微生物15N在第14天时最高,占添加秸秆15N的21.3%~40.5%,随后矿质15N和微生物15N量均下降。在培养的第7~28天之间,矿质15N和微生物15N出现下降,可能存在秸秆氮的损失。培养56 d时,10.5%~13.3%的秸秆15N进入土壤53μm~2 mm组分,24.5%~26.5%进入2~53μm组分,30%进入<2μm组分,有5.7%~14.9%的秸秆氮损失掉,仍有15.4%~29.1%的秸秆未分解,秸秆在乌栅土上分解的更多,但损失也更多。添加秸秆后0.5 d时,秸秆在乌栅土和黄泥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分别为1.61 mg kg-1d-1和1.48 mg kg-1d-1;56 d时,秸秆在乌栅土和黄泥土上的氮总矿化速率分别为0.26 mg kg-1 d-1和0.36 mg kg-1 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水稻秸秆 15N 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颗粒组分 总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