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驯化土壤遗留效应初探
1
作者 张昌琦 付中法 +3 位作者 陈升 余玉梅 朱映安 肖靖秀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190,共9页
为揭示土壤遗留效应在间作提高或维持系统生产力的机制中的作用,以田间施氮和不施氮水平下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的长期驯化土壤开展盆栽试验,分析不同驯化土壤下小麦和蚕豆生长参数、根系形态及氮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 为揭示土壤遗留效应在间作提高或维持系统生产力的机制中的作用,以田间施氮和不施氮水平下单作小麦、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的长期驯化土壤开展盆栽试验,分析不同驯化土壤下小麦和蚕豆生长参数、根系形态及氮吸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同作土壤相比,异作土壤和间作土壤提高了小麦株高和叶片SPAD值,促进小麦根系形态生长,使根系变长50.0%和75.9%,小麦根系表面积分别增加了22.7%和27.6%;而蚕豆在异作土壤和不施氮的间作土壤条件下其根系分别变长55.9%和36.0%、变细13.4%和26.9%。与同作土壤相比,异作土壤提高了小麦地上部氮吸收量,间作土壤则主要提高了小麦和蚕豆地下部氮吸收量,分别为20.2%和35.3%。施用氮肥降低了异作土壤和间作土壤的促进效应,不施氮时促进效应表现为间作土壤≥异作土壤,施氮条件下表现为间作土壤<异作土壤。综上,异作土壤(轮作)和间作均能带来正向的遗留效应,不施氮的条件下,间作对后茬作物的促生遗留效应大于或等于异作土壤(轮作),施氮抑制了间作和异作土壤(轮作)的正向遗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土壤遗留效应 反馈效应 小麦 蚕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遗留效应对两种入侵植物幼苗生长和竞争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代婉婷 倪馨营 赵彩云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78-2287,共10页
外来植物入侵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掌握影响入侵植物成功定殖的关键因素对于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入侵后会产生土壤遗留效应,这种效应会影响自身和其他入侵植物的萌发生长和竞争关系。该研究以两种外来入侵植... 外来植物入侵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掌握影响入侵植物成功定殖的关键因素对于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入侵后会产生土壤遗留效应,这种效应会影响自身和其他入侵植物的萌发生长和竞争关系。该研究以两种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和鬼针草(Bidenspilosa)为研究对象,以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飞机草入侵野外驯化的土壤为研究材料,设置飞机草未入侵(盖度为0%)、轻度入侵(盖度<50%)、中度入侵(盖度50%~90%)以及重度入侵(盖度>90%)四种处理的灭菌与未灭菌土壤对比试验,探究飞机草驯化后产生的土壤遗留效应对两种入侵植物萌发、生长以及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未灭菌土壤相比,灭菌土壤中飞机草仅发芽,鬼针草的发芽率、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分别降低了63.9%、68.9%、58.1%和95.9%。②飞机草轻度入侵下的土壤微生物对鬼针草产生抑制作用,中度和重度入侵对其有促进作用,表明土壤遗留效应驱动了飞机草与鬼针草之间的入侵熔毁。③相对竞争强度(RCI)指数表明,共同入侵下,无论土壤灭菌还是未灭菌,鬼针草在入侵初期的竞争力均高于飞机草,且在飞机草中度和重度入侵下的土壤中鬼针草竞争能力更强。研究显示,由微生物介导的土壤遗留效应在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入侵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改变促进了其他外来植物的定殖与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遗留效应 飞机草 鬼针草 入侵程度 入侵熔毁 相对竞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茬作物土壤遗留效应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 max)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晏益民 肖路 刘艳杰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2期209-216,共8页
前茬作物影响后茬大豆的产量,尤其是大豆重茬会导致土传病害和自毒作用的发生,抑制大豆生长,造成大豆的减产,生产上亟待寻找耐重茬的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传统育种方法已进入瓶颈期,而野生近缘种资源在为作物改良提供有益等位基因方面... 前茬作物影响后茬大豆的产量,尤其是大豆重茬会导致土传病害和自毒作用的发生,抑制大豆生长,造成大豆的减产,生产上亟待寻找耐重茬的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传统育种方法已进入瓶颈期,而野生近缘种资源在为作物改良提供有益等位基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作为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种,对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培育耐重茬大豆品种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通过温室控制试验,探究不同前茬作物(玉米和大豆)土壤遗留效应对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生长的影响,对比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在抗重茬能力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重茬土壤能够显著抑制后茬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生长,这主要由土壤病原微生物所导致。与灭菌土壤对比,非灭菌土壤能够显著降低了栽培大豆的生物量,而对野生大豆生物量影响不大,说明土壤病原菌微生物在大豆重茬危害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病原微生物会增加根质量分数,使植物生物量倾向于地下分配,降低植株光合作用和干物质量积累速率。而与栽培大豆相比,野生大豆能迅速调整生物量分配以及叶片性状响应前茬作物引起的胁迫。本研究为将来从野生大豆获得耐重茬优良性状和培育栽培大豆耐重茬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栽培大豆 土壤遗留效应 重茬胁迫 前茬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