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和芬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盈盈 符庆茂 吴志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9,103,共12页
为了评估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以云南省河口、瑞丽、景洪3个典型橡胶产区5个不同林龄段(幼、中、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0~10、11~20 cm和21~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将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全... 为了评估云南橡胶林土壤质量,以云南省河口、瑞丽、景洪3个典型橡胶产区5个不同林龄段(幼、中、近熟、成熟和过熟林)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0~10、11~20 cm和21~4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将土壤容重、含水量、硝态氮、铵态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全钾、pH、有机质、脲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蔗糖转化酶等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结合Norm值筛选,构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硝态氮、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脲酶7项指标进入最小数据集;SQI-TDS的范围0.29~0.56,平均值0.39,变异系数14.67%;SQI-MDS的最小值0.20,最大值0.53,平均值0.34,变异系数18.88%;相关性分析显示,2种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着定植年限的增长呈略微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个植胶区土壤质量以三级和四级为主,土壤质量排序为景洪>河口>瑞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 橡胶林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京冀灰岩矿区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姚瑶 李玉倩 +4 位作者 唐诗琪 张文超 李金波 李周园 宋桂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7,共11页
进行京冀灰岩矿区生态修复是缓解区域生态环境压力、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土壤质量是灰岩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但目前对于灰岩矿区土壤质量及关键影响指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亟需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来指导生态修... 进行京冀灰岩矿区生态修复是缓解区域生态环境压力、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土壤质量是灰岩矿区生态修复的关键,但目前对于灰岩矿区土壤质量及关键影响指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亟需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来指导生态修复工作。研究选取北京下庄、北京文殊峪、河北玉田、河北满城4个典型灰岩矿区,采集矿区平台场地未修复和修复的土壤样品,检测了pH、电导率、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阳离子交换量等11个指标,采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京冀周边灰岩矿区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在未修复矿区土壤质量评价中,碱性磷酸酶所占权重最大,其次是阳离子交换量、脲酶、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电导率、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p H;在修复矿区,碱性磷酸酶影响最大,其次是脲酶和蔗糖酶。(2)矿区未修复平台场地土壤质量相对贴近度为0.123~0.644,土壤质量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已修复平台场地土壤质量相对贴近度为0.145~0.873,土壤质量相较于未修复土壤有所提高,酶活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有机质和碱解氮总体水平偏低。(3)4个矿区土壤质量总体水平差异较大,下庄矿区修复效果最好,满城、文殊峪、玉田矿区相对较差,土壤质量水平还需提高。针对未来灰岩矿区平台场地修复,应该更加重视土壤酶活性相关指标,注意施肥比例等。研究成果可为灰岩矿区生态修复实践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矿山 矿山修复 土壤质量评价 熵权-TOPS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马媛 张景波 +5 位作者 辛智鸣 蔺方春 赵晶晶 杨耀科 乔靖然 郑东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研究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定量评价不同固沙灌木林土壤质量,对排土场合理选择固沙树种和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种植沙棘、拧条、巨菌草、欧李、蛋白桑、文冠果6种灌木的固沙地与裸地(BS)进行对照,通... 研究矿区排土场不同灌木林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定量评价不同固沙灌木林土壤质量,对排土场合理选择固沙树种和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取种植沙棘、拧条、巨菌草、欧李、蛋白桑、文冠果6种灌木的固沙地与裸地(BS)进行对照,通过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评估了不同灌木对土壤质量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6种灌木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呈现出各自特点。巨菌草土壤的pH值、全磷以及速效磷含量均达到最高水平;拧条土壤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上表现突出;欧李土壤在碱解氮和全盐量方面表现最优;沙棘土壤的全钾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揭示,土壤化学性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基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的评估结果,拧条、欧李和巨菌草在土壤质量恢复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表现显著优于其他灌木。这对满来梁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的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表明这3种灌木林是恢复该区域土壤质量的最佳选择。通过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结果可知,土壤质量评价综合得分从大到小排序为拧条、欧李、巨菌草、沙棘、文冠果、蛋白桑、BS,拧条、欧李和巨菌草最有利于矿区排土场土壤质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排土场 灌木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人工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4
作者 田鹏莹 孙慧娟 +4 位作者 薛婧雯 刘梦瑶 李建菲 范国强 张志华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价华北平原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土壤质量改善及障碍因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以不同密度(1111,833,625,555,416株/hm^(2))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10月底采集杨树林下0—20 cm土层土壤,对土壤主要... [目的]定量评价华北平原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土壤质量改善及障碍因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以不同密度(1111,833,625,555,416株/hm^(2))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10月底采集杨树林下0—20 cm土层土壤,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行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最小数据集(MDS),通过土壤质量指数和障碍因素诊断对华北平原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基于总数据集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由土壤全碳、蔗糖酶活性、电导率、粉粒和速效磷组成的最小数据集。②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416株/hm^(2)(0.55)>555株/hm^(2)(0.51)>625株/hm^(2)(0.49)>1111株/hm^(2)(0.48)>833株/hm^(2)(0.44)。林分密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碳、全碳和速效养分等。③整个研究区土壤质量障碍以中度、轻度障碍为主,土壤有机碳(15%)和土壤含水量(13%)是影响该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最大障碍因素。各密度杨树人工林均面临土壤养分和水分限制型障碍。[结论]杨树人工林密度为416株/hm^(2)时土壤质量最佳,华北平原各杨树人工林均面临土壤养分不足,缺水的情况,该地区应制定科学的施肥灌溉管理措施,同时在人工林生产实践中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以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综合质量指数 土壤质量评价 评分法 土壤障碍因素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窗面积对马尾松林内微环境的影响及土壤质量评价
5
作者 王永康 邱静雯 +4 位作者 王瑞 蔡世锋 苏孙卿 曲晓宇 曹光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102,共14页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林林窗面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微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林窗化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2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内分别设置50 m^(2)(T1)、100 m^(2)(T2)、... 【目的】分析不同人工林林窗面积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内微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的影响,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林窗化改造提供参考。【方法】以2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在林内分别设置50 m^(2)(T1)、100 m^(2)(T2)、200 m^(2)(T3)、400 m^(2)(T4)林窗,以不开设林窗(CK)为对照,在林窗内套种木荷Schima superba,分析不同处理对林窗微环境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进行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结果】5种处理光量子通量密度各季节日变化接近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各季节光量子通量密度峰值集中出现在12:00—14:00。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冬季(12月)光量子通量密度以T4处理最大,其值分别为759.4、1977.0、1637.0、446.3μmol·m^(-2)·s^(-1),各季节平均日光量子通量密度均表现为T4处理最大、CK处理最小。除秋季外,各处理空气相对温度曲线均呈单峰形,其峰值均出现在12:00—14:00。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相对温度最高值分别为25.7、44.5、45.2、16.5℃,各季节日平均空气相对温度均表现为T4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除冬季外,各处理日相对湿度曲线接近单谷形,夏季和秋季日最高相对湿度分别为T1处理在8:00左右达到的79.8%与62.4%,各季节日平均相对湿度均表现为CK处理最高、T4处理最低。林窗处理下,各季节木荷幼苗苗高及地径均高于CK处理。5种处理平均土壤脲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表现为T2处理最高、T4及CK处理最低;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T1处理最高、T3及CK处理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CK处理最高、T2处理最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T2(0.62)、T3(0.34)、T1(0.16)、CK(-0.40)、T4(-0.71)。【结论】T2处理对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效果较好,有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恢复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人工林窗 近自然化改造 微环境 土壤酶活性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研究热点分析及展望
6
作者 侯意龙 马睿岐 +6 位作者 李征 石武良 李斌 张生武 曹宁 崔金虎 张玉斌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48-61,共14页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当前土壤质量研究中最小数据集(MDS)选取的方法和指标,定量分析并指出土壤质量评价中最小数据集的热点和前沿,为中国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通过检索1991-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总结当前土壤质量研究中最小数据集(MDS)选取的方法和指标,定量分析并指出土壤质量评价中最小数据集的热点和前沿,为中国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通过检索1991-2022年CNKI和Web of Science相关文献,收集了文献中310个最小数据集进行筛选,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对年度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期刊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行突现词和聚类分析。31年来该领域文献量逐步增加并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期刊载文量最多的为《土壤通报》《生态学报》和Ecological Indicators;主要研究热点表现在“农业管理对土壤质量影响、土壤退化与修复、土壤质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应对及最小数据集筛选方法与模型构建”等方面;前期MDS在土壤质量评价中选用较多的主要为物理、化学指标,但随着土壤健康的发展,生物学指标逐步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MDS发文量仍为快速增长阶段,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起着重要节点作用;MDS核心指标为土壤有机质/碳(SOM/SOC)、pH、全氮、速效磷和容重;未来研究应注重在基于大数据平台构建不同尺度下静态评价与动态监测相结合的综合反映土壤功能的土壤健康质量评价框架体系,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与土壤质量变化相对应的MDS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精准反映土壤质量变化规律的评价模型与最优最小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CITESPACE 聚类分析 评价指标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土壤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王晓婷 姚童言 +1 位作者 陈瑞蕊 林先贵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606,共10页
以封丘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NPK)、菇渣化肥配施(MRF)和鸡粪化肥配施(CMF)4种不同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共24种作为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构建了两... 以封丘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NPK)、菇渣化肥配施(MRF)和鸡粪化肥配施(CMF)4种不同施肥处理,测定了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共24种作为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法,构建了两个最小数据集(MDS1和MDS2),并利用线性(L)和非线性(NL)评分模型分别计算了土壤质量指数(SQI),再通过与作物产量拟合寻找最优SQI,提出了土壤保育和肥力提升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有机物料和无机肥配施特别是MRF处理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基于总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SQIT)与基于2种最小数据集的线性和非线性土壤质量指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基于MDS2的非线性土壤质量指数(SQI2-NL)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价封丘潮土土壤质量,在这种评价方法下的SQI在不同施肥处理间表现为MRF(SQI=0.60)>CMF(SQI=0.52)>NPK(SQI=0.48)>CK(SQI=0.36)。综上,菇渣化肥配施有利于维持和提升封丘潮土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土 长期不同施肥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集(MDS) 土壤质量指数(sq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质量评价
8
作者 张何普 杨庆楠 +1 位作者 徐金忠 肖洋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 [目的]评价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免耕下不同坡位的土壤质量特征,为该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调控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聚类分析法(CA),分别建立东北黑土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耕地和传统耕作(CK)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计算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SQI-CA),通过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对比分析,筛选出最适合的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MDS),并对田间试验区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①试验区坡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由总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钾和有效磷组成。②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PCA)与总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TDS)的纳什有效系数和相关系数均高于聚类分析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SQI-CA),因此更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MDS-PCA)代替总数据集(TDS)进行土壤质量评价。③通过主成分分析最小数据集(SQI-PCA)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得出,试验区秸秆覆盖免耕(NT坡中,0.661)土壤质量最优,传统耕作(CK坡上,0.472)土壤质量最差。④制约NT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容重(0.156)和总孔隙度(0.132),CK处理坡耕地土壤质量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全磷(0.151)和速效钾(0.159)。[结论]秸秆覆盖免耕能够有效提高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并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与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坡耕地 土壤质量评价 最小数据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肥料与有机肥配施提升咖啡土壤肥力质量的综合评价
9
作者 饶蔚蓝 杨彬 汤利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71,共10页
咖啡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为准确评价新型矿物肥料(主要成分K_(2)SO_(4)·MgSO_(4)·2CaSO_(4)·2H_(2)O)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咖啡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探究咖啡土壤质量提升与优质咖啡增产增效的绿色施肥技术。... 咖啡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为准确评价新型矿物肥料(主要成分K_(2)SO_(4)·MgSO_(4)·2CaSO_(4)·2H_(2)O)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咖啡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探究咖啡土壤质量提升与优质咖啡增产增效的绿色施肥技术。以连续6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不施肥(CK)、2种当地常规施肥(硫酸钾型SOP、氯化钾型MOP)、矿物钾型(POLY)、矿物肥料配施有机肥(POF)共5个处理的咖啡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探讨矿物肥料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咖啡土壤肥力质量和咖啡提质增效的作用。结果表明,矿物肥料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咖啡鲜果经济性状、产量可持续性与产量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土壤肥力质量。与常规施肥SOP和MOP处理相比,POLY和POF处理咖啡鲜果产量平均分别提高14.2%和38.22%,而POF处理较POLY处理显著提高17.98%。相较SOP处理,POLY和POF处理的咖啡产量可持续性分别显著提高5.28%和4.80%,产量稳定性分别显著提高52.55%和46.08%。在3种评价方法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FI)均表现为POF>POLY>MOP>SOP>CK,POLY和POF处理较SOP和MOP处理分别提高13.57%~32.15%和34.09%~54.03%。POF处理的内样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的IFI较POLY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5.50%、18.04%、259.17%。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是影响咖啡鲜果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其解释率分别为9.14%、9.06%、7.98%及7.55%。矿物肥料配施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及土壤pH,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且在提高咖啡鲜果产量的同时维持较高的产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矿物肥料 有机肥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内梅罗指数法 模糊评价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质量指数与QBS-ar指数的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土壤健康评价
10
作者 池成林 崔嵘 +2 位作者 董立本 王剑南 张吉利 《温带林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目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分,在火干扰导致的森林土壤退化下,通过综合评估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中国生态脆弱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 【目的】大兴安岭呼中森林带是国家“三区四带”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分,在火干扰导致的森林土壤退化下,通过综合评估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土壤质量的影响,为科学制定中国生态脆弱区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提质增效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4年9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选择偃松-落叶松林和白桦-落叶松林随机布设处理与对照各10块样地,每块样地面积为10 m×10 m。分别采用土钻法和改良的Berlese-Tullgren干漏斗法提取中型土壤动物,同时测定土壤pH、土壤养分(全碳、全氮、全磷、全钾、全镁、全铝、全硼和全钠)等土壤环境因子,评价与分析火干扰7年后对大兴安岭白桦-落叶松林和偃松-落叶松林土壤质量与主要障碍因子。【结果】2024年9月,分别在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与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收集中型土壤动物38 525头和67 012头,均隶属2纲。数据分析表明,火干扰显著提高了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的土壤全钙和全钠(P <0.05或P <0.001),但对白桦-落叶松林无显著影响。火干扰显著降低了白桦-落叶松林中型土壤动物群的个体数(P <0.05),但对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无显著影响。火干扰均显著降低了偃松-落叶松林火烧迹地和白桦-落叶松林火烧迹地的土壤质量指数(P <0.05),但对两种林型火烧迹地的QBS-ar指数无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型火烧迹地的土壤质量指数与QBS-ar指数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火干扰降低了大兴安岭森林土壤质量指数和QBS-ar指数。因此,在未来偃松-落叶松林和白桦-落叶松林的自然恢复经营中,应针对土壤障碍因子精准调整土壤改良措施,合理施策以提质增效,加快土壤地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质量指数 QBS-ar指数 土壤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刚察县沙柳河-哈尔盖河地区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11
作者 杨映春 韩思琪 +1 位作者 魏有宁 相守其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9-796,共8页
针对青海省牧草地资源开发及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青海省核心牧区之一的刚察县沙柳河-哈尔盖河地区为对象,在青海省内首次开展1∶5万牧草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针对青海省牧草地资源开发及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青海省核心牧区之一的刚察县沙柳河-哈尔盖河地区为对象,在青海省内首次开展1∶5万牧草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采用多维度地球化学评价技术,系统测定土壤p H值、有机质、氮、磷、钾等12项养分指标,检测铜(Cu)、铅(Pb)、锌(Zn)、铬(Cr)、砷(As)、镉(Cd)、汞(Hg)、镍(Ni)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单指标分级法划分土壤养分丰缺等级,基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重金属环境风险等级,通过"养分-环境"矩阵叠加模型,划定土壤地球化学质量综合等级,实现研究区土壤质量精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质量以一等(优质)土壤为主,面积为591.73 km2,占总面积98.59%;二等(良好)土壤面积为0.02 km2;三等(中等)土壤面积为8.42 km2,占总面积1.40%;四等(差等)土壤面积为0.03 km2;无五等(劣等)土壤。该成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优质,具备发展有机畜产品的优势地球化学条件,同时填补了青海高寒牧区1∶5万土壤数据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评价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刚察县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五台山两种天然植被的土壤理化性质及质量评价
12
作者 边琦 张晓飞 +2 位作者 张树梓 李联地 任启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0,共8页
为明晰山地地区不同天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小五台山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林和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深度(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和海拔高度梯度(2422~2425 m... 为明晰山地地区不同天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以小五台山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天然林和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深度(0<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和海拔高度梯度(2422~2425 m、2636~2641 m)时,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等14项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利用土壤质量指数对其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土壤密度外,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高于草甸,但差异不显著。海拔梯度升高,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质量分数均高于草甸,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表聚”现象明显。海拔梯度升高,两种天然植被土壤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但草甸土壤全磷的质量分数显著提高。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天然林的土壤质量优于亚高山草甸,天然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植被表层土壤质量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加,全氮是影响该区域两种天然植被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 华北落叶松天然林 亚高山草甸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采样点密度与分布——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林芝段)土壤质量评价为例
13
作者 王浩 黎鹏 +3 位作者 赵保国 韩馨慧 刘晨一 薛萐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207,共8页
[目的]在充分考虑土壤质量指标空间异质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减少采样点数量,以改进传统土壤质量评价方法,避免因忽视采样点数量与空间分布而影响评估结果准确性,从而实现对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为农业生产、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提供可靠... [目的]在充分考虑土壤质量指标空间异质性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减少采样点数量,以改进传统土壤质量评价方法,避免因忽视采样点数量与空间分布而影响评估结果准确性,从而实现对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为农业生产、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依托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林芝段)土壤资源调查数据库,运用模拟退火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壤采样点的数量与布局开展优化工作。借助主成分分析确定最小数据集,并依据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开展土壤质量评价。[结果](1)采样点数量从666个减少至312个优化率达53.15%,可显著提高采样效率并降低采样成本。(2)优化前后土壤质量分级表现:Ⅰ级为0.00%和0.32%,Ⅱ级为15.32%和27.56%,Ⅲ级为60.21%和53.53%,Ⅳ级为24.47%和18.59%。优化前后采样点土壤质量分级表现出良好的变异性,且空间相关性增强,实现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采样方案对空间预测的准确性。[结论]模拟退火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显著降低了采样点密度,且增强了样点的空间相关性。实现了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极大地提升土壤属性空间预测的准确性,为更大范围土壤资源的调查与监测工作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技术路径,对提高土壤质量评价的效率与准确性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调查 采样点密度优化 土壤质量评价 人工神经网络 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山州耕地质量等级及其土壤性状评价
14
作者 王瑞清 何莎 +1 位作者 骆庆 黄荣松 《云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7-39,共3页
以文山州耕地为调查研究对象,依据每666.67 hm^(2)耕地不少于1个样点的密度标准,对全州2021年63.23万hm^(2)耕地进行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分析全州耕地质量等级与土壤主要性状的总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等级耕地仅占18.09%,中、... 以文山州耕地为调查研究对象,依据每666.67 hm^(2)耕地不少于1个样点的密度标准,对全州2021年63.23万hm^(2)耕地进行质量等级综合评价,分析全州耕地质量等级与土壤主要性状的总体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等级耕地仅占18.09%,中、低等级耕地占比高达81.91%,全州耕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为5.59。本研究为推进不同区域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落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等级评价 土壤性状 土地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复垦后的土壤质量评价与提升技术
15
作者 邱浩 全建平 王涛 《江西农业》 2025年第8期92-94,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导致土地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不合理的农业耕作问题日益严重。其会使得土地失去原本的生产功能,同时也会威胁到生态环境,进而加剧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通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导致土地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特别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不合理的农业耕作问题日益严重。其会使得土地失去原本的生产功能,同时也会威胁到生态环境,进而加剧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通过落实土地复垦措施,能够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基于此,主要由土地复垦后的土壤质量评价与提升技术展开探究,正确认知土地复垦后土壤质量评价与提升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策略,旨在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壤质量评价 提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组织召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专家会商会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细则专家会商会
16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5期37-37,共1页
2025年4月30日,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以下简称“甘肃省耕保总站”)组织召开专家会商会,会商研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相关细则制定工作。会议由甘肃省耕保总站站长... 2025年4月30日,甘肃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以下简称“甘肃省耕保总站”)组织召开专家会商会,会商研究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与补充耕地质量验收相关细则制定工作。会议由甘肃省耕保总站站长郭世乾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 补充耕地质量验收 土壤三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陈怡 《江西农业》 2025年第14期55-57,共3页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对指导土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涵盖土壤污染物种类与限值及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多元分析模型实现快速准确评价。土壤修复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物理修...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对指导土壤修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涵盖土壤污染物种类与限值及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多元分析模型实现快速准确评价。土壤修复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物理修复技术强调土壤机械性质改良;化学修复技术注重污染物转化降解;生物修复技术利用生物作用修复污染土壤;农艺调控技术调节土壤生态环境;联合修复技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协同修复。修复技术实践应用表明,系统评价标准指导下的修复技术能有效提升土壤环境质量,修复成本适中,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 评价体系 修复技术 标准体系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州农村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风险评价
18
作者 丁一 《绿色中国》 2025年第7期115-117,共3页
甘南州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其农村土壤环境质量事关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甘南州辖区内乡村振兴重点村庄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运用潜在的生态危... 甘南州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其农村土壤环境质量事关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甘南州辖区内乡村振兴重点村庄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运用潜在的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本研究评价结果为农村土壤环境监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州 土壤环境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环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鹏 齐实 +8 位作者 张林 胡俊 唐颖 逯进生 王翔宇 赖金林 廖瑞恩 张岱 张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46,356,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并进一步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立地条件相近的侧柏纯林、油松纯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 [目的]综合评价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并进一步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立地条件相近的侧柏纯林、油松纯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无林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14个土壤理化指标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MDS),利用线性(L)和非线性(NL)2种评分方法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和一般线性模型(GLM)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结果]植被恢复后相较于无林地,土壤容重、砂粒含量下降,而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筛选出的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MDS指标为全氮、砂粒、全钾、pH、有效含水量。4种方法(SQI-LT、SQI-NLT、SQI-LM、SQI-NLM)下,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SQI值排序均为落叶阔叶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纯林>油松针阔混交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纯林>无林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显著提升。SQI-NLM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在北京山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相较于无林地,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的SQI-NLM分别提高64%,48%,45%,36%,33%,27%。GLM模型解释了土壤质量指数总变异的85.24%,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指数的解释比例最大(45.09%)。[结论]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类型是改善区域土壤质量的关键。未来实施植被恢复时,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阔叶树种。造林配置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树种而定,如侧柏纯林中引入本土阔叶树种形成侧柏针阔混交林或选择油松纯林是最佳造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指数(sqi) 最小数据集(MDS) GLM 北京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宝山区规模化蔬菜基地环境质量监测与安全性评价
20
作者 钱莉 李宁 +2 位作者 曹彦婷 张嘉雯 廖群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59-161,187,共4页
宝山区是上海市北部的重要蔬菜种植基地,主要满足当地及其周边区域的蔬菜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宝山区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采集了宝山区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和灌溉水样品,分析测定了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含量、灌溉水重金属含量以... 宝山区是上海市北部的重要蔬菜种植基地,主要满足当地及其周边区域的蔬菜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宝山区蔬菜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现采集了宝山区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和灌溉水样品,分析测定了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含量、灌溉水重金属含量以及CODcr、氟化物、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宝山区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和灌溉水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宝山区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的土壤和灌溉水的相关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在后续生产过程中,宝山区需持续增施有机肥、绿肥,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重金属 环境质量监测 安全性评价 宝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