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试验条件下褐土地力贡献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赵秀娟 任意 张淑香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7-72,共6页
褐土是中国小麦与玉米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土壤地力贡献率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为了探明我国褐土土壤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科学合理地指导褐土土壤管理和施肥,分析了25年(1988~2013年)来长期施肥条件下褐土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演变... 褐土是中国小麦与玉米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土壤地力贡献率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为了探明我国褐土土壤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科学合理地指导褐土土壤管理和施肥,分析了25年(1988~2013年)来长期施肥条件下褐土小麦和玉米地力贡献率的演变特征,并运用通径分析对影响土壤地力贡献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褐土区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土壤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1.6%和54.5%,我国东北一年一熟制玉米褐土,耕地地力逐步下降,经过大约9年和6年明显下降,稳定在40%~60%左右,我国华北一年二熟制小麦褐土,耕地地力逐步下降,经过10年左右的下降,基本稳定在12%~44%左右。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土壤有机质对玉米地力贡献率影响最大,土壤有效磷贡献率最高,说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有机质是褐土区基础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褐土区土壤地力主要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土 土壤地力贡献率 有效磷 速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江稻区稻──油(草)三熟轮作农田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定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方 蒋之埙 +4 位作者 黄仲青 李奕松 胡生光 陈汉邦 陈银顺 《耕作与栽培》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共3页
通过4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两种双季稻──油(草)三熟轮作条件下的农田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都有利于农田高产、稳产、折合亩年产粮食1089.4±27.5kg,四年的产量变异系数<3.5%;各... 通过4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了两种双季稻──油(草)三熟轮作条件下的农田生产力和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方式都有利于农田高产、稳产、折合亩年产粮食1089.4±27.5kg,四年的产量变异系数<3.5%;各定位地块土壤肥力都有所提高,与对照相比除全氮外,土壤有机质、磷、钾含量均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农田生产力 土壤养分 土壤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紫泥土壤养分供应特征和演变规律
3
作者 柯福源 汪寅虎 陈春宏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61-66,共6页
通过青紫泥土壤12年(24季)化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氮素化肥对水稻而言,无论在起始阶段还是在目前都是产量的限制因素,与无肥区相比,增产幅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2年平均为44.8%~50.4%;磷素对旱作有明显的增产效... 通过青紫泥土壤12年(24季)化肥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氮素化肥对水稻而言,无论在起始阶段还是在目前都是产量的限制因素,与无肥区相比,增产幅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2年平均为44.8%~50.4%;磷素对旱作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对水稻则不明显,为平均年增产10.5%;钾素起始对水稻和小麦都没有效果,但随着定位试验时间的延长,效果有所表现,增产幅度平均为13.4%,但不同年份表现不一。土壤贡献率经过12年定位试验后,由原来的80%以上降低到50%~55%。在土壤肥力方面,12年施用化肥区和无肥区比,土壤物理性质无显著差异,土壤全氮和有机质每年分别下降1.25%和1.33%,土壤速效养分无磷、钾区都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土壤贡献率 土壤肥力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土壤肥力与小麦高产稳产
4
作者 吴锡钰 房运喜 尚林田 《安徽农学通报》 1996年第4期6-7,共2页
1 土壤基础肥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土壤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作物产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最直观的指标。土壤基础产量占施肥后产量的比率,即土壤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是反映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及产量构成影响的尺度。根据蚌埠地区多年来... 1 土壤基础肥力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土壤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作物产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最直观的指标。土壤基础产量占施肥后产量的比率,即土壤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是反映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及产量构成影响的尺度。根据蚌埠地区多年来多点小麦肥料试验示范统计结果表明:土壤贡献率最低的是27.3%,最高的是72.1%,平均为5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等级 土壤基础肥力 小麦产量 小麦高产 土壤有机质 配合施用 土壤贡献率 中低产田 作物产量 肥料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动物对黔中地区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邓承佳 袁访 +2 位作者 卜通达 梁红 宋理洪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81,共10页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䖴目、短角䖴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土壤动物 分解特征 土壤动物贡献率 喀斯特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动物对柠条灌丛枯落物分解和土壤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吉雪茹 刘任涛 +2 位作者 赵文智 蒋嘉瑜 常海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43-1751,共9页
枯落物分解产生的碳是土壤碳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试验选取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网孔分解袋法(4、2和0.01 mm)研究了大型、中型、小型... 枯落物分解产生的碳是土壤碳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试验选取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灌丛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网孔分解袋法(4、2和0.01 mm)研究了大型、中型、小型和极小型柠条灌丛微生境枯落物分解变化对土壤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的平均贡献率均高于大型土壤动物。且随着时间变化,全部土壤动物的贡献率正效应逐渐减弱,在分解至570 d时表现为负效应。2)全部土壤动物参与枯落物分解时,土壤碳含量表现为大型和中型高于小型和极小型微生境,且仅在分解至150和570 d时不显著(P <0.05)。3)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灌丛微生境中土壤碳含量与枯落物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与土壤动物贡献率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综合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具有促进作用,但分解所产生的碳不会引起土壤碳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微生境 网孔分解袋 枯落物 分解过程 土壤 土壤动物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淮晚稻区优化施肥对粳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祥明 郭熙盛 闫永忠 《中国稻米》 2007年第5期62-65,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导致肥料对水稻产量贡献率低的原因在于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施氮肥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与水稻对养分的生理需要不一致。从本试验看,粳糯皖稻68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导致肥料对水稻产量贡献率低的原因在于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施氮肥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与水稻对养分的生理需要不一致。从本试验看,粳糯皖稻68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为35∶20∶45),N、P、K比例为1∶0.30∶0.40时产量最高,达9586.5 kg/hm2,比不施肥对照增产35.91%,比习惯施肥增产11.82%,肥料贡献率达到26.42%,对土壤的依存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土壤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施肥对杂交粳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祥明 郭熙盛 《北方水稻》 CAS 2007年第3期48-51,共4页
通过对农民习惯施肥与目标产量法确定的施肥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和肥料贡献率低的原因在于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氮肥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与水稻对养分的生理需要不一致所致。杂交中粳稻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 通过对农民习惯施肥与目标产量法确定的施肥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产量和肥料贡献率低的原因在于氮磷钾配比不合理,氮肥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与水稻对养分的生理需要不一致所致。杂交中粳稻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180 kg/hm2,N、P、K比例为1∶0.500∶0.667,氮肥的运筹方式以基肥∶蘖肥∶穗肥为40%∶30%∶30%的产量最高,达9 033.3 kg/hm2,比对照增产67.46%,肥料贡献率达到40.28%,比习惯施肥增产4.36%,肥料贡献率达到2.60%,对土壤的依存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施肥 产量及构成因素 土壤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低平原区近16年来农田施肥量、作物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贾良良 刘克桐 +4 位作者 孙彦铭 杨云马 杨振立 黄少辉 杨军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55,共6页
为阐明近16年来河北省低平原区农田养分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提高农田养分管理技术水平,对1998~2014年在河北省开展的6个土壤肥力定位监测试验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河北省低平原区小麦氮、磷、钾肥施用量一直维持... 为阐明近16年来河北省低平原区农田养分管理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养分效率的影响,提高农田养分管理技术水平,对1998~2014年在河北省开展的6个土壤肥力定位监测试验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河北省低平原区小麦氮、磷、钾肥施用量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年平均施用量分别为315.2、199.5和173.2 kg/hm^2。玉米施肥量逐年增加,2014年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247.0、69.8和128.5 kg/hm^2。小麦、玉米施肥区产量分别较1998年提升了40.7%和72.4%,小麦无肥区没有明显增产,玉米无肥区产量提高了36.1%。施肥量增加对小麦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玉米产量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氮素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因施肥量较高在过去16年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而玉米则随时间和施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土壤基础地力对小麦、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监测 施肥量 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 小麦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皖稻6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胜群 陈景道 左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8571-8573,共3页
对皖稻68的施肥方式进行优化。于2006年在安徽省凤台县桂集乡的水稻田中,设置CK(不施肥),N 60∶30∶10(氮肥按基-蘖-穗60%-30%-10%施用,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25∶0.25),N 40∶30∶30(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30∶0.40)... 对皖稻68的施肥方式进行优化。于2006年在安徽省凤台县桂集乡的水稻田中,设置CK(不施肥),N 60∶30∶10(氮肥按基-蘖-穗60%-30%-10%施用,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25∶0.25),N 40∶30∶30(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30∶0.40),N 35∶20∶45(N、P2O5、K2O总量比例为1∶0.30∶0.40)4个处理,研究优化施肥对皖稻68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皖稻68在肥力水平中等的水稻田,以施氮量280kg/hm^2,N、P、K比例为1∶0.30∶0.40,氮肥的运筹方式以基-蘖-穗为35∶20∶45的产量最高,达9 586.5 kg/hm^2,比对照增产35.91%,肥料贡献率达到26.42%,比习惯施肥增产11.82%。在安徽省沿淮中稻区,水稻的氮、磷、钾用量比例应为1∶(0.3-0.6)∶(0.8-1.0)。皖稻68氮肥用量在240-300 kg/hm^2。一定施肥水平下,在氮肥运筹上以基-蘖-穗比例为(30-40)∶(25-30)∶(30-45)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技术 水稻 产量及构成因素 土壤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市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柴文安 李春玉 +1 位作者 靳广来 张俊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0期134-134,136,共2页
研究施肥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小麦、玉米的贡献率分别为53.57%和59.55%;6年来无肥区监测点小麦、玉米产量下降明显;土壤对小麦、玉米产量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褐土、黄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
关键词 施肥 小麦 玉米 土壤贡献率 河南平顶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肥效试验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伟 《农业工程技术》 2022年第26期28-29,共2页
为研究土壤供肥效能和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养分因子,开展了大豆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平衡施用,肥效发挥较好,与空白区相比亩产量增加22.2%;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2.4%、15%、36%;缺少磷营养元素会造成大豆减产,缺少氮钾元素... 为研究土壤供肥效能和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养分因子,开展了大豆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平衡施用,肥效发挥较好,与空白区相比亩产量增加22.2%;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22.4%、15%、36%;缺少磷营养元素会造成大豆减产,缺少氮钾元素对产量无明显影响;试验土壤贡献率达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肥效 影响研究 生物学性状 成产因素 肥料利用率 肥料贡献率 土壤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春宇 覃潇敏 +2 位作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122,共9页
研究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高产稳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2015~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氮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 研究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高产稳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5年(2015~201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4个氮水平(N0-0 kg·hm^(-2)、N1-90 kg·hm^(-2)、N2-180 kg·hm^(-2)和N3-270 kg·hm^(-2))、3个磷水平(P0-0 kg·hm^(-2),P1-45 kg·hm^(-2)和P2-90 kg·hm^(-2))和3种种植模式(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分析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4个氮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32.9%、26.1%、21.9%、14.7%,3个磷水平下5年间作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6.7%、20.5%、21.9%。不同氮或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平均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2和1.10。间作提高了小麦产量的稳定性,降低了蚕豆产量的稳定性,且适当施氮或磷肥可以提高小麦-蚕豆间作系统的产量稳定性。间作提高了小麦的土壤地力贡献率,增加了小麦的磷肥贡献率,但降低了其氮肥贡献率。低氮(N1)或低磷(P1)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可以维持产量的稳定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蚕豆间作具有减施氮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其稳定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间作 氮水平 磷水平 产量稳定性 土壤地力贡献率 肥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华南地区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培 邵宇婷 +2 位作者 王志国 唐艺玲 王建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32-1343,共12页
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秋2017年秋5年9季)对比了两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 hm 2,N1)和常规施氮(360 kg hm 2,N2)]、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 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试验中心,通过大田定位试验(2013年秋2017年秋5年9季)对比了两种施氮水平[减量施氮(300 kg hm 2,N1)和常规施氮(360 kg hm 2,N2)]、4种种植模式[甜玉米单作(SS)、甜玉米//大豆2∶3间作(S2B3)、甜玉米//大豆2∶4间作(S2B4)、大豆单作(SB)]的甜玉米、大豆及系统产量的动态变化,采用W^2(Wricke’s ecovalence,生态价值指数)、变异系数(CV)和可持续指数(SYI)评价了产量的时间稳定性,旨在为华南地区一年2熟制甜玉米产区地力保育和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处理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呈现明显的生产季节动态变化,不同年季、种植模式对甜玉米、大豆和系统总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施氮水平仅显著影响甜玉米的产量。2)所有间作处理甜玉米的相对产量均高于单作,间作系统的实际产量损失指数(AYLs)均大于零,表明甜玉米//大豆间作能稳定地保持间作优势且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3)不同处理甜玉米产量的W^2、CV和SYI均没有显著差异,但单作大豆的W^2值显著高于间作,单作大豆的产量稳定性低于间作大豆。种植模式对系统总产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且间作大豆提高了其稳定性。4)间作大豆显著提高了土壤地力贡献率,S2B3和S2B4的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5.07%和74.27%,比SS分别高30.29和29.47个百分点。5)与单作甜玉米相比,9季甜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pH,缓解了长期大量施氮导致的土壤酸化对地力的影响。连续减量施氮没有影响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含量,300kg·hm^-2的施氮量能够满足甜玉米和大豆对氮素的需要。减量施氮与间作大豆是华南甜玉米产区资源高效利用、系统产量稳定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量施氮 甜玉米//大豆间作 产量稳定性 土壤地力贡献率 肥料贡献率 绿色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草地不同植物枯落物分解对放牧和封育的响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蔚 刘任涛 +2 位作者 张安宁 蒋嘉瑜 唐希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725-5736,共12页
为探究放牧和封育对半干旱草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影响,选取赖草、牛枝子及其混合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网孔分解袋中宁夏半干旱草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特征及对放牧和封育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放牧样地250目网孔中,枯落物质量残留率表... 为探究放牧和封育对半干旱草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的影响,选取赖草、牛枝子及其混合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网孔分解袋中宁夏半干旱草地植物枯落物分解特征及对放牧和封育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放牧样地250目网孔中,枯落物质量残留率表现为牛枝子显著高于赖草和混合物(P<0.05),而在放牧样地30目网孔、封育样地2种网孔中,枯落物质量残留率均表现为3种枯落物间无显著差异。(2)250目网孔中,放牧和封育样地枯落物分解衰减常数均表现为混合物显著高于牛枝子,而赖草居中;并且,牛枝子枯落物分解衰减常数表现为封育样地显著高于放牧样地。30目网孔中,放牧和封育样地枯落物分解衰减常数均表现为赖草、混合物显著高于牛枝子(P<0.05);并且,牛枝子枯落物分解衰减常数表现为封育样地显著高于放牧样地(P<0.05)。(3)在放牧样地,仅牛枝子枯落物Rm表现为30目显著低于250目网孔(P<0.05),k表现为30目显著高于250目网孔(P<0.05);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的贡献率表现为混合物显著低于牛枝子,赖草居中(P<0.05)。而在封育样地,仅牛枝子枯落物k表现为30目显著高于250目网孔(P<0.05);土壤动物对枯落物分解的贡献率表现为混合物和牛枝子均显著高于赖草,且混合枯落物的土壤动物贡献率表现为封育样地显著高于放牧样地(P<0.05)。(4)枯落物残留率与其初始N、P、木质素/N、C/P呈显著相关性(P<0.05);枯落物分解衰减常数与其初始N、P、木质素、N/P、C/P和木质素/P间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植物种类组成显著影响枯落物的残留率和分解衰减常数。放牧与封育管理通过影响网孔中土壤动物分布来调控半干旱区草地植物枯落物的分解,而且封育管理更有利于促进土壤动物对低质量枯落物(牛枝子)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管理 网孔 物种组成 分解衰减常数 质量残留率 土壤动物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麦8号”小麦施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邱韩英 陈耀兴 +1 位作者 金德龙 陆明福 《上海农业科技》 2009年第6期78-79,共2页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方案设计,开展了"罗麦8号"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麦有效穗数的影响:氮肥>磷肥>钾肥;合理的氮、磷、钾用量有利于增加小麦的有效穗。氮、磷肥在一定用量范围内...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方案设计,开展了"罗麦8号"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麦有效穗数的影响:氮肥>磷肥>钾肥;合理的氮、磷、钾用量有利于增加小麦的有效穗。氮、磷肥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可增加小麦的千粒重;增施钾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千粒重。不同属性的土壤养分贡献率:黄潮泥<沟干泥;土壤氮素贡献率:黄潮泥<沟干泥;磷、钾素贡献率:沟干泥<黄潮泥。小麦施用氮、磷、钾肥的曲线回归模型为y=-b2x2+b1x+b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土壤养分贡献率 施肥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阡县玉米“3414+1”肥效试验初报
17
作者 胡家松 陈仕龙 黄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9期55-56,共2页
通过"3414+1"的试验对石阡县的玉米栽培过程中所需的N、P、K用量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本地玉米的最佳施肥量及比例。结果表明:有机肥区总体表现优于配方肥区;配方肥最佳施肥量N为129.9kg/hm2,P2O5为147.2kg/hm2,K2O为219.5 kg/... 通过"3414+1"的试验对石阡县的玉米栽培过程中所需的N、P、K用量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本地玉米的最佳施肥量及比例。结果表明:有机肥区总体表现优于配方肥区;配方肥最佳施肥量N为129.9kg/hm2,P2O5为147.2kg/hm2,K2O为219.5 kg/hm2;在生产中提倡施用有机肥,酌情施用化学肥料推荐其最佳N∶P∶K为2∶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414+1”试验 土壤养分贡献率 施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