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生物质炭及其与土壤腐殖质碳的关系
被引量:45
- 1
-
-
作者
窦森
周桂玉
杨翔宇
刘世杰
周鑫
张聪
武华
-
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6-802,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88)
国家"973"项目(2011CB10053)资助
-
文摘
土壤中生物质炭(Biochar C,BcC)与腐殖质碳(Humus C,HC)之间是否存在发生学联系或转化关系是近年来土壤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BcC是以生物中的活性有机质为原料,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经高温形成的含碳物质;而腐殖质是死亡的动植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含碳的多聚体化合物。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BcC与HC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已有的研究表明,BcC可经微生物作用而转化为HC,但二者间转化的途径以及二者间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特性比较的研究仍存在不足。本文比较了化学氧化法、分子标志物法、氢热解法、热化学氧化法、紫外光氧化法、核磁共振法在BcC定量分析中的优劣;详细介绍了扫描电镜、元素组成分析、红外光谱、X电光子谱能、热重分析、热解-气质-质谱和核磁共振法在BcC结构表征中的应用。系统论述了对BcC和HC进行结构比较和转化关系探究的可行性。
-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腐殖质碳
定量分析
结构特征
稳定性
相互转化
-
Keywords
Biochar
Soil humus carb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Stability
Transformation
-
分类号
S153.62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及酶活性
被引量:2
- 2
-
-
作者
陈立新
李刚
李少博
宋志韬
段文标
-
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功能与森林碳汇研究所
黑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研究总院
-
出处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94-502,共9页
-
基金
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012-45)
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1GB23600010)
-
文摘
[目的]探讨不同防护林结构的配置、不同林龄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两者的关系,寻找最佳草牧场防护林结构的配置方式。[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草牧场防护林和无林草牧场(对照)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林龄为15年距林带0 m处,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的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胡敏酸碳组分、富里酸碳组分和胡敏素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的活性等测定指标均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0.26%、120.97%、73.76%、139.84%、51.80%、85.00%、42.17%、94.65%、53.77%、49.81%;与带状、疏林状草牧场防护林相比,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除土壤有机质、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的差异不显著外,以上10个测定指标中的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对于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脲酶等测定指标在林龄为1~5年时随其增大而增加,5~15年缓慢降低,15年后下降速度增大;距离林带50 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素、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距离防护林0 m和100 m,且100 m处较0 m处低,其它测定指标基本上随距离林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距离防护林带100 m处时,部分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土壤改良效益基本消失。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酸与蛋白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富里酸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素与蔗糖酶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林龄为5年的网格状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等最佳;对防护林及其多数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和酶活性升高的分析表明,网格状防护林的带间距应小于200 m。
-
关键词
退化草牧场防护林
配置类型
土壤腐殖质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
Keywords
degraded pastureland shelterbelt
configuration types
soil humus carbon component
soil enzyme activity.
-
分类号
S725.25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高寒草原土壤有机碳与腐殖质碳变化及其微生物效应
被引量:17
- 3
-
-
作者
蔡晓布
彭岳林
魏素珍
于宝政
-
机构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4-844,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23)资助
-
文摘
基于多区域重复采样,研究了藏北高原不同状态(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 cm)、亚表层(10~2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腐殖质碳(Humus carbon,H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和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FAC)的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纤维素分解酶活性(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y,CEA)对其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结果表明:高原寒旱环境中土壤的HC/SOC比例过低,但PQ值(HAC/HC)很高。随土层加深,不同状态草地SOC、HC、HAC含量、HC/SOC比例在总体上趋于不同程度的下降,PQ值则均呈一定程度的提高。相对于正常草地,随草地退化加剧,表层SOC、HC(HAC、FAC)增幅分别表现出略呈下降、大幅提高,亚表层降幅则均呈大幅下降。反映到0~20 cm土层,SOC、HC、HAC含量均表现出正常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HC/SOC比例、PQ值则分别呈严重退化草地>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严重退化草地,说明草地退化在促进表层SOC、HC(HAC、FAC)形成与积累的同时,更"激发"了亚表层的矿化,尤其是严重退化草地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但腐殖质品质并未随土壤腐殖化程度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改善。MBC、CEA与SOC、HC及组分高度一致的土体分布格局影响并决定了上述过程,草地退化有利于真菌、放线菌对土壤、尤其是亚表层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与转化。
-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土壤腐殖质碳
土壤微生物
高寒草原
西藏高原
-
Key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Humus carbon
Soil microbe
Alpine steppe
Tibet Plateau
-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