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期火山熔岩台地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1
作者 阴红彬 黄庆阳 +5 位作者 沙刚 谢立红 杨帆 张超 姜明月 曹宏杰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92-6303,共12页
氮沉降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和微生物养分代谢过程。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台地由于自身养分匮乏,植被恢复受到养分条件的制约,但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养分限制的协同响应机制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香杨(Populus k... 氮沉降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和微生物养分代谢过程。五大连池火山熔岩台地由于自身养分匮乏,植被恢复受到养分条件的制约,但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养分限制的协同响应机制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香杨(Populus koreana)矮曲林为研究对象,模拟5个氮添加梯度,分别为CK(0 g N m^(-2)a^(-1))、N1(2 g N m^(-2)a^(-1))、N_(2)(4 g N m^(-2)a^(-1))、N_(3)(8 g N m^(-2)a^(-1))和N4(16 g N m^(-2)a^(-1)),施肥两年后测定土壤养分和微生物C、N、P含量及胞外酶活性,采用生态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微生物代谢对碳、氮、磷的限制模式,旨在探究外源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代谢限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氮后土壤中C-获取酶,N-获取酶和P-获取酶的活性均显著升高,随着氮添加量的递增,三种酶的活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呈先上升后下降,N_(3)处理C-获取酶和P-获取酶活性最高,而N_(2)处理N-获取酶活性最高;(2)土壤胞外酶的EEA_(C∶P)和EEA_(N∶P)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_(2)处理达到最高,而EEA_(C∶N)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N_(3)处理最高;(3)矢量模型分析发现所有氮处理土壤矢量角度均大于45°,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多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4)冗余分析发现土壤养分是影响胞外酶活性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TP与矢量长度和矢量角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果表明,氮沉降可以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限制,促进土壤生物化学循环,研究结果为气候变化下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土壤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氮沉降 火山熔岩台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酶活性和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陈雅轩 张彧璠 +2 位作者 王佳乐 陈艳梅 刘倩愿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1,共17页
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五个林龄(15年、25年、35年、45年和55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计量比特征,并揭示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为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五个林龄(15年、25年、35年、45年和55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深度土壤(0—15和15—30 cm)的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计量比特征,并揭示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随林龄增长而升高,而含水率、全磷和全钾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表层土壤(0—15 cm)的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15—30 cm),土壤全钾含量呈现相反规律。(2)土壤的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β⁃1,4⁃木糖酶、亮氨酸氨肽酶、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林龄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减小趋势。(3)六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pH值、全钾含量呈负相关。由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得出,土壤pH、含水率、氮磷比和土壤养分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养分是影响土壤酶化学计量的主要因素。(4)研究区土壤磷的含量极度贫瘠(均小于0.2 g/kg),由氮磷比可得15—35年华北落叶松的生长受到氮和磷的共同限制,45和55年华北落叶松的生长主要受磷限制。在所有林龄中,氮限制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降低,而磷限制程度则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强。(5)土壤酶化学计量氮磷比(0.77—0.84)和酶化学计量碳磷比(0.84—0.92)均高于全球的平均值(0.44和0.62)。酶活矢量角度均小于45°,且随土壤加深而减小。说明土壤微生物受到较为强烈的氮、磷限制,其中氮限制程度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加强。因此,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应考虑外源氮和磷的投入,缓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土壤深度 活性 化学计量 华北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隔根方式间作对白菜土壤养分、胞外酶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孙欣莹 范博文 +3 位作者 赵立琴 刘俊彩 董子铭 杨凤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探究白菜大蒜间作下土壤养分含量和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白菜高效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以春秋帝王白菜和肇州白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白菜单作(CK)、白菜大蒜塑料膜隔... 探究白菜大蒜间作下土壤养分含量和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的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为白菜高效生产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以春秋帝王白菜和肇州白蒜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白菜单作(CK)、白菜大蒜塑料膜隔根间作(SM)、白菜大蒜尼龙网隔根间作(NW)、白菜大蒜不分隔间作(BF),测定土壤的养分性质和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碱性磷酸酶(ALP)4种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并计算矢量长度和角度用于指示微生物的资源限制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BF处理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磷(AP)含量,分别提高10.51%~21.21%、24.51%~266.07%、35.71%~102.86%和18.88%~154.17%,间作能够改善土壤养分情况,提高土壤肥力。与CK相比,NW和BF处理能够显著提高NAG和ALP活性,NAG活性分别提高17.54%~104.58%和48.04%~159.05%,ALP活性分别提高9.60%~31.55%和20.67%~48.32%。通过计算酶化学计量比,与NW和BF处理相比,CK和SM处理矢量长度和角度显著增加,盆栽土壤主要受微生物碳磷共同限制。与CK相比,NW和BF处理下碳磷限制程度减缓。单一作物种植易使土壤微生物面临的碳、磷限制加剧;不分隔间作能够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加土壤ALP活性,有效缓解微生物资源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 间作 土壤养分 胞外酶活性 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渍化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的化学计量特征
4
作者 陈玉琪 徐灵颖 +3 位作者 王志旺 王相平 姚荣江 赵旭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1-824,共14页
土壤盐渍化制约了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能提升。研究盐渍障碍下土壤养分变化及微生物反馈调节规律,可为盐渍化土壤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我国典型盐渍化区域含盐量范围分别为<3 g·kg^(-1)(S1)、3~10 g·kg^(-1)(S2)... 土壤盐渍化制约了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能提升。研究盐渍障碍下土壤养分变化及微生物反馈调节规律,可为盐渍化土壤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我国典型盐渍化区域含盐量范围分别为<3 g·kg^(-1)(S1)、3~10 g·kg^(-1)(S2)、>10 g·kg^(-1)(S3)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盐渍化土壤碳氮磷养分元素、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的计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明晰盐渍障碍下土壤养分限制与微生物代谢限制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盐渍化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所下降,且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S3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均降到了五级缺乏等级,而土壤磷钾库均相对较充足。(2)盐渍化土壤胞外酶活碳氮比(Enzyme C/N),胞外酶活碳磷比(Enzyme C/P),胞外酶活氮磷比(Enzyme N/P)均不同程度地偏离1︰1。酶化学矢量模型结果显示,S3土壤的微生物碳限制、微生物氮限制均显著高于S1、S2土壤。说明盐渍化障碍程度的增加使得土壤元素、微生物活性均趋向于碳、氮资源限制。(3)总盐分含量(TS)、Na^(+)、K^(+)、碱化度(ESP)、Cl^(-)、年均蒸降比(MAV/MAP)是盐渍化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碳氮磷计量比的关键制约因子;随机森林结果表明Cl^(-)、TS、MAV/MAP是微生物相对碳限制主要驱动因素,TS、ESP、钠吸附比(SAR)、Cl^(-)、Na^(+)、MAV/MAP是微生物相对氮限制主要驱动因素。综上,相对于磷、钾养分库容的相对充足状态而言,盐渍化障碍更易导致土壤与微生物表现出共同的碳、氮限制特征,并且限制程度会随着盐渍障碍的加强而加重。因此亟需研究并提出针对盐渍化耕地土壤的有机调控与高效精准碳、氮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土壤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胞外酶活性 资源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的短期影响
5
作者 刘春雅 胡敏杰 +4 位作者 倪冉旭 吴辉 王景涛 廖浩宇 黄佳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914-5925,共12页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 人类活动引发的氮磷负荷增加,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可利用性。然而,这一变化对滨海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仍未明晰。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原位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实验,研究外源氮磷添加对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相较于对照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显著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的活性(P<0.05),其中单独添加氮的效果最为显著,分别提升了313.66%和78.38%。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活性在不同处理下呈现相反的响应趋势,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提高了19.49%和6.35%,但在氮磷复合添加下降低了8.27%;相反,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在单独添加氮和磷时分别降低了34.17%和21.32%,而在氮磷复合添加下显著增加了66.87%。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氮添加下提升了2.47%,而在单独添加磷和氮磷复合添加下分别下降了18.3%和4.66%。此外,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均显著提高了酶碳氮比和酶碳磷比(P<0.05),其中,氮添加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②酶化学计量分析显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微生物受到氮和碳的耦合限制。尽管短期的氮、磷及氮磷复合添加增强了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响应,但未能完全解除氮限制,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碳限制。③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外源氮、磷及氮磷复合输入通过土壤碳氮比、有效磷、微生物碳及有机质等因素共同调控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该研究深化了对湿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机制的理解,为预测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制定湿地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土壤活性 酶化学计量 氮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丘陵区4个树种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胞外酶C∶N∶P化学计量特征
6
作者 卢巧露 方晰 +4 位作者 范世才 孙龙 孙百慧 梁婷婷 李毅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48,共10页
[目的]不同树种人工林因养分吸收利用策略的差异,导致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是否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适应土壤的变化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树种人工... [目的]不同树种人工林因养分吸收利用策略的差异,导致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改变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是否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和胞外酶化学计量比适应土壤的变化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土壤-微生物-胞外酶C∶N∶P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协变性。[方法]以湘中丘陵区土壤发育、经营历史一致,不同生活型的4个树种[针叶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落叶阔叶树枫香(Liquidaar formosana)、常绿阔叶树木荷(Schima superba)和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0~40 cm土层C、N、P质量分数,微生物生物量碳(C_(mic))、氮(N_(mic))、磷(P_(mic))和微生物获取C(β-1,4-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BG+CBH)、N(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P(酸性磷酸酶,ACP)资源的相关胞外酶活性(EEA)。[结果]1)不同树种人工林显著影响土壤C、N、P质量分数,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及C_(mic)∶N_(mic)∶P_(mic)和EEAC∶N∶P;马尾松林、枫香林C_(mic)∶P_(mic)显著高于木荷林和杜英林,微生物与植物竞争土壤有效P,土壤P利用率低,特别是枫香林;木荷林NAG及EEAN∶P最高,微生物受N限制明显;杜英林ACP较高,且EEAC∶N、EEAC∶P也高于其他树种人工林,而EEAN∶P最低,微生物受C、P限制最为严重。2)土壤C∶N∶P与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C∶N∶P相关性不显著,仅有C_(mic)∶N_(mic)与EEAC∶N、C_(mic)∶P_(mic)与EEAC∶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C∶N∶P与微生物生物量C∶N∶P不存在协变性;而土壤C∶N∶P与C∶P_(imb)呈显著正相关,C_(mic)∶N_(mic)∶P_(mic)与C∶N∶P_(imb)呈显著负相关,C∶N_(imb)和EEAC∶N呈显著正相关,证实土壤与微生物间C、N、P的差异对胞外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3)凋落物层现存量对土壤C、N、P质量分数及P_(mic)、C_(mic)∶P_(mic)、N_(mic)∶P_(mic)、BG+CBH、NAG、EEAC∶P影响显著。[结论]不同树种人工林通过影响土壤C、N、P质量分数,进而影响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微生物主要通过调整自身生物量C∶N∶P及产生特定胞外酶适应不同养分的限制,验证资源分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生物量 胞外酶活性 针叶树 落叶阔叶树 常绿阔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特征
7
作者 张欢欢 李林昊 +4 位作者 陈德炜 何秋霞 蒋俊宏 袁新 孙飞达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82-2493,共12页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问题严重。本研究探讨了西藏那曲地区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的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结果显示,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0.5245~20446 U&...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问题严重。本研究探讨了西藏那曲地区不同类型高寒草地的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了解土壤养分状况及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结果显示,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0.5245~20446 U·g^(-1)),退化草地酶活性低于未退化草地[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和外切-β-1,4-葡聚糖酶(Exoglucanβ-1,4-glucanase,CBH)除外]。高寒草甸中土壤AKP矢量角度大于45°,表明存在磷养分限制。退化草地酶C/P和N/P较高,微生物存在碳和磷限制,而酶C/N无明显差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全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土壤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素,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微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差异表征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区别,影响酶的分泌。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结构差异直接影响土壤酶的分泌,导致显著差异。未来结合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功能特征,可进一步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为草地管理及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有效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高寒草地 土壤活性 土壤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土壤化学计量比和酶活性动态变化
8
作者 王文碧 刘梦瑶 +3 位作者 欧克杰 郝彪彪 龚俊强 苏军虎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7-1136,共10页
为明确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土壤化学计量比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时空互代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高寒草甸区选择不同年限的鼠丘,探究其恢复过程中植被、土壤化学计量比和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与未受干扰样地... 为明确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鼠丘土壤化学计量比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基于时空互代法,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高寒草甸区选择不同年限的鼠丘,探究其恢复过程中植被、土壤化学计量比和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与未受干扰样地相比,1年鼠丘的植被丰富度、地上和地下植物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鼠丘恢复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与1年鼠丘相比,多年鼠丘的土壤C∶P,N∶P以及脲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而土壤C∶N、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变化;鼠丘恢复年限解释了24.4%的土壤化学计量比和76.1%的酶活性变异。鼠丘恢复过程中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地上和地下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碳氮含量。研究增进了高原鼢鼠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认识,为鼠害型退化高寒草地的修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鼢鼠鼠丘 恢复年限 化学计量比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积雪变化背景下AM真菌对荒漠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9
作者 薛晖 杨榕 +3 位作者 秦文昊 董倩倩 计占权 贾阳阳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5-296,共12页
土壤胞外酶作为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直接驱动了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冬季积雪变化响应敏感,对于缺水且养分贫瘠的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影响显著。为研究暖湿趋势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积雪变化和丛... 土壤胞外酶作为土壤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直接驱动了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土壤胞外酶活性对冬季积雪变化响应敏感,对于缺水且养分贫瘠的荒漠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影响显著。为研究暖湿趋势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积雪变化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冬季积雪变化和原位抑制AM真菌活性的双因素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主区为对照(增水40 mm,W)和AM抑制处理(增水40 mm同时添加苯菌灵,BW),副区为积雪增加100%(+S)、自然降雪(CK)和积雪减少100%(-S)。分土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分析冬季积雪变化背景下AM真菌对荒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代谢限制的影响。结果表明:(1)AM真菌提高了植物地上部净初级生产力;降低土壤中速效磷和铵态氮含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在积雪增加和自然降雪基础上,AM真菌降低了土壤中与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酶活性;积雪减少基础上,AM真菌增加了碳和氮循环相关酶活性。(2)通过矢量分析得出,荒漠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土壤碳和磷的限制,在积雪增加和自然降雪基础上,AM真菌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碳限制,在积雪减少基础上,AM真菌对土壤微生物碳和磷限制影响无一致性规律。综上所述,冬季积雪变化背景下,AM真菌对促进荒漠土壤速效磷和铵态氮吸收,提高土壤碳和氮循环相关酶活性,缓解土壤微生物碳限制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积雪变化 丛植菌根真菌 土壤胞外酶 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不同生境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10
作者 王景涛 胡敏杰 +3 位作者 廖浩宇 刘春雅 吴辉 倪冉旭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7,302,共11页
[目的]深入理解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方法]以闽江河口湿地盐沼(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光滩、红树林湿地和退养还湿地4种典型生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境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 [目的]深入理解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方法]以闽江河口湿地盐沼(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光滩、红树林湿地和退养还湿地4种典型生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境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与差异。[结果]1)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及红树林湿地的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高于光滩及退养还湿地(p<0.05);不同生境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并在50 cm以下趋于稳定。2)不同生境土壤酶矢量角度(VA)均<45°,表明研究区土壤微生物可能受到氮的限制。相比无植被的光滩和退养还湿地,芦苇、短叶茳芏沼泽及红树林湿地的酶矢量长度(VL)更大,暗示着其可能面临较强的碳限制。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40 cm)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温度、电导率和pH的调控,而底层土壤(40~100 cm)主要受土壤体积质量和铵态氮的影响。[结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生境和土层深度存在显著差异,且表层和底层土壤酶活性受到的调控因子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在总体上受到氮和碳的双重限制。研究结果加深对河口湿地复杂土壤微环境的理解,为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 酶化学计量 生境差异 河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11
作者 高瑞敏 严君 +6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许梦琪 杨舒纯 蒋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8-205,215,共9页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在东北白浆土地区开展2 a定位试验,设置常规耕作对照(CK,无秸秆无有机肥添加)、秸秆还田(S)、有机肥还田(M)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SM)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物料均可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1.81%~6.91%、1.54%~7.48%和2.04%~7.26%,但对土壤C∶N、C∶P、N∶P无显著影响。施用有机物料均可显著增加土壤碳、氮、磷获取酶的活性,其中土壤氮获取酶活性的增加最为显著,增幅为60.03%~131.15%,且有机肥还田和秸秆搭配有机肥还田对3种土壤获取酶的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处理。胞外酶化学计量散点图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而有机物料的投入可缓解这种限制;基于随机森林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碱解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和磷限制指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有机物料还田 土壤化学计量比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天然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12
作者 姜雨希 申方圆 +5 位作者 周思雨 刘月 陈晨 周冠军 强铁艳 杨立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有利于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内的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间伐强...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有利于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内的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间伐强度(CK,0%;LT,14%;MT,27%;HT,41%),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通过胞外酶矢量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揭示间伐强度对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养分限制的影响。【结果】间伐显著降低了磷(P)获取酶活性(ACP),显著提高了碳(C)、氮(N)获取酶活性(CBH、BG、NAG、LAP),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C、N获取酶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度间伐达到最大。土壤EC∶P(0.99)和矢量长度(0.92)在重度间伐处较高,EC∶N(1.15)和矢量角度(57.21°)在未间伐处较高,表明土壤微生物在重度间伐和未间伐下分别具有较强的碳和磷限制。土壤铵态氮与C获取酶(CBH、BG)活性、EC∶N、EC∶P、矢量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P获取酶(ACP)活性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机质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随间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子。【结论】适宜的间伐强度可以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促进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入探讨间伐对天然次生林的养分循环和资源限制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红松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红松阔叶林 土壤胞外酶活性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氮加剧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不同深度土壤磷限制:基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角度
13
作者 李欣冉 林浩 +4 位作者 曹平丽 林伟盛 刘小飞 钟羡芳 郭剑芬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 以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对照(CK)、低氮(LN,N 40 kg/(hm^(2)·a))、高氮(HN,N80 kg/(hm^(2)·a))处理模拟氮沉降,研究不同施氮年限(4、8 a)、不同深度(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究长期氮沉降是否加剧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结果表明:(1)不同年限施氮后土壤pH下降,0~1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4 a,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10~20 cm土层则相反,两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8 a,HN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MBN含量均最低,0~1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降低。(2)不同年限HN处理提高了各土层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G)活性,但HN处理8 a明显降低0~10 cm土层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LN和HN处理4 a显著提高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但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ACP活性。(3)不同施氮年限下,不同深度土壤酶化学计量比向量角度均大于45°,而且施氮8 a的向量角度要显著大于施氮4 a的向量角度,表明长期施氮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磷限制;不同施氮年限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化学计量比分别为1∶1∶2和1∶1∶3,与全球生态系统土壤酶C∶N∶P的比值1∶1∶1相比偏离。(4)冗余分析(RDA)表明,DON、MBN和NH4+-N是调控不同施氮年限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长期氮沉降明显加剧了亚热带地区土壤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土壤深度 米槠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化肥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亚热带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4
作者 李雪 周萍 +5 位作者 程爱武 戴玉婷 赖佳鑫 李康祺 盛浩 吴金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 【目的】利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不同有机物料配施下,亚热带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揭示不同有机肥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特征。【方法】依托位于湖南省宁乡市农技中心的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选取5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3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30%OM)、60%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60%OM)、秸秆还田+化肥(NPKS),种植制度为一年三熟,早稻-晚稻-大麦轮作。于2022年9月晚稻成熟期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长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SOC、TN和TP含量,60%OM处理3个指标的增幅均最高(P<0.05),30%OM处理的增幅也显著高于NPK处理,而NPKS处理的TN增幅与NPK处理相当。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之间土壤C/N无显著差异,而NPKS处理的C/P和N/P均显著高于60%OM和30%OM处理。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MBC含量无显著差异,均高于NPK处理;MBN和MBP含量均以60%OM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30%OM处理,NPKS处理MBN含量高于NPK处理,而MBP含量与NPK处理相当,因而NPKS处理的MBC/MBN和MBC/MBP均显著高于两个猪粪处理,低于NPK处理。与CK相比,NPK处理仅显著增加了βG活性,而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βG、NAG和ACP活性,30%OM处理土壤中的βG/NAG和βG/ACP显著高于NPK处理,而60%OM处理则显著低于NPK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以及βG和ACP活性,均与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进一步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P含量和N/P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长期将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显著提升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同时增加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其中,以60%的猪粪替代化肥氮的效果最为突出,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碳、氮、磷的含量,而且显著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但降低了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并维持较低的胞外酶化学计量平衡。因此,猪粪与氮磷钾配施通过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投入,维持较稳定的积累,进而提升土壤肥力,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而氮磷钾与秸秆配施可能造成土壤磷素的限制,降低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亚热带稻田 土壤养分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活性 元素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乔木凋落叶浸提液处理对地毯草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琳曦 陈倩 +4 位作者 张先言 闫顺 杨云 辛培尧 汪琼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6,共12页
乔木搭配人工草坪是园林绿化中常见的植物配置方案,但乔木凋落物可能会影响林下草坪草的生长。为探究两种乔木栾树、樱树凋落物对地毯草草坪的影响,本研究将栾树、樱树凋落叶分别制成10、20、40 g·L^(-1)质量浓度的水浸提液,通过... 乔木搭配人工草坪是园林绿化中常见的植物配置方案,但乔木凋落物可能会影响林下草坪草的生长。为探究两种乔木栾树、樱树凋落物对地毯草草坪的影响,本研究将栾树、樱树凋落叶分别制成10、20、40 g·L^(-1)质量浓度的水浸提液,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两种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初步探讨林下植被管理对地毯草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栾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PHOS)活性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木糖聚酶(XYL)则呈先减少后增加,最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樱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木糖聚酶活性则表现为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酸性磷酸酶随质量浓度的增加呈递减的变化规律;2)相关性分析表明,N、P获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酶C/N、酶C/P与总氮(TN)、总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酶N/P与S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矢量模型分析发现凋落物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呈P养分限制特征,樱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能缓解微生物C、P限制;3)冗余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栾树和樱树凋落叶浸提液处理下地毯草根际土壤SOC、TP含量和土壤C/P、土壤含水量(SWC)、pH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因此,在人工草坪日常管理中应适时添加栾树、樱树凋落叶,在提高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同时缓解了地毯草生长中的碳和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土壤活性 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不同海拔梯度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16
作者 张帅发 刘峰 +6 位作者 褚保森 张鹏程 张智勇 陆子淳 王玉婷 格桑曲珍 周金星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51,共9页
[目的]明确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关系,并探究环境驱动要素的重要性,为深化高寒高海拔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拉萨河流域南山地区5个海拔梯度(3 700~4 100 m)的油... [目的]明确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关系,并探究环境驱动要素的重要性,为深化高寒高海拔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拉萨河流域南山地区5个海拔梯度(3 700~4 100 m)的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土壤,探讨了其土壤理化因子、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海拔分异。[结果](1)海拔显著影响了土壤酶活性的分布格局,纤维素水解酶(CBH)、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KP)均呈现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与相对应的养分显著相关(p<0.05)。(2) VA和VL均呈现出随海拔降低的趋势,低海拔(3 800 m以下)和高海拔(4 000 m以上)区域分别存在相对较强的碳和氮限制。(3)全磷(TP)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对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的变异贡献率较高(44%和25.6%),是影响胞外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随海拔变化的关键因素。[结论]土壤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具有显著的垂直空间梯度分异性,微生物营养限制是影响酶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活性 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海拔梯度 拉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海梅 颜金柳 +5 位作者 李佳君 向明珠 李昌航 廖树寿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7-438,共12页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 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养分限制状况和评估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关键指标。因此,为探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引入一种或多种阔叶树种异龄混交改造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本研究以马尾松人工纯林(PP)、马尾松/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异龄混交林(MP)、马尾松/多树种异龄混交林(MMP)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分类型下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冗余分析(RDA)确定影响土壤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异龄混交改造显著改变了土壤酶活性,表现为MP和MMP均显著高于PP,但MP和MMP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酶活性在微团聚体(<0.25 mm)中最高;②凋落物量、细根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与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冗余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全磷(T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驱动因子,而TN、MBC和硝态氮(NO_(3)^(-) N)是影响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③PP、MP和MMP土壤酶C∶N∶P自然对数比分别为1.20∶1.03∶1、1.17∶1.07∶1和1.16∶1.04∶1,表明3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均对C需求较高,微生物生长代谢容易受C限制,而异龄混交改造能有效缓解林分土壤的C限制。综上,马尾松人工林引入阔叶树种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和改善土壤质量,但在经营过程中需注意适当增施氮肥以维持其高效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阔叶树种 异龄混交改造 土壤活性 酶化学计量比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温及氮沉降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土壤-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向雪梅 德科加 +4 位作者 张琳 林伟山 冯廷旭 李菲 魏希杰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3,共13页
增温和氮沉降会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功能和结构,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土壤之间养分流动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本试验通过在青海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及氮沉降处理,增温水平分别为W0(不增温)、W1(空气温度增加0.47℃,土... 增温和氮沉降会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功能和结构,生态化学计量学有助于揭示植物与土壤之间养分流动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本试验通过在青海高寒草甸进行不同水平增温及氮沉降处理,增温水平分别为W0(不增温)、W1(空气温度增加0.47℃,土壤温度增加0.61℃)、W2(空气温度增加0.92℃,土壤温度增加1.09℃)、W3(空气温度增加1.44℃,土壤温度增加1.95℃),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16 kg N/(hm^(2)·a)、32 kg N/(hm^(2)·a),探究植物、土壤及酶碳氮磷化学计量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增温相比,增温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全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氮磷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显著降低植物地上部碳氮比、土壤酶碳氮比及土壤酶碳磷比。与不施氮相比,氮沉降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和根系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土壤酶碳氮比,显著降低根系碳氮比及土壤酶氮磷比。氮沉降及增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碳氮磷化学计量比。通过计算植物组织对土壤元素和酶活性响应的化学计量动态平衡指数,发现增温及氮沉降下植物组织化学计量稳态指标属于严格内稳态。土壤全氮、碳氮比、β-1,4-木糖苷酶对植物营养元素及其化学计量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短期增温及氮沉降处理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及酶化学计量会影响植物对养分的获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氮沉降 高寒草甸 生态化学计量 活性 土壤养分 植物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对喀斯特檵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刘宁 刘佩雯 +7 位作者 何浩勇 李嘉炜 邓玉婷 王露 吕嘉恒 卢丽求 黄坚华 马姜明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揭示喀斯特檵木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矢量特征对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处理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基于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选择...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揭示喀斯特檵木群落自然恢复演替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其矢量特征对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处理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基于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选择檵木群落的灌木阶段(演替前期)、乔灌阶段(演替中期)和老龄林阶段(演替后期)为研究对象,分别布设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实验,分析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对檵木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可获取碳氮磷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的影响,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檵木群落演替后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微生物商(QMB)值均显著高于演替前期和中期;演替前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均显著低于演替中期和后期;与对照(CK)相比,凋落物及根系去除(NI)显著降低了檵木群落演替前期土壤含水率及3个演替阶段有机碳(SOC)及全氮(TN)含量,根系去除(NR)处理的SOC和TN含量均低于凋落物去除(NL);双倍凋落物添加(DL)显著增加了3个演替阶段的土壤SOC、TN、MBC、MBN及MBP含量;NL、NR、NI及DL处理显著降低了演替后期土壤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及演替前期土壤酸性磷酸酶(AP)活性;NI处理显著增加了演替中期土壤酶AP活性,NR处理显著增加了演替后期土壤酶AP活性;土壤胞外酶C/N平均值为0.32,C/P平均值为1.21,N/P平均值为4.47。在所有的处理条件下,喀斯特檵木群落土壤胞外酶的矢量角度均低于45°,表明氮是影响该群落土壤养分的主要限制因素。RDA分析表明,影响土壤酶β-1,4-葡糖苷酶(BG)活性的主要因子为SOC、TN、pH及QMB;影响土壤酶NAG活性的主要因子为QMB、SOC及TN;影响土壤酶AP活性的主要因子为土壤MBP、MBN及TP。本研究表明檵木群落自然演替阶段和凋落物处理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养分限制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土壤活性 微生物生物量 化学计量特征 檵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年限撂荒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雷跻初 刘小伟 +3 位作者 邓军 程杰 程积民 郭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养分和参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循环的5种胞外酶活性,随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学模型和主坐标分析(PCoA)研究不同撂荒年限下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土壤C和N获取酶活性显著减小,而P获取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C、N和P含量变化与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随撂荒年限延长,土壤微生物的C限制得到缓解,P限制逐渐加强。PCoA拟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总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是驱动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撂荒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随撂荒时间延长(20 a以上)会加剧微生物P限制,因此对经过长年撂荒的土地应当适量施用磷肥,以改善其土壤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不同撂荒年限 土壤活性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