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密度毛竹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63
1
作者 范少辉 赵建诚 +2 位作者 苏文会 余林 严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共9页
【目的】密度是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长期不同密度经营下的毛竹林土壤质量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密度影响毛竹林生产力的原因及机制,旨在为其合理地密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安徽... 【目的】密度是林分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长期不同密度经营下的毛竹林土壤质量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密度影响毛竹林生产力的原因及机制,旨在为其合理地密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安徽省黄山区毛竹林为对象,研究了1 200,1 800,2 400和3 000株·hm^-2 4个密度下毛竹纯林的土壤物理性质、pH值、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等18个土壤质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ANOVA)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运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各密度梯度毛竹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并对其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土壤密度以3 000株·hm^-2密度下竹林最大(达1.10 g·cm^-3),相同密度下土壤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均以2 400株·hm^-2密度下竹林最大,且各密度林分土壤总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减小趋势;土壤pH值和全氮含量随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增大,而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随林分密度增大先逐渐增大后又略有下降;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林分密度增大呈现先升高而后趋于稳定或下降趋势;相同密度下,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与土层深度亦有一定相关性,其中,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含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对土壤质量的密度效应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毛竹林0-60 cm土层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以2 400株·hm^-2密度下竹林最大,达0.585 3,说明适宜的密度结构对土壤质量改善有一定作用;相同密度下,0-2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土层。【结论】密度调控是林地管理的重要措施,长期的合理密度经营有利于优化林分结构,促进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环境要素,改善林下植被、枯落物及养分循环过程;在本研究地点,不同密度毛竹林的土壤质量差异显著,采用合理密度(2 400株·hm^-2)经营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密度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肥力质量与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的综合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陆晓松 于东升 +3 位作者 徐志超 黄晶晶 周聪聪 孙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7-494,共8页
耕地土壤肥力及施氮量对于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具有重要影响,但它们综合影响的定量关系及相对贡献率并不清楚。在太湖流域常熟市研究区,通过设置不同土壤肥力与施氮量的小麦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对小麦产量和... 耕地土壤肥力及施氮量对于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具有重要影响,但它们综合影响的定量关系及相对贡献率并不清楚。在太湖流域常熟市研究区,通过设置不同土壤肥力与施氮量的小麦田间试验,研究施氮量、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方程,分析揭示施氮量与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综合影响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提升施氮量和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有利于增加小麦产量,但不利于小麦氮肥利用率提升;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大于施氮量,两者对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相对贡献率比值分别为1.09∶1和1.32∶1。表明通过提升土壤综合肥力、削减氮肥施用量,达到粮食与生态双重安全目标,培育和提升耕地土壤质量显得更为基本和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 施氮量 小麦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漆树林5种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许彦崟 林杰 +1 位作者 李建伟 贾西川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79,93,共7页
为探究不同树种配置对漆树纯林改造中土壤质量的影响,以陕西平利县漆树5种不同种植模式(漆树纯林、漆茶、漆玉、漆针、漆竹混交)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模式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并基于RDA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综... 为探究不同树种配置对漆树纯林改造中土壤质量的影响,以陕西平利县漆树5种不同种植模式(漆树纯林、漆茶、漆玉、漆针、漆竹混交)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模式0~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并基于RDA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综合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5种模式土壤pH值、持水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海拔差异以及林下枯落层厚度不同所造成;有机质、水解N、有效P、全K含量差异显著,这可能与林龄和人为整地有关;5种模式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0.5,其中漆茶混交林最高,为0.71,说明漆茶混交具有较强的土壤改良能力。漆茶配置模式既能提高漆树品质,又能改良土壤,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秦巴山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树 不同配置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
4
作者 朱乐乐 武博 +3 位作者 王朝贤 郑铭洁 张勇 傅伟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4-764,共11页
【目的】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方法】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 【目的】基于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开展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肥力的影响评价,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以及生草栽培的土壤培肥效应。【方法】2023年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一处梨园进行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行间播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行间播种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施用生物质炭和常规耕作(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梨树Pyrus spp.成熟期,采集不同处理表层土壤(0~20 cm)及果实样品,并进行分析。利用雷达图分析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制约因素,采用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评估不同生草栽培与生物质炭添加对梨园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①土壤pH、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4个指标呈现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其中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大,说明土壤速效钾和可溶性有机氮对不同生草处理方式的响应较为敏感。②隶属度值绘制的雷达图显示:土壤pH、碱解氮与速效钾是制约梨园土壤肥力水平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加权模型计算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白三叶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生物质炭与紫云英处理次之。④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显著(P<0.05)。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滴定酸质量分数与单株产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是影响梨单株产量的关键因素。【结论】基于加权模型计算得出的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可表征土壤肥力质量。依据该指标,白三叶处理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其次是生物质炭和紫云英处理,生物质炭处理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生草栽培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 梨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3
5
作者 吕春花 郑粉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9年第3期12-18,29,共8页
选择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自然恢复1-140a不同年限的阳坡墚坡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土壤表层(0-20cm)16项表征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 选择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植被自然恢复1-140a不同年限的阳坡墚坡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土壤表层(0-20cm)16项表征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子午岭地区植被恢复过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孔隙度、平均重量直径(MWD)、有机质质量分数、速效磷质量分数、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真菌数量、微生物总量构成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土壤质量综合指数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自然恢复1-140a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0.1559-0.8509,较裸露休闲地增加4.2-27.5倍;根据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变化规律,可将140a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演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植被恢复初期(1-2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快速增长,植被恢复中期(20-4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波动性增长,植被恢复后期(40-140a)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呈稳定增长。植被演替过程中不同植被生活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子午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高张 张福平 +4 位作者 马倩倩 燕玉超 雷声剑 刘筱 李肖娟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100-105,共6页
以果园地、农田地、天然林地、灌木林地和荒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应用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质量相对指数等方法对其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为敦煌市土壤保水保肥、盐碱化荒地... 以果园地、农田地、天然林地、灌木林地和荒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应用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质量相对指数等方法对其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为敦煌市土壤保水保肥、盐碱化荒地改良与植被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含水量极低,低于0.15%;荒地盐分含量达到56.88 g/kg,盐碱化严重。(2)适用于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DMS)的包括:速效钾、含水量和物理性粘粒等9项指标。(3)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土壤质量排序为灌木林地>天然林地>果园地>农田地>荒地。(4)依据全国地力等级划分标准,荒地为4级地力,果园地和农田地为3级地力,天然林地和灌木林地为2级地力。(5)对土壤相对质量指数分析,灌木林地的土壤质量高于天然林地,果园地、农田地和荒地的土壤质量低于天然林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市 土壤理化性质 最小数据集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土壤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太堡露天煤矿3种刺槐复垦模式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杨扬 赵中秋 +3 位作者 原野 郭安宁 曹雪洁 李雪珍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0-136,共7页
刺槐是我国黄土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的先锋物种,选择山西省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分析了复垦21a的以3种刺槐为优势物种的复垦模式(SⅤ刺槐纯林、SⅣ刺槐+油松、SⅢ刺槐+榆树+臭椿)土壤的7项理化性质指标,以OP原地貌及UR未复垦地作为... 刺槐是我国黄土区露天矿土地复垦的先锋物种,选择山西省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区,分析了复垦21a的以3种刺槐为优势物种的复垦模式(SⅤ刺槐纯林、SⅣ刺槐+油松、SⅢ刺槐+榆树+臭椿)土壤的7项理化性质指标,以OP原地貌及UR未复垦地作为对照,计算各样地土壤的质量综合指数。结果表明,经刺槐复垦后土壤养分含量及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均高于原地貌及未复垦地;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SⅣ>SⅢ>SⅤ>OP>UR。刺槐的合理种植可以有效改良排土场的土壤质量,且刺槐+油松复垦模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露天煤矿土地复垦及土壤重构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排土场 刺槐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大围山垂直带表层土壤肥力质量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田宇 盛浩 +2 位作者 黄得志 尹泽润 薛毅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1-289,共9页
为了解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选取中亚热带典型花岗岩中山(湘东大围山)土壤垂直带,沿海拔梯度采集21个调查样地的表层土壤样品,室内分析14项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容重、pH值、有机质含量... 为了解山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选取中亚热带典型花岗岩中山(湘东大围山)土壤垂直带,沿海拔梯度采集21个调查样地的表层土壤样品,室内分析14项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砂粒含量、粉粒含量、黏粒含量、容重、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探索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土壤理化性质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包括黏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5项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随海拔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类型(亚类)也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均以灌丛草甸土最多,红壤最少。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按指数大小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等级,52%的调查样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亚热带大围山花岗岩中山土壤肥力质量总体中等偏上,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具有明显的高度带现象,山地土壤保育与开发中应重视土壤质量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养分 综合土壤质量指数 最小数据集 海拔梯度 花岗岩 大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吕梁山撂荒枣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佳琪 王改玲 +2 位作者 殷海善 王荟 孙琳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777-784,共8页
为了探究枣林自然撂荒后土壤质量随年限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土壤质量提升及生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山西吕梁山区坡地撂荒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酶活性在时间(清耕、撂荒2 a、撂荒6 a、撂荒14... 为了探究枣林自然撂荒后土壤质量随年限的变化规律,为该区域土壤质量提升及生态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山西吕梁山区坡地撂荒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酶活性在时间(清耕、撂荒2 a、撂荒6 a、撂荒14 a)和空间(0~5、5~10、10~20 cm土层)上的变化规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来表征土壤环境恢复状况。结果表明,自然撂荒后,土壤紧实度随年限增加呈降低趋势,孔隙度增大。各撂荒年限有机质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波浪式特点,撂荒6、14 a在0~5、10~20 cm土层增加较显著;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土壤剖面上逐层降低的变化较为明显,撂荒14 a后速效钾含量在表层是清耕土壤的1.36倍。随撂荒年限增加,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对照清耕土壤,撂荒14 a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5 cm土层分别增加33.13%~117.62%和21.70%~56.13%。土地撂荒后,随着植被演替的进程土壤的质量指数总体逐渐升高。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撂荒14 a(0.711)、撂荒6 a(0.548)、清耕(0.329)、撂荒2 a(0.119),表明撂荒后土壤质量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在撂荒后土壤自我演替恢复中,随着土壤养分的回归、有机碳含量升高,土壤酶活性增强,促进土壤孔隙结构的形成,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年限 主成分分析(PCA) 时空替代法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枣林 吕梁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橡胶林土壤退化特征及演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宋艳红 史正涛 +2 位作者 王连晓 肖冬冬 冯泽波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1-97,共7页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茶树林地、10a橡胶林地、2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以次生林地土壤性质为背景值,采用土壤退化指数法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分别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定... 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茶树林地、10a橡胶林地、2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并以次生林地土壤性质为背景值,采用土壤退化指数法与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分别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不同土壤性质也不相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茶树林地。其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全磷含量的最低值均为30a橡胶林地,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值分别为10a橡胶林地、茶树林地和20a橡胶林地。2)不同林分之间土壤质量有显著的差异,土壤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茶树林地>次生林地>20a橡胶林地>10a橡胶林地>30a橡胶林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砍伐后,以次生林地为基准值,茶树林地土壤质量有所提高,而不同种植年限橡胶林地的土壤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综合质量指数 土壤退化指数 定量评价 勐腊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山风景区土壤环境对人为踩踏扰动的响应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舒甜 张金池 +2 位作者 郑丹扬 王金平 李伟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6,共8页
【目的】探究风景区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人为踩踏对土壤的影响,为恢复土壤质量以及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在南京钟山风景区选择3条宽度为3 m的游道,在每条游道边缘的垂直... 【目的】探究风景区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分析人为踩踏对土壤的影响,为恢复土壤质量以及风景区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在南京钟山风景区选择3条宽度为3 m的游道,在每条游道边缘的垂直方向上设置1条7 m×1 m的调查样带,在每条样带上均选择3个1 m×1 m样方,距游道边缘1 m处样方为高强度干扰,距游道边缘3 m处样方为中等强度干扰,距游道边缘7 m处样方为对照区。采集样方不同土层(0~5,5~15和15~25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密度、含水量、持水量、p H、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土壤酶活性。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公因子的贡献率和因子负荷量以确定各指标因子对土壤质量的重要性和贡献度,并通过对土壤各指标因子加权求和综合分析论证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随旅游干扰强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持水量趋于下降,而土壤密度、p H趋于上升,且旅游干扰对0~5 cm土层土壤的影响大于5~15和15~25 cm土层土壤;随干扰强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趋于下降,碳氮比呈上升趋势;与对照区相比,旅游干扰下,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且土壤质量趋于下降;随土层加深,土壤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于背景区未受干扰,其表层土壤质量最佳,土层越深,土壤质量越差。【结论】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的权重较大即对旅游干扰下土壤质量变化的贡献度较大,可作为钟山风景区土壤健康状况评价指标;可以通过土壤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来动态监测景区土壤肥力;需对游客数量进行时空调控来控制生态环境容量,从而保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踩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 因子分析法 土壤综合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人工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12
作者 田鹏莹 孙慧娟 +4 位作者 薛婧雯 刘梦瑶 李建菲 范国强 张志华 《水土保持通报》 2025年第4期124-133,共10页
[目的]定量评价华北平原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土壤质量改善及障碍因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以不同密度(1111,833,625,555,416株/hm^(2))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10月底采集杨树林下0—20 cm土层土壤,对土壤主要... [目的]定量评价华北平原人工林地的土壤质量,为该地区土壤质量改善及障碍因素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方法]以不同密度(1111,833,625,555,416株/hm^(2))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10月底采集杨树林下0—20 cm土层土壤,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行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筛选出最小数据集(MDS),通过土壤质量指数和障碍因素诊断对华北平原人工林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①基于总数据集的主成分分析,构建了由土壤全碳、蔗糖酶活性、电导率、粉粒和速效磷组成的最小数据集。②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416株/hm^(2)(0.55)>555株/hm^(2)(0.51)>625株/hm^(2)(0.49)>1111株/hm^(2)(0.48)>833株/hm^(2)(0.44)。林分密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碳、全碳和速效养分等。③整个研究区土壤质量障碍以中度、轻度障碍为主,土壤有机碳(15%)和土壤含水量(13%)是影响该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最大障碍因素。各密度杨树人工林均面临土壤养分和水分限制型障碍。[结论]杨树人工林密度为416株/hm^(2)时土壤质量最佳,华北平原各杨树人工林均面临土壤养分不足,缺水的情况,该地区应制定科学的施肥灌溉管理措施,同时在人工林生产实践中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以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综合质量指数 土壤质量评价 评分法 土壤障碍因素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红壤性水稻土重金属钝化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郭碧林 陈效民 +2 位作者 景峰 杨之江 刘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8-304,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处理下(0,10,20,30,40 t/hm^2)0-17,17-29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钝化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IFI(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评价了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红壤的理化性状...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用量的生物炭处理下(0,10,20,30,40 t/hm^2)0-17,17-29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重金属钝化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IFI(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评价了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改善红壤的理化性状,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饱和含水量、pH、CEC、有机质、有效磷、铵态氮和全氮及DOC含量;同时提高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土壤有效态Cd和Pb含量均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少;而有效态As含量则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三者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为最小值。利用IFI对土壤肥力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可知,在不同生物炭用量条件下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依次为A30>A40>A20>A10>CK,相应的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分别为0.64,0.62,0.57,0.47,0.44。评价结果表明在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红壤的肥力改良效果最佳。因此,采用适量的生物炭可修复重金属对红壤性水稻土的污染,并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生物炭 可溶态重金属 酶活性 土壤肥力综合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产区葡萄园土壤养分状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茜 朱晓宝 +2 位作者 姜英 王娜 秦子禹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87,共8页
为明确秦皇岛产区葡萄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酿酒葡萄种植园,对其0~20、20~40、40~60 cm三个土层中的9个理化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并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6个葡萄园的土壤水解... 为明确秦皇岛产区葡萄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酿酒葡萄种植园,对其0~20、20~40、40~60 cm三个土层中的9个理化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并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6个葡萄园的土壤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硼、全铜含量呈降低趋势;仁轩和金士葡萄园土壤全锰、全锌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华夏和耿氏葡萄园土壤全钼含量呈上升趋势,朗格斯和香格里拉葡萄园土壤全钼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个葡萄园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秦皇岛产区葡萄园土壤pH值范围为4.88~6.88,均值为5.70,属于弱酸性土壤;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丰富水平,分别为89.27、426.96 mg·kg^(-1);水解氮和全锰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分别为73.93、543.13 mg·kg^(-1);全铜、全锌、全钼含量较高,分别为47.83、75.85、5.24 mg·kg^(-1),达到较丰富、丰富、上限值水平;速效硼含量较低,为0.3 mg·kg^(-1),处于稍缺水平。综合评价认为,秦皇岛产区酿酒葡萄园土壤养分达到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 葡萄园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马煤矿矸石山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龙昌 宋蒙亚 +1 位作者 徐国瑞 孟甫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5,共6页
以义马煤矿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选取pH值、土层厚度、有机质、田间持水量、稳渗率、容重、总孔隙度和植被盖度8个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加权和法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值(SQI),对不同排矸年限和有无人工干预的矸石山进行... 以义马煤矿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选取pH值、土层厚度、有机质、田间持水量、稳渗率、容重、总孔隙度和植被盖度8个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加权和法计算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值(SQI),对不同排矸年限和有无人工干预的矸石山进行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随排矸年限的增加,土壤的植被恢复适宜性增加;人工种植具有改良土壤作用的树种(如刺槐)能够显著加快矸石山土壤改良过程,植被恢复适宜性显著好于没有人工干预的煤矸石山;边坡不稳定,植物难以定居,植被恢复适宜性最差,应采取措施稳固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煤矸石山 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