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根据土壤粒径分形估计紫色土水分特征曲线
被引量:30
- 1
-
-
作者
程冬兵
蔡崇法
彭艳平
莫琼
-
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6,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114)资助
-
文摘
选择不同质地紫色土,分别根据土壤颗粒的数量和重量分布计算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并与Tyler和Wheatcraft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的拟合分形维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途径获得的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均表现出土壤黏粒含量越高,质地越细,分形维数越高。土壤粒径数量分布分形维数(2.98~3.26)和土壤粒径重量分布分形维数(2.73~2.81)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间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拟合分形维数(2.72~2.84)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尤其是土壤粒径重量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拟合分形维数数值十分接近。通过建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关系式,结合Tyler和Wheatcraft模型进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而根据土壤粒径分形预测紫色土水分特征曲线是可行的。
-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形
紫色土
水分特征曲线
-
Keywords
Fractal dimension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urple soil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
分类号
S152.7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特征
被引量:16
- 2
-
-
作者
葛东媛
张洪江
郑国强
刘涛
王伟
-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
出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8-151,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1042)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1304)
+1 种基金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6-04-26)
国家林业局林业推广项目(2007-100)
-
文摘
运用分形模型,对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地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在土层0-40cm深度平均在2.625~2.693,随土壤层深度的变化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而随林地类型的不同差异显著;从总体上看,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木荷石栎混交林(2.693)>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2.688)>杉木马尾松混交林(2.659)>杉木纯林(2.625),木荷石栎混交林的土壤结构最好,杉木纯林的最差;在四面山地区阔叶混交林不仅对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其土壤的抗蚀能力和渗透性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对于该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中黏粒含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现为黏粒含量越高的土壤,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当土壤中直径<0.001mm黏粒含量的质量百分数在11.38%左右时,其土壤结构状况良好。
-
关键词
四面山
人工林地
土壤粒径分形维数
-
Keywords
Simian Mountain
plantation
fractal characteristic of particle-size
-
分类号
S714.2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荒漠草原表层土壤有机碳粒径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特征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张义凡
陈林
张蚌蚌
李学斌
-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290,共8页
-
基金
宁夏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BEG02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60359)
+1 种基金
第三批宁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TJGC2018068)
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生态学)项目(NXYLXK2017B06)。
-
文摘
以探讨荒漠草原表层土壤粒径分布分形、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碳库管理指数特征及其关系为目的,通过野外调查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花马池镇荒漠草原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4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典型植被冠下和丛间2种生境下表层(0—5 cm)土壤,分析不同植被表层土壤不同粒径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库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被土壤粒径呈“单峰”型分布趋势,土壤颗粒主要集中分布于2~250μm粒径,分形维数(D)为2.56~2.63,100~500μm颗粒含量是植被间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2)4种典型植被冠下有机碳含量大于丛间有机碳含量,>250μm粗砂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最高,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含量在灌丛和草本植被间差异显著(p<0.05)。(3)4种典型植被土壤TOC、AOC含量均表现为冠下大于丛间,TOC在不同群落间差异显著,灌木群落冠下碳库活度(A)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相对大于丛间,各指标在不同群落间因生境不同差异较大,表明不同典型植被在碳库循环机制中扮演不同角色,不同程度增强土壤碳汇功能。(4)土壤粒径分形与碳库稳定性关系复杂,2~50μm细粉粒是土壤有机碳无机胶体,其含量增多明显提高土壤颗粒与有机碳形成有机—无机胶结体的机会,对维持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维持荒漠草原土壤颗粒及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荒漠草原
土壤粒径分布分形
粒径组分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
Keywords
desert grassland
fractal distribution of soil particle size
organic carbon of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
分类号
Q142.3
[生物学—生态学]
Q146
[生物学—生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