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土壤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婷娜 苏永中 +1 位作者 安芳娇 牛子儒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临泽绿洲2005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新垦绿洲砂质土壤长期不同施肥运筹对玉米产量、氮素转运和利用以及土壤氮积累的影响,为区域砂质农田玉米生产合理施肥运筹提供技术方案。试验共设9个处理:单施高量有机肥(M3:有机肥2.4 t·hm^(-2))、高量氮磷化肥(NP3:N 300 kg·hm^(-2),P_(2)O_(5)225kg·hm^(-2)),低量氮磷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有机肥2.4 t·hm^(-2))、低量氮磷钾化肥(NPK1: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 kg·hm^(-2))、中量氮磷钾化肥(NPK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 135 kg·hm^(-2))、高量氮磷钾化肥(NPK3: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为区域农户施肥水平)、低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NPK1M3:N 150 kg·hm^(-2),P_(2)O_(5)90 kg·hm^(-2),K_(2)O 90kg·hm^(-2),有机肥2.4 t·hm^(-2))、中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中量有机肥(NPK2M2:N 225 kg·hm^(-2),P_(2)O_(5)135 kg·hm^(-2),K_(2)O135 kg·hm^(-2),有机肥1.8 t·hm^(-2))、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NPK3M1:N 300 kg·hm^(-2),P_(2)O_(5)225 kg·hm^(-2),K_(2)O 225 kg·hm^(-2),有机肥1.2 t·hm^(-2)),玉米-玉米-大豆轮作。2021年取样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17年不同施肥处理,NP3、NPK3和NP1M3处理比较,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开垦利用年限较短的砂质农田,钾素并不是主要限制因素,有机肥施用可以提供作物需要的钾素营养;高量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中低量化肥和单施有机肥;长期单施有机肥处理(M3)与单施化肥的4个处理(NP3、NPK1、NPK2、NPK3)比较,玉米产量与秸秆生物量已无显著差异,M3处理的产量甚至超过NPK1和NPK2处理;NPK1M3、NPK2M2和NPK3M1处理的玉米产量和秸秆生物量最高,三者之间差异很小。(2)玉米地上部吐丝期氮素积累量各处理之间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但高量化肥氮投入处理(NP3、NPK3M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处理最低;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施有机肥的处理高于单施化肥处理,NPK1M3处理最高,表明有机肥能提供较化肥更持久的氮素供应。各处理吐丝期氮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62.95%~80.41%)显著高于花后氮素积累率对籽粒的贡献率,吐丝前积累的氮素是玉米植株氮素的主要来源。(3)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综上所述,新垦绿洲砂质农田高量化肥投入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有机肥的持续投入对作物产量的持续提升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增施有机肥可以替代部分化肥投入;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保肥性能的提升和肥沃耕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肥料试验 施肥运筹 玉米产量 氮素积累和转运 土壤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生物积累表征土壤中芘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俊国 孙红文 +1 位作者 王兵 胡国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51-1155,共5页
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引入蚯蚓-土壤积累因子(Earthworm-SoilAccumulationFactor,ESAF),就不同土壤中芘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在土壤中培养10d,体内积累芘的浓度达到平衡,积累浓度与土壤初始染毒浓度... 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引入蚯蚓-土壤积累因子(Earthworm-SoilAccumulationFactor,ESAF),就不同土壤中芘对蚯蚓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考察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在土壤中培养10d,体内积累芘的浓度达到平衡,积累浓度与土壤初始染毒浓度成显著正相关;土壤性质对土壤中芘的生物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粘土矿含量越高,对芘的吸持能力越强,ESAF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有效性 蚯蚓-土壤积累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陵水县蔬菜种植区土壤磷素的积累、固定特性及流失风险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洁 郑龙 +4 位作者 邵霜霜 范曼曼 成淑妍 张欢 高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453-1459,共7页
为探究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蔬菜种植区农田土壤磷素的积累、固定特性及流失风险,对比该县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及主要类型土壤对磷的吸附特征,评估蔬菜种植区土壤磷的流失风险。结果表明:蔬菜/粮食作物轮作区土壤磷素积累明... 为探究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蔬菜种植区农田土壤磷素的积累、固定特性及流失风险,对比该县不同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及主要类型土壤对磷的吸附特征,评估蔬菜种植区土壤磷的流失风险。结果表明:蔬菜/粮食作物轮作区土壤磷素积累明显,有效磷平均含量多在30 mg·kg^-1以上;而单一粮食作物轮作区土壤磷素缺乏,有效磷平均含量通常在22 mg·kg^-1以下,25.39%的土壤样品有效磷含量低于3 mg·kg^-1。区内土壤黏粒含量和无定形氧化铁含量较低,对磷的吸持能力整体较弱,超过80%的样品磷吸持指数(PSI)低于30这一敏感值。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PSI由大到小依次为砖红壤、水稻土和滨海砂土。PSI分别与有机质含量和无定形铁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效磷积累明显的东南部蔬菜密集种植区与低固磷能力(PSI<15)土壤在空间上重合,是磷流失的关键源区。除大力实行肥料减量化技术外,针对性加强关键源区磷素流失的控制和缩短种植轮转周期是控制蔬菜种植区非点源磷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种植区 土壤积累 磷吸持能力 流失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的空间分异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慧敏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3-460,共8页
为了解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特点,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应用化学分析方法和GIS技术研究该校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和流失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 为了解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流失潜力特点,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为例,应用化学分析方法和GIS技术研究该校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和流失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磷素积累受城市化和大量施用有机肥、化肥等的影响.土壤磷素空间异质性非常明显,深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土壤全P平均含量由高至低分别为畜牧场(3.22 g?kg-1)>果园(1.67 g?kg-1)>桑园(1.54 g?kg-1)>蔬菜地(1.52 g?kg-1)>教学区(1.37 g?kg-1)、绿化用地(1.37 g?kg-1)>水田(1.14 g?kg-1)>旱地(1.06 g?kg-1)>水旱轮作地(1.02 g?kg-1)、生活区(1.02 g?kg-1).研究区内土壤磷饱和度平均达22.29%,土壤水可提取态P明显高于一般农业区,有很高的P流失风险.土壤磷饱和度25%这一磷素流失风险临界指标也适合于对研究区土壤磷流失风险的评价,该指标大致与有效P 77 mg?kg-1和全P 1.20 g?kg-1相当.研究认为,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中土壤磷素积累显著,磷素流失造成水体污染风险很大,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复合土地利用系统 土壤积累 磷饱和度 空间异质性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方晰 陈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4-97,共14页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养分元素,且N、P循环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系统地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准确揭示土壤N、P有效性及其供应能力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促进退化森林...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养分元素,且N、P循环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系统地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准确揭示土壤N、P有效性及其供应能力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促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制定科学有效的N、P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植被恢复过程土壤N、P积累转化,土壤N、P耦合与平衡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土壤N、P各形态含量及其组成比例随植被恢复而变化,但由于植物生长规律、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土壤(包括微生物)N、P积累转化随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土壤N、P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试验方面,有关随植被恢复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中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及其耦合关系受到植被因子(凋落物、根系及其分泌物)和土壤因子(理化性质、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壤类型森林生态系统P循环及其调控机制;随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土壤N、P限制格局是否发生改变,N、P耦合与平衡关系趋于加强或解耦;建立和完善有效预测N、P循环功能耦合的综合模型,特别是将N、P循环间的耦合关系与C循环功能联系起来的模型等不仅是当前森林土壤养分科学管理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未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N、P积累 转化过程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稻田土壤供硒状况的研究Ⅲ.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与土壤硒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志辉 葛旦之 +1 位作者 熊远福 刘若书 《湖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6-38,共3页
湖南省稻田土壤供硒状况的研究Ⅲ.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与土壤硒积累的关系杨志辉,葛旦之,熊远福,刘若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桃江县农业局/)我们通过淹水培养试验和稻田土壤肥力演变模拟试验,对... 湖南省稻田土壤供硒状况的研究Ⅲ.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与土壤硒积累的关系杨志辉,葛旦之,熊远福,刘若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桃江县农业局/)我们通过淹水培养试验和稻田土壤肥力演变模拟试验,对淹水土壤中有机物料硒的分解特征及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肥力 土壤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蔬菜土壤养分积累状况与环境风险 被引量:35
7
作者 马朝红 方建坤 《长江蔬菜》 2000年第12期43-45,共3页
依据蔬菜生长需肥特性和养分平衡原理 ,结合随机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 ,蔬菜养分投入量远高于蔬菜生长需肥量 ,导致氮、磷养分在土壤中大量积累 ,其中以磷最为突出 ,每季蔬菜磷的积累量达到 2 2 0~ 380kg/hm2 ,氮的积累量为 80~... 依据蔬菜生长需肥特性和养分平衡原理 ,结合随机抽样调查数据 ,分析结果表明 ,蔬菜养分投入量远高于蔬菜生长需肥量 ,导致氮、磷养分在土壤中大量积累 ,其中以磷最为突出 ,每季蔬菜磷的积累量达到 2 2 0~ 380kg/hm2 ,氮的积累量为 80~ 2 10kg/hm2 。养分投入不平衡已成为制约蔬菜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土壤养分积累 施肥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主要土壤含氯背景值和施用含氯化肥对土壤CI~-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朱元洪 陈仁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234-237,共4页
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除滨海盐土外的主要土壤的含氯背景值测定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田间施用含氯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浅海沉积母质的淡涂泥和淡涂田含氯背景值高,但变化范围较大,为718.9一60.4mg/kg;其它母质的土壤... 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除滨海盐土外的主要土壤的含氯背景值测定和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的田间施用含氯化肥试验,结果表明,浅海沉积母质的淡涂泥和淡涂田含氯背景值高,但变化范围较大,为718.9一60.4mg/kg;其它母质的土壤含氯背景值较低,多在100mg/kg以下。施用合氯化肥会引起土壤C1-积累,但残留牢固土质而异,变幅为0~30%,质地较轻、渗排水良好的土壤,C1-残留率较低,反之则较高,但一般在10%以下。非灌溉的果园土壤C1-留率不一定高于水田。连续施用含氯化肥2~3年,土壤C1-浓度未超过作物的C1-临界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氯背景值 含氯化肥 土壤C1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模式对草甸草原带土壤碳积累的影响
9
作者 白龙 孙晓凯 +2 位作者 刘英 王晓红 韩志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43-548,共6页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果-草、果-田、林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及农田6种不同恢复模式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指标分析不同利用模式对风沙土土壤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恢复模式中,1m深土层农田模式的有机碳密度极... 以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果-草、果-田、林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及农田6种不同恢复模式的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指标分析不同利用模式对风沙土土壤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恢复模式中,1m深土层农田模式的有机碳密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有机碳密度(P〈0.01)。6种恢复模式的碳积累呈3种特点:其一,果-草和林地模式,有机碳积累在0~60 cm没有显著变化,在60 cm以下积累能力逐渐降低。其二,果-田模式、栽培草地模式,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碳积累能力逐渐降低。其三,天然草地模式,随着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密度逐渐增加。在1 m深土层内,除了天然草地外的另外5种恢复模式的土壤中,80%以上的有机碳贮量分布在60 cm以内的土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不同恢复模式 土壤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连作对土壤盐分积累及离子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丹丹 刘星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文明 王亚飞 王蒂 沈其荣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5,共6页
为了探明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机理,减轻连作对块茎产量和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连作年限对土壤表层(0~20cm)盐分积累和水溶性盐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连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全盐含量,连作3a(CP3)、4a(... 为了探明马铃薯连作的土壤障碍机理,减轻连作对块茎产量和植株生长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马铃薯连作年限对土壤表层(0~20cm)盐分积累和水溶性盐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连作显著增加了土壤的全盐含量,连作3a(CP3)、4a(CP4)和5a(CP5)的土壤总盐量分别比对照(轮作,RP)增加了89.9%、155.6%和157.6%.随连作年限延长,土壤的电导率(EC)也随之升高,CP3、CP4和CP5分别比RP增加了41.7%、41.7%和56.3%.马铃薯连作增加了表层土壤中K^+、Na^+、Mg^2+、Cl^-和HCO^3-的含量,其中以Na^+和Cl^-的增加最为显著,CP3、CP4和CP5处理的Na^+含量分别比RP增加了47.6%、52.4%和57.1%,最快,CP3、CP4和CP5的Cl^-分别比RP增加100.0%、150.0%和455.0%.马铃薯连作降低了表层土壤Ca^2+的含量,CP3、CP4和CP5分别比RP降低了23.3%、32.1%和48.2%.连作3a(CP3)是马铃薯"大西洋"块茎产量大幅度下降的阈值点,同时也是表层土壤中全盐量超过3.0g/kg的起始点.表层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及其组成的相对变化可能是导致甘肃中部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西洋"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土壤积累 土壤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施肥条件下减量施肥对马铃薯田土壤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志文 万书勤 +2 位作者 康跃虎 孙清华 张若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33,38,共7页
为了进一步确定合理施肥量并有效指导滴灌条件下的肥料管理,以马铃薯“夏波蒂”为试材,基于推荐施肥量(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420、105、495kg/hm^2),布置了5个施肥量比例的滴灌施肥灌溉处理,分别为推荐施肥量的10%(F1)、30%(F2)、50... 为了进一步确定合理施肥量并有效指导滴灌条件下的肥料管理,以马铃薯“夏波蒂”为试材,基于推荐施肥量(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420、105、495kg/hm^2),布置了5个施肥量比例的滴灌施肥灌溉处理,分别为推荐施肥量的10%(F1)、30%(F2)、50%(F3)、70%(F4)和90%(F5),研究了其对收获时农田土壤养分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整个生育期的滴灌施肥灌溉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0~60cm土层的硝态氮浓度增加,且向土壤下层的移动增加;0~40cm土层的铵态氮浓度和0~30cm土层的速效磷浓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0~60cm土层的速效钾浓度在垂直分布减弱,而水平分布增加。当施肥量比例在70%左右(F4)时,土壤养分主要在积累0~40cm土层,且向下层土壤淋失较少。马铃薯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F3处理最高,为25.3t/hm^2,除显著高于F1处理外,与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滴灌施肥灌溉时,当施肥量比例为推荐施肥量的70%左右时,马铃薯田的土壤养分主要积累在0~40cm土层,并降低了施肥量、减少了养分从根区的淋失,且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施肥 马铃薯 施肥量比例 土壤养分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有效磷与水溶性磷对土壤磷素积累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童文彬 邱志腾 章明奎 《农学学报》 2020年第1期37-42,共6页
以浙江省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类地貌的耕地为例,探讨了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均随土壤磷素积累呈现明显的增加,它们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加量存在转变点。... 以浙江省河谷平原、水网平原、滨海平原和丘陵山地等4类地貌的耕地为例,探讨了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均随土壤磷素积累呈现明显的增加,它们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加量存在转变点。当土壤全磷达到0.80~0.95 g/kg以上时,植物有效磷随土壤磷素积累的增幅明显地增强;而当植物有效磷分别为42~62、165~265 mg/kg以上时,土壤水溶性磷水平发生了明显的2个递增过程。总体上,河谷平原土壤中植物有效磷和水溶性磷发生明显变化时土壤积累磷的临界值相对较低。由于易释放态磷占土壤磷的比例随磷积累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认为控制土壤磷素的过度积累可有效降低土壤磷素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积累 有效磷 水溶性磷 转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9
13
作者 曲卫东 陈云明 +2 位作者 王琳琳 张飞 张学伍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4期72-77,共6页
以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柠条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50 cm土层总储量的49%~63%;2)相对于对照地,柠条林地土壤有... 以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柠条生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占0~50 cm土层总储量的49%~63%;2)相对于对照地,柠条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柠条生长年限的增加先减小再升高最后趋于稳定,10、26、40、50 a柠条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555、3.236、2.775、2.444 kg/m2,26 a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最高,随林龄增大其变化趋于稳定;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密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林地土壤密度随柠条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减小,说明柠条可以通过改变土壤性质间接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根系生物量、土壤全氮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柠条的根系生长和固氮特性有助于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造林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与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杜会英 冯洁 +2 位作者 张克强 王风 郭海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6-541,共6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灌溉肥水中氮利用效率,降低养殖肥水灌溉的氮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种植系统... 【目的】本研究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灌溉肥水中氮利用效率,降低养殖肥水灌溉的氮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氮素积累、氮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小麦各生育期进行清水灌溉(CK);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进行2次牛场肥水灌溉(越冬期和灌浆期,肥水灌溉带入氮量为160 kg/hm2),其他生育期清水灌溉(T1);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进行3次牛场肥水灌溉(越冬期、拔节期、灌浆期,肥水灌溉带入氮量为240 kg/hm2),其他生育期清水灌溉(T2);在冬小麦生育期进行4次牛场肥水灌溉(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肥水灌溉带入氮量为320 kg/hm2),不进行清水灌溉(T3);农民习惯施肥,冬小麦播种时施复合肥(15-21-6)375 kg/hm2、拔节期追肥尿素600 kg/hm2(氮投入量为332 kg/hm2),全生育期灌溉清水(CF)。每个处理重复3次,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4次,灌水定额为830 m3/hm2,灌水量用超声波流量计计量。【结果】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连续三年冬小麦产量均随牛场肥水灌溉次数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肥水灌溉带入氮为240 kg/hm2(灌溉3次)时,冬小麦产量最高。2)牛场肥水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2011年和2012年肥水灌溉的三个处理之间及与习惯施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2013年T2和T3处理植株氮吸收量显著高于T1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3)冬小麦肥水氮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肥水灌溉带入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三年均以T1最高,分别为48.57%和37.15 kg/kg。4)每季冬小麦收获后,随着灌溉带入氮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NO-3-N积累量增加。肥水灌溉带入氮为320 kg/hm2时,0—100 cm剖面NO-3-N积累量显著高于肥水灌溉带入氮为160 240 kg/hm2处理。【结论】牛场肥水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产量,随肥水灌溉带入氮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冬小麦肥水氮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随肥水灌溉带入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肥水灌溉带入氮为320 kg/hm2,80—100 cm土层有大量NO-3-N累积,且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冬小麦植株氮积累量及氮效率等方面考虑,牛场肥水灌溉冬小麦适宜氮带入量为160 24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场肥水 灌溉 冬小麦 产量 氮利用效率 土壤硝态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凋落叶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以重庆中梁山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胡宁 马志敏 +4 位作者 蓝家程 伍宇春 傅瓦利 袁红 娄露玲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39-549,共11页
运用凋落物分解袋及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主要建群种凋落叶分解及有机碳、氮释放动态及其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分解系数介于0.73~1.33之间,不... 运用凋落物分解袋及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石漠化脆弱生态区植被恢复不同阶段主要建群种凋落叶分解及有机碳、氮释放动态及其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分解系数介于0.73~1.33之间,不同阶段之间表现为,草地〈灌丛〈乔木林〈灌乔林,人工樟树林介于乔木林与灌乔林之间。(2)各植被恢复阶段凋落叶有机碳、氮净释放率介于58.5%~72.9%与21.2%~63.9%之间,有机碳在分解期间表现为净释放,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凋落叶分解与养分释放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其中,凋落叶分解系数与0.25~1mm、〈0.25mm粒径团聚体轻组有机碳、氮之间关系密切。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叶分解速率及有机碳、氮释放率随恢复年限延长而呈增加趋势,凋落叶分解对土壤有机碳、氮有重要影响,轻组有机碳、氮优先向小粒径团聚体输入,小粒径团聚体在土壤有机碳、氮积累中有重要作用。凋落叶分解一方面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同时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加强水土保持、提高土壤层的养分保蓄与抗水土流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分解 团聚体有机碳/氮 土壤有机碳/氮积累 植被恢复过程 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库布齐沙地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陶梦 苏德荣 +2 位作者 吕世海 王铁梅 陈俊翰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15-422,共8页
为了改善库布齐沙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将暖季型草本能源植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引种到库布齐沙地。以柳枝稷品种"BL-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硫酸铵和尿素两种氮肥对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 为了改善库布齐沙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将暖季型草本能源植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引种到库布齐沙地。以柳枝稷品种"BL-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用硫酸铵和尿素两种氮肥对柳枝稷产量、氮肥利用率及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积累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0、75、150、225 kg·hm-2共4个施氮水平,每个处理3个重复。硫酸铵和尿素分别于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施入各试验小区,施入量分别为施氮量的1/5、2/5和2/5。在初花期对柳枝稷的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硫酸铵和尿素的施用均可以显著提高柳枝稷的产量(P<0.05)。柳枝稷的产量、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在施用硫酸铵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在施用尿素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峰值。在0-40cm土层土壤硝态氮集中分布在10-20 cm,且其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枝稷 硫酸铵 尿素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露天煤矿苔藓结皮生态功能研究
17
作者 闫勇政 曲明明 冯超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49,共9页
苔藓作为演替初期的主要先锋植物,其形成的苔藓结皮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养分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深入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复垦区藓结皮的生态功能,本文以鄂尔多斯某大型露天煤矿发育稳定的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 苔藓作为演替初期的主要先锋植物,其形成的苔藓结皮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养分循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深入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复垦区藓结皮的生态功能,本文以鄂尔多斯某大型露天煤矿发育稳定的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其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土壤可蚀性K因子等指标,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探索煤矿区藓结皮的生态功能。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苔藓植物共3科6属8种,优势物种为真藓属和对齿藓属;土壤可蚀性K因子与藓结皮盖度呈显著负相关;除有机质外,不同坡向土壤养分均与藓结皮盖度呈正相关;通过对不同坡向藓结皮生态功能的主成分分析,发现藓结皮生态功能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壤全碳、全氮贡献率最高。本研究揭示了露天煤矿复垦区苔藓结皮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状况的影响,为植被管理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藓结皮 露天煤矿 生态功能 土壤养分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钙量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邹晓霞 蔺益民 +4 位作者 赵亚飞 刘燕 刘娟 王月福 王维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9-248,共10页
探究施钙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钙肥管理,提升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选用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设置CaO 0、75、150和300 kg hm^(-2)4个施钙梯度,分别记为T0、T1、T2、T3,... 探究施钙对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植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钙肥管理,提升花生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本研究选用普通大花生品种‘花育22’,设置CaO 0、75、150和300 kg hm^(-2)4个施钙梯度,分别记为T0、T1、T2、T3,于盆栽条件下研究施钙量对花生产量和不同荚果发育时期光合碳在花生植株-土壤系统中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钙量对花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影响。适宜施钙量可显著降低花生千克果数和千克仁数,提升花生出仁率、饱果率和荚果产量,在2018年和2019年,T2处理荚果产量较T0可分别提升17.5%和25.1%。基于施钙量与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的拟合分析发现,当钙肥施用量为165 kg hm^(-2)和173 kg hm^(-2)时,可分别获得最高的花生荚果和籽仁产量。适宜施钙量可明显提升鸡咀幼果期和荚果膨大期花生植株光合^(13)C的积累量,提升各荚果发育时期^(13)C在花生籽仁中的分配比例,其中,在荚果定型期和籽仁充实期,T2和T3处理下^(13)C在花生籽仁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可达33.4%~37.2%和38.7%~40.0%。适宜施钙量还可提高花生植株光合^(13)C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最高可达52.6%(T2),但随着花生荚果发育进程的推进,此分配比例逐渐降低。综上,适宜施钙量可调控不同花生荚果发育时期光合^(13)C在植株-土壤系统的分配,显著提升花生产量和光合^(13)C在花生籽仁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本研究条件下,推荐适宜施钙量(CaO)为173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 光合碳 干物质积累 籽仁发育 土壤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异养呼吸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姜永孟 邓翠 +3 位作者 吕茂奎 熊小玲 李佳玉 谢锦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6-1168,共13页
土壤异养呼吸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关键因素。以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林(未治理地(Y0)、恢复14 a(Y14)、恢复31 a(Y31))为对象,对不同呼吸组分进行测定并结合温度、水分以及微生物等因子,研究马尾松林恢复对土壤异... 土壤异养呼吸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关键因素。以南方红壤水土流失区不同恢复年限的马尾松林(未治理地(Y0)、恢复14 a(Y14)、恢复31 a(Y31))为对象,对不同呼吸组分进行测定并结合温度、水分以及微生物等因子,研究马尾松林恢复对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林土壤异养呼吸差异显著,恢复31 a显著大于恢复14 a以及未治理地,未治理地异养呼吸速率仅为0.99μmol·m^(–2)·s^(–1),而治理14 a、31 a分别为2.20、2.80μmol·m^(–2)·s^(–1);温度是异养呼吸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解释季节变化的40.6%(Y0)、62.2%(Y14)、66.6%(Y31);马尾松林恢复后土壤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显著增加,Y0、Y14、Y31的Q10分别为1.58、1.93和1.82;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异养呼吸占土壤总呼吸比例为77.94%(Y0)、70.84%(Y14)、77.35%(Y31)。结构方程表明,在马尾松林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温度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影响土壤异养呼吸变化的主要因子,其中SOC、土壤微生物与异养呼吸显著正相关,而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与异养呼吸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植被恢复过程中SOC的积累以及缺乏有效的物理保护增加了微生物对SOC的分解,另一方面土壤环境温度的降低和细菌、真菌丰度的增加以及群落中变形菌、子囊菌、酸杆菌的增加,更进一步加剧微生物对原有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强度,导致异养呼吸碳排放的持续增加,最终限制了马尾松林土壤碳吸存效率。因此,较高的土壤异养呼吸可能是影响红壤侵蚀退化区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呼吸敏感性Q_(10) 异养呼吸比例 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有机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中国南部荒山松林养分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片桐成夫 李昌华 +1 位作者 長山泰秀 岩坪五郎 《江西林业科技》 2005年第S1期42-50,共9页
在中国南部开展对荒山马尾松(Pinus m assoniana)林养分循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调查。位于江西省兴国县研究地点的一些农民从森林生态系统中收取有机物作为燃料,这引起养分循环的断裂和植被恢复的延误以及土壤侵蚀的发生。收取的量估算为... 在中国南部开展对荒山马尾松(Pinus m assoniana)林养分循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调查。位于江西省兴国县研究地点的一些农民从森林生态系统中收取有机物作为燃料,这引起养分循环的断裂和植被恢复的延误以及土壤侵蚀的发生。收取的量估算为相当于5.92t/hm 2有机物和21.4kg/hm 2氮。如果收取停止,10年之后,有机物在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的积累将可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影响 马尾松林 中国南部 养分循环 凋落物 土壤积累 生物量 养分归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