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对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的差异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肖指柔 滕金倩 +3 位作者 秦佳琪 梁泽丽 何江 覃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 为了阐明针阔人工混交林及其纯林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针叶马尾松、阔叶格木人工纯林及二者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各林分土壤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底层(40~60 cm)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利用方差分析检验土壤C/N、C/P、N/P在不同林分不同土层间的差异特征,进而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探究C/N、C/P、N/P与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依土层而异。土壤C/N在各土层的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土壤表层的C/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土壤N/P在格木林和混交林表层和底层均显著高于马尾松林。(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趋势依林分而异。马尾松林土壤C/N在土壤表层显著高于中层和底层(P<0.05),而其C/P则是土壤中层显著高于表层和底层;马尾松林和混交林的土壤N/P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研究区样地林分土壤C/N、C/P与SOC显著正相关(P<0.05),而土壤N/P与TN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格木林及马尾松-格木混交林对平衡土壤碳氮磷养分的效果优于马尾松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梯度对麦冬种植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2
作者 税军华 邵哲闻 +4 位作者 向可心 张萌 刘平 黄应平 袁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61-65,共5页
通过麦冬盆栽试验,控制土壤水分(10%、30%、70%、100%,W/W),对麦冬生长特性、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磷素形态以及磷酸酶活性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测定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麦冬种植土壤总有机碳、全氮... 通过麦冬盆栽试验,控制土壤水分(10%、30%、70%、100%,W/W),对麦冬生长特性、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磷素形态以及磷酸酶活性等进行测定,并分析各测定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麦冬种植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呈降低趋势,但是全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磷素各形态占比对水分梯度响应差异性不明显;土壤C/N、C/P、N/P分别为8.79~10.46、15.95~18.68和1.53~2.15,对水分梯度响应特性不同,均属于弱变异;30%水分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水分处理(P<0.05),可以直接利用磷比例为52.76%,略高于其他水分组;在30%水分组中,麦冬生物量、总根长、叶片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根面积、叶绿素含量略高于70%水分组(P>0.05)且显著高于10%和100%水分组(P<0.05),100%水分组麦冬生长被显著抑制。30%水分梯度利于麦冬改善土壤质量,提高麦冬对土壤碳氮磷的利用,增加土壤对氮素的累积,利于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梯度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麦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植茶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朱仁欢 李玮 +4 位作者 郑子成 李廷轩 洪月 何秋佳 田宗渠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2-619,共8页
研究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期为退耕植茶地土壤持续利用和茶园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退耕植茶2-3 a(RT_2-3),9-10 a(RT9-10)和16-17 a(RT_16-17)的各5个样地为研... 研究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质量分数分布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以期为退耕植茶地土壤持续利用和茶园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退耕植茶2-3 a(RT_2-3),9-10 a(RT9-10)和16-17 a(RT_16-17)的各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以邻近耕地作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按0-10,10-20和20-40 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并计算了碳、氮、磷之间的计量比。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表现为先显著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0.05),全磷质量分数变化较为稳定。0-10 cm土层,退耕植茶地土壤碳氮比(C/N)显著高于对照地,退耕植茶地土壤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显著低于对照地;10-20 cm土层,退耕植茶地土壤碳氮比显著高于对照地,碳磷比在各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氮磷比则表现为对照地土壤显著高于退耕植茶地;20-40 cm土层,碳氮比表现为RT_2-3显著高于其他样地,碳磷比和氮磷比在各样地间均无显著差异。退耕植茶后,土壤碳氮比显著增加,有机质分解速率降低。退耕植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积累;虽有利于提高土壤中磷的有效性,但随着植茶年限的延长,磷素对退耕植茶地限制性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退耕植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pH值变化对3种草原类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静静 刘尊驰 +4 位作者 鄢创 王云霞 刘凯 时新荣 袁志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9-81,共13页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 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土壤pH值的升高和降低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分布及转化情况,进而影响群落组成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pH值,而不同草原类型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土壤pH值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土壤酸碱性不同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酸碱添加试验改变土壤pH值,研究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应变化。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草甸草原,3种草原类型10~30 cm土层的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以及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和碳磷比均低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除土壤全磷外均存在显著差异;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在10~30 cm土层显著高于草甸草原;草甸草原0~10 cm土层的碳氮比显著高于典型草原。2)对于0~10 cm土层而言,酸添加显著增加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和碳磷比;碱添加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和氮磷比以及典型草原的土壤全氮和全磷,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磷比。对于10~30 cm而言,碱添加升高了荒漠草原的土壤碳氮比,降低了典型草原的全氮和氮磷比以及草甸草原的碳磷比。3)荒漠草原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碳磷比和氮磷比均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pH值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说明,不同草原受土壤pH值改变的影响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且表层土壤相比下层土壤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酸碱添加对不同草原类型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了生态系统对土壤pH值改变的短期响应。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土壤pH值发生变化的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在土壤退化后的恢复重建中应合理调节土壤pH值,以保证土壤养分元素的平衡及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PH值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荒漠草原 典型草原 草甸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被引量:33
5
作者 罗由林 李启权 +5 位作者 王昌全 辛志远 王永豪 宋安军 万傲然 唐科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6-733,共8页
基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了紫色丘陵区1981—2012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来土壤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98%、27.27%,磷含量基本稳定。1... 基于1981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了紫色丘陵区1981—2012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近30年来土壤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109.98%、27.27%,磷含量基本稳定。1981年土壤C︰N︰P比为7.28︰1︰1,2012年C︰N︰P比为16.41︰1.37︰1。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尤以林草地、园地提升最为明显;水田、旱地、园地土壤磷含量基本稳定而林草地下降明显;土壤C/N、C/P、N/P均有提升。30年来表层土壤碳储量明显增加,氮储量基本稳定而磷储量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概述 被引量:10
6
作者 黄郡 苑泽宁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第1期73-76,共4页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反映土壤养分贮存和供应能力及养分动态,对土壤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概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内外因素,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反映土壤养分贮存和供应能力及养分动态,对土壤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概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内外因素,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 土壤恢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塘河湿地土壤-水体-植物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志侠 刘延年 +3 位作者 叶碧碧 袁震 朱晓岗 杨文涛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469-479,共11页
以花塘河湿地为对象,分别于2023年5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采集水体、植物及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其碳(C)、氮(N)、磷(P)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分析湿地系统不同单元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花塘河湿地对水体中CO... 以花塘河湿地为对象,分别于2023年5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采集水体、植物及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其碳(C)、氮(N)、磷(P)营养元素质量分数,分析湿地系统不同单元各组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丰水期花塘河湿地对水体中COD、TN、NH_(4)^(+)-N、TP的去除总体较佳,且前端净化效果明显。丰水期植物碳、氮、磷质量分数均值均大于平水期,平水期花塘河湿地植物氮磷比均值大于16,丰水期均值小于14,表明该湿地平水期植物生长发育主要受P元素限制,丰水期主要受N元素限制。植物氮、磷吸收量与植物生物量线性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花塘河湿地植物的生物量对氮、磷吸收量影响较大。花塘河湿地土壤碳氮比大于10,其土壤有机质主要以外源为主,且磷元素为限制性养分元素。植物与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塘河湿地 生态化学计量 植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滩涂围垦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凤武 徐彩瑶 +2 位作者 濮励杰 陈一铭 王小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7-83,共7页
研究目的:分析沿海围垦活动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围垦区为研究区,基于时空替代法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在60年的围垦开发活动影响下,(1)0—100 cm土壤TOC含量由0.764 g... 研究目的:分析沿海围垦活动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围垦区为研究区,基于时空替代法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在60年的围垦开发活动影响下,(1)0—100 cm土壤TOC含量由0.764 g/kg升至3.660 g/kg,TN含量从0.152 g/kg增至0.534 g/kg,TP含量由0.739 g/kg降至0.681 g/kg,而0—20 cm土壤中TOC、TN和TP含量分别从0.718 g/kg、0.127 g/kg和0.676 g/kg升至8.083 g/kg、1.052 g/kg和0.865 g/kg;(2)0—100 cm土壤C∶N先升高后降低,总体在6.797左右波动,C∶P由1.041升至5.082,N∶P从0.206增至0.752,0—20 cm土壤C∶N、C∶P和N∶P分别由5.581、1.052和0.188增至7.675、9.440和1.22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TOC和TN含量及C∶N、C∶P和N∶P的总体趋势均为林地>耕地>草地>光滩,土壤深度对TOC、TN和TP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贡献率高于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TOC和TN含量产生极显著的高度影响效应,但对TP含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人类围垦活动促进滩涂土壤TOC和TN的积累,对TP的影响较小,围垦60年后的土壤碳氮含量仍低于全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土壤有机质供肥状况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壤生态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沿海滩涂湿地 围垦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查干湖湿地不同类型植被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9
作者 姜珊 曲赢 +4 位作者 郭星池 吴彭冰 刘骞 田宇鑫 解雨欣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6-91,共6页
地处松嫩平原盐碱土区内的查干湖湿地,因其独特的土壤环境而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为探明该区域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碱蓬、水稗、芦苇+香蒲(以下简称芦蒲)、芦苇和芦苇+苔藓(以下简... 地处松嫩平原盐碱土区内的查干湖湿地,因其独特的土壤环境而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为探明该区域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本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植被(碱蓬、水稗、芦苇+香蒲(以下简称芦蒲)、芦苇和芦苇+苔藓(以下简称芦苔))覆盖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查干湖湿地0~20 cm土层土壤SOC、TN、TP含量均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不同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SOC、TP含量及表层TN含量大多差异显著,芦苇覆盖下的土壤SOC含量最高,碱蓬覆盖下的土壤TN含量及水稗覆盖下的土壤TP含量最高。0~20 cm土层,5种类型植被覆盖下土壤的C/N、C/P、N/P值范围分别为183.34~2066.08、57.99~482.73、0.13~0.85;20~40 cm土层,C/N、C/P、N/P值范围分别为83.34~2265.20、17.77~437.22、0.13~0.25。芦苇覆盖下不同土层土壤的C/N、C/P值及碱蓬覆盖下的N/P值表现为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N与土壤S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C/P与土壤SOC含量和C/N呈极显著正相关;N/P与土壤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查干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湿地 生态化学计量 植被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黑土稻作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秦子元 张忠学 +3 位作者 郑和祥 畅利毛 韩再慧 杜思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 为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产量和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设置3种灌溉模式(常规淹灌、浅湿灌溉、控制灌溉)和4个氮肥梯度(0、85、110、135 kg/hm^(2)),探究了水稻产量、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层化率对不同水氮管理模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下,水稻通过形成足量大穗提高库容,小幅增加结实率,从而显著提高产量(P<0.05)。稻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全磷(ST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施氮处理可显著提升SOC、STN含量并降低STP含量(P<0.05)。与浅湿灌溉和控制灌溉相比,常规淹灌模式增加SOC、STN含量,而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增加STP含量。土壤C/N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土壤C/P、N/P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施氮能提升不同土层平均C/N层化率,降低C/P、N/P层化率。相比常规淹灌,控制灌溉模式能提升不同土层SOC、STP含量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控制灌溉模式下配施适宜氮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控制灌溉模式配施110 kg/hm^(2)氮肥为最优水氮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黑土区 管理 土壤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玉米/花生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郁宁 马任甜 +2 位作者 寇太记 焦念元 高佳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3-2023,共11页
【目的】探讨施磷对玉米/花生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化学计量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为间作制度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试验处理由施磷(P_(18... 【目的】探讨施磷对玉米/花生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化学计量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为间作制度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试验处理由施磷(P_(180),P_(2)O_(5) 180 kg/hm^(2))和不施磷(P_(0),P_(2)O_(5) 0 kg/hm^(2))两个磷水平,以及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间作(M/P) 3种种植方式组成。收获后,采样分析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化学计量特征,收获期测定作物产量。【结果】3个种植方式处理的土壤碳、氮、磷含量有一定差异,施用磷肥较不施磷肥处理分别提高了土壤碳、氮、磷含量14.2%、11.3%、67.8%;分别提高了土壤碳、氮、磷储量10.9%、8.0%、63.3%。间作(M/P处理)玉米、花生总产量较单作均显著提高11.7%~112.0%,且施磷后的提高效果高于不施磷(P<0.01)。花生单作(SP)的土壤C/N分别显著低于间作(M/P)和玉米单作(SM) 8.8%和8.6%;间作(M/P)较花生单作(SP)和玉米单作(SM)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C/P10.8%和21.3%;间作(M/P)和花生单作(SP)较玉米单作(SM)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N/P 14.4%和14.8%。与P_(0)相比,P_(180)显著降低了间作(M/P处理)土壤C/N 2.3%,分别显著降低了土壤C/P、N/P 31.6%、33.0%。施磷和种植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作物产量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C/N之间呈正相关,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与C/P、N/P之间呈负相关。【结论】间作与施磷能提高养分供给与保储能力,改善土壤碳氮磷计量学特征,推广间作增施磷肥将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12
作者 谢加琪 张广奇 +6 位作者 李羽翎 阎玺羽 臧丽鹏 刘庆福 陈丹梅 隋明浈 何跃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 为了解喀斯特森林林窗不同特征下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因子,以评价喀斯特森林林窗内土壤生态系统养分状况,以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大小、年龄及形成方式),测定林窗内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析林窗特征、地形和光环境等因子对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变异为中等程度(0.10~1.00)。林窗年龄对SOC、TN及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大小和形成方式影响不显著。(2)林窗特征、光环境和地形因子的前两个轴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累积解释分别为75.07%和72.80%。地形因子对土壤碳氮磷的影响较大,而林窗特征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和林窗特征都对林窗内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强烈。其中林窗年龄是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影响因子,可以促进SOC、TN、C︰P、N︰P增加,为研究喀斯特森林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林窗特征 土壤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28
13
作者 卜晓燕 米文宝 +3 位作者 许浩 张学艺 米楠 宋永永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为了阐明宁夏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典... 为了阐明宁夏平原不同类型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3S"技术,即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典型样地采样及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平原河流、湖泊、沼泽3类不同类型典型湿地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SOC、TN含量在垂直剖面上呈"表聚性"分布;TP含量在垂直剖面上变化较小。9个典型湿地从南向北,土壤SOC、TN、TP含量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即中部低,南北高;C/N比和C/P比空间变化趋势一致,整体上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中部高南北低;N/P整体上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即中部低南北高。2)从湿地类型来看,土壤TN、TP含量和N/P比湖泊湿地最高,SOC含量、C/N比和C/P比沼泽湿地最高,河流湿地SOC、TN、TP含量与C/P比和N/P比均最低。河流湿地土壤SOC、TN、TP含量在水平空间上的差异性最大。3)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湿地成因、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和旅游、城市建设、工农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因子的多重影响。土壤C和P含量是决定C/N比和C/P比差异的关键因子,同时土壤C/P比和N/P比受含水量和盐度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 宁夏平原湿地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油茶叶片与土壤的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家森 张勇 +5 位作者 吕爱华 王增 刘海英 汪舍平 刘娟 蒋仲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2,共7页
以浙江省常山县3年生、6年生、9年生、30年生的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油茶叶片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油茶叶片碳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9年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3年生的,磷含量则表现为9年... 以浙江省常山县3年生、6年生、9年生、30年生的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油茶叶片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油茶叶片碳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9年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3年生的,磷含量则表现为9年生和30年生的叶片显著高于3年生的;3年生叶片的C∶N显著高于9年生的,C∶P则表现为3年生叶片显著高于9年生和30年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增加,9年生和30年生油茶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3年生的。土壤氮、磷含量则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降低,3年生和6年生油茶林土壤磷含量显著高于30年生的,其中土层为10~30 cm的土壤氮含量显著高于30年生的。土壤C∶N、C∶P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林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除N∶P外,同一林龄油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叶片氮、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碳含量与表层土壤氮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叶片氮、磷含量则与表层土壤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油茶生长的限制元素是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叶片 生态化学 土壤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15
作者 白一茹 张兴 +2 位作者 包维斌 王幼奇 赵云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123,131,共8页
以陕北米脂谷子、苜蓿、柠条和枣树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样数共288个,分别对样品土壤的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2... 以陕北米脂谷子、苜蓿、柠条和枣树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样数共288个,分别对样品土壤的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2.12、0.21 g·kg -1 和0.43 g·kg -1;C/N、C/P和N/P均值分别为10.83、5.0和0.48;土壤C、N、P及C/N、C/P和N/P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且小于100%,属于中等变异。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其中谷子地0~20 cm土层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柠条地和枣树林( P <0.05),谷子地20~40 cm土层的C含量显著高于苜蓿地( P <0.05);0~20、20~40 cm和60~80 cm土层谷子地N含量显著高于柠条地( P <0.05);苜蓿地P含量在0~20、60~80 cm和8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柠条地( P <0.05)。谷子地、苜蓿地和枣树林土壤C、N呈表聚性分布,而柠条地随深度增加无明显降低,表明柠条有较好的固碳能力。各土层C/N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 P <0.05),其中柠条地最高,谷子地最低;80~100 cm土层土壤C/P在柠条地和苜蓿地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深度下,土壤N/P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P <0.05),其中谷子地最高,柠条地最低。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土壤C、N、C/P和N/P与环境因子中的土层深度、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的累积关系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 化学计量 环境因子 典型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1
16
作者 贾国梅 何立 +4 位作者 程虎 王世彤 向翰宇 张雪飞 席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27,共5页
土壤微生物通过矿化和固持营养而显著影响土壤肥力。以湖北宜昌点军区三种植被类型(柏树、橘树、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植被覆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土壤微生物通过矿化和固持营养而显著影响土壤肥力。以湖北宜昌点军区三种植被类型(柏树、橘树、菜地)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植被覆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都是柏树地显著大于柑橘地和菜地,而菜地和柑橘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大小顺序为菜地>柏树地>橘树地。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量碳氮互相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土壤全磷与土壤微生物量磷之间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这意味着土壤微生物量可以作为土壤肥力变化的指标。三种植被类型的土壤MBC/MBN之间都无显著性差异,而土壤MBC/MBP和MBN/MBP的变化顺序是橘树地>柏树地>菜地。MBC/MBP和MBN/MBP与MBP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而微生物碳氮与MBC/MBN,MBN/MBP和MBC/MBP之间都无显著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土壤MBC/MBP和MBN/MBP的变化主要与微生物量磷具有显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植被覆盖 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 微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过程中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燕 武兴宝 +3 位作者 秦新惠 张永久 杨丽 赵哈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96-2005,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0~40 cm)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在0~40 cm土层,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剧,紫花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全磷(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大麦地土壤SOC、TN和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的变化。2种作物地,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2)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随盐渍化的加剧,在紫花苜蓿地,C/N呈“V”型变化;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N比值最低;C/P和N/P值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P和N/P值比值最高;在大麦地,C/N值表现为波动式增加,C/P值和N/P值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紫花苜蓿地,0~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C/N在不同盐渍化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种作物地,在各盐渍化阶段土壤C/N、C/P及N/P在不同土层间也无显著性差异。(3)2种作物地,土壤SOC与土壤TN、土壤TP、C/P、N/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N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N与N/P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C/P与N/P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2种作物地,TP与C/N、C/P、N/P没有显著相关性。(4)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紫花苜蓿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和土壤黏粉粒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在大麦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SOC与TN是影响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TP不是土壤养分限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农田盐渍化过程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稻田退耕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8
作者 王琦璇 杨继松 +4 位作者 卢国伟 孙丹丹 王志康 周迪 邵秋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6-1055,共10页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揭示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值变化在1.30~3.86、0.30~1.03 g·kg^(-1)和0.39~0.72 g·kg^(-1)之间;TG2a土壤碳、氮、磷含量较DT明显下降,而TG15a土壤较TG2a明显上升。相应土壤C∶N、C∶P和N∶P均值变化在4.31~5.81、8.23~17.56和1.56~4.10之间,稻田退耕后C∶N变化趋势因土壤层次而异,而C∶P和N∶P则整体升高。研究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和黏粒含量是影响退耕土壤TOC、TN、T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退耕还湿 稻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黄庄 黑杰 +7 位作者 刘旭阳 金强 黄佳芳 林少颖 候宁 谢杨阳 王维奇 王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40-347,共8页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了阐明外来物种入侵对滨海湿地不同质地土壤碳(C)、氮(N)、磷(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对福建省滨海地区东湖湿地两种质地土壤的土著种与入侵种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下,壤质土的C、N、P及其计量比均高于砂质土。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两种质地土壤的C、N含量及碳磷比(C/P)、氮磷比(N/P),降低了土壤有效磷(AP)、P含量与碳氮比(C/N),其中砂质土的土壤N含量显著增加了近1倍(P<0.05),AP含量下降近70%,壤质土的C/P增加了近2倍(P<0.05)。不同质地土壤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不同,在壤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降低了50%的NH_(4)^(+)-N含量,增加了近3倍的NO_(3)^(–)-N含量(P<0.05);而在砂质土中,互花米草入侵后土壤NH_(4)^(+)-N含量增加了约3倍(P<0.05),NO_(3)^(–)-N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种质地土壤的C/P和N/P均与P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C、N无显著相关性。在砂质土中,土壤N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总体来说,互花米草入侵对不同质地土壤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程度虽然存在差异,但趋势大致相同,互花米草入侵后将会提高土壤C、N含量,但会降低土壤P含量,从而加剧滨海湿地土壤的P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植物入侵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修复边坡植被演替初期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芳 夏栋 +3 位作者 马佳鑫 罗婷 闫书星 张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目的]研究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气候因子对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期为后期人工修复边坡的养护提供指导和建议,确保人工修复边坡的正... [目的]研究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气候因子对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期为后期人工修复边坡的养护提供指导和建议,确保人工修复边坡的正向演替。[方法]在湛江、梧州、宜昌、南阳、焦作、潍坊、加查采集了初期基材配制相同、植物配制相近,修复年限为2~4年的植被混凝土人工修复边坡土样,通过实验获得土样有机碳组分、碳、氮、磷的数据,采用冗余分析,开展气候因子对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土壤有机碳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研究。[结果]人工修复边坡演替初期F_(1)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3.64 g/kg;F_(2)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33~3.04 g/kg;F_(3)含量的变化范围为2.02~3.34 g/kg;F_(4)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0.86~15.24 g/kg;TOC含量变化范围为15.52~24.71 g/kg;TN含量变化范围为0.61~0.93 g/kg;TP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81~1.22 g/kg;C∶N变化范围为23.55~27.95;C∶P变化范围为17.26~23.09;N∶P的变化范围为0.72~0.98;C∶N∶P的变化范围为17.26∶0.75∶1~24.81∶0.95∶1。[结论]演替初期人工修复边坡碳磷表现为中等及以上,氮表现为缺乏;有机碳组分以惰性有机碳为主且有机碳稳定性较强。有机碳组分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年平均温度、物种丰富度和年平均降水;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影响因子为年平均温度、物种丰富度、pH和容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替初期 人工修复边坡 有机组分 含量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