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碳氮磷养分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明玉飞 朱桃川 +5 位作者 张金豪 李传福 高舒 徐家林 李永强 焦树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 为研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复垦土壤质量改善和生物改土的效果,以种植作物地和撂荒地为对照,分析建筑复垦地多年种植紫花苜蓿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种植紫花苜蓿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EC),对表层土壤保水效果较好,显著提升土壤有效养分含量(P<0.05);与作物地和撂荒地相比,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0~20 cm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作物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0~20 cm土壤化学计量差异显著,苜蓿地土壤C/N显著低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而土壤C/P和N/P则表现为苜蓿地显著高于作物地和撂荒地(P<0.05)。种植紫花苜蓿有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0~20 cm土层苜蓿地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较作物地分别提高88.38%、17.24%和39.16%(P<0.05),苜蓿地颗粒有机氮(P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酸解有机氮组分含量最高,PON和MBN比作物地显著提高135.29%和17.39%,较撂荒地显著提高207.69%和28.41%。因此,长期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质量和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均有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修复和复垦土壤生物改土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土地利用类型 磷化学计量 土壤碳氮有机组分 土壤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3种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6 位作者 刘兴良 罗明霞 胡璟 李亚非 余昊 欧定华 吴德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共11页
【目的】在土壤母质和气候相似背景下,探讨天然次生林内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加深对天然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变化的认识。【方法】在川西米亚罗镇夹壁沟林区,选... 【目的】在土壤母质和气候相似背景下,探讨天然次生林内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加深对天然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变化的认识。【方法】在川西米亚罗镇夹壁沟林区,选择3种20世纪60年代采伐后经自然更新形成的天然次生林(青榨槭+糙皮桦+红桦阔叶林,ABB;红桦+青榨槭+岷江冷杉针阔混交林,BAA;岷江冷杉林,AFF),采用相邻样地比较法探讨不同林分类型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轻组有机碳(LFOC)、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无机氮(WD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AFF中SOC、LFOC、MBC、DON和DTN含量分别比ABB和BAA低46.24%和41.29%、51.29%和31.72%、46.46%和41.58%、54.48%和28.54%、56.15%和48.64%;DOC含量表现为ABB>AFF>BAA,AFF中DOC含量比ABB低25.39%、比BAA高4.08%;TN、WDON和MBN含量表现为BAA>ABB>AFF,AFF中TN和WDON含量分别比ABB和BAA低48.46%和48.59%、63.57%和79.94%,而MBN含量则比ABB低5.72%、比BAA高5.26%;冗余分析显示,TN、总磷(TP)、乔草层Shannon-Wiener指数是影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土壤活性有机氮含量主要受TN和NO-3-N影响;外源氮磷库(尤其是氮素)的投入以及物种组成结构是导致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结论】青榨槭+糙皮桦+红桦阔叶林和红桦+青榨槭+岷江冷杉针阔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岷江冷杉林,说明自然更新早期阶段(≤60年)的岷江冷杉林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在经营管理时可适当增加外源氮素以及阔叶树种和草本植物物种,以提升土壤养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组分 物种多样性 川西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凋落叶和磷添加对亚热带马尾松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晓霞 元晓春 +3 位作者 梅孔灿 刘苑苑 陈文伟 陈岳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4期104-110,共7页
[目的]探究凋落叶、P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有机碳(SOC)和有机氮(SON)组分的影响。[方法]以马尾松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125 d的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3种凋落叶添加(马尾松、火力楠和枫香)和P添加(KH_(2)PO_(4))对土壤SOC和SON组分的影响... [目的]探究凋落叶、P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有机碳(SOC)和有机氮(SON)组分的影响。[方法]以马尾松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125 d的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3种凋落叶添加(马尾松、火力楠和枫香)和P添加(KH_(2)PO_(4))对土壤SOC和SON组分的影响。[结果]凋落叶添加和P添加均显著降低了惰性碳(RP-C)组分的含量,两者共同添加时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凋落叶对SOC和SON的影响受土壤P有效性的影响,P添加加速了凋落叶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对原有RP-C的分解。冗余分析显示,氨态氮(NH_(4)^(+)-N)和有效磷(AP)是SOC组分重要的影响因子,而SON组分重要的预测因子是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结论]P添加会促进凋落叶在土壤的分解和转化,且凋落叶的输入增加了对RP-C的分解,这将进一步加速SOC的周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P添加 两步酸水解 土壤有机组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新造林措施对桉树采伐迹地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詹志丽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1期8-10,37,共4页
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能敏感地反映出林分树种结构的变化。文章总结了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桉树林分改造的主要技术模式,分析了不同更新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氮的活性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后期林分改造树种选择提... 土壤有机碳氮活性组分能敏感地反映出林分树种结构的变化。文章总结了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桉树林分改造的主要技术模式,分析了不同更新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氮的活性组分的影响,以期为后期林分改造树种选择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改造所选的树种对造林地的适应性均较强,其中天竺桂、马占相思生长相对较快;林分改造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可溶性碳氮、铵态氮含量,降低了硝态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 土壤有机活性组分 涵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