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煤塌陷区土壤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史娜娜 韩煜 +2 位作者 王琦 寇许 全占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4-148,154,共6页
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大柳塔矿区采煤塌陷前后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深度上,土壤碳储量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2)在不同坡位上,对照区和沉陷区均表现出坡底&... 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大柳塔矿区采煤塌陷前后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深度上,土壤碳储量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2)在不同坡位上,对照区和沉陷区均表现出坡底>坡中>坡顶的规律,采煤塌陷对坡底部位的土壤碳储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3)土壤碳储量与土壤孔隙度、全氮、有机质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3,0.864,0.967(p<0.01),并且,主导影响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塌陷 土壤碳储量 方差分析 因子分析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晓亮 牟长城 +5 位作者 张小单 韩阳瑞 庄宸 曹万亮 程家友 郑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30,共9页
运用采伐试验方法,研究上层透光抚育(对照为栽针未采伐、轻度透光抚育(25%)、中度透光抚育(50%)、强度透光抚育(75%)、全透光(100%),透光抚育强度是指蓄积比例)对长白山中期(33年生)"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及凋落物碳储... 运用采伐试验方法,研究上层透光抚育(对照为栽针未采伐、轻度透光抚育(25%)、中度透光抚育(50%)、强度透光抚育(75%)、全透光(100%),透光抚育强度是指蓄积比例)对长白山中期(33年生)"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及凋落物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土壤密度((0.83±0.02)^(1.15±0.03)g/cm3)与土壤碳含量((43.36±1.60)^(70.26±1.94)g/kg)具有影响。中度透光抚育显著降低了其土壤密度(8.4%,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土壤碳含量(14.9%,P<0.05);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显著提高了土壤密度(23.3%和27.1%,P<0.05),但也显著降低了土壤碳含量(23.7%和29.1%,P<0.05);而轻度透光抚育对土壤密度与土壤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土壤碳储量((13.12±1.57)^(23.46±2.03)kg/m2)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中度透光抚育使其土壤碳储量显著提高了12.8%(P<0.05),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使其显著降低了29.9%和36.9%(P<0.05),而轻度透光抚育对其并无显著影响。透光抚育对于其凋落物碳储量((2.13±0.39)^(2.82±0.37)t/hm2)的影响相对较大;轻、中度透光抚育较对照提高了8.1%和19.5%,但仅有中度透光抚育提高显著(P<0.05),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样地较对照样地降低了3.8%和9.8%,仅有全透光降低显著(P<0.05)。因此,中度透光抚育能够提高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土壤碳储量及凋落物碳储量,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则会降低其土壤碳储量(皆伐也会降低其凋落物碳储量),故从维持或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考虑,采取中低度透光抚育方式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栽针保阔”红松林 土壤碳储量 透光抚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土壤碳储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2
3
作者 安利波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为研究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土壤碳储量分配格局,通过对河南省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27个标准样地的调查,分析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土壤层次的碳储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栓皮栎林不同生长阶段地表土壤的碳储量最大。不同... 为研究栓皮栎天然次生林土壤碳储量分配格局,通过对河南省伏牛山区栓皮栎天然次生林27个标准样地的调查,分析栓皮栎天然次生林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土壤层次的碳储量分配格局。结果表明,栓皮栎林不同生长阶段地表土壤的碳储量最大。不同生长阶段林分土壤各层次的碳储量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有很大差异。而且不同生长阶段呈现出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碳储量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不同生长阶段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养分具有表聚效应,在0~50cm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质和碳储量均逐渐减少。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碳储量在土层的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次之间差异较大。栓皮栎天然次生林的碳储量水平较高,对该地区森林碳储量具有重大的贡献,主要是与该地区有机质、碳含量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牛山区 栓皮栎 土壤碳储量 分配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市城区绿地土壤碳储量格局及养分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彩云 于法展 +1 位作者 李岚 王朋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对于探讨城区绿地植被与土壤的关系,促进生态化城市建设和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将城市宏观大尺度和土壤样地小尺度数据加以整合,对徐州市城区绿地土壤碳储量和格局及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对于探讨城区绿地植被与土壤的关系,促进生态化城市建设和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将城市宏观大尺度和土壤样地小尺度数据加以整合,对徐州市城区绿地土壤碳储量和格局及土壤养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城区绿地土壤pH值普遍呈碱性或弱碱性(pH值7.8~8.3),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水平较低;(2)在相同土壤深度下,年代越久的城区绿地土壤碱性越弱,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3)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在0—60cm土层等间隔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梯度递减的趋势变化;(4)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也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土壤碳储量 养分特征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垦天然草地种植冰草和小麦对草地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宇 赵萌莉 +1 位作者 韩国栋 Willms Walter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620-7623,共4页
[目的]为更加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草地,保证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代表性品种多年生牧草冰草和一年生作物小麦研究开垦天然草地对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草地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选取2个植被组成和土壤类型均不同的样... [目的]为更加合理地利用和管理草地,保证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代表性品种多年生牧草冰草和一年生作物小麦研究开垦天然草地对草地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和草地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选取2个植被组成和土壤类型均不同的样地进行ANPP和土壤碳储量的对比研究。[结果]结果表明:ANPP和0~2×109、0~12×109g/hm2土壤碳储量显著受到样地和种植处理的影响(P〈0.05)。开垦天然草地种植冰草13/12年后,ADRI和Onefour样地的ANPP降低,而种植小麦使ANPP增加。开垦天然草地种植冰草13/12年土壤碳储量和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而种植小麦使土壤碳储量显著降低。ADRI样地3个处理的ANPP和土壤碳储量均显著高于Onefour样地的ANPP和土壤碳储量(P〈0.05)。加拿大混合普列里草地类型上,草地ANPP和土壤碳储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01)。[结论]加拿大混合普列里草地类型上,开垦天然草地种植冰草和小麦13或12年后使草地生产力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混合普列里草地 天然草地开垦 地上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碳储量 冰草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重建下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土壤碳储量变化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俊超 党廷辉 +3 位作者 薛江 唐骏 郭胜利 靳静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3-460,共8页
植被重建是治理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生物措施,研究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筛选适宜排土场边坡生长的植被模式的重要条件。选取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治理15年的排土场边... 植被重建是治理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生物措施,研究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筛选适宜排土场边坡生长的植被模式的重要条件。选取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治理15年的排土场边坡中4种植被重建模式(自然恢复地、草地、灌木林、乔木林),采集270个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研究不同重建模式下SOC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重建模式显著影响剖面SOC、TN含量及分布(p〈0.05),0~10 cm和10~20 cm SOC、TN均呈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恢复地,20 cm以下各土层SOC、TN虽然也表现相似的特征,但差异随土层深度增加越来越小。(2)剖面SOC密度和储量表现为原地貌区〉治理排土场〉新建排土场。经15年植被重建后,排土场边坡表现出巨大的固碳能力,1 m深度的林地和草地碳储量分别增加了5.38、11.85 t hm^-2,但仅原地貌水平的1/2和3/5。(3)林地和草地的固碳速率分别为35.87、79.01 g m^-2a^-1,草地的固碳速率是林地的2.2倍,从土壤固碳及水土流失防治的角度考虑,建议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重建优先选择草地,其次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土场边坡 植被重建 土壤有机储量 能力 生物因素 露天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呼吁增加土壤碳储量以应对气候变化
7
作者 《科技日报》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8年第12期2-2,共1页
12月3日,“千分之四倡议”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个专家组在《自然》杂志网站刊发了一篇名为《增加土壤碳储量实现巴黎气候承诺》的评论文章,呼吁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增加农业土壤碳储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文章指出,土壤是... 12月3日,“千分之四倡议”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一个专家组在《自然》杂志网站刊发了一篇名为《增加土壤碳储量实现巴黎气候承诺》的评论文章,呼吁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增加农业土壤碳储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文章指出,土壤是重要的碳封存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不良耕作方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世界上1/3的土壤已经退化,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还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改善土壤碳储量状况已成为目前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议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土壤碳储量 科学家 科学技术委员会 农业生产 《自然》 安全问题 耕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下南方旱地土壤碳氮储量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丽敏 何腾兵 +3 位作者 徐明岗 娄翼来 张佩 王小利 《土壤与作物》 2013年第3期112-116,共5页
通过4 a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玉米收获后采集0~40 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贵州省典型旱地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短期固碳效果不明显,在试验的前3 a,保护性... 通过4 a的田间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玉米收获后采集0~40 cm土层的土样,研究了贵州省典型旱地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短期固碳效果不明显,在试验的前3 a,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相比土壤碳氮储量无明显变化;但4 a后,保护性耕作的0~20 cm和20 cm^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比传统耕作分别显著提高7.1%和8.5%,表层(0~20 cm)土壤氮储量显著提高7.7%;就0~40 cm土体而言,4 a后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氮储量比传统耕作分别显著提高7.7%和6.5%。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碳:氮比的影响不明显。从长远的提升土壤碳氮储量的角度来看,保护性耕作是喀斯特地区值得推广的农田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土壤碳储量 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曦 彭稳 曹建华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7-173,共7页
以桂林峰林平原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土壤和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9.27 km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46~17.89 g.kg-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水田中土壤... 以桂林峰林平原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土壤和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9.27 km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46~17.89 g.kg-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水田中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2.29~5.35 kg.m-2,平均值为3.65 kg.m-2;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值范围为5.88~13.54 kg.m-2,平均碳密度为9.83 kg.m-2。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水田>弃耕地>旱地>易涝地>园地>林地>草地,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为弃耕地>园地>旱地>水田>林地>易涝地>草地。研究区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785×104t,而0~10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514×104t。表层土壤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占0~100cm的32.7%。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重庆金佛山研究结果相比,本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偏低,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容易受到人为干扰、易分解、易流失。而不同的土地利用、耕作方式及管理措施也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大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将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农业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林平原 土壤有机 土壤碳储量 岩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异研究及储量估算
10
作者 王帅 刘丽 +2 位作者 逄忠臣 初日林 宋亮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第3期88-88,共1页
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作为研究对象,以GIS软件作为平台,以两期的土壤化验分析数据作为数据源,并结合瓦房店市的土壤图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模块进行比较,运用SPSS软件对所计算出的两期土壤碳密度与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次土壤... 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作为研究对象,以GIS软件作为平台,以两期的土壤化验分析数据作为数据源,并结合瓦房店市的土壤图利用GIS的空间叠加分析模块进行比较,运用SPSS软件对所计算出的两期土壤碳密度与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瓦房店市地区表现为中北部丘陵平原地区土壤碳密度要低于东部山地丘陵区和西南部低山丘陵区,2009年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无明显变化,并且1981年与2009年相比,3个地貌类型区的土壤有机质碳密度均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土壤碳储量 土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密度分布 被引量:57
11
作者 田玉强 欧阳华 +2 位作者 徐兴良 宋明华 周才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3-942,共10页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利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层、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C7.2kg·m^-...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结合作者的实测数据,利用1:100万土壤数据库对青藏高原土壤有机质层、土壤矿质层及整个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约为C7.2kg·m^-2,较前人的C8.01-19.05kg·m^-2全国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偏低。青藏高原总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18.37Pg,其中有机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占38.14%,矿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则占61.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土壤有机储量 土壤有机密度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盐渍化荒地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碳氮储量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雷军 张凤华 +2 位作者 林海荣 韩春丽 赵瑞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6-271,共6页
在天山北坡绿洲区分别选取连续开垦3 a、8 a、15 a盐渍化棉田和未开垦的盐渍化荒地,采集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结果表明:盐荒地开垦后棉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开垦年... 在天山北坡绿洲区分别选取连续开垦3 a、8 a、15 a盐渍化棉田和未开垦的盐渍化荒地,采集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结果表明:盐荒地开垦后棉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开垦年限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开垦后棉田土壤全N含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盐荒地与开垦棉田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盐荒地不同土层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明显高于40 cm以下土层;开垦棉田土壤C/N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盐荒地和开垦棉田土壤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开垦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结论:干旱区盐荒地开垦后,棉田土壤有机碳、全N含量均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盐荒地与开垦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全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荒地 开垦农田 土壤有机 土壤全N 土壤有机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文昌 崔丽娟 +1 位作者 王义飞 李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32,共6页
为了定量评价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退化的碳储存潜力,研究通过土壤剖面法,收集了3个样点的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样品(原始泥炭地0—200cm、中度退化沼泽湿地0—100cm和重度退化泥炭地0—100cm)。研究表明:(1)中度退化沼泽湿地(1.11±0... 为了定量评价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退化的碳储存潜力,研究通过土壤剖面法,收集了3个样点的泥炭沼泽湿地土壤样品(原始泥炭地0—200cm、中度退化沼泽湿地0—100cm和重度退化泥炭地0—100cm)。研究表明:(1)中度退化沼泽湿地(1.11±0.18g/cm^3)和重度退化泥炭地(0.72±0.04g/cm^3)土壤容重平均值较原始泥炭地增加了251.8%和129.7%;中度退化沼泽湿地(46.18±6.61g/kg)和重度退化泥炭地(87.37±6.36g/kg)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较原始泥炭地降低了74.2%和51.1%。(2)土层深度为0—100cm时,原始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中度退化沼泽湿地(384.73±95.57t/hm^2)显著高了47.0%,而与重度退化泥炭地(518.39±33.07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无显著差异;当原始泥炭地有机层增加到0—200cm后,中度退化沼泽湿地和重度退化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原始泥炭地(1 088.17±172.84t/hm^2)降低了64.6%和52.4%,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降低可能主要是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的原因。尽管退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但仍是中国(102.89t/hm^2)和全球(116.56t/hm^2)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3~5倍,该研究可为保护与恢复若尔盖高原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湿地 土壤有机储量 若尔盖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帕海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组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攀 陆梅 +4 位作者 李聪 吕晶花 杨志东 赵旭燕 陈志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目的】探索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引起纳帕海典型草甸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理解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年11月,在纳帕海湿地选择地下水埋深由高到低的疏花早熟禾Poa pratensis... 【目的】探索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引起纳帕海典型草甸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理解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年11月,在纳帕海湿地选择地下水埋深由高到低的疏花早熟禾Poa pratensis群落、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群落和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群落3种典型草甸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以及沿土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碳组分与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地下水埋深降低,不同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疏花早熟禾群落(47.55 t·hm−2)、云雾薹草群落(42.28 t·hm−2)、鼠曲草群落(32.14 t·hm−2),并沿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鼠曲草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最大;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均随地下水埋深降低而减少,变幅为1.8~3.4倍;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沿土层加深而降低,下降1.0~3.4倍;植物生物量、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随着地下水埋深的降低而减小,降幅达1.5~2.8倍;土壤含水量、pH、全磷同样显著减少(P<0.05);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和全磷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最为强烈,是影响纳帕海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控因子。【结论】纳帕海湿地典型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及垂直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不同地下水埋深所引起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土壤理化状况的改变。因此,在纳帕海湿地典型草甸群落的保护过程中,建议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防止地下水位过低对湿地碳库稳定性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帕海湿地 典型草甸群落 土壤碳储量 土壤组分 地下水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被引量:9
15
作者 莫莉萍 周慧杰 +2 位作者 刘云东 李其艳 梁秀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5期81-84,共4页
以典型区域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样区,采样估算广西红树林湿地沉积层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混交林〉桐花〉光滩,0~50 cm土层分别为2.797%、1.218%和0.870%;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 以典型区域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样区,采样估算广西红树林湿地沉积层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混交林〉桐花〉光滩,0~50 cm土层分别为2.797%、1.218%和0.870%;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桐花〉光滩,混交林、桐花和光滩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2.79、47.25和47.21 t/hm2。与周边红树林地区相比,钦州湾混交林的各层土壤碳储量与深圳湾红树林和海口的白骨壤接近,但远低于深圳福田的秋茄林和海口的桐花,而钦州湾桐花、光滩的各层土壤碳储量与深圳湾光滩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储量 土壤有机 红树林湿地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昆阳磷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川 和丽萍 +2 位作者 李贵祥 邵金平 柴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8-171,177,共5页
植被恢复是既能保持磷矿开采同时又能有效扼制矿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并逐步恢复已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最有效的生物措施。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昆阳磷矿土壤有机碳和碳素积累的影响,研究探讨了昆阳磷矿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结果... 植被恢复是既能保持磷矿开采同时又能有效扼制矿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并逐步恢复已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最有效的生物措施。为揭示植被恢复对昆阳磷矿土壤有机碳和碳素积累的影响,研究探讨了昆阳磷矿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7种不同植被恢复人工林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是废弃地的14.29倍、11.83倍、11.40倍、5.89倍、15.48倍、15.59倍、18.53倍。(2)土壤有机碳在剖面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作用",均以表土层(0—20cm)最大,且随土层厚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不同恢复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别较大,变化趋势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在同一林分土壤中,单位深度土壤各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均以表层最大,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4)土壤有机碳主要存储于0—20cm土层中,平均含量为53.60%,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有机碳所占比重急剧下降,经过植被恢复,7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废弃地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了26.53%,20.39%,34.48%,10.81%,28.62%,39.52%,36.71%,说明目前矿区通过植被恢复后的土壤状况显著优于未进行恢复措施的废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储量 植被恢复 林分类型 昆阳磷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养分对土壤碳氮储量及阳春砂养分吸收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永鹏 张广宇 +4 位作者 陈兵 刘敏 覃姜薇 胡聃 张永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54-63,共10页
【目的】基于橡胶-阳春砂生态系统,探究外源养分对林下土壤环境及作物养分转化的影响。【方法】设不施肥(CK)、施农家肥(M)、施化肥(F)、施有机肥+无机肥(O+C)4个处理,连续2年进行养分输入,分析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以及影响阳春砂养分吸... 【目的】基于橡胶-阳春砂生态系统,探究外源养分对林下土壤环境及作物养分转化的影响。【方法】设不施肥(CK)、施农家肥(M)、施化肥(F)、施有机肥+无机肥(O+C)4个处理,连续2年进行养分输入,分析土壤碳氮储量的变化以及影响阳春砂养分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自然生长条件下土壤碳、氮储存量和输出量随阳春砂种植年限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其中不施肥对照2019年土壤碳、氮储量分别比2017年下降4.08%、3.57%,植物样地上部分碳、氮储量分别显著增加32.03%、40.20%,地下部分碳、氮储量分别显著增加35.47%、42.58%。外源养分的输入加快了作物养分吸收和土壤碳氮固化,与CK相比,M、F、O+C处理总生物量增加显著,增幅分别为5.52%、9.61%和11.89%;M、O+C处理土壤碳储量分别提高9.90%和12.72%,土壤氮储量分别提高2.75%和4.09%,差异显著;O+C处理对土壤养分转化吸收的影响最为明显,土壤碳、氮输出量均表现为O+C>F>M>CK,土壤碳、氮固化量均表现为O+C>M>F>CK。【结论】阳春砂长期林下栽培会造成土壤固有的碳氮储量下降,输入外源养分能有效提升土壤碳氮储量和作物养分吸收效率,维持土壤碳氮库容平衡,其中有机物质起主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春砂 外源养分 土壤储量 养分吸收效率 土壤氮固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宪帅 黄从德 王勇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8-152,共5页
生态交错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区域,因而对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可为生态交错带土地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壤深... 生态交错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敏感区域,因而对生态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可为生态交错带土地利用和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大小顺序为天然川滇高山栎次生林(104.15±4.84t/hm2)>灌木林地(100.84±2.43t/hm2)>灌丛地(97.35±15.21t/hm2)>经济林(85.16±10.58t/hm2)>人工刺槐林(70.78±12.43t/hm2)>农耕地(56.56±7.21t/hm2);农耕地转变为人工刺槐林和经济林后,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5.13%和50.56%;人为干扰以及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叠加效应是导致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偏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交错带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含量 土壤有机储量 干旱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焦克强 段建军 +3 位作者 王小利 易香 陈祖拥 卜通达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年第1期17-26,共10页
以贵州省威宁县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储量特征,为该小流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评价土壤固定碳、氮的能力提供参考。通过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 以贵州省威宁县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其储量特征,为该小流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与评价土壤固定碳、氮的能力提供参考。通过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模型及相关性分析,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大小依次为:草地(29.59±1.06 g/kg、2.87±0.07 g/kg)>耕地(25.73±0.93 g/kg、2.50±0.06 g/kg)>林地(23.99±1.63 g/kg、2.26±0.11 g/kg)。在该小流域中,草地SOC、TN密度分别为7.04±0.25 kg/m^2、0.68±0.02 kg/m^2,显著高于耕地与林地,SOC密度耕地(5.76±0.16 kg/m^2)最低,TN密度林地(0.55±0.03 kg/m^2)最低。SOC储量与TN储量变化规律相似,耕地(4.38×103t、4.25×102t)显著高于草地(2.18×10~3t、2.11×10~2t)与林地(1.99×10~3t、1.87×10~2t)。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与TN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其土壤碳氮比值(C/N)均在10.00左右。经相关性分析表明,3类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分别与碱解氮(AN)、C/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东山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TN含量、密度及储量均表现出明显差异;从单位面积的碳氮储量来看,草地是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表层土壤 土壤氮含量 土壤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碳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邹晓君 薛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79-87,共9页
随着近年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和林下经济政策的改革,林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生态建设和林地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壤是植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连成一个统一整体,与土壤进行着各种物质代谢并影响其理化性... 随着近年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和林下经济政策的改革,林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生态建设和林地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壤是植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连成一个统一整体,与土壤进行着各种物质代谢并影响其理化性质,土壤通过调节分配水、热、气、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养分,对林下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林下经济的定义、主要模式、土壤物理性质、酸碱度、有机质和碳储量、养分、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林下经济对土壤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今后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长效的监测机制和数据模型,以便更准确为林下经济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经营模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物 土壤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