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对小麦玉米间作产量、氮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2
1
作者 叶优良 包兴国 +5 位作者 宋建兰 孙建好 李隆 张福锁 李庆江 周丽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对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后,春小麦 春玉米间作下,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作物产量及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农家肥120t hm2(M)、绿肥45t hm2(G)、秸杆10 5t hm2(S)、N375kg hm2(N)、农家肥60t hm2+N187 5kg hm2[1 2... 对连续14年施用不同肥料后,春小麦 春玉米间作下,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作物产量及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施农家肥120t hm2(M)、绿肥45t hm2(G)、秸杆10 5t hm2(S)、N375kg hm2(N)、农家肥60t hm2+N187 5kg hm2[1 2(M+N)]、绿肥22 5t hm2+N187 5kg hm2[1 2(G+N)]、秸杆5 25t hm2+N187 5kg hm2[1 2(S+N)]和CK等8个处理中,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以N处理最高,地上部N浓度和吸N量以N、1 2(M+N)和1 2(G+N)处理较高,但3处理间无明显差别。间作小麦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以M、G、1 2(M+N)和1 2(G+N)等处理较高,间作玉米子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以1 2(G+N)、N、G和1 2(M+N)等处理较高。氮肥利用率以1 2(S+N)处理最高,1 2(M+N)和1 2(G+N)低于1 2(S+N)、S和N处理,但高于M、G处理。说明氮肥与农家肥或绿肥配合施用,既能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吸收利用,又可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间作 产量 吸收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累积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不同农田类型土壤硝态氮累积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35
2
作者 叶灵 巨晓棠 +4 位作者 刘楠 张丽娟 袁丽金 刘文菊 刘树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68,178,共5页
针对华北平原典型农田的传统灌溉施肥带来的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采集定州保护地蔬菜、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样及相应的地下水样品,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类型、保护地蔬菜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类型的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及对地下水污染... 针对华北平原典型农田的传统灌溉施肥带来的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采集定州保护地蔬菜、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土样及相应的地下水样品,研究了不同农田利用类型、保护地蔬菜不同种植年限和不同种植类型的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及对地下水污染的程度。结果表明,土壤剖面0-400cm范围保护地蔬菜的硝态氮累积量明显高于农田,0-100cm,100-200cm,200-300cm,300-400cm平均为815.0,293.6,394.9,313.4kg/hm2,分别为农田的12.3,3.8,4.6,5.1倍。保护地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棚龄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0-60cm表现明显,0-100cm和100-200cm老龄棚(>12a)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815.0,293.6kg/hm2,高于低龄棚(<8a)216.2,11.4kg/hm2。大棚黄瓜的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大于番茄,在根区外深层剖面出现多个明显的累积峰。保护地灌溉水、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灌溉水及手压井饮用水NO3-N含量分别为9.6,7.4,10.5mg/L,超标率(>10mg/L)分别为38%,16%,46%,该区域浅层饮用地下水已受到硝酸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硝态氮累积 农田利用类型 种植年限 种植类型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模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姜慧敏 张建峰 +3 位作者 杨俊诚 刘兆辉 宋效宗 江丽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23-2630,共8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农民习惯施肥(N-farmer)、减施化肥氮26%(74%N-farmer)、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74%N-farmer+S)、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74%N-farmer+S+D)、减施化肥氮4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农民习惯施肥(N-farmer)、减施化肥氮26%(74%N-farmer)、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74%N-farmer+S)、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74%N-farmer+S+D)、减施化肥氮45%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55%N-farmer+S+D)的集成模式对设施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55%N-farmer+S+D模式下番茄产量最高为108349kg.hm-2,产投比最高为26.1;与N-farmer模式相比,74%N-farmer、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均有增加,其中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当季利用率为9.56%,氮素农学效率为43.67kg·kg-1,均显著高于N-farmer模式(P<0.05);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在各施氮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55%N-farmer+S+D模式的效率最高为598.06kg·kg-1;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果实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分别为493.81kg·kg-1和53.84%,均高于N-farmer模式。氮平衡结果表明,N-farmer模式的表观损失最高,55%N-farmer+S+D模式显著低于N-farmer模式;相同土壤剖面中不同模式硝态氮含量随番茄生育进程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番茄盛果期和拉秧期,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在0~100cm剖面累积的硝态氮含量均低于N-farmer模式,拉秧期N-farmer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高达705.24kg.hm-2,74%N-farmer+S+D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低为453.75kg.hm-2;番茄在3个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多累积在0~40cm土层,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约为50%。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集成模式55%N-farmer+S+D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高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滴灌 土壤硝态氮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72
4
作者 李晓欣 胡春胜 程一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2,共5页
通过4a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硝态氮(NO3--N)在土壤中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NO3--N的累积,且土体NO3--N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土壤空间差异不... 通过4a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及硝态氮(NO3--N)在土壤中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NO3--N的累积,且土体NO3--N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在土壤空间差异不显著的情况下,NO3--N在400cm土体中的分布呈一定的规律性,分别在60cm和200cm左右存在累积峰;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可以降低土壤剖面NO3--N的含量,尤其是钾肥可显著降低土壤上层NO3--N的含量,但作物无法吸收的NO3--N却有整体下移的趋势。提出华北山前平原高水肥投入地区NPK合理施用量为:N肥200kg/(hm2·a),P肥32.5kg/(hm2·a),K肥150k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产量 土壤硝态氮累积 施肥处理 磷肥 钾肥 平衡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氮素吸收与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振华 权丽双 +1 位作者 郑旭荣 裴磊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100,共10页
为了解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的氮素累积、转运分配与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动态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二因素三水平完全... 为了解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的氮素累积、转运分配与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动态的影响,以大田试验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二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氮组合的滴灌复播油葵各器官氮素累积生育前期均以叶片为主,生育后期均以花盘为主。水氮组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各器官在各生育期对氮素的累积、分配、转运与吸收利用及油葵产量均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互作效应。适当范围内(施纯氮量小于等于232 kg/hm2、灌水量小于等于3 000 m3/hm2)增水增氮可以促进油葵各器官对氮素的有效累积,促进油葵氮素的转运与吸收利用,达到促进油葵高产的目的。水氮耦合对滴灌复播油葵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0~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随灌水量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40 cm土层降低,在40~80 cm土层增加;收获后,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在40~80 cm土层增加,在0~40 cm土层降低。结合油葵产量与植株对氮素吸收转运的表现,该试验最佳花盘全氮增加量为2.16 g/株,产量为3 597.11 kg/hm2,最优水氮组合为灌水3 000 m3/hm2,施纯氮23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滴灌复播 耦合 素吸收 土壤硝态氮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热耦合条件下土壤硝态氮转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亚娴 郭向红 +2 位作者 孙西欢 马娟娟 雷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5-39,共5页
应用恒温培养箱进行试验,以尿素作为供试肥料、沙壤土作为供试土壤,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施氮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运用Logistic生长曲线定量描述了恒温培养条件下土壤硝态氮随时间的转化过程。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 应用恒温培养箱进行试验,以尿素作为供试肥料、沙壤土作为供试土壤,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施氮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运用Logistic生长曲线定量描述了恒温培养条件下土壤硝态氮随时间的转化过程。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硝态氮会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且高温高氮处理的硝态氮累积量明显高于低温低氮处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可以用Logistic生长曲线N0=a/(1+c e^(-b t))定量描述,然后得到2个参数:最大硝化速率K_(max)和延迟期t_d。不同处理条件下最大硝化速率变幅为0.236~0.373mg/(kg·d),延迟期变幅为1.05~3.15d。参数分析显示低温低施氮处理的硝化作用进行最慢,高温高氮处理最快。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影响最大硝化速率K_(max)和延迟期t_d的因素有施氮量、温度和肥热耦合作用,其中温度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利用上述回归模型,可为恒温培养条件下土壤氮素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热耦合 土壤硝态氮累积 恒温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大白菜双季栽培体系中大白菜氮肥施用量对其产量、氮肥利用、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胡博 郝云凤 樊明寿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2年第05X期60-65,共6页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建立的马铃薯—大白菜双季栽培体系下通过大白菜茬口5水平氮肥施用量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大白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栽培体系下,大白菜产量,体系净收益...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建立的马铃薯—大白菜双季栽培体系下通过大白菜茬口5水平氮肥施用量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大白菜产量、氮肥利用率、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栽培体系下,大白菜产量,体系净收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复种茬口施氮量≥120kg·hm-2时,大白菜产量、体系净收益不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总施氮量225~405kg·hm-2范围内双季栽培体系氮素累积、氮肥利用率比传统马铃薯单季露地栽培显著提高;大白菜硝酸盐含量、收获后0~16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复种茬口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复种茬口施氮量≥120kg·hm-2时,大白菜硝酸盐达到高度累积,0~16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162kg·hm-2,在秋浇水时加剧了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是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降低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和提高经济净收益的有效平衡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栽培 肥施用量 大白菜产量 肥利用率 大白菜酸盐含量 土壤硝态氮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响应 被引量:27
8
作者 苗艳芳 李生秀 +4 位作者 徐晓峰 王朝辉 李小涵 扶艳艳 罗来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4-574,共11页
在陕西省永寿县和河南省洛阳市分别设置了11和7处大田试验,分5层采集0~100cm土壤样品并测定其起始硝态氮含量。永寿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硝态氮、铵态氮品种、硝态氮与铵态氮2:1组合各2个处理;洛阳试验设6个处理(硝态氮... 在陕西省永寿县和河南省洛阳市分别设置了11和7处大田试验,分5层采集0~100cm土壤样品并测定其起始硝态氮含量。永寿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硝态氮、铵态氮品种、硝态氮与铵态氮2:1组合各2个处理;洛阳试验设6个处理(硝态氮肥只有1个品种),施氮处理均施N150kg hm-2,研究小麦对铵态氮和硝态氮肥响应的差异及其与不同深度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关系。试验表明,同一形态不同氮肥品种之间的增产差异显著低于不同形态之间的差异。比较不同形态氮肥的小麦产量、增产量和增产率的平均值,硝态氮肥最高,硝态氮、铵态氮组合次之,铵态氮最低。氮肥增产量和增产率随土壤累积硝态氮量增加而显著下降;累积量越低,氮肥增产效果越突出,硝态氮的效果也越显著。由此可见,土壤累积的硝态氮量是决定氮肥肥效的主要因子,也是决定不同形态氮素效果的主要凼子。只有存硝态氮累积量低的土壤上,氮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硝态氮也才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春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赵营 周涛 +4 位作者 郭鑫年 梁锦秀 吴霞 冀宏杰 张维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9-124,共6页
2009—2010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分别以宁春11号和宁春16号小麦为供试作物,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肥(OPT)和习惯施肥(CON)对春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表观评估了土壤一小麦体系氮素平衡。结果表明,相对... 2009—2010年,在宁夏引黄灌区分别以宁春11号和宁春16号小麦为供试作物,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肥(OPT)和习惯施肥(CON)对春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表观评估了土壤一小麦体系氮素平衡。结果表明,相对于CK处理,OPT和CON都显著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并促进籽粒N和地上部N的吸收累积,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施肥对小麦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但OPT处理更有利于小麦产量构成与农学性状的改善,较好地发挥其产量潜力。OPT较CON提高了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土壤硝态氮累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OPT处理可有效地减少0—100em各层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土壤一小麦体系氮素表观平衡表明,应充分挖掘土壤和环境养分潜力,通过优化施肥来降低Nmm残留和氮素表观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施肥 产量 素利用 土壤硝态氮累积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