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硒配施对冬小麦硒吸收及土壤硒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胡彩霞 刘红恩 +5 位作者 聂兆君 李畅 秦世玉 刘亥扬 许嘉阳 赵鹏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9-388,共10页
为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硒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并探究磷硒配施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可能机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0(P0)、80(P80)、160 mg·kg^(-1)(P160)3个磷水平和0(Se0)、1 mg·kg^(-1)(Se1)... 为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根土界面硒有效性及形态分级的影响,并探究磷硒配施提高土壤硒有效性的可能机制,以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进行根箱培养试验,设置0(P0)、80(P80)、160 mg·kg^(-1)(P160)3个磷水平和0(Se0)、1 mg·kg^(-1)(Se1)2个硒水平,分析冬小麦植株磷硒含量、累积量、迁移系数及根际和非根际土5种硒形态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施硒与否,随着磷含量的增加,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系磷含量均增大。施硒1 mg·kg^(-1)显著降低了P80和P160水平下冬小麦生物量、P160水平下根系磷含量及各部位磷累积量。在Se1条件下,施磷增加了各部位硒累积量,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硒含量和硒从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系数。在Se0条件下,P160处理增加了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的可交换态硒含量。在Se1条件下,P160处理根际土壤中可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综上所述,适宜的磷硒配施可影响土壤中各种硒形态的转化过程,可能是由于磷的施入和根系活动共同作用促进了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硒向交换态硒的转化,进而提高冬小麦对土壤硒的吸收。本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磷肥和硒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非根际 土壤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与AM真菌对金线莲微量元素吸收及相关药用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陈玮 甘志凯 谌希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5,共9页
本试验选用金线莲品种“大元宝”为试材,采用棚内模拟种植试验方式,设置3个施硒(Se)水平(0、6、18 mg/L,分别记为Se_(0)、Se_(1)、Se_(2))与3个接菌水平(不接种、接种根内根孢囊霉、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分别记为Am_(0)、Am_(1)、Am_(2))... 本试验选用金线莲品种“大元宝”为试材,采用棚内模拟种植试验方式,设置3个施硒(Se)水平(0、6、18 mg/L,分别记为Se_(0)、Se_(1)、Se_(2))与3个接菌水平(不接种、接种根内根孢囊霉、接种摩西斗管囊霉,分别记为Am_(0)、Am_(1)、Am_(2))的组合处理,研究施硒与丛枝菌根(AM)真菌对金线莲生长发育、微量元素含量、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金线莲的高效栽培和富硒提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硒可提高金线莲叶绿素含量、微量元素含量、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挥发性物质含量,接种AM真菌可进一步促进金线莲的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整体上以Se_(1)水平上述参数存在极值。土壤硒赋存形态中,Se_(1)水平及接种AM真菌处理下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硒占比较高,铁锰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硒占比较低,且结合植株相对生长率、硒含量及品质参数来看,Se_(1)Am_(1)处理优于Se_(1)Am_(2)。主成分分析表明,金线莲硒含量、生物活性成分(总酚、总黄酮、金线莲苷、多糖)含量、挥发性物质(醛、醇、酮)含量是判断施硒和AM真菌效果的主要指标,且其与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外源硒与AM真菌组合施用可显著促进金线莲根际土壤硒活性,提高有效硒含量,从而提高金线莲的硒吸收、生物活性成分累积及挥发性物质含量,进而提高其药用品质,各处理中以施6 mg/L Se与接种根内根孢囊霉组合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AM真菌 土壤硒形态 生物活性成分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各形态硒与植物硒含量平衡模型研究
3
作者 孙月婷 刘瑱 凤海元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5期175-176,178,共3页
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以及各形态的生物活性、迁移特点是现阶段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集了9个硒含量不同的土壤样品及其上生长的茶树叶,使用标准方法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硒和茶树叶硒含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土壤... 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以及各形态的生物活性、迁移特点是现阶段环境和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集了9个硒含量不同的土壤样品及其上生长的茶树叶,使用标准方法分析了土壤中各形态硒和茶树叶硒含量,并采用统计学方法构建了土壤各形态硒与植物硒含量平衡模型。结果表明,离子结合态硒、腐植酸结合态硒、残渣态硒与植物硒含量具有正相关性,其中离子结合态硒对植物硒含量影响最大;强有机结合态硒与植物含硒量成负相关。模型设计比较简单,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提出,希望对探讨土壤各形态硒含量与植物硒含量的相互关系有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形态 植物 平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硒对油菜硒积累及土壤硒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鸣凤 彭文勇 +1 位作者 刘新伟 赵竹青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3,221,共6页
为了解油菜对不同外源硒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华油杂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源(硒矿、硒粉、硒酸盐、亚硒酸盐)对油菜生长及硒吸收累积规律的影响,分析土壤中残留硒的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不施用硒肥),不同外源硒对成熟期... 为了解油菜对不同外源硒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华油杂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源(硒矿、硒粉、硒酸盐、亚硒酸盐)对油菜生长及硒吸收累积规律的影响,分析土壤中残留硒的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不施用硒肥),不同外源硒对成熟期油菜籽粒、果荚、茎叶和根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硒矿、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后,油菜籽粒、果荚、茎叶和根的硒含量均显著增加;施用不同形态硒后,油菜在不同生育期对硒累积曲线接近“S”形;施用硒矿后,油菜硒最大累积速率出现在花期,施用其他3种形态的硒肥,油菜硒最大累积速率出现在蕾薹期;施用硒酸盐后,油菜各器官的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油菜籽粒硒含量高达44.56 mg/kg,硒酸盐、亚硒酸盐、硒矿、硒粉、对照处理的油菜各器官的硒含量依次降低;施用硒矿后,油菜籽粒硒累积分配比例最高,达23.20%;油菜收获后,硒酸盐、亚硒酸盐、硒矿、硒粉、对照处理中土壤残留有效态硒含量依次降低。综合分析,硒酸盐对油菜富硒的效果最强,亚硒酸盐次之,而硒矿也能显著的促进油菜籽粒富硒,硒粉则无显著的富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酸盐 酸盐 积累 土壤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地区玉米硒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被引量:5
5
作者 赵晗 蔡超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228-230,236,共4页
通过研究湖北恩施地区玉米的生物可给性并对当地人群硒中毒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当地硒资源的开发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湖北恩施4个地区的4种玉米及相应的土壤样品,然后采用ICP-MS方法测定土壤硒含量和玉米硒含量,采用连续浸提的方... 通过研究湖北恩施地区玉米的生物可给性并对当地人群硒中毒风险进行评估,从而为当地硒资源的开发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采集湖北恩施4个地区的4种玉米及相应的土壤样品,然后采用ICP-MS方法测定土壤硒含量和玉米硒含量,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测定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通过体外模型的方法探究玉米中硒的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恩施鱼塘坝地区土壤和玉米硒含量最高,长平地区土壤和玉米硒含量最低;不同品种的玉米富集系数有差别;土壤硒的各赋存形态比例以残渣态最高、水溶态最低;玉米在胃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27%~39%,在小肠阶段的生物可给性为45%~59%;鱼塘坝地区人均硒摄入量为406μg/d,可见鱼塘坝当地人群有慢性硒中毒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玉米 土壤的赋存形态 生物可给性 中毒 风险评估 富集系数 鱼塘坝 玉米 科学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