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文模型的土壤相对湿润度干旱指数构建及运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关明皓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6年第1期37-38,42,共3页
本文构建基于水文模型的土壤相对湿润度干旱指数,以辽中地区大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该干旱指数对大洋河1954~2014年干旱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54-2014年大洋河流域发生重大干旱的频率较低,频率为1.2%;流域易发生中等程... 本文构建基于水文模型的土壤相对湿润度干旱指数,以辽中地区大洋河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该干旱指数对大洋河1954~2014年干旱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54-2014年大洋河流域发生重大干旱的频率较低,频率为1.2%;流域易发生中等程度干旱,频率为29.5%;流域在冬季发生干旱的频率最高,为57.3%;夏季发生干旱频率较低,为41.3%。研究成果可以为大洋河流域干旱预测预警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土壤相对湿润度干旱指数 干旱评价 大洋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鹿翔 韩芙蓉 +3 位作者 高昕瑜 舒素芳 陆德彪 金志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6,共10页
【目的】研究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演变规律,为茶叶安全生产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6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0 a(1971—202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基于相对湿润指数、正交经验函数和小波分析法等分析浙... 【目的】研究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演变规律,为茶叶安全生产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6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0 a(1971—202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基于相对湿润指数、正交经验函数和小波分析法等分析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浙江省茶叶生产夏季干旱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高于秋季,且均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中西部尤其金衢盆地的干旱强度和频率为全省最强,浙北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最小。茶叶夏季干旱站次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0年以后夏秋两季出现极端大范围茶叶气象干旱的年份增多。茶叶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的正交经验函数第一模态表现为全省变化一致性,第二模态中沿海局部地区和内陆呈反相位变化,夏秋两季干旱强度的主模态时间序列分别存在2-6、2-4、6-10 a的振荡周期。【结论】浙江省在夏季和秋季出现茶叶气象干旱的频率在下降,但出现极端干旱的概率在增加,应重点加强茶叶主产区干旱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防旱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气象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 正交经验函数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和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龙贻东 梁川 +1 位作者 景楠 王朕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1,共5页
根据川中丘陵区8个典型站点1960—2011年逐月气象资料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并引入云模型,在年、季时间尺度上分析该研究区的干旱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994年为突变年,干旱开始呈持续加重趋势,干旱强度的时间分布较均匀且稳定;冬季干... 根据川中丘陵区8个典型站点1960—2011年逐月气象资料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并引入云模型,在年、季时间尺度上分析该研究区的干旱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994年为突变年,干旱开始呈持续加重趋势,干旱强度的时间分布较均匀且稳定;冬季干旱最严重,春季次之,冬季干旱强度的时间分布最均匀也最稳定;夏季和秋季不干旱,但夏季干旱强度的时间分布最不稳定,秋季干旱强度的时间分布最离散,且干旱呈显著加重趋势。除冬季干旱强度的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比时间分布的离散外,其余时段都比时间分布均匀,但稳定性比时间分布的小。因此,川中丘陵区主要为季节性干旱,特别应在冬季做好防旱减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模型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 川中丘陵区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贵州省近十年干旱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夏传花 贺中华 +2 位作者 梁虹 张浪 杨铭轲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4,共4页
为分析贵州省干旱分布特征,基于贵州省均匀分布的30个气象站点2010~201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干旱监测指标,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及相关分析研究贵州省近10年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月份的干旱强度和干旱发... 为分析贵州省干旱分布特征,基于贵州省均匀分布的30个气象站点2010~201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干旱监测指标,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及相关分析研究贵州省近10年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月份的干旱强度和干旱发生范围有所不同,且总体上呈干旱等级越高,干旱范围越小的态势。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强度和干旱范围在空间上有所差异,月尺度的干旱强度大于年尺度的干旱强度和季尺度的干旱强度,而季尺度的干旱表现为西高东低,年尺度的干旱表现为北高南低的趋势。按照年尺度和季尺度的平均水平来看,贵州省近十年无干旱发生。研究区干旱的发生受气候因子影响较大,且受降雨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 时空变化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河南省干旱易发区预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冰 舒丹丹 +1 位作者 杨凡 段浩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3,共4页
鉴于河南省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农业生产,选择能够反映农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的相对湿润度指数作为干旱评价指标,以春、初夏、伏、秋季为时间尺度评价了河南省典型年份的干旱事件,并与历史干旱记载进行对比,发现以春、初夏、伏... 鉴于河南省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农业生产,选择能够反映农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的相对湿润度指数作为干旱评价指标,以春、初夏、伏、秋季为时间尺度评价了河南省典型年份的干旱事件,并与历史干旱记载进行对比,发现以春、初夏、伏、秋为时间尺度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在河南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河南省的干旱易发区。结果表明,春和初夏季是河南省最容易发生干旱的两个季节;空间分布上,未来干旱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北部,在两种气候情景设置下,安阳、新乡、郑州、商丘、开封、宝丰、三门峡、许昌等地市均发生干旱事件,因此应重视以上地市的防旱抗旱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 预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北疆气象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祁嘉郁 巴特尔·巴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3-228,共6页
基于北疆地区26个主要气象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象数据,选用国家标准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和季为时间尺度,探究北疆地区干旱强度和频率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湿润度指数能够很好地表征出典型干旱年,... 基于北疆地区26个主要气象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象数据,选用国家标准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和季为时间尺度,探究北疆地区干旱强度和频率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湿润度指数能够很好地表征出典型干旱年,从56 a的数据分析来看,北疆地区干旱强度总体呈减小趋势。对比各年代干旱强度,以21世纪初干旱最轻,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东南高西北低的趋势;北疆地区年轻旱频率和中旱频率呈增加趋势,年重旱频率和特旱频率呈减小趋势,历年重旱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等级干旱频率,中旱频率略高于轻旱和特旱频率。季节尺度上,北疆地区春季和夏季干旱强度明显高于秋、冬季,在各季节不同等级干旱频率中,秋季轻旱频率最高,夏季中旱、重旱频率最高,春季特旱频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时空特征 相对湿润指数 北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湿润度指数在干旱易发区预测中的应用——以锦州市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洋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8年第3期51-53,共3页
分别采用PCM、Had CM3、CGCM3和CNRM模型对锦州市的历史降水量与蒸发量进行了模拟,选出最适用模型模拟了锦州市2017~2050年间的逐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得到各地的相对湿润指数,并对该地区的干旱易发区进行识别,为该地的水资源规划与干旱防... 分别采用PCM、Had CM3、CGCM3和CNRM模型对锦州市的历史降水量与蒸发量进行了模拟,选出最适用模型模拟了锦州市2017~2050年间的逐年降水量与蒸发量,得到各地的相对湿润指数,并对该地区的干旱易发区进行识别,为该地的水资源规划与干旱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州市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易发区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累积相对湿润指数的遵义市农业干旱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乔姗姗 潘红卫 +2 位作者 雷宏军 徐建新 商崇菊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9-114,共6页
为了给区域农业干旱评估、风险管理及应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遵义地区及其周边国家级气象站点1953—2012年资料,考虑作物实际蒸散量及贵州喀斯特地貌对降水的有效利用能力,利用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对贵州省遵义地区农业干旱情况进行了... 为了给区域农业干旱评估、风险管理及应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遵义地区及其周边国家级气象站点1953—2012年资料,考虑作物实际蒸散量及贵州喀斯特地貌对降水的有效利用能力,利用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对贵州省遵义地区农业干旱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遵义市县域净灌溉需水量年均值在160~353 mm之间,遵义各县域累积相对湿润指数Ma的年际变化范围为-0.44~0.68,年均在-0.24~0.23之间,1953—2012年累积相对湿润指数呈现略下降趋势。8—10月是抗旱管理的关键月份。遵义市累积相对湿润指数Ma在空间上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中部的桐梓县,南部的遵义县、湄潭县、余庆县是抗旱管理的重点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市 累积相对湿润指数 农业干旱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儿寨湿润小流域土壤干旱指数模型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田育新 李锡泉 +3 位作者 何友军 陶接来 陈业银 王中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96-198,共3页
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出发,以降水量、温度和小流域水文因子等为基础,建立了土壤干旱指数模型,利用女儿寨小流域气象站的资料,计算小流域内土壤干旱指数,划分了干旱等级,并分析了土壤干旱的时空分配特征。
关键词 土壤干旱指数 时空分布 女儿寨湿润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近56年若尔盖湿地干湿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强皓凡 靳晓言 +1 位作者 赵璐 卢泽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177,182,共7页
基于若尔盖湿地5个代表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M),采用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湿地近56年年、季尺度干湿变化及气候要素变动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该区域M变化成因,为湿地生态... 基于若尔盖湿地5个代表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计算相对湿润度指数(M),采用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了湿地近56年年、季尺度干湿变化及气候要素变动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该区域M变化成因,为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若尔盖湿地年M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其倾向率为-0.018/10a,有干旱化发展趋势;冬、春两季干旱较为严重且近56年有趋湿倾向,夏、秋两季较为湿润但有趋干倾向,干旱程度依次为:冬>春>年>夏>秋。(2)秋季于1995年发生显著趋干突变(p<0.05),其他时间尺度无明显突变;(3)年际M存在25~30a,12~15a,7~10a三种尺度的周期变化,春、夏、秋、冬各季亦存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且未来中短期内冬季仍是干旱期。(4)降水量、相对湿度的减少和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的增加对湿地干旱化起主要作用,平均气温和风速的上升影响较小,其中降水量是最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湿地 相对湿润指数 MANN-KENDALL法 小波分析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相对凋萎湿度构建的干旱监测指标在云南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思源 何雨芩 +3 位作者 金燕 张明达 闫伟兄 范立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5-264,共10页
在分析云南土壤水文参数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土壤相对凋萎湿度的干旱监测指标I_(RWM),并分析其在云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云南0~20 cm土层土壤水文参数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土壤水分利用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从I_(RWM)指... 在分析云南土壤水文参数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土壤相对凋萎湿度的干旱监测指标I_(RWM),并分析其在云南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云南0~20 cm土层土壤水文参数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土壤水分利用率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从I_(RWM)指标来看,云南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上限对应的土壤相对湿度分别为45.6%、36.5%、27.5%和18.4%;当大部地区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时,云南发生中等干旱灾害的可能极大;云南的西部边缘地区对土壤水分更为敏感,有旱情发展波动大的特点;在干旱监测中,I_(RWM)指标能够降低极端降水对旱情监测的干扰,且对干旱灾害的描述与实际更接近。综合来看,I_(RWM)指标在云南的适用性优于MCI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 土壤水文参数 土壤相对凋萎湿 MCI指数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云南省季节性干旱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青雯 崔宁博 +3 位作者 赵禄山 徐洋 李谦 刘飞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8-284,共7页
利用云南省31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I),采用Mann-Kendall检验、GIS反距离加权插值和偏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云南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云南省年平均MI为-0.08,平均干旱站次比为30... 利用云南省31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I),采用Mann-Kendall检验、GIS反距离加权插值和偏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云南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云南省年平均MI为-0.08,平均干旱站次比为30.39%,年干旱呈上升趋势;冬季MI最小(-0.73),干旱站次比最高(52.58%);夏季MI最大(0.69),干旱站次比最低(6.12%)。春旱呈减弱趋势,夏旱、秋旱、冬旱呈增强趋势。(2)年尺度上,除会泽、沾益等少数地区外,均处于无旱等级;全省春季以中旱、轻旱为主;夏季、秋季无干旱发生;冬季以重旱为主。年干旱频率呈自西南向东北递增趋势,平均频率为54.9%,春旱频率在80%以上,夏旱频率小于20%,秋旱也呈西南低东北高的趋势,平均频率为35.6%,冬旱平均频率达92.6%。(3)相关性分析显示,降水量、相对湿度与M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日照时数与M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均是云南省MI的主要驱动因子,温度对MI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 时空变化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蒙中农牧交错带作物生长季干旱时空分析——以乌兰察布市为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二佳 薛羽 +2 位作者 李红瑛 巩杰 徐彩仙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5-171,共7页
基于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乌兰察布市及周边20个气象站点1980-201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相对湿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插值法、距平及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偏相关分析分析了近38 a来作物生长季干旱空... 基于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乌兰察布市及周边20个气象站点1980-201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以相对湿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插值法、距平及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及偏相关分析分析了近38 a来作物生长季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可能成因,并基于Hurst指数分析未来干湿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乌兰察布市干湿状况为由北至南逐渐变湿,其中凉城、卓资、丰镇较湿润,四子王旗较干旱。近38 a来生长季M平均值为-0.575,为轻旱状态。②4-9月M呈先增后减,近38 a来该地区微弱变干,其中8月干旱化最显著(α=0.01)。③潜在蒸散量(ET0)与各气象要素的偏相关分析得出,风速对ET0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温度。近38 a来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和相对湿度减小,其次是平均气温的上升,而风速、日照时数的下降有助于缓解干旱加重;Hurst指数表明该地区生长季将持续变干,其中8月为强持续显著变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 生长季 时空变化 HURST指数 乌兰察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指数的贵州省气象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游漫 贺中华 +2 位作者 张浪 杨铭珂 皮贵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55-262,269,共9页
为探究贵州省各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及不同等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基于贵州省17个气象站1981—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相对湿润指数,同时结合Couple二维分布函数,探讨了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的联合、条件概率特征,以揭示贵州省气象... 为探究贵州省各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及不同等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基于贵州省17个气象站1981—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相对湿润指数,同时结合Couple二维分布函数,探讨了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的联合、条件概率特征,以揭示贵州省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贵州省1981—2019年气象干旱强度呈减弱—增强趋势,整体上呈减弱的趋势,干旱频率呈上升趋势。(2)贵州省年与季尺度发生干旱强度在空间上分布有所不同,季尺度中,冬旱强度最强,秋旱和夏旱次之,春旱强度较弱;(3)年及冬、春季节干旱频率在空间上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夏、秋季节分布较为一致;季尺度中,干旱频率呈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4)在干旱联合特征中,季尺度的联合特征值呈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在各季节干旱强度的条件下,各季节干旱频率的条件概率特征值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综上,贵州省气象干旱强度逐渐降低,干旱频发,呈春旱高频率、高强度,夏旱低强度、高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指数 气象干旱 时空特征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近30年相对湿润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曹兴 万瑜 +3 位作者 崔玉玲 蔡新婷 宫恒瑞 普宗朝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4-251,共8页
利用中天山北坡乌昌地区1981—2010年的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通过Thorn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散量确定气候相对湿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应用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法,对相对湿润指数进行突变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呈... 利用中天山北坡乌昌地区1981—2010年的逐月降水、气温资料,通过Thornthwaite方法计算潜在蒸散量确定气候相对湿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应用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法,对相对湿润指数进行突变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呈波动的增加过程,空间分布不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潜在蒸散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分布差异显著(P〈0.01),各区变化趋势较一致,基本上保持同增同减的过程;相对湿润指数在-0.88~1.10间,由南至北递减,在时间序列上均呈弱的负趋势。进入21世纪,气候干旱化态势显著,秋季气候干旱化速率快于其它季节,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时间区域;各区振荡周期存在差异,但3 a和6 a的周期振荡一致性较好,同时不同时段内7~8 a的低频振荡周期表现得也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润指数 干旱 气候趋势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单气象因子的干旱指数计算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爽 范兴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251,共10页
为建立可对短期干旱进行合理监测表征的气象干旱指数,从气象干旱发生的机制——水分供需矛盾(主要为降水量与蒸散量两大因素)出发,以旬尺度的蒸散缺水量占需水量的比值定义一个气象干旱指数——缺水度指数(WSI),潜在蒸散量(PET)采用气温... 为建立可对短期干旱进行合理监测表征的气象干旱指数,从气象干旱发生的机制——水分供需矛盾(主要为降水量与蒸散量两大因素)出发,以旬尺度的蒸散缺水量占需水量的比值定义一个气象干旱指数——缺水度指数(WSI),潜在蒸散量(PET)采用气温(T,℃)及相对湿度(RH,%)两大极易获取的气象因子计算,同时利用陕西省30个气象站点2000—2020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WSI的适用性特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风和大气压的影响条件下,相对于Penman-Monteith方程,基于T和RH估算PET误差较小,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值分别为1.17 mm和0.82 mm,但62.1%的数据计算结果偏小,部分站点80%以上数据偏小。对陕西省不同区域近年来旱情发展变化的研究表明,WSI能够识别出陕西省旱情易发区域及时段,同时对于短期干旱事件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较MCI指数能够更快地捕捉旱情发生,同时更加灵活简便,可以应用于气象干旱的监测预报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气温 相对湿 缺水指数(WSI)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半干旱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及下垫面相似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李巧玲 李致家 +1 位作者 陈利者 姚成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99,共5页
以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5个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并综合各流域降雨径流相关图,发现其中3个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流域可以采用一个共同的降雨径流关系图描述,误差在许可范围内且精度等级在乙级以上。采用相似性指标、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地形指... 以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5个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并综合各流域降雨径流相关图,发现其中3个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流域可以采用一个共同的降雨径流关系图描述,误差在许可范围内且精度等级在乙级以上。采用相似性指标、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地形指数分布曲线综合定量评价流域的下垫面条件,发现这3个流域的下垫面条件较为相似。结果表明,下垫面条件较为相似的流域,尽管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仍可以用一个共同的降雨径流相关图描述;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地形指数分布曲线更适用于评价半湿润半干旱流域下垫面条件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干旱流域 降雨径流相关图 下垫面条件相似性 相似性指标 相对均方根误差 地形指数 区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潘妮 卫仁娟 +2 位作者 詹存 梁川 徐正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78,共8页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 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四川省的农业发展,为合理分析四川省干旱情况,干旱指数的选择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四川省39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3年的气象资料,分别计算1961年、1994年、2006年和2009年-2010年各站点相对湿润指数M、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进行空间插值,并与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记录的四川省典型年干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四种干旱指数在四川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对于1961年夏旱,M指数和CI指数均表现出无旱或轻旱,SPI指数结果较实际情况偏小,SPEI指数监测出了干旱的重灾区,效果在四个干旱指标中最好;1994年夏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出现了空报,对川东地区和川西高原的监测结果偏小,SPEI指数在达县、巴中一带结果偏小,而SPI指数在成都、绵阳一带的结果偏小。2006年伏旱,M指数监测结果偏小;CI指数比M指数效果稍好,但结果仍然偏小;SPI指数和SPEI指数监测出的干旱特征与实际一致;2009年-2010年的冬春连旱,SPEI指数效果最好,M指数次之,SPI指数效果最差。SPEI指数最能反映四川省典型干旱年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干旱 相对湿润指数M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_I指数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金凤 冯杰 何祺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共5页
贵州干旱频发,亟需采用合理的干旱指标分析研究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抗旱工作。与单项干旱指数相比,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同时考虑了降水和蒸散能力对干旱发生的累积效应,更能精确地反映不同的干旱状况。验证了CI指数在贵州的适... 贵州干旱频发,亟需采用合理的干旱指标分析研究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抗旱工作。与单项干旱指数相比,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同时考虑了降水和蒸散能力对干旱发生的累积效应,更能精确地反映不同的干旱状况。验证了CI指数在贵州的适用性,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贵州省50年来干旱发生的频率、范围和强度。结果表明,贵州省年干旱发生频率很高;全年干旱频率分布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四季中,春旱发生频率最高,由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夏旱南北差异不显著,秋旱发生频率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的条带状分布规律;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呈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气象干旱综合指数(CI) 土壤相对湿 时空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地区五个典型站干旱指数对比和气候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学君 姜梦晶 韩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6-222,共7页
利用1953—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酒泉、高台、张掖、山丹、武威5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年、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对湿润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通过三种干旱指标的对比,分析河西走廊地区典型站点的气候变化情况。发现近58... 利用1953—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酒泉、高台、张掖、山丹、武威5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年、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对湿润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通过三种干旱指标的对比,分析河西走廊地区典型站点的气候变化情况。发现近58年来河西走廊地区总体的气候变化存在以"气温升高,降水略增"为主要特点的变化趋势,气候演变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且趋势在冬季表现得更为明显。地区间酒泉和高台的旱情相对严重,张掖、山丹和武威旱情较轻。各季节中以秋季旱情相对明显,不利于农业秋季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地区 降水距平百分率 相对湿润指数 帕默尔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