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土壤生物有效磷测定方法的发展及其在美国的研究动态
被引量:7
- 1
-
-
作者
卜玉山
杨凤仙
韩明正
-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系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网络中心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
-
出处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83-188,共6页
-
文摘
土壤生物有效磷的测定虽已有 15 0多年的历史 ,但直到 2 0世纪 2 0年代以后 ,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才有了显著的进展 ,大量的测定方法被陆续提了出来。根据测定原理 ,这些方法可被归类为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在农业生产的实际应用中 ,由于化学提取剂方法快速、简单、廉价 ,成为各国土壤生物有效磷测定的常规应用方法。美国的有关研究工作者在这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生物有效磷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美国正经历着几方面的重大发展。通用提取剂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使得土壤生物有效磷的测定方法趋于相对统一 ,而且还能够替代测定其他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的提取剂 ,同时从土壤中提取出多种营养元素 ;由计算机控制的各种自动化分析仪在土壤分析化验室的广泛使用 ,极大地加快了土壤分析测定的速度、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分析测定的精确度 ,同时也推动了通用提取剂的广泛应用 ;80年代以来 ,开始了以环境应用为目的的土壤、水体生物有效磷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
-
关键词
土壤生物有效磷
测定方法
美国
研究动态
-
Keywords
Bioavailable phosphorus
Method
Agriculture
Environment
-
分类号
S153.61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秸秆还田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及水稻磷吸收
被引量:37
- 2
-
-
作者
蒋炳伸
沈健林
王娟
李勇
吴金水
-
机构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大学
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9-317,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200307,2018YFC0213302)。
-
文摘
基于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磷(biologically-based P,BBP)分级方法从植物根际介导的磷吸收机制的4个方面,即根截获、有机酸螯合、酶水解和质子分泌产生的酸化来对土壤磷进行分级,能够更便捷地评价土壤磷的有效性状况。以我国亚热带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田间试验设置秸秆未还田且间歇淹水(S0W1)、秸秆还田且间歇淹水(S1W1)、秸秆未还田且长期淹水(S0W2)和秸秆还田且长期淹水(S1W2)4个处理,采用BBP法测定4种生物有效性磷,即氯化钙溶液浸提的磷(CaCl 2-P)、酶溶液浸提的磷(Enzyme-P)、柠檬酸溶液浸提的磷(Citrate-P)和盐酸溶液浸提的磷(HCl-P),测定了水稻磷含量并计算磷吸收量,旨在探讨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对稻田土壤生物有效性磷组分和水稻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土壤CaCl 2-P、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 2-P和Citrate-P;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较相应秸秆未还田处理显著增加Enzyme-P和Citrate-P,长期淹水较间歇灌溉增加CaCl 2-P。秸秆还田配合间歇灌溉及秸秆未还田配合长期淹水在早晚稻季均较对应处理(S0W1)降低HCl-P。土壤有效磷与Enzyme-P和Citrate-P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稻田有效磷主要来源于Enzyme-P和Citrate-P。秸杆还田处理较相应的秸秆未还田处理相比较显著降低早稻籽粒磷总吸收量,尤其长期淹水条件下,早稻磷总吸收量最低;而晚稻季秸秆还田处理水稻籽粒和秸秆磷吸收量高于秸秆未还田处理,且水分管理影响不显著。生物有效性磷含量(除HCl-P外)与水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早稻磷总吸收量呈负相关,而与晚稻磷总吸收量呈正相关。稻田土壤Citrate-P含量仅次于HCl-P,表明土壤Citrate-P对水稻磷吸收起主要贡献。综合来看,双季稻田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和水稻磷素利用率。
-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分管理
土壤生物有效性磷
水稻总磷吸收
水稻磷含量
-
Keywords
straw incorporation
water management
biologically-based phosphorus
rice total phosphorus uptake
rice phosphorus content
-
分类号
S141.4
[农业科学—肥料学]
S154.4
[农业科学—土壤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