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韩新生 万海霞 董立国 米克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41-48,6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结果]土壤养分含量受林分类型和土层的影响,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差异明显,且具有“表聚性”,SOC和TN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TP和TK随土层变化较弱。6种林分中柠条林的养分含量最高。土壤SOC含量处于“缺乏”或“稍缺乏”水平,土壤TP含量处于“稍贫乏”水平,表明SOC、P是限制性元素。土壤C∶N、N∶P、N∶K在各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山杏×柠条林的C∶P明显高于其他林分。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规律不一致,土壤C∶P、C∶K受土壤SOC影响较大,C∶N、N∶P、N∶K受TN影响最大,P∶K受TP影响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该区域人工林植被恢复和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变化特征 宁南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高连炜 张红丽 查同刚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8,47,共10页
[目的]开展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研究,探究植被恢复引起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对认识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指导植被恢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撂荒地、草地、灌木林... [目的]开展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研究,探究植被恢复引起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对认识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指导植被恢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撂荒地、草地、灌木林、先锋阔叶林、针叶林)的5种林(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探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的进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植被的恢复,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的SOC含量较上一阶段增加19.8%,土壤TN含量较上一阶段增加17.6%,而土壤TP含量较上一阶段减少12.4%;(2)随着植被恢复的发展,土壤C∶P和N∶P显著增加,C∶N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在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的土壤C∶P较上一阶段增加26.6%;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在0-40 cm土层的土壤N∶P较上一阶段增加40.2%,40-100 cm土层的土壤N∶P较上一阶段增加35.7%;土壤C∶N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间的变化未见明显规律,研究区土壤逐渐由C,N的限制转变为P的限制;(3)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C∶P和N∶P主要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N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C,N含量增加,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植被恢复过程应同时注重P元素的调控,以提高晋西黄土区植被生态恢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恢复状况研究
3
作者 韩彦隆 魏亚娟 +5 位作者 左小锋 左轶璆 康帅 童国利 李建媛 王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4,22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防护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浅层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揭示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BD和土壤孔隙度(STP)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强变异性。(2)除TP和BD外,其他指标大小均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说明绿洲化过程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3)各下垫面土壤C∶N,C∶P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各异。不同下垫面C∶N,C∶P和N∶P分别介于2.94~70.00,6.89~240.95,0.64~23.22。(4)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恢复指数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结论]人工植被建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垫面 荒漠绿洲过渡带 吉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胡清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盈盈 符庆茂 吴志祥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607,共8页
探究海南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橡胶林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3个橡胶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5、6~10、11~15、26~30、31~35 a)橡... 探究海南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橡胶林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3个橡胶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5、6~10、11~15、26~30、31~35 a)橡胶林的6个土层深度(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开展研究,分析海南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个研究区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均为文昌>东方>琼中,全氮含量为东方>文昌>琼中,土壤碳氮比表现为文昌显著高于琼中和东方(P<0.05),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则文昌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地区(P<0.05)。(2)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明显,其中6~10 a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最高,0~5 a橡胶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31~35 a橡胶林土壤全氮含量、碳磷比和氮磷比最高。(3)从土层垂直分布看,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磷比及氮磷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现递减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碳氮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显著差异。(4)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坡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郁闭度是影响橡胶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影响因素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黄土区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东丽 于百和 +3 位作者 赵晓亮 郭莹莹 谢伟 郭建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准确评价风沙黄土区露天矿区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改良效益,并揭示其植被恢复的养分限制性,进而为该区生态重建与环境改善构建高效的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鄂尔多斯武家塔排土场乔、灌、草3种植被类型的10种... [目的]准确评价风沙黄土区露天矿区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改良效益,并揭示其植被恢复的养分限制性,进而为该区生态重建与环境改善构建高效的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鄂尔多斯武家塔排土场乔、灌、草3种植被类型的10种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开展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与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的研究。[结果]风沙黄土区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分别为0.62~18.60 g/kg, 0.09~0.36 g/kg和0.04~0.21 g/kg,其中乔、灌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新排土(p≤0.05),乔木林地的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样地(p≤0.05);在土层垂直剖面,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均表现为表层富集性,灌木林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均表现最高,乔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草地的全磷平均含量最多。土壤C/N在不同植被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C/P和N/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大,均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新排土;在土层垂直剖面,C/N整体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N/P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碳与C/N,C/P,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氮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则反之。乔木林地土壤N/P较高,植被生长受磷含量的限制;草地、灌木林地土壤N/P较低,植被生长受氮含量的限制。[结论]在植被恢复初期先种植草灌改善土壤表层养分,并适当施加氮肥,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再逐步种植乔木,配施磷肥以增强复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排土场 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州半岛3种速生人工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1 位作者 竹万宽 杜阿朋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42,共8页
为探讨雷州半岛3种常见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林及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inus caribaea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 为探讨雷州半岛3种常见人工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ucalyptus grandis林,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林及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inus caribaea林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在雷州半岛内,选取8年生尾巨桉林、8年生赤桉林和15年生湿加松林,分别在各林分内设置3块样地,采用5点法分层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并计算不同元素之间的计量比。结果显示:3种人工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质量分数未产生显著差异;赤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但尾巨桉林下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与湿加松林未产生显著差异;全钾质量分数表现为湿加松林>赤桉林>尾巨桉林,桉树林下土壤全钾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湿加松林(P<0.05),导致林下土壤碳钾比、氮钾比、磷钾比均显著高于湿加松林。3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全氮质量分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碳磷比、碳钾比、氮磷比、氮钾比均对土层深度呈降低趋势,且表层土壤(0~20 cm)比值均显著高于下2层土壤(P<0.05),但碳氮比、磷钾比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没有一致规律;3种人工林下土壤碳磷比均小于200.00,且氮磷比低于全国平均值,说明研究区内氮质量分数相对缺乏。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0.925,土壤全磷和全钾及全氮相关性不显著(P>0.05)。该试验区内3种人工林生长均受氮元素限制。建议雷州半岛桉树林及松树林培育过程中,注意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平衡施肥,防止地力衰退问题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人工林 桉树 湿加松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东麓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贺婧 魏琪琪 +1 位作者 钟艳霞 罗玲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30,共8页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不同种植年限(1 a、7 a、20 a)葡萄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开垦的荒漠草原为对照(CK),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分析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不同种植年限(1 a、7 a、20 a)葡萄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开垦的荒漠草原为对照(CK),采集0~100 cm土层土壤,分析不同种植年限、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该地区土壤贫瘠,土壤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88、0.56 g·kg^-1和0.24 g·kg^-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2、1.06 g·kg^-1和0.65 g·kg^-1),土壤K含量均值为28.88 g·kg^-1,高于全国水平(16.6 g·kg^-1)。各年限土壤SOC均值变化范围为3.93~5.36 g·kg^-1,TN均值变化范围为0.39~0.73 g·kg^-1,TP均值变化范围为0.21~0.37 g·kg^-1,TK均值变化范围为27.88~30.16 g·kg^-1。随荒漠草原的开垦及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C、N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P含量逐渐增加,土壤K含量虽表现为逐渐减少但各年限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2)土地利用方式及植被覆盖的转变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研究区土壤C∶N均值变化范围为8.70~10.60,C∶P均值变化范围为16.78~33.29,C∶K均值变化范围为0.14~0.22。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C∶P、C∶K、N∶P都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N虽趋于降低,但不同种植年限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地土壤N∶P在1.66~3.61之间,低于我国土壤N∶P的平均值(5.2),表明贺兰山东麓葡萄生长主要受N的限制。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的种植过程中,应考虑合理匹配不同营养元素和适当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地 种植年限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贺兰山东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区林地浅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朱平宗 张光辉 +1 位作者 杨文利 赵建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65,共6页
为了探究红壤区林地浅沟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林下植被类型为草地和灌木地的浅沟为研究对象,以裸地浅沟为对照,对其表层(0—10 cm)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 为了探究红壤区林地浅沟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林下植被类型为草地和灌木地的浅沟为研究对象,以裸地浅沟为对照,对其表层(0—10 cm)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浅沟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植被类型和浅沟部位的共同影响。(2)与裸地浅沟相比,草地和灌木地浅沟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大(p<0.05),草地土壤的C,N和P含量分别增加了67.7%,51.1%,200.0%,灌木地分别增加了84.6%,127.0%,226.3%;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则显著减小(除草地的C/N外),C/P和N/P分别减小了50.9%,46.8%和65.2%,51.1%。(3)在浅沟不同部位,泥沙沉积导致沟底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大于沟坡和沟缘,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4)土壤C,N和P含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含量是C/N的主要限制因子,P含量是C/P和N/P主要限制因子。红壤区林地浅沟植被恢复后,虽然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大,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而N和P是该区植被恢复的限制性因素,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可加快植被恢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植被类型 浅沟 红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3种林分凋落叶-根系-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非凡 孙冰 +2 位作者 裴男才 闫玮明 罗鑫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26,共9页
目的 分析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分布方面的异同点和诱因,以掌握养分现状和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存在情况。 方法 以粤北南亚热带地区相近林龄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人工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目的 分析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分布方面的异同点和诱因,以掌握养分现状和变化规律及其在不同部位的存在情况。 方法 以粤北南亚热带地区相近林龄的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人工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凋落叶、根系及土壤(0~20 cm)全碳、全氮、全磷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 结果 ① 凋落叶全碳和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红锥林凋落叶全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根系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在3种林分间差异显著(P < 0.05),且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均为乐昌含笑林>次生林>红锥林;土壤的全碳、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差异显著,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②碳氮比在3种林分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碳磷比在红锥林和次生林中均为根系>凋落叶>土壤,而在乐昌含笑林中为凋落叶>根系>土壤;氮磷比在红锥林、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中均为凋落叶>根系>土壤。而土壤的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在3种林分中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凋落叶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乐昌含笑林最高,根系的碳氮比、碳磷比均为红锥林>次生林>乐昌含笑林。③红锥林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乐昌含笑林和次生林凋落物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以及根系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 < 0.05);3种林分凋落叶和根系的碳氮比和氮磷比无相关性(P>0.05);红锥林和乐昌含笑林的凋落叶、根系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而次生林仅有凋落叶和土壤的碳磷比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P < 0.05)。 结论 不同林分根系吸收土壤养分规律不同;与全国土壤养分均值相比,研究区域呈高氮低磷的格局,说明当地土壤受全磷限制,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适当施磷改善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凋落叶-根系-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红锥林 乐昌含笑林 次生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行山区侧柏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崔秋芳 程倩 杨喜田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4,30,共6页
为进一步发掘优良乡土树种,以侧柏纯林和侧柏-山毛桃混交林为对象,在每个林分选取3块6m×6m的标准样地,垂直方向0-10cm、10-20cm、20-30cm分层取土样,测定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分析2个林分土壤的碳(C)、氮(N)、磷(P)、钾(K)含... 为进一步发掘优良乡土树种,以侧柏纯林和侧柏-山毛桃混交林为对象,在每个林分选取3块6m×6m的标准样地,垂直方向0-10cm、10-20cm、20-30cm分层取土样,测定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分析2个林分土壤的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探寻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侧柏-山毛桃混交林林地土壤的碳、氮、磷、钾含量高于侧柏纯林。2种林分土壤的碳、氮、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0-30cm)增加而逐渐降低,全钾含量在土壤垂直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随着土层深度(0-30cm)增加,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C/N、C/P、C/K、N/P、N/K均呈下降趋势,P/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C/P、C/K、N/P、N/K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P/K在不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一土层中,纯林的C/N大于混交林,混交林的C/P、C/K、N/P和N/K分别比纯林提高20.77%、43.40%、10.50%和50.00%,2种林分的P/K差异不显著,纯林和混交林的C/N、C/P和C/K差异显著(P<0.05),N/P和N/K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稳定。南太行山区采用乡土植物山毛桃和侧柏混交,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C、全N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值,有助于改善其土壤养分的吸收及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南太行山 生态化学计量 侧柏 山毛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愿 陈云明 +1 位作者 梁思琦 陈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49,共7页
为阐明陕北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明确不同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9,17,30 a的刺槐人工林土壤C,N,P,K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土壤... 为阐明陕北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明确不同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内9,17,30 a的刺槐人工林土壤C,N,P,K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土层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刺槐年限的增加,土壤C,N含量增加且二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生长年限后期需补充土壤P元素,K含量减少;(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含量均减少且与土层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含量在所有土层中分布较均匀;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层深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土壤C∶N,C∶P,C∶K,N∶P,N∶K和P∶K均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0—100 cm土层内,C∶N在8.52~8.96之间波动,C∶P,C∶K,N∶P和N∶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后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受限元素判断和平衡调控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刺槐人工林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高原城市面山绿化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贤忠 李毅 +3 位作者 张世才 赵云 任玉刚 张海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究甘南高原合作市面山绿化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区域人工林地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合作市面山绿化的3种典型人工林(中国沙棘、云杉、中国沙棘-云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 【目的】探究甘南高原合作市面山绿化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区域人工林地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合作市面山绿化的3种典型人工林(中国沙棘、云杉、中国沙棘-云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取样法和室内分析法,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人工林土壤SOC、TN、TP含量及C/N、C/P、N/P均显著高于天然草地,中国沙棘与混交林无显著差异,人工林与草地的TK含量无显著变化。人工林土壤SOC、TN、TP、TK含量分别为18.75,0.18,0.41,0.07 g/kg,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全国平均值,而TN、TP、TK含量偏低。人工林土壤C/N的值为96.33~119.88之间,高于全球及全国平均值,土壤C/P的值在36.94~53.26之间、N/P的值在0.39~0.51之间,C/P、N/P的值低于全球及全国平均值,比例严重失衡。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土壤SOC和TN、TP之间、TP和TK之间、C/N与C/P、C/K、P/K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TN和TP、TK之间、C/N与N/P、N/K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C/P、C/K以及N/P、N/K的相关性系数最高,C/P、C/K受有机碳的影响较大,N/P、N/K受全氮的影响较大,表明区域植被生长特性影响着养分的转化,土壤有机碳的调控非常关键。【结论】人工林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尤以中国沙棘较为显著;高海拔低温气候限制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影响了全氮循环,使人工林生长缓慢;相对于TN含量,TP偏低是人工林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以后土壤P肥的补充将有利于植被群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面山绿化 甘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干扰对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方昕 郭雪莲 +1 位作者 郑荣波 付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4,共6页
为了阐明放牧过程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机制,为放牧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及泥炭沼泽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率、pH值、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 为了阐明放牧过程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机制,为放牧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及泥炭沼泽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以滇西北高原泥炭沼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率、pH值、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及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研究了放牧过程中藏猪翻拱(ZG)和牦牛践踏(JT)对泥炭沼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降低了土壤含水率、pH值、TN、TOC含量,增加了TP含量;ZG显著增加了NO-3-N含量。放牧降低了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其中ZG和JT的C/P存在显著差异(p<0.05);放牧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MBC/MBP),却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氮磷比(MBN/MBP),其中ZG对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显著高于JT;放牧增加了生态酶化学计量。冗余分析显示TP、含水率、容重、NO-3-N、TOC是主要影响化学计量的环境因子。MBC/MBN,MBN/MBP均与对应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然而MBC/MBP呈相反趋势。C/N,C/P均与对应的生态酶化学计量呈正相关,然而N/P与对应的生态酶活性呈负相关。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以及生态酶化学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干扰 土壤养分化学计量 生态化学计量 泥炭沼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8
14
作者 饶丽仙 沈艳 聂明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52,共10页
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分别对退耕0、1、3、5、6、8、11、15、20年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碳、氮、磷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宁夏典型草原不同退耕年限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典型草原区退耕草地为对象,分别对退耕0、1、3、5、6、8、11、15、20年草地优势植物及土壤碳、氮、磷等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全氮含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且猪毛蒿整体全氮含量较其他植物高。全磷含量除赖草外也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退耕1年狗尾草和退耕3年赖草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其余各退耕年限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优势植物C∶N、C∶P、N∶P整体表现为退耕20年长芒草最大。赖草和猪毛蒿最小。退耕6年以上20年以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氮含量退耕0~6年呈波动式变化,退耕8年后全氮含量由表层向深层逐层递减;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与全氮相同。研究区土壤C∶N变化范围为7.08~19.62,C∶P变化范围为6.60~35.25,N∶P变化范围为0.82~2.17。各层土壤C∶N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1.18~15.03,C∶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4.09~24.55,N∶P平均值变化范围为1.06~1.98;除C∶N接近我国土壤C∶N均值外,研究区土壤C∶P和N∶P均低于我国土壤C∶P和N∶P均值。并且相应地表优势植物C∶N、C∶P、N∶P明显高于表层土壤。本研究中土壤C∶N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相关性不显著,与全N呈负相关,意味着C∶N主要受N控制,而C∶P与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全P相关性不显著。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P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说明主要受N控制,而土壤全N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植物与土壤碳、氮、磷相关性显示:植物全N与土壤N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植物全P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碳和N∶P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典型草原 退耕草地 土壤 优势植物 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麻栎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方培 胡海波 +3 位作者 王霞 陈建宇 阮存鑫 贾西川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47,共9页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18、30、45、67 a)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TP)呈先增加后减小...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18、30、45、67 a)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TP)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处于较低含量水平(土壤TP含量均值为0.42 g/kg)。不同林龄之间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著,土壤C/P平均值(80.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7)。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氮(MBN)、磷(MB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在林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TP与MCB/MBP、MBN/MBP显著负相关;土壤MBP与C/P、N/P显著负相关。因此,麻栎林土壤表现出全磷和有效磷的匮乏,林分生长受到磷的严重制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受土壤养分影响,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生态化学计量耦合关系。本研究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揭示麻栎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对麻栎林合理经营、养分调控及生产力提高等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栎 土壤养分 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林草交错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彩萍 陈银萍 +3 位作者 李玉强 陈云 曹雯婕 林会全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5-243,共9页
为探明北方林草交错带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揭示该区域土壤养分限制因素和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研究区由北向南大致以25 km为间隔设置采样点进行野外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运用统计学及冗... 为探明北方林草交错带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揭示该区域土壤养分限制因素和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在研究区由北向南大致以25 km为间隔设置采样点进行野外调查及土壤样品采集,运用统计学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6.76、2.65、0.60 g·kg^(-1),C:N:P为61:4:1;20~30 cm土层,SOC、TN、TP含量降低,分别为27.95、2.30、0.55 g·kg^(-1),C:N:P为51:4:1;区域表现为N缺乏。就不同植被类型而言,SOC、TN、TP含量均表现为森林>森林+沙质草地>沙质草地,且3个植被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SOC、TN、TP含量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呈升高趋势;0~20 cm土层,C:N、C:P、N:P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及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20~30 cm土层,C:P、N:P随降水量增加、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随温度变化不明显,C:N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随降水和温度变化不明显。RDA表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植被因子,其次是土壤、地形、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交错带 影响因子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样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林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拓卫卫 范家伟 +5 位作者 周雅洁 杨京 张延文 佟小刚 吴发启 姚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目的]探究沙漠化土地植被恢复过程的植物与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演变关系,可以深入认知樟子松固沙林植被恢复的机制。[方法]以榆林毛乌素沙地的半固定沙地为对照,分析了恢复25~56 a樟子松林下的物种多样性、樟子松植... [目的]探究沙漠化土地植被恢复过程的植物与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演变关系,可以深入认知樟子松固沙林植被恢复的机制。[方法]以榆林毛乌素沙地的半固定沙地为对照,分析了恢复25~56 a樟子松林下的物种多样性、樟子松植物组织(叶片、枯落物、细根)与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动态变化特征与交互作用。[结果](1)樟子松植物组织C,N,P平均含量表现为:叶片>枯落物>细根,碳氮磷化学计量比为:枯落物>细根>叶片。(2)与半固定沙地相比,植被恢复后樟子松植物组织和土壤中的C,N,P含量显著变化。从恢复25 a到56 a,枯落物和土壤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和61.5%,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55.0%和52.4%。(3)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枯落物和细根的C∶N以及叶片和细根C∶P,N∶P均显著降低,叶片C∶N及枯落物C∶P,N∶P显著增加。(4)枯落物与土壤C含量,细根与土壤N,P含量及植物组织与土壤间C∶P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5)植被恢复年限通过影响枯落物生物量和林下植被根量间接影响土壤C,N,P含量,且总效应最大。[结论]榆林沙区樟子松林植被恢复土壤C含量的增加与枯落物的输入密切相关,土壤N,P含量的增加主要与细根养分密切相关,C∶P是影响樟子松林地植物-土壤间养分交互的关键化学计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植被恢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冼伟光 周丽 +4 位作者 唐洪辉 陈伟光 苏木荣 盘李军 张卫强 《广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以南亚热带不同林龄(分别为10~11 a、7~9 a和3~5 a生)针阔混交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储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106.72~136.61 t·... 以南亚热带不同林龄(分别为10~11 a、7~9 a和3~5 a生)针阔混交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储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106.72~136.61 t·hm-2)、全氮储量(9.17~11.19 t·hm-2)、全磷储量(4.07~6.77 t· hm-2)及全钾储量(321.85~370.59 t·hm-2)均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C/P、C/K、N/P、N/K和P/K在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C/N、C/P、C/K、N/P和N/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全氮储量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储量与C/P、C/K、N/P、N/K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磷储量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N、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针阔混交林 林龄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19
作者 程昊天 孔涛 +2 位作者 吕刚 王东丽 张莉莉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8-1065,共8页
【目的】探究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为该地区的樟子松林培育、经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 【目的】探究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为该地区的樟子松林培育、经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辽西北章古台地区选取6个林龄(10、20、30、40、50和60 a)的樟子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林龄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辽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贫瘠,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系对养分的富集与平衡维持作用明显。林龄、根际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显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主要受到土壤全氮的影响,土壤C∶P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土壤N∶P受土壤全氮的影响大于全磷。各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氮限制,其中60 a过熟林氮限制更为强烈。樟子松人工林根际土壤氮、磷限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性。【结论】各林龄樟子松生长均受到氮限制,相较于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氮更为缺乏。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差异性,建议对辽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施用氮肥、引入固氮植物以解除氮限制,并注意根系磷肥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根际与非根际 土壤养分 樟子松人工林 林龄 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0
作者 王鑫彤 万祖粱 +1 位作者 杨振中 王国骄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43-1252,共10页
为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探究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对水稻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在辽宁省盘锦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CK)、1年秸秆秋季湿耙还田(S1)和连续2年秸秆秋季湿... 为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探究秸秆秋季湿耙还田对水稻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在辽宁省盘锦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秸秆不还田(CK)、1年秸秆秋季湿耙还田(S1)和连续2年秸秆秋季湿耙还田(S2)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叶片和土壤C、N、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CK显著(P<0.05)提高8.71%和28.36%。S1、S2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CK,S2处理分蘖期和成熟期的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S1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土壤碳磷比(C∶P)均显著降低,而S2处理仅拔节期的土壤C∶P显著降低。各处理的土壤氮磷比(N∶P)为2.02~2.74,除成熟期外,其余生育时期各处理的土壤N∶P均表现为S1<S2<CK,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水稻叶片的C、N、P含量未受秸秆还田的显著影响,叶片N∶P为8.68~11.50。叶片碳氮比(C∶N)、C∶P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CK相比,S2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C∶P和土壤C∶N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水稻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无显著相关性。综上,短期连续秸秆秋季湿耙还田有利于提高稻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但相对较低的叶片和土壤N∶P表明试验区域水稻生长受N限制,因此应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加强氮肥管理以确保水稻的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秋季湿耙还田 水稻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