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7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改造模式的退化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
作者 吕欣晔 岳永杰 +5 位作者 赵鹏武 郝龙飞 徐雅洁 孙哲林 于兴男 孙晓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典型退化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混交改造、块状混交改造、皆伐混交改造、对照样地(未改造退化小叶杨人工林)4个试验方案,每种改造模式及对照样地均设置3个50 m×5... 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典型退化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混交改造、块状混交改造、皆伐混交改造、对照样地(未改造退化小叶杨人工林)4个试验方案,每种改造模式及对照样地均设置3个50 m×50 m重复样地;2023年8月份,在每个样地内沿对角线设置3个重复土壤剖面,采用环刀法分别采集土层深度(h)0<h≤10 cm、10 cm<h≤20 cm、20 cm<h≤40 cm、40 cm<h≤60 cm土壤样品,按照试验设计测定土壤密度、孔隙度、有机质质量分数、总氮质量分数、总磷质量分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斯皮尔曼(Spearman)分析法,分析不同改造模式对退化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行间混交改造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比其他改造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显著(P<0.05)。与行间混交改造相比,块状混交改造、皆伐混交改造及对照样地人工林的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分别减少3.21%、12.45%、19.68%。与行间混交改造相比,块状混交改造的土壤总磷质量分数增加6.76%。研究区林木生长主要受氮素的营养限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比(w(C)∶w(P))受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影响较大,土壤氮质量分数与磷质量分数比(w(N)∶w(P))受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模式 退化小叶杨 人工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韩新生 万海霞 董立国 米克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41-48,6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 [目的]探究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方法]选择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6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结果]土壤养分含量受林分类型和土层的影响,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差异明显,且具有“表聚性”,SOC和TN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TP和TK随土层变化较弱。6种林分中柠条林的养分含量最高。土壤SOC含量处于“缺乏”或“稍缺乏”水平,土壤TP含量处于“稍贫乏”水平,表明SOC、P是限制性元素。土壤C∶N、N∶P、N∶K在各林分之间差异不明显,山杏×柠条林的C∶P明显高于其他林分。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含量与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规律不一致,土壤C∶P、C∶K受土壤SOC影响较大,C∶N、N∶P、N∶K受TN影响最大,P∶K受TP影响最大。[结论]研究结果为该区域人工林植被恢复和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变化特征 宁南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3
作者 高连炜 张红丽 查同刚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8,47,共10页
[目的]开展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研究,探究植被恢复引起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对认识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指导植被恢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撂荒地、草地、灌木林... [目的]开展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进程的变化研究,探究植被恢复引起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对认识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指导植被恢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晋西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撂荒地、草地、灌木林、先锋阔叶林、针叶林)的5种林(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探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随植被恢复的进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着植被的恢复,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的SOC含量较上一阶段增加19.8%,土壤TN含量较上一阶段增加17.6%,而土壤TP含量较上一阶段减少12.4%;(2)随着植被恢复的发展,土壤C∶P和N∶P显著增加,C∶N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在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的土壤C∶P较上一阶段增加26.6%;先锋阔叶林和针叶林阶段在0-40 cm土层的土壤N∶P较上一阶段增加40.2%,40-100 cm土层的土壤N∶P较上一阶段增加35.7%;土壤C∶N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间的变化未见明显规律,研究区土壤逐渐由C,N的限制转变为P的限制;(3)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C∶P和N∶P主要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N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C,N含量增加,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在植被恢复过程应同时注重P元素的调控,以提高晋西黄土区植被生态恢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青东黄土高原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4
作者 马涛 武均 +3 位作者 李文玲 蔡立群 汪财洲 巴三姐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为探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青东黄土高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利用2022年建立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马铃薯(青薯9号)连作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青东黄土高原马铃薯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 为探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青东黄土高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利用2022年建立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马铃薯(青薯9号)连作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青东黄土高原马铃薯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试验共设置不施肥(CK)、100%化肥(T1)、30%有机肥+70%化肥(T2)、50%有机肥+50%化肥(T3)、70%有机肥+30%化肥(T4)5个处理,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相比2022年,2023年各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而不施肥处理则呈降低趋势。不同土层间,各指标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处理间,按各指标含量高低排序均为T3>T4>T2>T1>CK。在0~30 cm土层,T3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比CK平均分别提高6.88%,17.65%,17.88%,84.71%,77.01%,65.67%,80.07%,54.91%。而各土层的土壤C∶N和C∶P均为CK处理最高。在4种施肥处理中,土壤C∶N、微生物量C∶N和C∶P均表现为T3处理最低;除2023年0~10 cm土层外,各土层土壤C∶P也表现为T3最低,而T1处理微生物量N∶P在所有施肥处理中最低。随土层加深土壤C∶N和C∶P呈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相互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含量,还能使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产生改变,且以50%有机肥+50%化肥配施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 土壤 微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 青东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恢复状况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彦隆 魏亚娟 +5 位作者 左小锋 左轶璆 康帅 童国利 李建媛 王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7-214,223,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防护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浅层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揭示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BD和土壤孔隙度(STP)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强变异性。(2)除TP和BD外,其他指标大小均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说明绿洲化过程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3)各下垫面土壤C∶N,C∶P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各异。不同下垫面C∶N,C∶P和N∶P分别介于2.94~70.00,6.89~240.95,0.64~23.22。(4)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恢复指数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结论]人工植被建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下垫面 荒漠绿洲过渡带 吉兰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垦荒植茶对表层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6
作者 谢微 石秋梅 +3 位作者 尹传华 安小杰 代克松 金珊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4,共9页
【目的】明确垦荒植茶对表层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在武夷山地区选取种植年限为0~10年、20~30年和40~50年的茶园,分别采集茶园及相邻杂草覆盖空地0~15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全... 【目的】明确垦荒植茶对表层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在武夷山地区选取种植年限为0~10年、20~30年和40~50年的茶园,分别采集茶园及相邻杂草覆盖空地0~15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全氮(total nitrogen, TN)、全磷(total phosphorus, TP)和全钾(total potassium,TK)含量,以及土壤的pH值和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并计算土壤的C/N、 C/P、 C/K、 N/P、 N/K、P/K比值,以及SOC、TN的库容。【结果】(1)与相邻空地相比,种植年限为20~30年茶园土壤的SOC含量变化不显著,而0~10年和40~50年茶园土壤的SOC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4.55%和30.37%。此外,茶园土壤的TN、TP、T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20~30年茶园的土壤TK含量增幅最大,达199.97%。(2)与相邻空地相比,3种种植年限茶园土壤的电导率增幅分别为0、121.72%和73.43%,而土壤pH却分别下降了0.7、0.3和0.4个单位,降幅分别为10.46%,5.52%和7.55%。(3)茶园土壤的C/N、C/P、C/K、N/K以及P/K比值较相邻空地均显著降低,降幅范围为0.76%~56.38%。【结论】垦荒植茶显著提高表层土壤的全量N、P、K含量,并增加了土壤氮库库容,其中植茶年限为20~30年的茶园提升效果最为显著。然而,垦荒植茶同时导致表层土壤碳库损失,加剧土壤酸化,并降低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值(N/P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肥力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碳库 土壤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4种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陈茹岚 常博然 薛会英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0-359,共10页
【目的】阐明不同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为高寒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地区砂生小檗、拉萨小檗、工布小檗和林芝小檗4种典型小檗为研... 【目的】阐明不同生境小檗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复杂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为高寒灌木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藏地区砂生小檗、拉萨小檗、工布小檗和林芝小檗4种典型小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3个5 m×5 m标准样地,每个样地采用对角线布点法挖取3个土壤剖面,按0~10、10~20、20~40、40~60、60~10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全钾(TK)、速效钾(AK)含量并计算化学计量比(C∶N、C∶P、C∶K、N∶P、N∶K、P∶K),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海拔、经度、纬度、坡度、土壤酸碱度、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等)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4种生境小檗土壤均偏酸性(pH<7.0),且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大,其中0~10与60~100 cm土层pH差异显著(P<0.05)。4种生境小檗样地0~100 cm土层的SOC、TN、AN、TP、AP、TK、AK平均含量分别为14.93~41.07 g/kg、0.83~2.81 g/kg、116.63~249.35 mg/kg、0.38~0.81 g/kg、3.75~8.07 mg/kg、13.48~17.06 g/kg、40.70~193.91 mg/kg,土壤养分的C∶N、C∶P、C∶K、N∶P、N∶K、P∶K分别为10.55~19.73、22.76~50.16、0.93~1.89、1.93~3.39、0.05~0.17、0.02~0.05。SOC、TN、AN含量及C∶P、N∶P、C∶K、N∶K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少,TP、AP、TK、AK含量和C∶N、P∶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无一致规律。分析表明,氮(N)是研究区域内主要的营养限制性元素。从相关性分析和RDA排序来看,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海拔以及经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坡度和纬度与化学计量比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植被盖度、坡度和海拔是影响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4种生境小檗灌丛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受地形、土壤、植被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氮是小檗灌丛土壤养分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土层深度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沙固沙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异质性及其环境解释
8
作者 刘腾 马瑞 +1 位作者 田永胜 张春来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0,共9页
为探究阻沙固沙带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对阻沙固沙措施的反馈效应,并阐明其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响应,在民勤绿洲西北缘选择典型的阻沙固沙带,沿主导风向在阻沙固沙带内选择5处样地作为试验组,以流动沙丘和农田作为对照组,采集表层(0~10... 为探究阻沙固沙带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对阻沙固沙措施的反馈效应,并阐明其对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响应,在民勤绿洲西北缘选择典型的阻沙固沙带,沿主导风向在阻沙固沙带内选择5处样地作为试验组,以流动沙丘和农田作为对照组,采集表层(0~10 cm)土样,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和pH、含水量、电导率,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其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OC含量在各样点呈现出显著差异,农田为19.87 g/kg,阻沙固沙带为7.75 g/kg,流动沙丘为3.59 g/kg;土壤TN和TP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其平均值分别为0.09 g/kg和0.44 g/kg;土壤TK含量除在流动沙丘较低外,在其他样点含量较高,平均值为8.79 g/kg。土壤C∶N的平均值为161.23,远高于我国表层土壤C∶N的平均值;土壤C∶P平均值为26.56,N∶P平均值为0.21,均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阻沙固沙带土壤存在显著的氮限制特征且有机质的矿化过程缓慢,但土壤磷矿化能力较强,磷素有效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土壤SOC、TN、TP、T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含水量,贡献率达到87.1%,pH的贡献率为11.3%,电导率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仅为1.6%。综上,阻沙固沙带较好地改善了沙化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和氮素是限制阻沙固沙带土壤养分状况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绿洲 阻沙固沙带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9
作者 张硕 郭艳菊 邱开阳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 为探究优势植物细根−根际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于2023年8月-9月,以贺兰山沿海拔梯度选取的5个典型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浅山灌丛、常绿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优势植物细根及根际土壤,并测定其C、N和P含量。结果表明:1)优势植物细根全碳、C꞉N与根际土壤C꞉P、N꞉P均随海拔上升呈增加趋势,而根际土壤全磷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氮、全磷和根际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呈倒“V”型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常绿针叶林,与优势植物细根C꞉P的变化趋势相反。2)不同海拔优势植物细根全碳与根际土壤有机碳(P=0.041)、全氮(P=0.016)、根际土壤C꞉P(P=0.013)、N꞉P(P=0.007)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海拔(亚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灌丛草甸)较低海拔(荒漠草原和浅山灌丛)出现了根际土壤磷限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山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长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生态化学计量 细根 海拔梯度 根际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稻田退耕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王琦璇 杨继松 +4 位作者 卢国伟 孙丹丹 王志康 周迪 邵秋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6-1055,共10页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 为探究稻田退耕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退耕2 a(TG2a)和退耕15 a(TG15a)土地为研究对象,以退耕前稻田(DT)、未开垦自然湿地(ZR)为对照组,对稻田退耕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揭示关键作用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均值变化在1.30~3.86、0.30~1.03 g·kg^(-1)和0.39~0.72 g·kg^(-1)之间;TG2a土壤碳、氮、磷含量较DT明显下降,而TG15a土壤较TG2a明显上升。相应土壤C∶N、C∶P和N∶P均值变化在4.31~5.81、8.23~17.56和1.56~4.10之间,稻田退耕后C∶N变化趋势因土壤层次而异,而C∶P和N∶P则整体升高。研究表明,溶解性有机碳和黏粒含量是影响退耕土壤TOC、TN、T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退耕还湿 稻田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菌和氮添加对樟子松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1
作者 张瑞军 郝龙飞 +2 位作者 叶冬梅 吴宇航 柯苏力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1期47-51,共5页
基于土壤微生物可增强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探究菌根生物技术调控下的根际土壤微生境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规律,为樟子松土壤微生态环境平衡提供理论参考。设置接菌(+M)和未接菌(-M)2个处理,以及不施氮(CK,0g·m^(... 基于土壤微生物可增强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探究菌根生物技术调控下的根际土壤微生境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规律,为樟子松土壤微生态环境平衡提供理论参考。设置接菌(+M)和未接菌(-M)2个处理,以及不施氮(CK,0g·m^(-2)·a^(-1))、低氮(LN,3g·m^(-2)·a^(-1))、中氮(MN,6g·m^(-2)·a^(-1))、高氮(HN,9g·m^(-2)·a^(-1))4个氮添加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樟子松根际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CK处理下,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较非菌根苗显著增加了39.62%和219.03%,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较非菌根苗显著增加了30.77%、88.89%、50.00%,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碳磷比、氮磷比较非菌根苗显著增加了311.43%、289.29%。LN处理下,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碳氮比、碳磷比较非菌根苗显著降低了47.76%和96.97%。MN处理下,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磷比、氮磷比较非菌根苗显著降低了81.33%和85.79%。HN处理下,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酶化学计量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较非菌根苗显著增加了70.83%、119.05%、34.15%,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碳磷比、氮磷比较非菌根苗显著增加了62.50%、192.31%。综上,接菌能缓解土壤微生物对碳元素的限制和增加土壤碳氮相关酶的活性,氮添加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和氮源的获取和积累土壤有效养分。一定范围内的氮添加(6g·m^(-2)·a^(-1))能增加樟子松菌根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招募效应,超过该范围会打破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以及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氮添加 菌根真菌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上游不同海拔梯度云杉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2
作者 安谈红 魏学翠 +1 位作者 张珊 李雪娇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为探讨不同海拔梯度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限制因子,旨在提升不同海拔云杉人工林的生产力及水源涵养力。以白龙江上游6个不同海拔的云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法和室内分析法,测定不同土层(... 为探讨不同海拔梯度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土壤养分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限制因子,旨在提升不同海拔云杉人工林的生产力及水源涵养力。以白龙江上游6个不同海拔的云杉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取样法和室内分析法,测定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并分析了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与海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海拔对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显著(P<0.05),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呈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土壤全K含量无明显变化;各海拔梯度土壤有机C、全P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减少,全N、全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养分最大值出现在海拔2 600 m、2 710 m处。(2)C/N、C/P、N/P、C/K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48~36.78、10.37~36.78、1.42~6.82、0.41~2.32,其随海拔升高变化规律各异,均属于中度变异;除C/N、N/P无明显变化规律外,C/P、C/K值0~20 cm土层大于20~40 cm土层;研究区各海拔土壤养分均受N素控制。(3)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与土壤全.N含量、全P含量、N/P、C/N有着显著相关性,有机C含量是影响C/P、C/K的关键因子,全N含量是影响C/N的关键因子,全P含量是影响N/P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云杉人工林 海拔 白龙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高原湖泊湖滨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坤武 尹鹏飞 +3 位作者 尹继清 熊静 贾雨欣 张文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6,共10页
湖滨带是地球化学元素循环高度活跃且极易受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地带。文章通过对滇中湖泊杞麓湖湖滨带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的分析,结合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 湖滨带是地球化学元素循环高度活跃且极易受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地带。文章通过对滇中湖泊杞麓湖湖滨带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的分析,结合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杞麓湖湖滨带土壤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31.97、1.79、1.01 g/kg。雨季土壤TOC、TN含量低于旱季,在湖滨带结构上均呈现水向带>消落带>陆向带的特征,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TP时空差异不显著。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23.08、41.38、2.10,表明湖滨带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较慢,释放有效磷的潜力大,植物生长易受到氮的限制,而磷的高含量将影响杞麓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容重、含水率和黏土含量通过改变其C、N、P含量,进而影响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湖滨带 时空特征 杞麓湖 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靖宇 尹芳 +2 位作者 刘磊 蒋磊 郭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含量处于缺乏状态,TP含量处于正常水平,TK含量较为丰富;pH值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与其他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②TC、SOC、TP、TN含量在耕地中最高,裸地中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TK含量差异性不显著.TC、SOC、TN、TP“表聚效应”明显,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少;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TK含量在不同深度变化不明显.③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w(C):w(N)大小依次为裸地>园地>林地>耕地,w(C):w(P)大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裸地>耕地,w(N):w(P)大小依次为园地>耕地>裸地>林地.不同土壤深度上,w(C):w(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w(N):w(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w(C):w(P)无明显变化规律.④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累计方差解释量为91.66%,其中TN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性最高,解释量为53.5%.综上,通过提高氮磷复合肥的施用及引种固氮植物等方式,可缓解干旱绿洲区土壤养分元素缺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耕作和施氮对旱地农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姗薇 吴金芝 +4 位作者 赵凯男 张军 李爽 黄明 李友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377-10390,共14页
为了探讨灌溉、耕作和施氮对旱地农田土壤生态化学特征的影响,基于2019—2023年的3因素裂⁃裂区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主区为不灌溉(I0)和一次灌溉(I1)两个灌溉水平;裂区为翻耕(PT)、旋耕(RT)、深松(SS)三种耕作方式;裂⁃裂区为四种施氮模式,... 为了探讨灌溉、耕作和施氮对旱地农田土壤生态化学特征的影响,基于2019—2023年的3因素裂⁃裂区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主区为不灌溉(I0)和一次灌溉(I1)两个灌溉水平;裂区为翻耕(PT)、旋耕(RT)、深松(SS)三种耕作方式;裂⁃裂区为四种施氮模式,施氮时期因灌溉而异,I0下全部基施,I1下50%基施、50%灌溉前追施,但施氮量都分别为0(N0)、120(N120)、180(N180)和240(N240)kg/hm^(2),研究了2023年小麦成熟期0—100 cm整土及各土层土壤总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1)对于0—100 cm土层整土,I1与I0相比,土壤TC、TN和TP含量分别降低35.1%、15.0%和2.4%,C∶N、C∶P和N∶P分别降低14.7%、24.6%和10.5%;除土壤TN含量和N∶P外,土壤其他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在耕作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TN和N∶P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但土壤TC、TP、C∶N和C∶P无显著变化。(2)灌溉、耕作和施氮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效应因土层而异。I1显著降低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土层土壤TC和TN含量,但土壤TP含量仅在60 cm以下土层显著降低。其中,与I0相比,I1下土壤TC含量在各土层的降低幅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TN的降低幅度则随土层深度先降低后增加。SS较RT和PT能够提升各土层TC和TP含量,且提升幅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灌溉和耕作影响各土层的C∶N和C∶P,但灌溉仅对40 cm以下土壤N∶P有显著影响。施氮对土壤TN含量的影响随土层加深而减小,且不影响除土壤TN含量和表层土壤C∶N外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3)耕作和灌溉是影响旱地农田土壤养分和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59%和19%,且灌溉可使耕作间的差异减小。总之,一次灌溉虽降低土壤TC、TN和TP含量及其比值,不利于土壤养分的维持,但其配合深松和施氮量180 kg/hm^(2)可保障土壤肥力,实现旱地农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耕作 施氮 总碳 全氮 全磷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大通河流域不同类型青杄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祁海玉 付振杰 +3 位作者 赵昌宏 张玉海 刘桂英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9-90,共12页
【目的】探讨青海大通河流域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林区不同青杄林分质量评价、养分管理和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以中龄(平均林龄57 a)为主的青杄纯林、青杄×山杨林、青... 【目的】探讨青海大通河流域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林区不同青杄林分质量评价、养分管理和混交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以中龄(平均林龄57 a)为主的青杄纯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和青杄×油松林,在不同类型林地内各设置3块20 m×20 m的样地,每块样地以“S”形选取5个采样点,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体积质量、pH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土壤C/N、C/P和N/P,比较不同林型间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青杄针阔混交林(青杄×山杨林、青杄×白桦林、青杄×红桦林)的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青杄×油松林),其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体积质量表现为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高于青杄针阔混交林;5种类型青杄林土壤pH值介于7.88~8.41,青杄×红桦林和青杄×白桦林的土壤pH值显著小于其他类型青杄林(P<0.05);5种类型青杄林0~2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高于0~20 cm土层土壤。②青杄针阔混交林的C/N、C/P和N/P均显著高于青杄纯林;2个土层均以青杄纯林土壤C/N和C/P最小,青杄×油松林的土壤N/P最小。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体积质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C/P、有机碳含量与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青海大通河流域,与青杄纯林和青杄针叶混交林相比,青杄针阔混交林明显提高了林分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对表层(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杄林 林分类型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大通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寅方 王秀荣 +2 位作者 申俊杰 黄补芳 段礼鑫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11-2720,共10页
【目的】探究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苔藓在喀斯特城市林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观山湖公园为研究区域,选取常绿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 【目的】探究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揭示苔藓在喀斯特城市林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观山湖公园为研究区域,选取常绿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灌木林6种林分,采集苔藓覆盖土壤、裸地土壤及苔藓,测定土壤和苔藓碳(C)、氮(N)、磷(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与裸地土壤相比,6种林分的苔藓覆盖土壤N含量和氮磷比(N∶P)均显著增加(P<0.05,下同)。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外,其他林分的苔藓覆盖土壤碳磷比(C∶P)均显著高于裸地土壤。苔藓覆盖促进常绿针叶林、竹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灌木林4种纯林的林下土壤C累积。竹林的苔藓覆盖土壤C、N、P含量分别为99.06、0.79和11.79 g/kg,均高于其他5种林分,其中P含量与其他林分差异显著。不同林分中,针阔叶混交林的苔藓C和N含量最高(0.24和0.29 g/kg),常绿针叶林的苔藓P含量最高(4.12 g/kg),竹林的苔藓C∶N和C∶P分别为1.27和0.17,均高于其他5种林分,其中C∶P与其他林分差异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苔藓N含量与土壤C∶N呈显著正相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类型、有无苔藓覆盖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和苔藓C、N、P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通过冗余分析(RDA)发现,郁闭度对苔藓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结论】苔藓对喀斯特城市林下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潜在影响,苔藓覆盖对改善喀斯特地区土壤N缺乏具有积极作用,竹林中苔藓覆盖土壤的养分累积效应最明显。进行林地管理和改造时,可优先培育竹林,以充分发挥苔藓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生态系统 喀斯特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会彪 廖振辉 +5 位作者 唐健 彭健 柯琴 覃祚玉 赵隽宇 胡荣辉 《桉树科技》 2024年第2期91-94,共4页
以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及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广西油茶人工林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参考。设置有机肥、纯化肥、有机-无机复合肥3种处理并以不施肥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性质测定,分析不同类型肥... 以不同类型肥料对油茶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及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以期为广西油茶人工林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参考。设置有机肥、纯化肥、有机-无机复合肥3种处理并以不施肥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性质测定,分析不同类型肥料处理油茶人工林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pH值普遍呈酸性(3.86~4.06)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为9.34~13.58 g·kg^(-1),以纯化肥处理最低。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土壤碱解氮(66.3 mg·kg^(-1))、有效磷(4.1 mg·kg^(-1))、速效钾(66.7 mg·kg^(-1))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的C∶N和C∶P,提高磷素的有效性同时还能保持氮素和磷素的相对平衡,有利于油茶的生长。纯化肥处理对C∶P和N∶P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肥料类型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橡胶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胡清 孙瑞 +3 位作者 杨川 张盈盈 符庆茂 吴志祥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0-607,共8页
探究海南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橡胶林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3个橡胶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5、6~10、11~15、26~30、31~35 a)橡... 探究海南不同地区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揭示橡胶林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文昌市、琼中县和东方市3个橡胶种植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5个林龄段(0~5、6~10、11~15、26~30、31~35 a)橡胶林的6个土层深度(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开展研究,分析海南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个研究区橡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均为文昌>东方>琼中,全氮含量为东方>文昌>琼中,土壤碳氮比表现为文昌显著高于琼中和东方(P<0.05),土壤碳磷比和氮磷比则文昌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地区(P<0.05)。(2)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明显,其中6~10 a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最高,0~5 a橡胶林土壤全磷含量最高,31~35 a橡胶林土壤全氮含量、碳磷比和氮磷比最高。(3)从土层垂直分布看,橡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碳磷比及氮磷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现递减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碳氮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无显著差异。(4)冗余分析表明,海拔、坡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和郁闭度是影响橡胶林土壤碳、氮、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影响因素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黄土区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东丽 于百和 +3 位作者 赵晓亮 郭莹莹 谢伟 郭建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9,共9页
[目的]准确评价风沙黄土区露天矿区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改良效益,并揭示其植被恢复的养分限制性,进而为该区生态重建与环境改善构建高效的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鄂尔多斯武家塔排土场乔、灌、草3种植被类型的10种... [目的]准确评价风沙黄土区露天矿区排土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改良效益,并揭示其植被恢复的养分限制性,进而为该区生态重建与环境改善构建高效的植被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鄂尔多斯武家塔排土场乔、灌、草3种植被类型的10种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新排土为对照,开展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与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关系的研究。[结果]风沙黄土区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变化分别为0.62~18.60 g/kg, 0.09~0.36 g/kg和0.04~0.21 g/kg,其中乔、灌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养分含量显著高于新排土(p≤0.05),乔木林地的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样地(p≤0.05);在土层垂直剖面,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均表现为表层富集性,灌木林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土层均表现最高,乔木林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草地的全磷平均含量最多。土壤C/N在不同植被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土壤C/P和N/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大,均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新排土;在土层垂直剖面,C/N整体呈现增大的变化趋势,N/P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碳与C/N,C/P,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氮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则反之。乔木林地土壤N/P较高,植被生长受磷含量的限制;草地、灌木林地土壤N/P较低,植被生长受氮含量的限制。[结论]在植被恢复初期先种植草灌改善土壤表层养分,并适当施加氮肥,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再逐步种植乔木,配施磷肥以增强复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排土场 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