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铁路边坡不同坡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性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传人
艾应伟
+3 位作者
郭培俊
潘丹丹
房晨
肖宇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5,101,共6页
针对遂渝铁路遂宁站附近以岩石碎片为基质进行修复的切挖铁路边坡,以临近自然边坡为对照,研究不同坡位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铁路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自然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铁路边坡...
针对遂渝铁路遂宁站附近以岩石碎片为基质进行修复的切挖铁路边坡,以临近自然边坡为对照,研究不同坡位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铁路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自然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铁路边坡和自然边坡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在坡下达到最大值。铁路边坡不同坡位的土壤颗粒含量在<0.25mm粒径范围内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在0.25~1mm为坡下>坡中=坡上,在>5mm为坡中>坡上=坡下;自然边坡土壤颗粒含量在<0.25mm粒径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在1~2mm为坡下>坡上=坡中,在>5mm为坡中>坡上>坡下。铁路边坡不同坡位间颗粒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0.25~0.5mm为坡上>坡中=坡下,在0.5~1mm为坡上=坡下>坡中,在1~2mm为坡下>坡上,坡中与坡上、坡下差异不显著,在3~5mm为坡下>坡中=坡上,在2~3mm,>5mm均为坡下=坡中>坡上;自然边坡除<0.25mm的颗粒有机质含量在各坡位间无差异外,其余粒径的颗粒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自然边坡含水量、水稳定团聚体含量和颗粒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铁路边坡,而平均重量直径(MWD),<0.25mm范围内土壤颗粒含量和坡上、坡中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低于铁路边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边坡
团聚体颗粒有机质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坡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23个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 Ⅱ.淋失临界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
53
2
作者
赵小蓉
钟晓英
+4 位作者
李贵桐
鲍华军
李浩浩
熊桂荣
林启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011-3017,共7页
从13个省(市)采取23个耕地表层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淋失临界值和pH、有机质、<0.01mm、<0.002mm、交换性钙镁、活性铁铝、磷等温吸附特性等,以建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
从13个省(市)采取23个耕地表层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淋失临界值和pH、有机质、<0.01mm、<0.002mm、交换性钙镁、活性铁铝、磷等温吸附特性等,以建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增加,土壤pH与临界值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当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减小,在pH6.5左右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最高。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有机质、活性铁(铝)、交换性钙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交换性镁、CEC、<0.01mm、<0.002mm、K、Qm的相关性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可以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或活性铁的含量,来计算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评价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供试的23个土壤,除了采自湖北潜江的20号水稻土存在比较大的磷素淋失风险,其余土壤发生磷素淋失的风险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素淋失临界值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磷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套种模式对油茶生长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24
3
作者
冯金玲
郑新娟
+2 位作者
杨志坚
陈世品
陈辉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4-330,共7页
研究5种套种模式(分别套种毛豆、花生、绿豆、四季豆及覆草)下油茶成年林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套种模式均显著改善了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油茶生长及结果能力。5种套种模式的土壤容重比对照减少了0.07-0.21 g·...
研究5种套种模式(分别套种毛豆、花生、绿豆、四季豆及覆草)下油茶成年林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套种模式均显著改善了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油茶生长及结果能力。5种套种模式的土壤容重比对照减少了0.07-0.21 g·cm-3,其中绿豆套种模式最小;非毛管孔隙度以毛豆套种模式最高;毛管孔隙度以花生套种模式最高;总孔隙度以绿豆套种模式最高,且绿豆、毛豆及花生套种模式的总孔度均超过50%。说明绿豆、毛豆、花生套种模式可以增加油茶林根际土壤的通透性。土壤含水率、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都是绿豆套种模式最高,覆草套种模式最差,说明绿豆套种模式涵养水源功能最强。土壤p H变化范围在3.47-5.02之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及速效钾含量,毛豆套种模式最大;全磷含量,覆草套种模式最高,其次是毛豆套种模式;有效磷含量,四季豆套种模式最高,其次是毛豆套种模式。说明毛豆套种模式可以提高油茶林的根际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得出栽培油茶最重要的2个因素是水分和土壤通气状况。综上所述,油茶林下套种绿豆和毛豆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油茶成年林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栽培
油茶
根际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性质
被引量:
23
4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1 位作者
张远彬
谢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25-6332,共8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高,砂粒含量逐渐降低,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含量、盐基饱和度以及水解性酸含量逐渐增高,pH值逐渐降低,有机质及养分库全P、全K、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逐渐增高,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逐步有所改善,但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区域残积母质土壤成土过程缓慢。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体现了作为生态交错带,林线过渡带比邻近植被土壤具有相对较强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
微生物
土壤
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块选择与土壤改良对园艺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慧杰
《河北农机》
2024年第5期76-78,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块选择与土壤改良在园艺作物生长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块上园艺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土壤改良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揭示了地块选择对园艺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改良在提高作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块选择与土壤改良在园艺作物生长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块上园艺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土壤改良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揭示了地块选择对园艺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改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作用。研究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方法,选取了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和微气候条件下的地块进行实验。通过对比分析改良前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作物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合理的地块选择与科学的土壤改良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园艺作物的生长速度、提升产量和果实品质。此外,土壤改良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增加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进一步促进了植物的健康成长。本研究为园艺作物的地块选择和土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作物生长
地块选择
土壤
改良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产量和品质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
5
6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8-162,共5页
初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残积母质土壤(0-15 cm,15-30 cm和15-47 cm)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加深,林线过渡带土壤石砾和物理性砂粒含量分别达35%~86%和67%~82%,粘粒和物理性粘粒为2%~9%和16%~24%,土...
初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残积母质土壤(0-15 cm,15-30 cm和15-47 cm)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加深,林线过渡带土壤石砾和物理性砂粒含量分别达35%~86%和67%~82%,粘粒和物理性粘粒为2%~9%和16%~24%,土壤团聚度和结构水稳性分别为9%~25%和20%~29%,容重为0.82~1.58,表明整个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比例失调,其物理结构较差。表层(0-15 cm)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全N和P、有效N和P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细菌生理类群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整个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占85%~95%,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细菌生理类群数量排序为氨化细菌〉好氧固氮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反硝化菌〉硝化细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嫌气纤维素分解菌,且表层显著高于下层。林线过渡带土壤较低的有效养分含量可能是影响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
微生物
土壤
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治理措施对退化紫色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7
作者
郑本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7-119,共3页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县禾口镇退化紫色土采取3种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有机质、>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县禾口镇退化紫色土采取3种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有机质、>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得到显著的增强,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养分供应强度得到明显的改善,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表明紫色土的治理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退化阶段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才能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肥力得到较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
肥力
治理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工生态群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4
8
作者
田永辉
梁远发
+3 位作者
王国华
王家伦
周国兰
吴德明
《中国茶叶加工》
2002年第1期13-15,共3页
采用定点定位方法作人工生态群落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生态群落改善茶园的生态因子,提高了茶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促进了土壤营养元素的活性、茶树根系活力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茶叶的品质。经研究人工生态群...
采用定点定位方法作人工生态群落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生态群落改善茶园的生态因子,提高了茶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促进了土壤营养元素的活性、茶树根系活力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茶叶的品质。经研究人工生态群落茶园鲜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较纯茶园的高1.37%、0.63%、0.21%、1.07%,显示出人工生态群落茶园的的良好生态调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态群落
茶叶品质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茶树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影响因子的冗余分析
被引量:
24
9
作者
王蕾
王艳玲
+2 位作者
李欢
石嘉琦
周亦靖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5,共9页
以长期施肥(1988~2014年)的红壤旱地为研究对象,以全磷(TP)、有效磷(Bray-P)为响应变量,土壤p H值、大小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PSAi)、铁铝氧化物、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形维数(D)等指标为解释变量,借助于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各指标变...
以长期施肥(1988~2014年)的红壤旱地为研究对象,以全磷(TP)、有效磷(Bray-P)为响应变量,土壤p H值、大小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PSAi)、铁铝氧化物、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形维数(D)等指标为解释变量,借助于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各指标变量与红壤旱地TP和Bray-P含量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磷或配施猪粪均可显著增加红壤旱地TP和Bray-P含量,而配施作物秸秆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发现,土壤p H、CEC、D、铁铝氧化物含量及粒级为0.25~0.05、0.001~0.005与<0.005 mm的团聚体分布比例(PSA2、PSA4与PSA5)等土壤测试值是影响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主控因子,其中,p H和CEC的影响作用最大。可见,通过长期施肥改善土壤的酸性环境,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提高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旱地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磷素有效性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SB”技术在大豆超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10
作者
邓洪书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超高产栽培
技术
SB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应用
微量元素组成
提质增效
非转基因
大豆种子
营养元素
内源激素
生长发育
固氮能力
抗逆性能
高科技
处理剂
矿物质
根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铁路边坡不同坡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性
被引量:
14
1
作者
李传人
艾应伟
郭培俊
潘丹丹
房晨
肖宇红
机构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5,101,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75)
文摘
针对遂渝铁路遂宁站附近以岩石碎片为基质进行修复的切挖铁路边坡,以临近自然边坡为对照,研究不同坡位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铁路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自然边坡含水量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铁路边坡和自然边坡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在坡下达到最大值。铁路边坡不同坡位的土壤颗粒含量在<0.25mm粒径范围内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在0.25~1mm为坡下>坡中=坡上,在>5mm为坡中>坡上=坡下;自然边坡土壤颗粒含量在<0.25mm粒径表现为坡上=坡下>坡中,在1~2mm为坡下>坡上=坡中,在>5mm为坡中>坡上>坡下。铁路边坡不同坡位间颗粒有机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0.25~0.5mm为坡上>坡中=坡下,在0.5~1mm为坡上=坡下>坡中,在1~2mm为坡下>坡上,坡中与坡上、坡下差异不显著,在3~5mm为坡下>坡中=坡上,在2~3mm,>5mm均为坡下=坡中>坡上;自然边坡除<0.25mm的颗粒有机质含量在各坡位间无差异外,其余粒径的颗粒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坡中>坡上=坡下。自然边坡含水量、水稳定团聚体含量和颗粒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铁路边坡,而平均重量直径(MWD),<0.25mm范围内土壤颗粒含量和坡上、坡中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低于铁路边坡。
关键词
铁路边坡
团聚体颗粒有机质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坡位
Keywords
railway slope
aggregate 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lope positions
分类号
S158.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23个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 Ⅱ.淋失临界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
53
2
作者
赵小蓉
钟晓英
李贵桐
鲍华军
李浩浩
熊桂荣
林启美
机构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土肥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011-3017,共7页
基金
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项目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IRT014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KZCX3-SW-426)~~
文摘
从13个省(市)采取23个耕地表层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淋失临界值和pH、有机质、<0.01mm、<0.002mm、交换性钙镁、活性铁铝、磷等温吸附特性等,以建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增加,土壤pH与临界值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当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减小,在pH6.5左右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最高。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有机质、活性铁(铝)、交换性钙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交换性镁、CEC、<0.01mm、<0.002mm、K、Qm的相关性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可以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或活性铁的含量,来计算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评价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供试的23个土壤,除了采自湖北潜江的20号水稻土存在比较大的磷素淋失风险,其余土壤发生磷素淋失的风险很小。
关键词
土壤
磷素淋失临界值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磷吸附特性
Keywords
soil
P leaching criteri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P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X59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套种模式对油茶生长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
24
3
作者
冯金玲
郑新娟
杨志坚
陈世品
陈辉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出处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24-330,共7页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3515110010)
福建省科技平台建设项目(2010N2001)
+1 种基金
福建省农业科技重大项目(2010N5006)
福建省教育厅科研基金(JA12115)
文摘
研究5种套种模式(分别套种毛豆、花生、绿豆、四季豆及覆草)下油茶成年林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5种套种模式均显著改善了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增强了油茶生长及结果能力。5种套种模式的土壤容重比对照减少了0.07-0.21 g·cm-3,其中绿豆套种模式最小;非毛管孔隙度以毛豆套种模式最高;毛管孔隙度以花生套种模式最高;总孔隙度以绿豆套种模式最高,且绿豆、毛豆及花生套种模式的总孔度均超过50%。说明绿豆、毛豆、花生套种模式可以增加油茶林根际土壤的通透性。土壤含水率、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都是绿豆套种模式最高,覆草套种模式最差,说明绿豆套种模式涵养水源功能最强。土壤p H变化范围在3.47-5.02之间;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及速效钾含量,毛豆套种模式最大;全磷含量,覆草套种模式最高,其次是毛豆套种模式;有效磷含量,四季豆套种模式最高,其次是毛豆套种模式。说明毛豆套种模式可以提高油茶林的根际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得出栽培油茶最重要的2个因素是水分和土壤通气状况。综上所述,油茶林下套种绿豆和毛豆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油茶成年林的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
关键词
生态栽培
油茶
根际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Keywords
ecological cuhivation
Camellia oleifera Abel.
rhizospher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分类号
S750 [农业科学—森林经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性质
被引量:
23
4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张远彬
谢玉华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内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25-633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90511008)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8ZB045)
文摘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残积母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流石滩草甸→林线过渡带→冷杉林,土层逐渐增厚,表层土壤(0~30cm)粉粒、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团聚度、结构系数和自然含水量逐渐增高,砂粒含量逐渐降低,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盐基含量、盐基饱和度以及水解性酸含量逐渐增高,pH值逐渐降低,有机质及养分库全P、全K、有效N、有效P和速效K含量逐渐增高,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逐步有所改善,但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区域残积母质土壤成土过程缓慢。林线过渡带表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邻近植被上缘流石滩草甸与下缘冷杉林,体现了作为生态交错带,林线过渡带比邻近植被土壤具有相对较强的生物学活性。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
微生物
土壤
酶
Keywords
subalpine in Western Sichuan
timberline ecoton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soil microbe
soil enzyme
分类号
S154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块选择与土壤改良对园艺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慧杰
机构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出处
《河北农机》
2024年第5期76-78,共3页
文摘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块选择与土壤改良在园艺作物生长中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块上园艺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土壤改良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本研究揭示了地块选择对园艺作物生长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改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的作用。研究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方法,选取了不同地理位置、土壤类型和微气候条件下的地块进行实验。通过对比分析改良前后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对照组和实验组作物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合理的地块选择与科学的土壤改良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园艺作物的生长速度、提升产量和果实品质。此外,土壤改良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增加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进一步促进了植物的健康成长。本研究为园艺作物的地块选择和土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园艺作物生长
地块选择
土壤
改良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产量和品质提升
分类号
S1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
5
6
作者
齐泽民
王开运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内江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8-162,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511008,90202010)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08ZB045)
文摘
初步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残积母质土壤(0-15 cm,15-30 cm和15-47 cm)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加深,林线过渡带土壤石砾和物理性砂粒含量分别达35%~86%和67%~82%,粘粒和物理性粘粒为2%~9%和16%~24%,土壤团聚度和结构水稳性分别为9%~25%和20%~29%,容重为0.82~1.58,表明整个土壤砂粒、粉粒和粘粒比例失调,其物理结构较差。表层(0-15 cm)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全N和P、有效N和P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细菌生理类群数量以及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整个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要类群,占85%~95%,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细菌生理类群数量排序为氨化细菌〉好氧固氮菌〉有机磷分解菌〉无机磷分解菌〉反硝化菌〉硝化细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嫌气纤维素分解菌,且表层显著高于下层。林线过渡带土壤较低的有效养分含量可能是影响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林线过渡带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
微生物
土壤
酶
Keywords
subalpine in western Sichuan
timberline ecoton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soil microbe
soil enzyme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S154.2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治理措施对退化紫色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
7
作者
郑本暖
机构
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
出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7-119,共3页
文摘
通过对福建省宁化县禾口镇退化紫色土采取3种不同治理措施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有机质、>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理后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数有明显的增加,土壤水解性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得到显著的增强,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养分供应强度得到明显的改善,土壤肥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表明紫色土的治理应根据其所处的不同退化阶段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才能使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肥力得到较好的恢复。
关键词
紫色土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土壤
肥力
治理措施
Keywords
purple soil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soil fertility
improving measures
分类号
S154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生态群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14
8
作者
田永辉
梁远发
王国华
王家伦
周国兰
吴德明
机构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贵州省湄潭县茶叶事业局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2002年第1期13-15,共3页
基金
贵州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黔科合农字(2000)1122
文摘
采用定点定位方法作人工生态群落对茶叶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生态群落改善茶园的生态因子,提高了茶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从而促进了土壤营养元素的活性、茶树根系活力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进而提高了茶叶的品质。经研究人工生态群落茶园鲜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较纯茶园的高1.37%、0.63%、0.21%、1.07%,显示出人工生态群落茶园的的良好生态调控功能。
关键词
人工生态群落
茶叶品质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茶树根系活力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影响因子的冗余分析
被引量:
24
9
作者
王蕾
王艳玲
李欢
石嘉琦
周亦靖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出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5,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286)。
文摘
以长期施肥(1988~2014年)的红壤旱地为研究对象,以全磷(TP)、有效磷(Bray-P)为响应变量,土壤p H值、大小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PSAi)、铁铝氧化物、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形维数(D)等指标为解释变量,借助于冗余分析(RDA)方法探讨各指标变量与红壤旱地TP和Bray-P含量变化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磷或配施猪粪均可显著增加红壤旱地TP和Bray-P含量,而配施作物秸秆无显著影响。冗余分析发现,土壤p H、CEC、D、铁铝氧化物含量及粒级为0.25~0.05、0.001~0.005与<0.005 mm的团聚体分布比例(PSA2、PSA4与PSA5)等土壤测试值是影响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主控因子,其中,p H和CEC的影响作用最大。可见,通过长期施肥改善土壤的酸性环境,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提高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旱地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磷素有效性
冗余分析
Keywords
long-term fertilization
red soil upland
soil physical-chemical properties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redundancy analysis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SB”技术在大豆超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10
作者
邓洪书
机构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出处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年第3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超高产栽培
技术
SB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应用
微量元素组成
提质增效
非转基因
大豆种子
营养元素
内源激素
生长发育
固氮能力
抗逆性能
高科技
处理剂
矿物质
根瘤菌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TN304.21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铁路边坡不同坡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性
李传人
艾应伟
郭培俊
潘丹丹
房晨
肖宇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我国23个土壤磷素淋失风险评估 Ⅱ.淋失临界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的关系
赵小蓉
钟晓英
李贵桐
鲍华军
李浩浩
熊桂荣
林启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套种模式对油茶生长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冯金玲
郑新娟
杨志坚
陈世品
陈辉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及邻近植被土壤性质
齐泽民
王开运
张远彬
谢玉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地块选择与土壤改良对园艺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李慧杰
《河北农机》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川西亚高山林线过渡带土壤特性研究
齐泽民
王开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不同治理措施对退化紫色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郑本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人工生态群落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田永辉
梁远发
王国华
王家伦
周国兰
吴德明
《中国茶叶加工》
2002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影响因子的冗余分析
王蕾
王艳玲
李欢
石嘉琦
周亦靖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SB”技术在大豆超高产栽培中的应用
邓洪书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