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赵佳宝 杨喜田 +2 位作者 徐星凯 陈家林 孔玉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 以河南省驻马店西部低山丘陵区马尾松—麻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储量及其对坡向、土层深度(0—10cm和10—20cm)及胸高断面积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坡向和胸高断面积显著影响SOC和DOC储量(p<0.05),且不同坡向土壤中SOC、DOC和DON的影响因素不同。阳坡SOC储量主要限制性因素是速效钾,阴坡是全氮;阳坡与阴坡土壤DOC和DON储量主要受全氮的影响。另外,土层深度亦对SOC、DOC和DON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呈表层富集的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SOC、DOC和DON储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即土壤湿度、紧实度及土壤中颗粒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OC、DOC和DON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与土壤全氮、有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是影响马尾松—麻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溶解性有机碳、氮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马尾松—麻栎混交林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人工林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8
2
作者 孔玉华 韩梦娟 +3 位作者 张志华 徐星凯 赖勇 杨喜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2,共9页
通过研究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北石质山区侧柏、刺槐和栓皮栎3种典型人工林为对象,设置有枯落物归还和无枯落物处理,在3、6、9和12月份采集表层0~10 cm土样... 通过研究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周转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华北石质山区侧柏、刺槐和栓皮栎3种典型人工林为对象,设置有枯落物归还和无枯落物处理,在3、6、9和12月份采集表层0~10 cm土样,动态监测不同人工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3种人工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分数呈显著的季节变化(P <0. 05),且有相似的趋势,均在6月达到峰值。2)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O_3^--N形式存在,侧柏林、刺槐林和栓皮栎林下土壤NO_3^--N质量分数分别为70. 2%、72. 8%和53. 4%。3)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林下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NO_3^--N质量分数(P <0. 05),有枯落物处理时年均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均呈侧柏>栓皮栎>刺槐的趋势,4)而NO_3^--N和NH_4^+-N和无机氮质量分数呈侧柏>刺槐>栓皮栎的趋势。枯落物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P <0. 05),对土壤NO_3^--N和NH_4^+-N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大多呈有枯落物处理高于无枯落物处理的规律。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质量分数主要受土壤总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其可解释74. 6%的变化;土壤溶解性有机氮主要受土壤总氮、NO_3^--N、气温和NH_4^+-N质量分数的影响,它们可共同解释86. 6%的变化。不同人工林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活性碳、氮的季节变化;枯落物的归还提高并促进了人工林下土壤碳、氮含量和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类型 土壤溶解性有机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土壤无机 华北石质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婧睿 任凤玲 +2 位作者 李亚林 魏雪勤 孙楠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0-1559,共10页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 生物炭在设施农业土壤中施用,对土壤氮形态具有显著影响。探明不同施肥处理添加生物炭对设施农业土壤不同形态氮的影响,可为设施农业施用生物炭减排提供科学依据。以设施菜地土壤(褐潮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施用有机肥(M)、化肥(F)、有机无机混施(M+F)4种处理下投入2%和4%(生物炭与土壤干质量比)生物炭处理,采用室内恒温好氧培养-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监测土壤N_(2)O释放量,测定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DON)和无机氮(N_(min))的含量,并分析DON、N_(min)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N_(2)O释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在不同条件下对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产生不同影响。在CK和M处理下,生物炭在施用初期(第0~1.5天)显著促进了土壤中N_(2)O的释放,但随后(第2~60天),在CK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对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地,在M处理下,生物炭的添加也未对N_(2)O的释放速率产生显著作用。然而,在培养结束时,添加4%的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中N_(2)O的累积释放量。值得注意的是,在F和M+F的处理中,生物炭的加入在初期阶段(第0~2天)有效地降低了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这种降低效果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显著。在F和M+F处理下,添加生物炭在不同时间段内(第2~25天和第3~14天)显著增加了土壤N_(2)O释放速率,但对该速率的影响在后续阶段并不显著。培养结束后,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78%和90%;M+F处理下,添加2%和4%生物炭的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施用生物炭的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与N_(2)O的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炭的添加通过调整土壤中DON和N_(min)的含量,对N_(2)O的排放产生了直接影响。将生物炭投入到不同的施肥土壤中,土壤N_(2)O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由于生物炭自身特性的多样性、配施化肥和有机肥种类的差异、施肥方式和时间的差异等,因此分析生物炭添加后对土壤N_(2)O累积释放量影响时,需要根据研究时的具体条件做合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施肥处理 N2O 土壤溶解性有机氮 土壤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