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永辉 张运红 +5 位作者 高翠民 刘昊 潘晓莹 何方 韩伟锋 武继承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 增施有机肥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质量均具有重要作用,但长期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物理特性、水分参数、微生物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尚不清楚,需要系统研究以确定长期施用有机肥对于土壤理化特性及其生物特性的综合作用效果。本研究在河南省节水农业禹州试验基地开展长期定位试验(2006年小麦播种时开始),采用CT扫描技术定量分析长期施用有机肥(腐熟鸡粪750 kg·hm^(-2))对0~40 cm土层土壤孔隙的影响,同时测定分析0~10 cm土层的土壤团粒结构、土壤水分参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单施化肥相比,增施有机肥的>0.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提高了70.1%,0.25~0.5 mm和<0.25 mm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减少了34.2%和26.5%;增施有机肥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孔隙数目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孔隙成圆率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再降低的趋势。长期增施有机肥提高了0~100 mm、200~250 mm和250~300 mm土层的孔隙数目,0~100 mm、150~200 mm和250~400 m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以及0~150 mm和155~200 mm土层的孔隙成圆率;长期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及有效水含量,且提高了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及蛋白酶活性。综上所述,长期增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土壤水分参数,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和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 土壤水分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围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2
作者 刘君恬 邹维娜 +3 位作者 袁琳 王栋 王崚力 褚向乾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13-4222,共10页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 受海岸圈围的影响,海岸带湿地土壤理化环境发生剧烈改变,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固碳功能。为了揭示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上海崇明岛东部海岸带区域为典型研究区,比较了海岸带区域受潮汐影响的滨海湿地及不同圈围历史内陆湿地土壤理化因子、SOC含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海岸圈围及圈围历史对海岸带湿地SOC及其活性组分变化的影响规律,并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海岸圈围后,土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黏粒等理化因子均降低,随着圈围年限的增加,EC逐渐降低,而TN含量和黏粒则先下降再上升;(2)海岸圈围后,湿地SOC、DOC含量降低,且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MBC和EOC随圈围年限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SOC、DOC、MBC和E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海岸带内陆湿地土壤的MBC/SOC、DOC/SOC和EOC/SOC均显著高于滨海湿地,且随圈围年限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圈围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陆海统筹下的海岸带湿地碳汇功能提升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我国的“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带 湿地 圈围 土壤有机 活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直接还田及炭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综述
3
作者 时雁 王洋 曹毓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29,共9页
秸秆等有机物料还田作为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有效方式被广泛应用,活性有机碳组分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在土壤固碳和作物生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土壤活性碳库的分类和定义,分析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后导致活性有机碳... 秸秆等有机物料还田作为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有效方式被广泛应用,活性有机碳组分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在土壤固碳和作物生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土壤活性碳库的分类和定义,分析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后导致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秸秆直接还田方式、还田量以及还田年份均会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变化。秸秆覆盖还田和翻埋还田均能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且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表征由秸秆还田等导致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相比于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更为敏感;秸秆直接还田量也会影响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但基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生态因素和人为干扰导致的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尚存在很大争议;长期秸秆直接还田可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是提高有机碳固存的有效手段;秸秆还田配施适量化肥对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增加、土壤固碳和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更好。在秸秆炭化还田中,秸秆炭的自身特性和外在因素均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出现差异。500℃左右炭化温度制备的秸秆生物炭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与作物秸秆相比,厨余垃圾制备的生物炭更能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高浓度添加的生物炭还田能更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秸秆炭化还田更有效的改善土壤质量,利于土壤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秸秆还田 活性有机组分 土壤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石漠化区营造豆科树种纯林及混交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4
作者 郑家琪 陈静文 +9 位作者 周晓果 温远光 陈金磊 孙冬婧 周雪梦 邓少虹 许峻模 陈秋海 黄勇杰 王磊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9-447,共9页
岩溶石漠化区植被修复对土壤碳库的调控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本研究以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营造的3种人工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为... 岩溶石漠化区植被修复对土壤碳库的调控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本研究以在广西南宁市马山县营造的3种人工林[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为对象,以未进行植被修复的玉米(Zea mays)地为对照(CK),比较分析0-3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EO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及氮磷养分关联性,探明豆科树种纯林及混交林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种林分均显著提升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其中MADP的DOC[(79.29±9.87)mg·kg^(-1)]和MBC[(501.66±25.66)mg·kg^(-1)]含量最高;PDOP和MADP可显著增加深层土壤(10-30 cm)的SOC含量。表层土壤(0-10 cm)CPMI表现为PAFP>MADP>PDOP>CK,仅MADP显著提升深层土壤CPMI。相关分析表明,CPMI与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碱解氮(Alkali-hydrolyzable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评价指标。研究表明,豆科树种混交林通过增加碳输入和促进微生物活性,更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碳库质量,建议岩溶石漠化区实施以混交林为主、纯林为辅的修复模式,以促进土壤碳封存和肥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植被修复 豆科树种 土壤活性有机 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联合菌剂施用对新垦水田土壤碳组分、酶活性及碳过程的影响
5
作者 李友杰 陈梓涵 +11 位作者 杜佳梅 陈夏妮 张悦 杨奇煜 李子璇 赵明星 张宪翠 李鹏 周巍 张玉良 胡丽华 吴酬飞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501-1505,共5页
开展生物有机肥联合菌剂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对土壤快速培肥和新垦农田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浙江省衢州市“占补平衡”政策下丘陵新垦水田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有机肥联合不同梯度菌剂设置5组不同处理:处... 开展生物有机肥联合菌剂对新垦水田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对土壤快速培肥和新垦农田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浙江省衢州市“占补平衡”政策下丘陵新垦水田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有机肥联合不同梯度菌剂设置5组不同处理:处理1(生物有机肥+667 m^(2)菌剂30 kg)、处理2(生物有机肥+667 m^(2)菌剂35 kg)、处理3(生物有机肥+667 m^(2)菌剂40 kg)、处理4(生物有机肥+667 m^(2)菌剂50 kg)、处理5(生物有机肥+667 m^(2)菌剂60 kg)。在水稻收获期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施肥梯度增加,新垦水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长趋势,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肥梯度提高一定程度改善了土壤碳循环酶的活性,相较于处理1,处理4和5显著提高了纤维素酶活性(P<0.05);高施肥梯度(处理4和5)提高了土壤碳过程,但是在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碳过程与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呈正显著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生物有机肥联合菌剂施肥梯度的增加,可以改善土壤有机碳含量、酶活性,促进土壤碳循环过程,在长期持续的改良作用下将有利于新垦水田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垦水田 生物有机 土壤有机 活性 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基复混肥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6
作者 石洋 马智敏 +2 位作者 陈超 龙青 赵雪淞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153-158,212,共7页
研究施用不同煤基复混肥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尔沁沙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蚯蚓粪无机复混肥以及煤基复混肥Ⅰ(煤泥、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和煤基复混肥Ⅱ(煤矸石... 研究施用不同煤基复混肥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肥力及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为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科尔沁沙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蚯蚓粪无机复混肥以及煤基复混肥Ⅰ(煤泥、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和煤基复混肥Ⅱ(煤矸石、蚯蚓粪与无机肥混合)各3个施肥梯度进行盆栽试验,在黑麦草生物量达到最大后取样测定。MJF6处理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较NQ3均显著提高(P≤0.05)。MJF6处理的土壤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较NQ3显著降低。冗余分析表明,煤基复混肥与土壤总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合理施加煤基复混肥能够提高科尔沁沙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QN3相比颗粒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提高16.31%、13.79%、22.50%、10.52%),对提高科尔沁沙地土壤综合肥力有显著效果(MJF6比NQ3提高了15.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复混肥 科尔沁沙地 综合肥力指数 土壤活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肥配施土壤调理剂对黄瓜连作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囡君 秦涛 决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1,共7页
针对设施农业黄瓜连作障碍问题,2020-2023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化肥减量20%+生物有机肥(SB)、化肥减量20%+微生物菌肥、化肥减量40%+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化肥减量40%+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SMC)5个处理,研究化... 针对设施农业黄瓜连作障碍问题,2020-2023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化肥(CK)、化肥减量20%+生物有机肥(SB)、化肥减量20%+微生物菌肥、化肥减量40%+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化肥减量40%+微生物菌肥+土壤调理剂(SMC)5个处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物理结构以及酶活性的改良效果,结合典型相关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结果,探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及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或增施土壤调理剂均能够提高土壤碳氮、速效养分含量、pH值、酶活性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与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不施土壤调理剂处理相比,增施土壤调理剂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明显提高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变化与土壤碳氮变化之间密切相关,但不同酶活性变化与碳氮指标间的关系有强有弱。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与土壤空隙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且空间分散处理点说明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产生不同的响应。由此可知,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能够提高土壤肥力以及酶活性,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有机 土壤调理剂 土壤 养分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冬小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黛静 刘毅昕 +3 位作者 陈慧平 方凌 李春喜 王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为探寻最适宜小麦种植的秸秆还田模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采用根箱培养,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共6个处理,即秸秆还田(SF)、秸秆生物炭还田(BF)、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SDF)、秸秆配施纳米载体腐熟剂还... 为探寻最适宜小麦种植的秸秆还田模式,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采用根箱培养,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配施化肥共6个处理,即秸秆还田(SF)、秸秆生物炭还田(BF)、秸秆配施腐熟剂还田(SDF)、秸秆配施纳米载体腐熟剂还田(SNDF)以及单施化肥(F).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在不同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组分质量分数基本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NDF处理在小麦成熟期的表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质量分数分别为36.40 g/kg、491.56 mg/kg、273.10 mg/kg,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为225.7%,SDF在小麦成熟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LOC)质量分数为7.79 g/kg,SOC、土壤DOC、土壤MBC、土壤LOC和碳库管理指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研究发现SNDF处理对冬小麦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改善效果最好,该结果为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活性有机 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典型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军 满秀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目的]探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为我国寒温带森林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3种典型森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在3种林型中设置对照、去除凋落物、去... [目的]探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对寒温带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为我国寒温带森林土壤碳循环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3种典型森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在3种林型中设置对照、去除凋落物、去除草毡层以及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4种处理,于2021年9月对各处理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进行取样,研究其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在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去除凋落物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白桦林和樟子松林中无显著变化,而在兴安落叶松林中显著降低了25.49%和39.40%;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白桦林和兴安落叶松林中显著降低了19.26%和18.86%,而在樟子松林中无显著变化。去除草毡层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在白桦林和樟子松林中显著降低了16.08%,60.69%和17.38%,17.33%,而在兴安落叶松林中的变化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3种林型中显著降低了19.47%~42.02%。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3种林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极显著降低了22.03%~27.01%和52.22%~57.0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了11.25%~22.18%,其中白桦林和樟子松林达显著水平;在10—20 cm土层,不同去除处理对3种林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白桦林和樟子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在去除草毡层以及同时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后显著降低,而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变化。3种林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则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去除凋落物和草毡层降低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凋落物和草毡层的存在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形成与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 去除凋落物 去除草毡层 活性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管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及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尚 于水强 +2 位作者 喻曼曼 黄越 王国兵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解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P<0.05);种植固氮植物能使土壤表现出较高的NH_(4)^(+)-N和NO_(3)^(-)-N含量、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保留单一植物可保持中等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但MBN含量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较低,β-1,4-葡聚糖苷酶(BG)活性显著低于种植固氮植物,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均显著提高了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种植固氮植物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最低(P<0.05)。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含水量、pH值、NH_(4)^(+)-N、NO_(3)^(-)-N、MBN含量、BG、BX和AcP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BG和MBN是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保留林下植被和种植固氮植物可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并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并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清除林下植被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林下植被 土壤有机 活性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增加土壤团聚体中芳香碳比例和土壤养分有效性
11
作者 郭昕宇 赵巍 +5 位作者 吴春艳 唐旭 尹昌 孙涛 郭彬 李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5-1108,共14页
【目的】团聚体粒级大小及其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储存与转化,也会影响由胞外酶活性驱动的磷素转化等过程。探究有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团聚体粒级比例及相应的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稻... 【目的】团聚体粒级大小及其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会影响土壤养分的储存与转化,也会影响由胞外酶活性驱动的磷素转化等过程。探究有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团聚体粒级比例及相应的有机碳化学结构的影响,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稻油轮作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11年,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5个处理。2023年5月对油菜进行测产,同时采集土壤样品,用筛分法测定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分析土壤中磷含量、胞外酶活性及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氮磷钾含量,利用13C-NMR分析土壤有机碳结构组成。【结果】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氮、钾含量,提高了土壤和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磷含量无显著影响;NPKM处理大团聚体、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升(P<0.05)。本试验条件下,NPKM处理获得了较高的油菜籽粒和秸秆产量,是CK、NPK处理的2~4倍左右。与CK、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降低各粒级团聚体中烷基碳比例,提高芳香碳和羰基碳比例,但是烷氧碳比例仅在粉黏粒级团聚体中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小粒级团聚体中芳香碳和羰基碳比例与土壤有效磷、无机磷含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分别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与长期不施肥或NPK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团聚体土壤有机碳中芳香碳、羰基碳含量,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磷的转化,减少了磷的固定,进而提高了土壤磷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油菜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有效性 土壤团聚体 土壤胞外酶活性 有机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13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3 位作者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易氧化有机 土壤有机活度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雪灾害对山西太岳山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短期影响
14
作者 吴晓龙 王勇强 +4 位作者 彭博 李秋梅 齐学诚 刘颖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2-99,133,共9页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 2023年4月份山西特大暴雪发生后,对太岳山受不同程度干扰的油松林群落进行调查,即建立无干扰(对照,CK)、轻度干扰(MD)、中度干扰(LD)、重度干扰(SD)样地,对比分析灾害发生后不同样地间土壤深度(h)为0<h≤2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T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轻组分有机碳(LFOC)、重组分有机碳(HFOC)质量分数,并明确灾害发生后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性质、草本生物量及凋落物生物量、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重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土壤TSOC、DOC、MBC、LFOC平均质量分数较对照分别高29.0%、138.9%、120.0%、212.0%,但四种受灾程度样地间的HFOC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重度受灾样地的0<h≤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土壤密度、土壤pH、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凋落物生物量(m_(LB))、α-1,4-葡萄糖苷酶(AG)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轻度及中度受灾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与对照样地间差异不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α-1,4-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质量分数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全氮质量分数对受灾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异贡献率最高。冰雪灾害在短期内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土壤惰性有机碳则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灾害 受灾程度 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组分 土壤性质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5
作者 何志腾 夏栋 +4 位作者 罗婷 蒋佳媛 赵冰琴 付亮 吴琼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0,共11页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是深入了解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碳汇能力的关键,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固碳能力。为探究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人为活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是深入了解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碳汇能力的关键,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固碳能力。为探究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人为活动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以宜昌市下牢溪柏树林(CF)、农田(VF)、石坎农田(ST)、石坎人工林(SF)、天然林(NF)5种不同土地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经过干、湿筛对比分析各土地类型土壤粒径分布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变化,以期为该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2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比例最多,且呈随粒径减小质量分数降低的趋势;CF土壤的>2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比例最多,农耕地则相反。2)CF和NF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_(WD))和几何平均直径(G_(MD))均比农耕地高,其中CF样地的土壤分形维数D和土壤可蚀性K值最小,表明CF样地具有较高的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抗侵蚀能力较强。3)土壤各粒径团聚体SOC质量分数表现为林地较农耕地显著增加,>0.25 mm团聚体SOC质量分数最高,土壤团聚体LOC质量分数变化趋势同团聚体SOC类似。4)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SOC质量分数与分形维数和土壤可蚀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M_(WD)和G_(MD)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2 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对土壤水稳性影响最显著,表明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鄂西喀斯特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团聚体粒径分布、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实行人工植林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促进鄂西喀斯特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 土壤活性有机 喀斯特地区 小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碳潜力分析
16
作者 王晓月 陈文斌 +1 位作者 牛健植 伦小秀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3,共9页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森林碳汇及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进行观测分析。选取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4种... 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森林碳汇及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分布进行观测分析。选取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侧柏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4种森林类型0~6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解析森林类型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确定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除20~40 cm土层外,4种森林类型对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影响,且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明显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P<0.05);2)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且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3)土壤全氮是影响侧柏林、栓皮栎林和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是影响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油松栓皮栎混交林和栓皮栎林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结果可为研究区水土保持固碳增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活性有机 森林类型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CO_(2)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17
作者 汪若瑶 李媛媛 +3 位作者 夏彬 高子惠 赵允格 许明祥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4-494,共11页
土壤气体CO_(2)浓度常高于大气,目前土壤有机碳矿化相关研究多在大气或模拟大气CO_(2)浓度增加条件下展开,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土壤剖面实际有机碳矿化过程有所偏差,土壤中高浓度CO_(2)如何影响有机碳矿化尚不清楚。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 土壤气体CO_(2)浓度常高于大气,目前土壤有机碳矿化相关研究多在大气或模拟大气CO_(2)浓度增加条件下展开,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与土壤剖面实际有机碳矿化过程有所偏差,土壤中高浓度CO_(2)如何影响有机碳矿化尚不清楚。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CK(400μmol·mol^(-1),大气水平)、800、2000、4000、6000和8000μmol·mol^(-1)6个CO_(2)浓度梯度,研究不同浓度CO_(2)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中高浓度CO_(2)(2000~8000μmol·mol^(-1))显著抑制土壤有机碳矿化,矿化速率降低6.27%~45.61%,累积矿化量降低1.72%~40.82%;2)土壤中较低浓度的CO_(2)(800μmol·mol^(-1))显著促进土壤有机碳矿化,矿化速率增加4.26%~16.75%,累积矿化量增加17.37%~48.43%;3)土壤中CO_(2)浓度影响了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一定CO_(2)浓度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较CK显著增加,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较CK显著降低,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不显著;4)CO_(2)浓度与有机碳矿化特征、EOC显著负相关,与DOC显著正相关,与MBC无显著相关性;5)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CO_(2)浓度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贡献率达22.93%。综上,高浓度CO_(2)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易利用性碳源,显著抑制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可能是维持土壤有机碳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CO_(2) 土壤有机 有机矿化 活性有机组分 有机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鲁惠明 李仁英 +3 位作者 刘雨霏 李绍通 杜鸿萱 王孙雨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 为了解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老山阳坡和阴坡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探讨造成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阴坡的TOC、DOC、EOC、POC含量普遍高于阳坡,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TOC、EOC、P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在0~10 cm土层的含量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P<0.05)。在土壤总有机碳中,各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表现为POC>DOC>EOC,表明POC是南京老山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主要碳库。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坡和阴坡的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全氮含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与土壤TOC、POC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坡向、土层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坡向和土层改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阴坡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占TOC含量的比例高于阳坡,对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 活性组分 坡向 南京老山 可溶性有机 易氧化有机 颗粒有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火烧强度对滇中云南松林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9
作者 王毅雯 李小英 +2 位作者 朱腾达 吴思政 杨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7,共9页
【目的】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林火的发生频率增加,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火烧强度对亚热带西南地区云南松纯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为该区域内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更新和... 【目的】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林火的发生频率增加,显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火烧强度对亚热带西南地区云南松纯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为该区域内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更新和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火烧半年后滇中云南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样地,分别在未火烧、轻度、中度和重度样地采集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样品,分层测定土壤理化指标、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分析研究不同火烧强度下的土壤性质显著性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1)不同火烧强度显著影响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其中土壤容重、速效钾、碱解氮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土壤含水率、总孔隙度、全氮含量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2)SOC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均随火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0~20 cm土层降低幅度更显著;3)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与AN、T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AK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火烧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显著降低,改变部分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重度火烧下更显著,可为西南亚热带地区云南松林火烧迹地土壤养分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强度 土壤有机 活性有机 云南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20
作者 罗志章 芦美 +3 位作者 鲁泽让 赵吉霞 李永梅 范茂攀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53-61,共9页
为探讨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玉米单作(CK)、玉米间作马铃薯(T_(1))、玉米间作大豆(T_(2))、苕子轮作玉米(T_(3))、豌豆轮作玉米(T_(4))5个处理,研究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 为探讨不同玉米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了玉米单作(CK)、玉米间作马铃薯(T_(1))、玉米间作大豆(T_(2))、苕子轮作玉米(T_(3))、豌豆轮作玉米(T_(4))5个处理,研究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与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处理相比,玉米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均能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但轮作处理中AK含量明显降低;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均明显提高,且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效果最佳。玉米间作和轮作种植模式均可改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其中以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SOC、EOC、DOC、POC含量最高;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CPMI以玉米间作马铃薯处理的效果表现最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均达到显著正相关;TK、TP、TN、pH值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均不显著,AN除与ECO无显著相关性外,与土壤有机碳及其他有机碳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AK与EOC和DOC均呈显著正相关,AP与EOC、POC均呈显著负相关。RDA冗余分析得出,β-葡萄糖苷酶和速效磷是影响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有机及其组分 土壤活性 土壤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