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污染物来源及前沿问题 被引量:72
1
作者 王文兴 童莉 海热提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人类活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物主要来自污染的大气沉降,废水和污水灌溉,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以及农药施用等。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文章通过计算得出了大气汞沉降和酸沉降在中国的累积沉降量,并通... 人类活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日趋严重。土壤污染物主要来自污染的大气沉降,废水和污水灌溉,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以及农药施用等。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文章通过计算得出了大气汞沉降和酸沉降在中国的累积沉降量,并通过调查分析中国各项污染物来源的最新资料,详细论述了各主要污染因素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文章阐述了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主要的物理化学行为,主要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吸附、迁移和扩散、酸沉降对土壤系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最后回顾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的前沿问题,并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物 污染 大气沉降 物理化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红梅 吴健芳 +2 位作者 田自强 李宇婷 龚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78-784,共7页
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土壤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成为支撑土地分类管理、行业准入管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土壤污染物HRA发展现状,明确土壤污染物HRA技术发展... 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土壤污染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成为支撑土地分类管理、行业准入管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的核心技术之一。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土壤污染物HRA发展现状,明确土壤污染物HRA技术发展趋势是在传统“四步法”程序的框架下,进一步与评价空间化、生物有效性精细化以及暴露特征定量化等技术融合。进一步以土壤修复目标值及合理规划土地安全利用的环境需求为例,分析了土壤HRA技术在环境管理实践中的不足,提出土壤污染物HRA技术在承载力评价与排放源管理上仍是薄弱环节。为有效管控土壤风险,提出未来HRA技术重点可以“污染源—途径—敏感保护”为突破点,以实现通过设定管控单元HRA风险约束性指标来指导产业调整的目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物 健康风险评估 空间化 土地安全利用规划 修复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及其对土壤污染物的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陈波 林建国 陈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8-721,共4页
根系作为植物和土壤的重要界面,是强大的分泌器官。根系分泌物组成和含量的变化是植物响应环境胁迫最直接、最明显的反应,这对实现污染根际的生物修复及植物受毒害症状的减轻和恢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就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的... 根系作为植物和土壤的重要界面,是强大的分泌器官。根系分泌物组成和含量的变化是植物响应环境胁迫最直接、最明显的反应,这对实现污染根际的生物修复及植物受毒害症状的减轻和恢复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就根系分泌物对土壤中主要污染物的作用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土壤污染物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环境及其对土壤污染物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波 林建国 +1 位作者 陈清 邵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617-7619,7629,共4页
根际环境是重要的环境界面,在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当前土壤与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根际由于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活动,形成了一个不同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系统,从而影响到土壤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分... 根际环境是重要的环境界面,在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当前土壤与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根际由于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活动,形成了一个不同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系统,从而影响到土壤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分布、迁移和生物有效性,使得污染物在根际环境中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化学行为。文章就近年来根际环境对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评述,并指出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环境 土壤污染物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污染源浓度随时间衰减的土壤污染物运移模型 被引量:2
5
作者 饶为国 张志红 许照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106,共5页
在实际工程中,无论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浓度还是疏浚堆场底泥浓度,随着时间的增长,都是会呈现某种衰减变化的规律.本文论述了基于污染源浓度随时间衰减指数形式的初步研究成果,并给出了所建污染物运移模型的解析解.并根据模型解对污染物... 在实际工程中,无论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浓度还是疏浚堆场底泥浓度,随着时间的增长,都是会呈现某种衰减变化的规律.本文论述了基于污染源浓度随时间衰减指数形式的初步研究成果,并给出了所建污染物运移模型的解析解.并根据模型解对污染物在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黏土、重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和黏质粉土中的运移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物 降解 运移 对流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主要土壤污染物对紫花苜蓿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邹亚丽 王廷璞 林燕飞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61-64,共4页
紫花苜蓿是一种富含各种营养成分的优质饲草,其抗病性强,利用年限长,黄土高原一带是我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油田的开发及农、工业活动的加强,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土壤系统,主要土壤污染物(石油、镉、锌、铅)改变紫花... 紫花苜蓿是一种富含各种营养成分的优质饲草,其抗病性强,利用年限长,黄土高原一带是我国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近年来随着油田的开发及农、工业活动的加强,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土壤系统,主要土壤污染物(石油、镉、锌、铅)改变紫花苜蓿的细胞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降低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土壤污染物的特点、污染物对紫花苜蓿的作用机理、防治和应对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污染物 紫花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波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核算基础数据平台
7
作者 丁琪洵 王红梅 +3 位作者 于东升 宋洁 张广星 王玉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04-2614,共11页
为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土壤有机污染物防治能力,以宁波市为例构建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核算基础数据平台。该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主要包括系统安全用户与主界面设置、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环境... 为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承载能力,提升土壤有机污染物防治能力,以宁波市为例构建土壤有机污染物环境容量与承载力核算基础数据平台。该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主要包括系统安全用户与主界面设置、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环境质量评价、环境阈值、静态环境容量、动态环境容量、健康风险评估、环境承载力和管理措施建议共九大功能模块;建立基于环境阈值空间分异的区域土壤环境容量、人体健康风险、年动态环境容量饱和度等精细化算法。该平台系统实现了区域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精细化核算与差异化管理,可为相关部门在土壤有机污染物防治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污染物 多环芳烃 环境承载力 可视化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根真菌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被引量:21
8
作者 黄艺 姜学艳 陶澍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3期221-226,共6页
利用土壤真菌和植物的结合体菌根真菌修复土壤,尤其是修复有机污染的根际土壤.正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菌根真菌作为土壤真菌的一种,与放线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相比,对土壤中有机污染具有更大的忍耐能力.并且能将许多持... 利用土壤真菌和植物的结合体菌根真菌修复土壤,尤其是修复有机污染的根际土壤.正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菌根真菌作为土壤真菌的一种,与放线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相比,对土壤中有机污染具有更大的忍耐能力.并且能将许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做为碳源来获取能量。文章通过总结近20年菌根真菌与土壤有机污染物关系的研究,列出了43种能分解POPs的菌根真菌,并探讨了菌根真菌通过直接分解和共代谢的方式降解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可能性,为进一步研究菌根真菌生物降解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利用菌根植物生物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土壤有机污染物 生物降解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技术的土壤环境污染物成分检测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苏静 张玮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07-514,共8页
土壤污染会严重威胁人类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土壤环境污染物成分进行检测,以寻求正确的处理方法。但目前检测手段较为落后,使得污染物成分检测精度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土壤环境污染物成分检测方法。首先使... 土壤污染会严重威胁人类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土壤环境污染物成分进行检测,以寻求正确的处理方法。但目前检测手段较为落后,使得污染物成分检测精度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土壤环境污染物成分检测方法。首先使用光谱仪器扫描土壤样品,再利用差分吸收光学光谱技术测量土壤环境污染物含量,将该含量作为改进深度学习网络的输入向量;然后将粒子群算法优化权值与Softmax分类器相结合,获得的深度学习自动编码器,对输入向量编码进行解码,并训练输入向量样本合集,至此,完成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土壤污染物检测模型的构建。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样本数据分类能力,具有较高的污染物成分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污染物 光谱技术 成分检测 Softmax分类器 差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污染物非理想吸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邢宝山 宋春雨 刘晓冰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2期144-151,共8页
应用于土壤中的有机农业化合物的归宿和生物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们与土壤组分的交互作用,而土壤有机质(SOM 的组分相当重要。虽然对SOM的吸附机理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在分子和微观水平上的研究甚少。文章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应用于土壤中的有机农业化合物的归宿和生物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它们与土壤组分的交互作用,而土壤有机质(SOM 的组分相当重要。虽然对SOM的吸附机理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但在分子和微观水平上的研究甚少。文章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和技术上分析并讨论了选择化合物的膨胀等温线法、电介质分光术(光谱学)、固态1H-和13C-核磁共振(NMR)和化学等几个全新的手段和方法在研究土壤有机质中有机污染物非理想吸附行为的非线性、复合化合物间的竞争以及滞后现象等基本原因的可行性,把温度和可以起到软化(塑化)剂的吸附分子的存在、含量及其结构之间的函数变化关系,做为研究SOM中化合物从玻璃质到橡胶质的转化过渡(transition)状态。该方面的研究结果将被广泛的应用于包括杀虫剂在内的非离子化合物上,并将进一步促进我们对SOM 中非理想吸附的基本机理和原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污染物 非理想吸附研究 理论 方法 电介质光谱学 核磁共振 腐殖质 粘土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根真菌影响土壤有机污染物降解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武耐英 高伟 +1 位作者 黄红林 张淑贞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它能增强植物的逆境抗胁迫能力,有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有关其降解和转化的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明确。介绍了国内外涉及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它能增强植物的逆境抗胁迫能力,有促进有机污染物降解和转化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有关其降解和转化的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明确。介绍了国内外涉及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的研究成果,为促进菌根真菌在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土壤有机污染物 降解机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中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检测手段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正伟 《南方农业》 2019年第14期178-180,共3页
土壤是万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将严重影响农作物质量、人畜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因此将详细分析土壤污染物特点、污染物种类以及来源,深入研究现代土壤检测技术,确定土壤被污染程度,... 土壤是万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用地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将严重影响农作物质量、人畜健康以及生态环境,因此将详细分析土壤污染物特点、污染物种类以及来源,深入研究现代土壤检测技术,确定土壤被污染程度,提出土壤保护的建议及对策,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物 检测手段 农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典型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高阳 谯华 +2 位作者 彭伟 杨昊 郝全龙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7期61-63,67,共4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土壤中有机物的行为有重要影响。概述了DOM的定义、来源和分类,归纳了DOM对典型有机污染物如氯代有机物、多环芳烃、硝基化合物和其它有机污染物(如激素、农药等)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从机理方面对DOM与有机污染... 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土壤中有机物的行为有重要影响。概述了DOM的定义、来源和分类,归纳了DOM对典型有机污染物如氯代有机物、多环芳烃、硝基化合物和其它有机污染物(如激素、农药等)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影响,从机理方面对DOM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土壤有机污染物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峻 付蓉蓉 《上海农业科技》 2011年第5期25-27,共3页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富集,严重影响到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生态、高效的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含重金属的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富集,严重影响到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植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生态、高效的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给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讨论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论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 来源 植物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PR天线-目标极化的瞬时属性分析方法探测LNAPL污染土壤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焱 鹿琪 +2 位作者 刘财 佘松盛 刘四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1-500,共10页
轻非水相流体(LNAPL)泄漏后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准确探测出LNAPL泄漏范围,本文将GPR天线-目标极化的瞬时属性分析方法应用于轻非水相流体污染土壤探测的研究中。采用注入柴油的石英砂砂箱在实验室建立污染土壤模型,利用... 轻非水相流体(LNAPL)泄漏后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准确探测出LNAPL泄漏范围,本文将GPR天线-目标极化的瞬时属性分析方法应用于轻非水相流体污染土壤探测的研究中。采用注入柴油的石英砂砂箱在实验室建立污染土壤模型,利用探地雷达对该污染土壤分别进行天线方位为0°、90°的测量。LNAPL土壤污染物形状、大小、结构并不规则,因此可以通过0°和90°方位天线测量来分析天线-目标极化特征,了解目标物的走向、形状等地下介质信息。通过对预处理后的包含天线-目标极化特征的信息进行瞬时属性分析,LNAPL污染范围可以被清晰地识别,提高了GPR探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 土壤污染物 轻非水相流体(LNAPL) 天线-目标极化 瞬时属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农业部用地理信息系统跟踪饲养场污染物
16
作者 邵毅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1-141,共1页
美国农业部(USDA)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映射技术跟踪土壤污染物十分有效。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美国农业部 土壤污染物 系统跟踪 饲养场 研究人员 技术跟踪 空间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化树种及配置模式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7
《江苏林业科技》 2017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南京大学、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依托其承担的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绿化树种及配置模式对土壤污染物削减作用研究”(LYSX[2014]08),通过大量采集野外污染土壤中的绿化植物,分析其对污染物的富集特性,筛选出多种富集、耐重金属... 南京大学、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依托其承担的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项目“绿化树种及配置模式对土壤污染物削减作用研究”(LYSX[2014]08),通过大量采集野外污染土壤中的绿化植物,分析其对污染物的富集特性,筛选出多种富集、耐重金属绿化植物,其中柳树、杨树、红叶石楠、海桐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栾树、桂花、水杉、金边黄杨、红花樾木等绿化树种对重金属有很强耐受能力,且重金属多富集在根部,可用于土壤污染物的植物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土壤 绿化树种 配置模式 林业科学研究院 土壤污染物 修复 绿化植物 富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18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39-45,共7页
关键词 石油污染土壤 土壤污染 环图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土壤有机污染物 技术与设备 中科院 多环芳烃 环境污染治理 应用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铜卫生标准的现场调查
19
作者 冀元棠 尤阿忠 +2 位作者 朱顺泽 韦如湘 刘兆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101-106,共6页
通过含铜废水对土壤污染的调查,研究了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效铜(0.1000N盐酸萃取)、总铜及总铜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百分比之间的关系,从对作物毒性和健康安全两方面考虑,得出土壤铜的最高容许浓度为:土壤总铜不得超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5%,... 通过含铜废水对土壤污染的调查,研究了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效铜(0.1000N盐酸萃取)、总铜及总铜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百分比之间的关系,从对作物毒性和健康安全两方面考虑,得出土壤铜的最高容许浓度为:土壤总铜不得超过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5%,即每毫克当量阳离子交换量/100g干土,铜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5p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环境污染 毒性 土壤污染物
全文增补中
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7
20
作者 谭春玲 刘洋 +2 位作者 黄雪刚 张峻源 罗文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342,共10页
近年来,生物炭在农业及环境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不仅能够增强土壤肥力,还能固定与降解土壤污染物,从而降低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是驱动土壤元素循环和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动力,也是反映土壤... 近年来,生物炭在农业及环境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不仅能够增强土壤肥力,还能固定与降解土壤污染物,从而降低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是驱动土壤元素循环和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动力,也是反映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生物炭的上述正面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来实现的。而目前对各类生物炭影响下微生物代谢活动存在的差异认识仍不全面,不利于生物炭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因此,考察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总结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活性变化的影响机制: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其灰分可为微生物提供养分;高温生物炭可提高酸性土壤pH,这为大部分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生物炭的活性官能团可介导微生物的电子传递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但生物炭含有的多环芳烃(PAHs)、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和重金属等对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本文结合生物炭的原料来源、热解温度等重要因素,深入探究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正面与负面作用;以及生物炭与微生物作用对土壤的肥力提升、污染修复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机制。最后,本文就如何高效应用生物炭提出建议,并对生物炭与微生物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生物 代谢活动 电子传递 土壤养分 土壤污染物 病原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